乡村振兴视域下赓续耕读文化的路径研究

2022-04-23 00:19曹敏
今古文创 2022年15期
关键词:路径研究当代价值乡村振兴

【摘要】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题中之义。本研究从阐释耕读文化的基本内涵与历史价值,探究乡村振兴视与耕读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内在联系,乡村振兴战略给耕读文化传承发展带来了机遇传承创新耕读文化助力乡村振兴,从而理论上探索性提出耕读文化新发展的路径,注重顶层设计,赋能传统耕读文化;深化资源挖掘,萃取耕读思想精华;培育文化新风,延续耕读文化基因;弘扬耕读文化,引领民族文化自信。

【关键词】乡村振兴;耕读文化;当代价值;路径研究

【中图分类号】G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標号】2096-8264(2022)15-0068-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2.15.021

我国自古以来就是农业大国,农耕经济是基础,以农耕经济基础形成的耕读文化,薪火相传。传统农业是中华文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农业生产孕育了中华民族的体质,滋养了中华儿女的灵魂,包括中国古老的哲学、价值观、科学思想和艺术传统。在新时代乡村振兴视域下,赓续耕读文化可以推动农村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为乡村文化建设提供动力。

一、耕读文化的基本内涵及历史价值

(一)耕读文化的历史渊源

“耕”与“读”起初是两个分别的概念,“耕”是指耕作,耕地生产性劳动,“读”是指读书,学以致仕、考取科举、功成名就,在中国古代分别是谋取生活的两种技能,从而就形成相应的耕读文明、价值观念、精神信仰。耕读文化确立在宋代,宋代以前,主张耕就是耕,读就是读,读书人不能做农民做的事,主要是强调读书是高尚的事,这一缘由主要来源于孔子,在《论语·卫灵公》中又进一步指出:“君子谋道不谋食,耕也,馁在其中矣;学也,禄在其中矣。”[1]大概意思是君子、有能力的人或者有识之士谋求的是道法,“道”即是立身之本、治国安邦之道。耕作常常会感到饥饿,而学习会不断得到回馈。孔子的学生樊迟曾请教他如何耕作,孔子对其学生说“小人也,耕也,馁在其中矣”,孔子主张仁爱,仁者爱人,之所以说君子之道,希冀有才华的学子立大志、立身行事、安邦治国,社会安宁、国家繁荣,人们才会安居乐业,老有所依、幼有所托,百姓们才能有衣穿、有饭吃,这与我们社会主义现代建设目标以及我们培养社会主义时代新人不谋而合。

到唐朝我国经济文化大繁荣,科举制的确立,一直延续至清朝末年,对中国社会和文化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唐代后期氏族门阀瓦解,宋代社会大发展大变革,耕读文化发生了质的变化,一是平民百姓可以通过科举考试走上仕途,改变自身甚至家族命运,可谓是一人得道、鸡犬升天;二是社会繁荣、教育发达、文化普及,普通百姓农民均有机会可以学习知识;三是许多落榜考试回到家乡,开办私塾,教书育人。在整个宋代,涌现出了不胜枚举的著名词人,如苏轼、辛弃疾、李清照、柳永等。因此,耕读结合,作为专词应运而生。近现代以来,废除科举制,宗法氏族的没落,乡绅阶层的消亡,传统耕读结合的社会基础被颠覆,耕读传家的价值理念和文教传统走向式微。[1]

(二)耕读文化的基本内涵

耕读文化,可以从字面去理解,即农事耕作与读书识字相结合的一种文化传统。但耕读文化包含的内涵不仅仅是耕读,耕指耕作,也指一切以耕作为基础的生产活动,读书是接受文化教育,也指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道德礼仪和启蒙伦理的一切内容。学者李仁认为,农耕阅读文化可分为狭义和广义。狭义的农书文化是指农书文化传统;广义的耕读文化可以理解为不但包括耕读活动,也包括建立在农业之上的传统手工业等经济活动以及与文化教育相关的精神活动的一种文化现象。李存山认为耕读文化中主要有孝悌为本、崇尚道德、克勤克俭、人与天调、自强不息、协和万邦等内涵,而这些也是当今时代仍有现实价值的文化之“常道”。[1]刘纪兴认为耕读文化所秉持的重要道德修养,就是儒家所倡导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内核,将勤劳节俭、读书劳动的身体力行与道德情操的理想追求密切结合起来,实现报效国家、造福百姓的人生价值。[2]文化是一种人类现象,而人类只有组成一定的社会结构,才能发展并创造文化。[3]总之,笔者认为耕读文化就是指以耕读活动为中心,人们在其中进行社会实践活动所形成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是乡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4]

