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蓉FENG Rong
(浙江东华规划建筑园林设计(集团)有限公司,杭州 310000)
本项目选址于江西省景德镇市昌南新区纬四路与经八路口,东临景兴大道(如图1)。项目总用地面积144855.51m2(约217 亩),性质为医疗卫生用地。已建全科医院临床培训基地楼、儿科专科楼两栋、公测、垃圾回收站、地埋式污水处理站,总计建筑面积31937m2。本次新建建筑包括医院和康养服务中心。总建筑面积266624.50m2,其中医院总建筑面积204374.73m2(地上建筑面积129977.72m2,地下建筑面积74397.01m2),按三级甲等医院1174 张床位规模建设。康养服务中心总建筑面积为61769.75m2(地上建筑面积54869.75m2,地下建筑面积6900.00m2),其他建筑面积480.02m2。
图1 鸟瞰图
本项目以景德镇市城市总体规划以及景德镇市昌南拓展区控制性详细规划为指导,秉承为景德镇人民谋福利的开发理念,充分体现景德镇的历史文化传承,充分考虑与医院既有建筑和周边环境的关系,设计强调以人为本,力求营造一个对病人、医护人员、后勤人员以及来访者多方位关怀的医院环境。以医院为载体,完善的医疗保险体系为后盾,利用数字化医院的手段,结合医院特色,改变传统的生病就医的观念。为建立系统完善的治疗与康复服务体系,在项目地块内设计有康养服务中心,以实现“医养康复”多维度组合。新建的医院和康养服务中心可满足多元化的居民健康服务需求,为景德镇市及周边地区提供国际水准的医疗服务。
医养结合——打造全生命周期的健康服务体系;
高端超前——塑造品质、服务与技术兼备的医院品牌;
地域文化——挖掘本土的文化精髓,用建筑语言诠释地域特色;
绿色生态——花园式、多层次的生态医疗院区;
以人为本——塑造人性关怀,告别冰冷的传统医院;
高效交通——打造流程短捷、安全高效、分区分流的医疗院区。
已建建筑位于场地东南角,现在分别作为传染楼、行政办公楼、全科医生临床培训基地楼。新建康养服务中心设计于场地东北角,朝东侧景兴大道形成主要形象面。新建医院设计于场地西侧,三面对接城市道路。医院采用网格状平面布局,由南至北横向布置门急诊楼、医技楼、住院楼,以中心的“医疗街”纵贯南北,三大功能区相对独立又紧密联系。医院南侧靠近急诊入口处设计了直升机停机坪,医院北侧独立设置高压氧仓和开闭所,北侧空地作为地面停车,同时为医院远期发展预留了空间。[1]
本项目依据功能分区合理规划场地出入口,形成清晰高效、互不干扰的人流、物流线路。医院主形象入口设计在场地南侧,作为门诊和教研培训入口,是人流量最大的出入口,场地西侧次入口靠近急诊区域作为急诊急救和体检入口,场地北侧次入口作为住院入口,场地东侧新老建筑交接处设计康养服务中心入口、洁净物品入口,场地东南角单独设置呼吸发热肠道感染门诊入口和污物出口。
本项目按照《江西省城市规划管理技术导则》配比要求综合规划场地停车。机动车停车以节约用地为原则,充分利用地下空间设计停车库,建筑周边设临时停车位,基地北侧空地集中设置立体停车区。另外,急诊急救入口附近设计了直升机停机坪和救护车停车位。非机动停车集中设置在地上。
基地原始地形高差较大,以基地周边道路标高为依据进行竖向设计。基地北侧纬四路路面标高58 米,南侧经八路路面标高48 米,整体地势北高南低,本工程竖向设计顺应地势,从南往北依次提高,医院周边基本为平地,南广场由两块台地组成,中间人行设大台阶进入,汽车走两边,顶部标高为52.5 米,底面标高49.2 米,与南面道路仅1 米高差,坡度在3%左右。北侧广场长度约为150 米,坡度在4.5%左右。康养楼在基地北侧,依据地形设置成台地形式,高差4.5 米,北侧高度标高59.3 米,南侧高度标高54.8米,道路坡度控制在7%左右。
本工程合理利用地形地貌,减少土石方、挡土墙、护坡与建筑基础工程量,并结合道路、绿地、广场的设置,确定地面排水满足防洪、排涝的要求,并能与周边道路标高、市政管线接口合理衔接,降低工程造价。
