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姆河右岸东部侏罗系盐下断层发育特征及其对天然气富集影响

2022-04-22 01:01张良杰王红军程木伟龚幸林邢玉忠蒋凌志张宏伟吴德峰王丽新
中国石油勘探 2022年2期
关键词:碳酸盐岩断裂带断层

张良杰 王红军 程木伟 龚幸林 邢玉忠 蒋凌志 张宏伟 吴德峰 王丽新

(1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3中油国际(土库曼斯坦)阿姆河天然气公司;4中国石油集团川庆钻探工程有限公司地质勘探开发研究院)

0 引言

阿姆河盆地—塔吉克盆地—塔里木盆地处于中亚煤成气聚集域,天然气资源丰富[1]。目前,在阿姆河盆地发现天然气地质储量超过1×1012m3的气田有3个,其中侏罗系卡洛夫阶—牛津阶碳酸盐岩气田的储量占盆地总储量的86%[2]。中国石油在阿姆河盆地北部的阿姆河右岸区块取得了较好的勘探成效,尤其是区块东部发现了逆冲构造气田群。在该区勘探中发现,天然气高产富集区与断层有着密切的关系。在逆冲构造主控断层附近探井多可以获得高产,但远离主控断层探井则多为低产井且水气比高,同时在紧邻主控断层的区域也有少量探井呈现低产、水气比高的特点,影响了该区的高效勘探和气田评价。近些年,有学者对阿姆河右岸盐下卡洛夫阶—牛津阶碳酸盐岩气田类型与控制因素进行研究[3-5],总结了台地内部基底古地貌控藏[6-7]、台缘斜坡生物礁控藏[8-9]和逆冲构造带断裂控藏[10-11]3种控藏模式。针对断层控藏模式,主要是从断层形成时期与演化、断层组合模式等角度,总结了早期断层控烃源岩、晚期断层控圈控运聚的认识[12-13],但并未分析断裂体系如何影响天然气的富集。在国内塔里木、四川等盆地断裂带附近发育碳酸盐岩断溶体或缝洞体的规模及充注程度也与断层的规模、类型及在断裂带所处的位置均有密切的联系,国内学者也做了深入系统的研究[14-21]。因此,有必要借助国内塔里木、四川等盆地的勘探经验,加强阿姆河盆地东部地区断裂系统分析与评价,为阿姆河右岸区块东部高产富集区的预测提供支持,以提高高产井部署的成功率。

本文以阿姆河右岸区块东部盐下碳酸盐岩目的层断层分级描述为基础,以探井取心缝洞发育特征和测试情况为依据,总结断层对天然气富集的影响。通过阿姆河右岸东部地区三维地震精细解释与相干、蚂蚁体等属性分析,对盐下碳酸盐岩断层分布进行刻画,根据断层的作用和规模对断层进行分级描述,并结合重点井岩心描述和测试资料,总结了不同级别断层对碳酸盐岩储层缝洞发育、天然气运聚富集的控制作用,指出了有利天然气聚集区。

1 地质概况

阿姆河盆地和塔吉克盆地位于特提斯构造域中亚段北侧,是在古生界基底上发育的中—新生代沉积盆地。两个盆地在中生代形成统一的大型盆地,经历了二叠纪—三叠纪裂陷期、侏罗纪—古近纪坳陷期和新近纪至今挤压期3个演化阶段,在新近纪构造运动作用下,西南吉萨尔山隆升,将两个盆地分隔[22-23]。盆地主要的气源岩为中—下侏罗统含煤碎屑岩、上侏罗统泥灰岩与泥岩,储层为上侏罗统碳酸盐岩和白垩系砂岩,盖层为上侏罗统厚层盐膏岩和白垩系泥岩[24]。中—下侏罗统含煤碎屑岩在白垩纪进入生排烃高峰期,少量圈闭充注形成早期油气藏。新近纪,喜马拉雅构造运动在盆地内形成大量断层和构造圈闭,油气重新调整成藏[2]。阿姆河右岸区块中—下侏罗统含煤碎屑岩、中—上侏罗统卡洛夫阶—牛津阶碳酸盐岩和上侏罗统盐膏岩是主要的成藏组合。