(三)耕读文化的基本特点

地理环境上,中国是大陆国家,自古就是农业大国;国家制度上,宗法分封制;经济制度上,小农经济,以家庭为单位的耕作制度,相应产生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耕读文化也是其中重要组成部分,中华传统文化产生的原因也是耕读文化应运而生的原因。农耕文化的基本特征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推行体力劳动与读书求知相结合的文化模式;二是弘扬仁爱精神,营造愉悦滋养的文化生活;三是倡导“阅读荣誉”,注重阅读效果。在新时代的今天,这些基本特点对于培育时代新人和传承传统文化仍具有重要意义。

二、乡村振兴为耕读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带来机遇

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第二个百年的奋斗目标的实现,“三农”问题是全党工作重心的重中之重,最艰巨、最困难的任务在农村,要实现乡村全面振兴,就必须两手抓,一手抓物质、一手抓精神,弘扬耕读文化,促进乡村文化建设。

(一)政策支持,全面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大力加强了推动传统文化研究和宣传的力度。党中央今年年初以两办文件方式提出《中华传统优秀文化传承与发展工程意见的实施意见》[7]。国家顶层设计,宏观规划,给耕读文化的传承发展指明了道路。通过文化铸魂,使广大人民群众在思想观念、生活方式上、在价值追求上统一到中央乡村振兴战略部署上来,为巩固脱贫成果、建设幸福美好的新农村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二)财政保障,优先发展

随着脱贫攻坚战的全面胜利,整合成果、有效衔接乡村振兴成为当务之急。2021年,中央财政预算将安排1561亿元衔接资金,支持发展中地区发展壮大特色优势产业,重点逐年提高资金投入比例,帮助完善监测支持机制,防止贫困人口返贫。坚持放管结合,继续将互联互通基金项目审批权下放至县级,赋予更大自主权,允许县级统筹安排不到30%的互联互通基金。非贫困村的产业发展,补充必要的基础设施短板和县级地方振兴规划相关项目。一系列举措为耕读文化的传承发展提供了充足保障,优先发展。

(三)市场需求,大力发展

市场需求供不应求,乡村特色旅游依托就是农村特色文化,若说吃喝玩乐,城市占绝对优势,交通便利、娱乐设施设备更是种类繁多。近几年来,农村经济的发展,不仅仅是农业收成,还包括农村旅游业的发展,乡村振兴战略指出,要建设农业强、农村美、农村美的新农村。农村美就是农村旅游业的特色,有不同于城市的灯红酒绿、车水马龙、高楼大厦、琳琅满目的商业街,农村有的是好山好水好人家,恬静怡人,可以陶冶情操亦可以修身养性,享受慢生活,沉淀自己。

目前国内的影视作品、综艺节目,如《向往的生活》《你好生活》《幸福三重奏》等采取新农村为拍摄地,农村为题材,感受农村生活,促进农村发展,展示新农村风采,这也是第一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成果展示,今天的农村已经不是昔日之农村,新农村的今天朝气蓬勃、活力满满、潜力十足,具有巨大的开发潜力和市场需求。[5]

三、乡村振兴视域下赓续耕读文化的当代价值

(一)弘扬耕读文化促进乡风文明和谐

乡村振兴,乡风文明是保障。[5]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乡风文明是保障。必须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提升农民精神风貌,蓬生麻中,不扶而直。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不断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耕读文化蕴涵的丰富内涵,弘扬和赓续耕读文化有助于促进乡风文明,乡风文明是乡村良好社会风气、生活习俗、思维观念和行为方式等的总和。耕作与读书相结合,崇尚道德,孝悌为本,营造良好的家风;自强不息,克勤克俭营造良好的民风。

耕读文化对农村、农民、农业的影响都是潜移默化的,耕读文化传承的方式往往采取言传和身教相结合,口口相传的方式,常有老人言,“庄稼不让时,船家不让风”“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天冷不冻织女手,荒年不饿勤耕人” “衣服不洗要脏,种田不犁要荒”“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理”“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这些都是农民的精神文化、精神食粮。大力传承和弘扬耕读文化,有助于净化农村社会风气,建设风清气正的文明乡村。

(二)弘扬耕读文化助力乡村文化振兴

有助于促进多元一体文化发展,繁荣文化,助力乡村文化振兴。农村蕴含着丰富的耕读文化资源,是乡土文化和农耕文化的发源地。农村文化产业兴旺必然促进文化振兴。风景秀丽的山水、绮丽独特的建筑、多姿多彩的民俗都是文化产业的要素,是农村产业兴旺的致富之源。

贵州在历史上从建省以来就摆脱不了贫困这个词,这和贵州地理环境有着莫大的因素,多山地丘陵,全省山地覆盖面积多达百分之八十以上,仅有贵阳和安顺稍有平地。但随着经济的发展,贵州逆风翻盘,乘着大数据与旅游业的风,一路攀升,2020年脱贫攻坚大会上,贵州为脱贫攻坚战奉献绝大部分力量,经济不断攀升,近十年GDP从倒数第三上升到全国第二十一名。贵州旅游业发挥着不可小觑的作用,以文化旅,没有文化的旅游,没有任何意义,近几年的贵州旅游,以少数民族风情,古老建筑,各式各样风俗,如西江苗寨、青岩古镇等等,建设有文化的村寨,展现少数民族的风采与魅力,通过开展乡村旅游,乡村产业,文旅结合,推动生态发展,繁荣耕读文化。

