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雪芹LIU Xue-qin;张轩宇ZHANG Xuan-yu
(华北理工大学管理学院,唐山 063210)
京津冀协同发展是新时代国家关于区域发展的一项重大发展战略,文化旅游产业以社会重要组成部分融入这一大战略,大力推动京津冀文化旅游产业的协同发展。如今,京津冀地区经济总量持续增加,大众对文化旅游的需求与日俱增。北京文化底蕴丰厚,一直是国内外游客打卡地,相比之下,天津和河北的吸引力略显不足。随着近年来协同发展战略的推进,旅游业的协同发展也成为业界焦点,但呼声高、执行差。[1]目前京津冀地区协同程度不够,各个景区孤立无援,无法找到协同发展相互联系的有效路径,各地政府缺乏有效的政策支持。景区后续文化特色改造不足,很难走出具有京津冀特色的发展道路。以国家政策为指导,人民群众的需求为基础,全面系统地认识目前的京津冀地区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现状,科学合理的规划,将政策联系当地实际,以全面促进京津冀文化旅游产业协同发展为目标,力求京津冀文化旅游产业走出一条独具特色的科学、全面、良性的可持续发展之路。[2]
京津冀协同发展以疏解非首都核心功能、解决北京“大城市病”为基本出发点,调整优化城市布局和空间结构,推进产业升级转移。随着协同发展战略的推进,部分产业已经实现了疏散和转移,但京津冀三地的旅游产业受限于历史文化背景以及景区建设情况,目前无法实现进一步的融合与协同。三地文化背景、历史背景等虽存在一定差异,但深究其历史,又有一定的联系,差异体现在三地文化色彩不同,联系体现在景点建造的历史原因。因此,本文选取三地有代表性的景区对京津冀旅游文化背景进行深入分析。
北京作为协同发展的核心,其文旅产业发展依托于皇家园林、古街民巷等,以中国古传统和历史文化色彩为旅游特色;天津作为两翼之一,文旅产业发展依托于津味儿十足的文化街市、中西文化交融的风情特色景区,是同时具有国内外建筑特色的旅游城市;而河北省作为另外一翼,区域相对较大,有多元化的旅游景区,历史色彩、现代色彩、爱国教育色彩等。本文选取北京的八达岭长城、故宫博物馆、南锣鼓巷;天津盘山、古文化街、意式风情街;河北西柏坡、避暑山庄、南湖公园等有特色、有代表性的景区,结合京津冀战略背景,对三地旅游文化背景差异进一步分析。
1.1.1 旅游文化背景分析
北京是我国政治、文化中心,三千余年的历史沉淀出了具有中国传统文化底蕴的景区,历史色彩浓郁、风格突出,旺季游客承载量较高。故宫是两代皇家的政治生活所在地,存留了大量明清建筑和历史文物,具有极高地游览价值,是国内外游客感受中国皇家历史文化色彩的必游之地。加之其毗邻爱国教育基地的地理位置的加持,同时吸引了大量爱国教育游客前来学习与参观。故宫是皇室生活的代表,南锣鼓巷便是民间生活的代表,胡同内有靳云鹏旧宅、茅盾故居、蒋介石行辕等多处名人旧居。作为老北京建筑文化特色的古老街区,南锣鼓巷有多条保存完整的元代胡同传统民居。南锣鼓巷是北京胡同文化的缩影和代表,徘徊在胡同间能给游客带来一种穿越至古代京城的错觉,是感受真正京韵京味的好去处,是本地居民与外地游客的京都打卡网红地。作为重要的政治中心,北京保留着我国悠久的文化历史中不可或缺的文化遗址——八达岭长城,作为迄今为止保存最完整、最壮观的明长城的一段精华部分,八达岭长城同时具有历史色彩和战争色彩,引得众游客主动参观,旅游旺季日接待量可达数万人次。综合以上三个典型景区的分析,选择北京地区的游客大多将北京作为必游之地,以参观历史文化、传统文化建筑为主要目的,与当地的文化背景具有内在的一致性。
1.1.2 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战略背景与现状分析
北京是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核心,协同发展的主要目的在于化解北京“城市病”,缓解首都压力,实现非首都功能向天津、河北的疏散。结合战略规划和北京旅游文化背景,北京在京津冀文化旅游产业协同发展中,应处于领导与输送客流的作用。北京市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早、完善程度高,同时具有丰富的旅游资源,结合首都四通八达的交通优势,可以形成以北京为核心,津冀为两翼的旅游方案,疏散北京景区压力的同时,实现京津冀三地文化旅游产业景点相互融通、旅客相互输送。
