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梦鑫
(作者单位: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
《搜索》是著名导演陈凯歌的电影作品,其聚焦当下中国网络社会,以“人肉搜索”为主题,以社会对女主角叶蓝秋这一“墨镜女”的人肉搜索和网络暴力为主要矛盾,讲述了都市白领叶蓝秋得了淋巴癌、遭受网络暴力并自杀身亡,电视台女记者陈若兮从开始报道叶蓝秋在公交车上不让座事件到最后自己在职场和情场双双失意,以及沈流舒与太太莫小渝之间的感情纠葛的故事。导演将爱情、职场、婚姻、网络暴力融合在一起,人物的刻画、故事走向、环境空间、服装音乐都突显了导演强烈的个人隐喻风格,也展示出导演对当今网络社会的思考。
历史上,隐喻的研究可以追溯至古希腊时代哲学家亚里士多德,他曾在《诗学》中表示:“隐喻是以此喻彼,一个好的隐喻意味着在千差万别中直觉地认出相同之处。”[1]这一概念为后面2 000多年的隐喻研究奠定了基本方向。而人类早期关于隐喻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文字隐喻,而后随着科技的发展,学界逐渐开始关注“图像隐喻”,电影隐喻就包括在其中。但电影隐喻相对于普通静态图像隐喻而言,又具有其自身的独特性和复杂性。
电影空间是电影主题、导演思想传达的重要载体。电影中出现的物理空间不仅是为了交代故事发生和角色生存的背景,更多的是为了表达一种隐喻。正如莫里斯·席勒所说:“只要电影是一种视觉艺术,空间似乎就成了它总的感染形式,这正是电影最重要的东西。”[2]
在电影中,女主角叶蓝秋因为不让座事件被媒体曝光后遭受大量网友抨击,为了逃离网络暴力和社会不实的指责,叶蓝秋选择带着自己机缘巧合雇佣的保安杨守诚(陈若兮的男朋友,也是电影的男主角)来到了汽车旅馆避难,度过人生中的最后时光。偏僻的汽车旅馆使得叶蓝秋可以暂时躲避外界的“风声血雨”,但最终也没能阻挡全网铺天盖地的人肉搜索和人身攻击,这些信息隔着屏幕传递到她眼前。
汽车旅馆这一空间在影片中有着强烈的隐喻意义,代表着远离喧嚣,来到世外桃源。这座汽车旅馆与人们对于传统汽车旅馆的认知是不同的,它不是狭窄、阴暗、不见天日的,而是采用北欧风格装修,宽敞的客厅、超大的游泳池、露天阳台、各式现代化设备都在交代叶蓝秋是跨国公司白领的身份。
第二处环境空间隐喻主要体现为郊外日落的刻画。在到达汽车旅馆的第三天,叶蓝秋提出让保安杨守诚陪她去郊外看日出的愿望。陈凯歌导演在此处通过大远景镜头呈现出郊外的景象,当镜头投射到郊外的时候,观众见到的是一片枯萎的芦苇,以及一望无际、灰色调的大海。特别是在第二天早晨他们看日出的时候,陈凯歌导演采用特写镜头:瘦弱的女主角叶蓝秋穿着白色连衣裙,坐在床边看日出。随后,散发着微弱的光的太阳从枯黄的芦苇丛中缓慢地升到天空,但并没有显示出朝气蓬勃的生机。可见,叶蓝秋的生命必定不是“朝气蓬勃”“欣欣向荣”的,枯萎的芦苇丛、灰色的大海和灰蒙蒙的日出营造了一种忧伤、颓败、没有生命力的环境氛围,这些都暗示着叶蓝秋生命的垂危。
服饰隐喻在电影中也特别突出。在后现代语境下,服装和电影话语之间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服饰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深刻的人性[3]。