(三)弘扬耕读文化增进人与自然共生

建设美丽乡村,不能一味地大兴修建。弘扬耕读文化有助于增进人与自然共生。中国传统文化强调人与天调、天人合一,万事万物讲求合,人是天地自然的人,天地自然是人的天地自然。“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中国古人思想,无论从做人做事都强调尊重规律、尊重自然。做人不能违背伦理道德,春耕秋收,昼耕夜讀,耕读文化蕴涵的人与天调思想,天时地利与人和,这种和谐有助于人与自然和谐。

四、乡村振兴视域下赓续耕读文化的发展路径研究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乡村振兴包括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的全面振兴。”[6]乡村振兴战略的总要求是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所有这些都离不开文化的基础性作用,乡村振兴是视域下赓续耕读文化是题中之义。

(一)注重顶层设计,赋能传统耕读文化

我们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坚持教育引导、实践发展、制度保障三大途径,采取符合农村特点的有效方法,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7]深化教育,大力弘扬中国梦、人民精神、时代精神。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加强地方理想文化地位建设。深入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发挥农村传统道德教育资源,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道德、个人道德建设。推进诚信建设,增强农民的社会责任感、规则意识、集体意识和主人翁意识。凝聚人心、发展产业、文明新风、文化塑人。[8]

(二)深化资源挖掘,萃取耕读思想精华

挖掘新耕读文化特有价值,在保护传承的基础上,创造性转化、创新发展,不断赋予时代内涵,丰富表现形式。深入挖掘农耕文化所蕴含的优良思想、人文精神和道德规范,充分发挥其凝聚人心、启迪群众、弘扬民俗的重要作用。划定乡村建设历史文化保护线,保护文物古迹、传统村落、民族村落、传统建筑、农业遗迹、水利工程遗产。支持农村优秀戏曲、少数民族文化、民俗文化传承发展。

(三)培育文化新风,延续耕读文化基因

乡村振兴,乡风文明是保障。必须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提升农民精神风貌,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不断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营造浓厚的新耕读文化区域保护和开发氛围,开展移风易俗行动。广泛开展文明村镇、星级文明户、文明家庭等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加强无神论宣传教育,丰富农民精神文化生活,抵制封建迷信活动。[9]深化农村殡葬改革。加强农村科普,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养。

(四)弘扬耕读文化,引领民族文化自信

健全新耕读文化的行政管理机制,共建新耕读公共文化服务体系。[10]耕读文化是我们优秀的传统文化,是我们的根、是我们的源。文化自信的深厚根基来源于源远流长的历史,来源于我们不断奋斗的实践的历程,不断从传统文化中汲取力量,弘扬耕读文化,传播耕读文化,倡导读书与耕作相结合,能够加深加强我们的文化自信。文化的优秀、国家的强大、人民的力量,是我们文化自信的强大底气,站立在广袤的中华大地上,吸吮着中华民族漫长奋斗积累的文化养分,聚合中国人民的磅礴之力,坚持走自己的发展之路,能够迸发出无比强大的前进动力。

参考文献:

[1]李任.谋食与谋道:传统耕读文化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9.

[2]中国传统耕读文化的当代价值[N].光明日报.2016-11-28(010).

[3]邹德秀.中国的“耕读文化”[J].中国农史,1996,(04):61-63.

[4]程民生.论“耕读文化”在宋代的确立[J].社会科学战线,2020,(06):93.

[5]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N].人民日报,2018-09-27(001).

[6]黄俊贵.对振兴耕读文化的思考[J].图书馆,2016,(02):1-4+20.

[7]王蓉.“耕读文化”的当代价值及发展路径研究[J].滁州学院学报,2021,(2).

[8]张颖.耕读传家:论乡村振兴战略中农业遗产保护活化的文化逻辑[J].贵州社会科学,2019,(05):68-73.

[9]彭兆荣.乡村振兴战略中“新耕读传家”的家园遗产[J].贵州社会科学,2019,(05):56-61.

[10]文丰安.新耕读文化的现实困境及发展途径[J].重庆社会科学,2017,(08):102-18.

作者简介:

曹敏,女,汉族,贵州六盘水人,贵州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路径研究当代价值乡村振兴
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破题寻路
民建贵州省委携手中天金融集团推进“乡村振兴”贵州赫章县结构乡“扶志扶心扶智”项目开工
哈尔滨新区对外开放路径研究
大学生党员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存在问题及培育路径研究
新形势下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路径研究
浅析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及其当代价值
新形势下正确认识毛泽东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