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清
近日,北京市朝阳区公布了2022 年公考拟录用人员名单,有媒体注意到,此次公考最“卷”的岗位居然是城管——外交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的两名硕士考取了朝外街道的“城管队员”,曼彻斯特大学的一名硕士考取了崔各庄地区的“城管监察岗”,酒仙桥街道的“城市管理执法岗”更厲害,直接拟录取一名北京大学的博士。
有人认为,无论是曼彻斯特大学硕士、北大博士,都属于高学历人才,应该在更重要的岗位上发挥作用,这样的职位“低配”就是一种内卷。也有人认为,在当下就业环境中,有编制、有户口就是上上之选,换句话说,安全感是最重要的。
那么在这些争论背后,真正值得警惕的问题在哪里呢?与前几年相比,中国年轻人就业偏好主要集中在互联网、制造业及科技服务业的情形有所变化;疫情后,高校毕业生倾向于更稳定的工作。
体制内的工作,常常给人带来打不破饭碗的安全感。但当一个社会中最优秀的高学历人才都将安全感作为职业选择首先考虑的因素,满足于工作稳定、缴纳五险一金,不用面对“996”“007”,也无需担心失业,那么一个社会的活力与冲劲又能体现在哪里,一个国家的创新能力与创造力又要靠什么来支撑?
进一步说,这样的现象也冲击了社会对于“教育改变命运”的期待与预期。虽然个人的选择值得尊重,但当越来越多的人都持有相同的就业偏好并成为一种社会潮流,我们不禁要探究引导人力资本流向的价值评价体系是否需要更进一步的调整。
(据光明网 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