整个空间结构可以概括为:“一轴、三点”,一条南北向的景观礼仪主轴线,是一种承袭、一种开始。
“一轴”——南北礼仪轴线。
沿南北主轴,布置了2 个入口广场。南面为主入口广场,是景德镇市昌南新区康养服务中心形象展示的窗口,也是市民进入康养服务中心的集散场所。整个广场以规则、对称式设计为主。中间圆形水景和方形花坛结合,体现天圆地方的设计理念,广场两侧布置花坛、树池,为市民提供集散、等待的场所。广场两侧以自然式绿地布置为主,丰富入口景观。北入口为住院部入口,主要考虑康养服务中心大流量的车流进出,在满足交通的要求下,中间布置叠水景观,丰富入口景观。
“三点”——建筑周边景观绿地。
全科医生临床培训基地楼的北侧绿地设计林下活动空间,设计景观亭,结合休息座椅和服务设施,为医生们在紧张工作之余提供放松的户外休息交流场所。在户外景观的设计中,可在合适的空间节点增加互动性景观装置,为患者及其他使用者带来沉浸式的体验,从而转移患者对于疾病疼痛的关注,疏解患者的心理压力。沿园路周边增设树池包座和健身活动场地,主要针对特殊康复治疗所设置的运动器械场地及相应的服务设施等,极大的程度上满足住院患者日常治疗康复过程对室外环境的需求。
在儿科专科楼周边的绿地内,设计儿童户外活动场地。疗愈景观的互动性主要指患者或其他使用人群在景观空间中与自然植物、人造景观及公共艺术装置等进行互动。患者在医院户外景观环境中的互动可以分为三个类型:个人与景观环境的互动、人与人在景观环境中的互动以及多人与景观环境的互动。在这里,充分考虑不同年龄儿童患者的特殊性,考虑就近原则,在楼的周边有限绿地内采用活泼、流动、色彩丰富的曲线铺装,卡通的图案,结合一些儿童活动器械和休息座椅,满足儿童患者户外活动和家长等待、看护的需求,营造轻松的就医环境。
住院楼北侧,开闭所的东侧绿地中设计了休憩活动场地。康养服务中心的环境氛围应尽量恬静悠然,给人以希望和温暖。这样可以缓解焦虑不安,弱化患者的负面情绪,强化积极氛围。光的运用可以起到安抚情绪、缓解焦虑的作用,为人提供舒适的心理感受。在这块绿地中设计了景观花坛与光影廊架,廊架四周的屏风和周围的树交错,自成一体,柔和的光线对于患者的刺激小,斑驳的光影可为患者展现岁月静好。
在总体布局上,采用现代化的“医疗街”模式,结合中庭、绿化庭院,避免医院迷宫式布局。南北贯通的医疗主街作为整个医院的大动脉,将门诊、医技、病房的各个诊疗区块串联起来,沿着主街就能按照指示牌和线上导诊找到目的地,患者“足不出楼”就可享受全程医疗服务。
地下室围绕医疗街设计核医学、放疗中心、营养厨房和餐厅,另外布置太平间、垃圾处理、设备用房、机动车库。
地上围绕四层通高的门诊大厅和中庭形成宽敞的医疗街组织交通,分设多组自动扶梯和垂直电梯形成高效便捷的就医通道。
门诊楼一到五层为门急诊,六、七两层为行政办公和技能培训,患者和办公培训人员分设电梯,设门禁管理。一层入口两侧设计综合服务和门诊药房。西侧设计独立的急诊区,分设急诊急救入口,形成快速高效的“抢救-急诊手术-EICU-留观”的急救流线和流畅有序的“检查-检验-诊断-留观”的急诊流线。儿科门诊在东南角自成一区,设计独立出入口。[2]二层西侧设计输液大厅,分设成人输液和儿童输液,同时可共享护理配液及办公后勤用房。其余二到五层设计各门诊科室,依据患者就医频次、行动方便与否及各科室自身要求和相互联系的综合分析合理分配各科室楼层位置。每个单元设计两个诊区,分设一次集中候诊大厅和二次候诊廊,尽端为医护区,遵循医患分流的原则,分设医梯和污梯,遵循洁污分流的原则。
医技楼的首层和二层分别设计放射影像科、检验科和心超中心,是患者检查人流量最大的三大功能区。放射影像科设计在一层,也是为了临近急诊区,提高救治速度,同时与地下核医学位置上下对应。三层西侧设计体检中心,由一层独立对外的体检大厅乘坐电梯直达三层,分设男女宾体检流线。三层东侧设内镜中心,四层西侧设血透中心,东侧设门诊手术。