虽然北京景区节假日客流量较高,但相比之下,近年来的旅游产业发展速度已相对放缓。其原因可以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已有景区再开发创新程度低,流于网红套路,过度商业化。第二,新景区开发进度停滞不前,娱乐项目老旧,产品竞争力不足。第三,单纯的观光产品已经不能满足不同参与度的游客体验需求。因此作为京津冀核心的北京,也需要天津、河北两翼为北京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注入新鲜血液。
1.2.1 旅游文化背景分析
天津由于特殊的被殖民历史,成为了具有中西方文化碰撞与融合色彩的城市,目前景区文化以自然风景和异国建筑为主要特色。最具有代表性的包括意大利风情街、盘山风景区等。意大利风情街是被意大利殖民后强迫清朝政府出让的租界,街区具有浓郁的意式风格,街区集商贸、旅游、娱乐为一体,毗邻天津站,是游客的必游之地。作为中西碰撞融合的城市,天津的古文化街是老津韵的代表之一,如今仍然保持着浓厚的原汁原味的津味儿。一条不足一千米的古玩市场,但却是拥有玩、手工艺品和纪念品的商铺的街区,即使是现代商铺入驻该区域,也会将店铺打扮的“津里津气”,也因此吸引了大批游客前来参观。区别于市区景观,盘山风景区位于蓟县,景区自然也不再依托于建筑物风格,而是山水自然和人文情怀。每年春季盘山旅游景区都会举办一系列具有当地文化特色的大型活动,以提高景区知名度和游客体验度。景区注重经验总结,不断优化服务,游客接待量连年增长。天津的文化与北京有相同的血脉,却有着不同的故事,因此游客参观的目的和选择存在一定差异,该城市游览次数较多的是一些中西文化交融的建筑物,整体客流量低于北京。
1.2.2 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战略背景与现状分析
天津位于北京的东南方向,是我国北方重要的交通枢纽和商品集散地。作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一翼,肩负着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的任务。因此,在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规划中,天津也应起着接收游客、疏散首都景区压力的作用。但近些年天津文化旅游行业相对低迷,无法很好地完成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的任务。天津景区较多,但散乱,市区的景区多为侵略的缩影,部分参观无需门票,基本没有广告宣传,反而对游客吸引力不足,目前也只是北京旅游线路的附属品,对打造文化旅游景区也是流于表面,深度体验较少。其主要原因是内外交通连接不畅、资源的可鉴赏度低、各景区缺乏突出优点的个性化建设。天津市的文化旅游产业尚未形成特色鲜明的城市旅游形象,景区类型多涵盖面广优势不突出,缺乏整体规划。
1.3.1 旅游文化背景分析
河北省在春秋战国时期位于多国的交互处,多样的地理环境造就了不同的自然景观,同时也融合了多种文化,形成了现在多样的文化旅游产品。位于河北省承德市中心的避暑山庄,曾经是清朝历代皇帝避暑的行宫,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价值。同为皇家园林,避暑山庄的客流量却远不如故宫、圆明园等,冬季游客相对较少,夏季借着避暑乘凉好去处的口号吸引了一系列游客前来游览,综合分析其原因,主要是城市历史古典文化色彩远不如北京,导致游客游览意愿相对较低。除了古典文化色彩主题,河北还有红色文化资源景区,西柏坡景区是革命战争年代中国中产党和群众留下的特色文化,是革命精神的代表。[3]景区位于河北省石家庄市平山县,曾是中共中央所在地,是七届二中全会和全国土地会议的召开地,有“新中国从这里走来”、“中国命运定于此村”的美誉。近年来随着红色教育,牢记使命,不忘初心等红色文化的传播,西柏坡景区活跃于爱国活动中。区别于北京和天津,河北文化和景区多元化较为明显,除了历史韵味、红色韵味之外,还有体现唐山人民震后崛起百折不挠的“精神韵味”的代表性景观。唐山南湖城市中央生态公园,是在废墟上建立起的融自然生态、历史文化和现代文化为一体的大型城市中央生态公园,承办了第26 届世界园艺博览会,游客以参观奇景为目的,多为一次性游览。综合上述分析,河北省的旅游文化背景呈多元化,不同市区有不同的主题,韵味各异,总体客流量同样低于北京。
1.3.2 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战略背景与现状分析