在影片的开始,叶蓝秋以一套深蓝色的西服套装、高跟鞋、浅色丝巾和阿玛尼墨镜出现在观众的视野中(见图1)。昂贵的服装和精致的搭配,特别是深蓝色的西服,隐喻着叶蓝秋沉稳、自信、有力量、知性女性的白领形象。
图1 叶蓝秋的出场服装
而在叶蓝秋被医生确诊为淋巴癌晚期、遭受网络暴力之后,她的服装风格有了新变化。在汽车旅馆里,叶蓝秋都是穿着米色的开衫、白色的睡衣,这将她在遭受病痛和网络暴力的颓废和绝望之感刻画得淋漓尽致。叶蓝秋和杨守城租车去蹦极时,穿的是焦糖色套头毛衣和深色阔腿牛仔裤,配焦糖色的毛呢贝雷帽,刻画出一个活泼、追求刺激的叛逆女孩。正如在去蹦极的路上,他们一路飙车,她希望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挑战极限,这也暗示着女主角已经进入了生命的尾声,是一种“回光返照”的现象,是她生命最后时光的高潮部分。陈凯歌导演通过服装设计,隐喻地表达了叶蓝秋对于生活、生命的向往,她希望通过刺激来体验真正的心跳和生命的力量。
第二天,叶蓝秋和杨守城一起去雇保姆。叶蓝秋的服饰装扮是短款牛仔衣、牛仔裤,配黑色针织套头帽。黑色套头帽很像化疗后期的病人所戴的帽子,给人一种无助的感觉,这也隐喻了叶蓝秋病情的加重和处在舆论纷纷的社会中的一种无助。第四天,在郊区看日出的时候,叶蓝秋穿的是白色的连衣裙,撑着白色的透明伞,给人一种轻飘飘的感觉,暗示着叶蓝秋的生命重量在不断地减轻,生命即将进入尾声。
影片除了讲述虚伪浮夸的社会现实外,也向观众传达了世间人性的温暖和真情。例如,病后的叶蓝秋脱下工作服,换上清新的白裙和活泼的毛线衣。在与杨守城生活的日子里,屋外纯洁的蓝色及鲜艳的黄色,都呈现出她生命最后的快乐。在叶蓝秋活着的最后一个礼拜,她遇到了杨守城,领略到了生活带给她的最后一丝温暖,让观众不至于绝望。
在本片中,其他人的服装意义也被强化,饱含意义。比如,影片中的杨佳琪(记者实习生)在前期的时候,她的服装一直较为学生化,以开衫、卫衣为主。外出时,她主要向未来嫂子和实习老师陈若兮借西服。在这里,西服代表着权威,也暗示着杨佳琪一直处于弱势地位。但在影片最后,杨佳琪和陈若兮交锋的时候,她一改往日的学生打扮,而是身着白衬衫,提着摄像机,冷漠的眼神和干练的头发也暗示着杨佳琪的地位转变。同时陈凯歌导演似乎也在此处埋下了伏笔,杨佳琪穿上像以前的陈若兮一样的正装,接手了关于叶蓝秋的事件报道,从一个唯唯诺诺、听人摆布的实习生成长为独当一面、成熟干练的职业媒体人。不过,这似乎也隐喻着杨佳琪也许会走上与陈若兮同样的人生路,打着媒体、公众的旗号,为了新闻热度而罔顾他人隐私和事实真相。
这里也暗含着陈凯歌导演对媒体的批判。媒体从来不是审判世界和人的工具,而是公平和正义的象征,导演借此表达网络舆论远远不能成为一个终极裁判,它不可能承载过多的功能。这个社会的有序运转,仍然有赖于良知、法律、价值观等埋于表层之下的支撑物。万物互联的媒体时代,舆论空间得到了前所未有的膨胀,无论是前端举着手机拍摄的“传者”,还是屏幕后兴奋“吃瓜”的“受者”,都需要小心行使新媒介赋予的权力,都要谨慎围观,用事实“发声”,而不是用自己主观的观点和视角。