住院楼一层设计入院检查、日间病房和中心供应。中心供应发放大厅设计洁梯直达手术室,也是本设计的一大亮点。二层设计医务科、输血科、病理科,位于手术室正下方,可通过手术梯上下连接。三层中部设计分娩部、两侧分别设计NICU 和ICU。分娩部可通过手术梯快速到达手术层和病房层,方便全产程的对接转换。四层设计手术室,与门诊手术同层连接,与ICU 上下连接。五层设计洁净手术机房和静配中心。六到十七层为病房层。六到十五层每层分为两个护理单元,十六到十七层每层为一个护理单元。每个护理单元合理划分为三大片区:病人住院区、检查治疗区、医护办公区。[5]一个护理单元设50 床,分为单人、双人、三人病房。以医患分流、洁污分流为原则,分别设计6部客梯,1 部手术梯,2 部医护梯,1 部污梯。
建筑造型采用了中国固有形式的传统复兴风格,庄严大气,富有雕塑感(如图2)。
图2 透视图
在保持中国传统建筑屋顶、屋身、台基三段式和开间柱身比例的基础上,对中国传统建筑元素进行演化改进,同时与新时代的建筑技术、建筑材料、建筑工艺相结合,创造出了庄严却不失人性,肃穆又开阔明朗的建筑风格。例如北京人民大会堂、军事历史博物馆等均采用了这种后现代主义风格,这些优秀的建筑实例历经半个世纪依旧极具纪念性,且从未与时代脱轨,这说明中国的后现代主义建筑风格,极具生命力。
建筑沿用传统建筑的开间比例,使整个建筑形成较为和谐统一的尺度概念,开窗整体统一,在增强了建筑自身稳定感的同时,提升了建筑的挺拔感。门楼的设计源自中国古典园林建筑灰空间的设计手法,增强建筑整体的层次感和进出医院时空间感受的层次感。
建筑细部的设计上,对传统木构建筑构件进行推敲,演化,形成一整套互相配合,精致严谨的建筑细部构件。大屋顶下采用了极具中国建筑特色的构件——斗拱形式进行演变,出挑,使屋顶虽大但不呆板,与建筑墙面的衔接也合情合理。底层窗的上檐同样采用了斗拱构件进行演化,同为斗拱构件,与上面绝不重复,整体建筑在外观上的庄重和谐,很大程度上归功于这些过渡部位建筑细部的精心处理。
各部分建筑体量丰富、有机的穿插关系,立面以虚实对比的手法创造大气而统一的形象,打破传统工艺冰冷严肃的建筑性格,营造高情感、人性化的建筑体验,赋予建筑内在气质。建筑通过错位相加,有别于市中心医院高大、拥挤的特点,“王”字型体块穿插在打破过于庞大体量的同时,创造出融情于景的现代空间,同时丰富了城市轮廓线。
在色彩处理上,以清淡雅致为主,表现方正、纯净的医院建筑形象,墙以白色为主。形体上错落有致,尺度宜人。
总之,本项目的立面造型设计,形成了不拘一格的明朗、开放、雄伟的风格,追求与时俱进,适度超前,典雅大气。
通过前广场、采光中庭、绿化庭院、屋顶花园的结合,我们在自然通风、自然采光、环境噪声控制、空调节能等各个层面进行严格的模拟测试及设计分析;屋顶设置太阳能光热系统满足医院病房热水需求;采用区域雨水收集系统用于绿化灌溉、道路清洗等;室内采用灵活隔断,采用可再生和可循环利用装修材料,达到节约资源的目的。本项目不但具有人性化的现代医疗流程,同时也具有前瞻性的绿色医疗系统,成为绿色建筑的典范。[3]
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成果,加强医院智能化、信息化、网络化建设,实现诊断、治疗、护理、康复、保健、可研、教学、安保等各方面的智能化与现代化。[4]
气动物流传输系统:实现点对点的物流传输,节约人力,高效快捷。
数字病房系统:患者信息、医护信息数字化,实现信息互通,一键病呼。
排队叫号系统:有效解决患者在看病、取药、缴费过程中所遇到的排队、拥挤和混乱现象。
ICU 远程探视系统:家属在探视室即可实时了解病患情况,替代了传统探视走道的设计,为ICU 平面布置提供了更多可能性。
手术示教系统:通过手术现场的录制和直播,实现影像记录、观摩培训、学术交流、远程会诊。
婴儿防盗系统:给每个婴儿配备电子标签,防止婴儿被盗错抱,有效保护婴儿安全。
本方案注重以人为本、自然和谐、绿色生态、可持续发展,力求创造出环境一流、设施一流、技术一流、管理一流、服务一流,与国际现代化医院相接轨的综合医疗康养中心,成为全国性示范医疗服务设施的新标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