河北省同为京津冀协同发展两翼之一,东临渤海、内环京津,文化遗产资源丰富,自然景观多样,文化特色显著,对承接北京客流量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4]虽然河北省对旅游产业的发展与规划众多,但各地政府打造旅游品牌的经验不足,空有一腔热情,实际投入不足。景区宣传较低、知名度不高,景区服务水平不高,服务人员素质良莠不齐。多数旅游专业师资既缺乏系统的旅游管理理论知识,又缺少必要的旅游服务行业的实践经验,导致旅游从业人员经营管理工作适应性较差,直接影响服务质量。景区数字化程度不高,后期利用不完善,仍有一部分景区没有开通网上订票服务平台,或存在线上线下购票业务通道混行等现象,由于景区监管不力,游客体验感不理想,导致二次重游和帮助景区宣传的可能性大大降低,不利于京津冀文化旅游产业协同发展的实现。
京津冀三地的文化旅游产业目前呈孤立状态,缺乏景区间的互动,各个景区之间档次和水平差距大,且毫无关联。来京的游客往往是以北京为重点,因天津和河北两地对旅游产品和服务投入不足,津冀创新性旅游产品缺乏,[5]旅游资源发展与北京差距很大,在旅游娱乐项目上多年没有创新,餐饮、住宿条件一般,配套不够完善,与北京的旅游配套服务和旅游产品创新相比差距很大。旅游精品线路不多,景区吸引力不足,北京游客通常游览完毕,也很少选择前往天津或河北的景区。孤立无互动的景区设置,使三地之间缺乏相互牵引的纽带,无法实现游客的输送。
由于北京地区旅游线路众多,发展较早且发展程度明显高于河北地区和天津地区,许多新景区的建设也没有考虑协同发展的理念。北京的新建景区没有主动联系旅游服务水平相对匮乏的河北和天津地区,而河北和天津地区又无法突破自身旅游服务水平和基础条件欠缺的壁垒,跟紧北京的步伐,[6]从而三地的旅游市场并没有形成网络结构,做不到互惠互利合作共赢。政府不能提供相应有效的政策扶持和指导,京津冀三地旅游业的发展水平严重不平衡,很难自主形成一个协同发展的高效局面。
经济发展带动文化旅游产业的迅猛发展,同时高速发展的背后也暴露了诸多的问题。旅游景区建设方面,由于缺乏经验,跟风建设网红打卡景区的风气盛行。现有景区的建设以及新景区的设置千篇一律,缺乏个性化与协同化的设计。近年来多地打造特色小镇,山水小镇,风格类似、商业化明显,并不能发挥当地旅游特色,使游客游览了一处之后,对相似景区再无兴趣。因此,探寻三地后续景区打造的新思维,是实现协同发展的必要条件。
基于对京津冀旅游文化背景差异分析、战略背景分析、现状分析、困境分析等,本文提出三条辅助京津冀文化旅游产业协同发展的景区协同发展路径,如图1 所示。从互动、牵动、联动三方面出发,以历史线索实现相关景区的互动多日游,以景区特色打造三地景区的特色多次游,以京津冀新理念的新景区培育,实现新风格、新视野的新鲜游。通过多条协同发展路径,推动京津冀三地文旅产业健康、协同发展。
图1 京津冀景区协同发展路径
历史故事能够吸引众多游客的游览意愿,京津冀三地均有皇家足迹,以故宫为起点,沿着古代帝王足迹,为游客制定京津冀多日游,不仅可以疏散北京客流,还可以带动河北与天津的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比如制定:“故宫-避暑山庄-盘山”多日游,随着康熙皇帝的脚步,站在他20 余次登过的山巅,游览他40 余次消暑的山庄,置身于景观,陶醉于历史,让旅行更加完整充实。借助于北京的交通优势,为旅行提速,实现三地景区完美互动。
为方便部分游客出行时间限制,设置京津冀三地特色旅游景点套票,在北京景点设置自选天津、河北两地景点的优惠套票,设置足够的参观时限,让游客在最方便的时间,以最合适的价格游览天津和河北的心仪景区。如对参观北京冬奥会场馆的游客,提供优惠套票组合选择机会,可以选择体验崇礼滑雪、天津泡温泉、西柏坡爱国教育等多种自由组合。既为北京疏散了一定的客流量,也为天津河北的景区带来了更多的生机,集合了多景区的特点,牵动京津冀景区之间的协同发展。
根据目前京津冀未来旅游景区发展方向,并且根据京津冀三地不同的地理资源和文化资源开发新时代特色的景区,新景区的开发,秉承新鲜感的理念,以协同发展合作共赢为目标,通过对三地景观的统一规划,设置三种不同主题,制造连锁效应。通过连锁效应,打造景区之间的呼应与互动效果,吸引游客连续打卡参观。如在北京建设主线主题公园A,在天津建设支线主题公园A1,河北建设支线主题公园A2,由主线公园留下悬念,支线公园解开悬念。通过场景设置与主题不定期的更改,以新鲜感吸引游客多次多地参观打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