电影除了通过环境空间、服装等揭示隐喻生活中的组成部分和其中所隐藏的奥秘之外,还通过音乐等听觉元素来暗示剧情的发展。在影片《搜索》中,音乐声在人物形象刻画和剧情发展上也起到了很好的隐喻作用。影片一开场是类似于口哨的音乐声,也是本影片的第一个背景音,其卡点十分清晰,和人们清晨上班的脚步声十分一致。“当当当”的脚步声和音乐声一起合奏,每个人都是匆匆忙忙地奔向自己的公司。在这样紧张、快节奏的背景音乐下,故事主要人员纷纷出场。这个音乐在一定程度上刻画了一个快节奏的、冷漠的、冰冷的社会背景,人们关注的似乎只有金钱利益,与生俱来的道德与善良荡然无存。
第二个就是沈流舒的老婆莫小渝的出场,具有强烈的隐喻讽刺意义。莫小渝出场是以郭德纲的相声作为背景音乐的,代表大众的相声回荡在奢侈的豪宅里,形成鲜明的对比。陈凯歌导演借用这种对比,隐喻莫小渝甚至芸芸众生坚持和追求的也无非是庸俗之物。莫小渝跑步时夸张的笑声也仿佛代表着导演的笑声,表达了导演对世俗的妄想、不堪的嘲笑与世间真假难辨的反讽,从而隐喻自己对艺术操守的坚持。
叶蓝秋雇保姆被围攻时的背景音乐具有很强的节奏感,映衬了来围观的众人的冷漠,同时也和默默站在外面等待的杨守诚形成鲜明的对比。杨守诚作为影片中重点塑造的男性形象,却显得十分懦弱,他作为叶蓝秋当时最亲近的人,完全知晓整件事情的来龙去脉和叶蓝秋的无辜,但他在行为上无动于衷,对于网上和现实中别人对叶蓝秋的中伤保持沉默,甚至还在保姆市场拒绝和叶蓝秋同行。杨守诚的存在也象征了对传统道德良知的失望,对人们习惯于当看客行为的强烈讽刺。
此外,叶蓝秋和杨守诚在郊外看完日出后准备分手,但杨守诚拒绝了叶蓝秋,深情而又哀伤地说“到医院再分手,我要让所有人都看到我每天都陪着你治疗”的时候,音乐由舒缓变成了哀伤的激昂,这里也是杨守城对叶蓝秋感情的流露。而当叶蓝秋无惧死亡并决心结束自己生命的时候,音乐是缓慢而又哀伤的,导演的隐喻——向死而生的爱与自由,也通过杨守诚更新“蓝秋绽放”的微博得到最终表达,这是对生命热爱的隐喻[4]。
《搜索》这部电影除了空间隐喻、服装隐喻和音乐隐喻外,整个电影名字、故事都是一个隐喻,隐喻着陈凯歌导演的态度,是他对网络社会的人类最原始的同理心、真善美的搜索和探寻。电影以网络暴力为隐喻主线,同时辅助多条副线——绳索,婚姻的绳索、职场的绳索、金钱权利的绳索,引导人们严肃地思考当下中国都市的社会生态问题[5]。
搜索表面是指简单的网络人肉搜索,但其实远远不是这么简单,题目是搜索,不是报道,这其中包含记者对于新闻点的搜索、老板对于下属的搜索、妻子对于丈夫的搜索,还有普通人面对大城市的压力对未来的搜索、一个有良知的人对正义的搜索、一个绝望的人对生命意义的搜索。当叶蓝秋的身份证、照片、住址等个人信息都被公开在网上,她无异是在网络的监视器下“裸奔”[6]。
《搜索》并不是一部传统的都市爱情商业片,而是一部值得人们深思反省的社会纪实电影。陈凯歌导演通过隐喻,把被各种舆论充斥的世界呈现在观众面前,通过解剖发生在公共场所的一件微不足道的让座事件,惊心动魄地向人们展示了社会舆论“杀人于无形”,也间接深刻表达了陈凯歌导演对媒体、公众、网络社会的反思和无限期待:媒体当视新闻的真实性为生命,公众不应是屏幕外冷漠的“吃瓜人”,更不应该是令人痛恨的网络“键盘侠”,网络社会应当风清气朗、和谐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