研究区位于阿姆河右岸区块东部(图1左),在构造位置上横跨阿姆河盆地别什肯特坳陷和塔吉克盆地西南吉萨尔逆冲带两个构造单元。根据碳酸盐岩顶界构造形态,可以划分为“三凸两洼”,其中召拉凸起和山前洼陷处于别什肯特坳陷,高尔达克凸起、山间洼陷和加拉凸起处于西南吉萨尔逆冲构造带。新近纪在挤压作用下西南吉萨尔山强烈隆升,导致盐上地层发生剥蚀。以盐膏岩为界,划分为盐上和盐下两套构造体系。盐上主要发育逆断层、张扭性走滑断层和正断层,形成NE向逆冲构造和NW向负花状构造,断层均在盐膏岩层滑脱。在盐下主要发育有逆断层和走滑断层,大型断层多从基底断至盐膏岩层,在碳酸盐岩层形成大型的逆冲构造带和正花状构造,构造带走向主要为NE向和NEE向。

本文研究对象主要是盐下卡洛夫阶—牛津阶碳酸盐岩层。在卡洛夫期—牛津期,该区处于台缘斜坡带,沉积了300~350m的碳酸盐岩(图1右),岩石类型以颗粒灰泥石灰岩、含颗粒灰泥石灰岩和灰泥石灰岩为主,发育小规模的丘滩复合体[25]。碳酸盐岩在胶结作用下,原生孔隙几乎消失殆尽,储层基质孔隙度多小于6%,为低孔低渗储层[26]。喜马拉雅期,碳酸盐岩经改造形成裂缝型、裂缝—孔隙型和缝洞型等储层,同时油气重新调整,在大型构造圈闭中聚集成藏[3,11,27]。

图1 研究区卡洛夫阶—牛津阶碳酸盐岩顶界构造形态图(左)与二叠系—侏罗系综合柱状图(右)Fig.1 Structural morphology of the top Callovian-Oxfordian carbonate rocks in the study area (left) and comprehensive stratigraphic column of the Permian-Jurassic (right)

2 断层发育特征

研究区内三维地震全覆盖。首先通过三维地震资料对盐下地层的断层进行精细解释,分析了断层的性质;再结合区域地质特征和相干属性对规模较大的断层在平面上进行组合,编制了盐下卡洛夫阶—牛津阶碳酸盐岩顶界断层分布图(图2);最后利用方差、蚂蚁体等属性在碳酸盐岩目的层识别出大量的微小断层,以分析断层发育期次并划分级别。

图2 研究区盐下卡洛夫阶—牛津阶碳酸盐岩顶界断层分布图Fig.2 Subsalt faults distribution of the top Callovian-Oxfordian carbonate reservoirs in the study area

2.1 断层剖面样式

通过三维地震资料解释,在盐下地层主要识别了逆断层和走滑断层,走滑断层包括张性走滑断层和压性走滑断层。

2.1.1 逆断层

地震剖面显示,盐下发育下缓上陡的铲式逆断层和断面平直的高陡逆断层。

铲式逆断层沿基底软弱层滑脱向上断至盐膏岩层,在碳酸盐岩层形成了断层传播褶皱和断层转折褶皱。铲式逆断层以正向逆冲为主,从东向西断层断距逐渐减小,在阿盖雷北部地区多条正向逆断层组成了逆冲叠瓦扇构造(图3)。在召拉构造和塔加拉地区还发育反向铲式逆断层,控制了召拉凸起和高尔达克凸起的发育。

高陡逆断层多是发育在逆冲构造内部或构造后翼的次级断层,断距相对较小,断层可从基底断至盐膏岩层,或从中—下侏罗统断至盐膏岩层。例如在戈克构造东翼、霍贾构造东翼均从基底断至盐膏岩层,断层断距小于20m,高陡逆断层控制局部形成小型的断背斜或断块构造(图3)。

逆断层在发育过程中,部分地区伴有次生同向断层发育,形成了“号角状”断层组合,部分地区沿断裂带发育次级背冲断层,形成“Y”形断层组合。相同规模、不同倾向的逆断层组合,形成的构造样式多样,例如召拉构造两组断层形成了冲起构造,召拉断裂带中段和霍贾断层形成了对冲构造,在构造带之间发育低洼的向斜构造(图3)。

图3 研究区南东—北西向典型地震剖面(剖面位置见图2)Fig.3 Typical SE-NW direction seismic profiles in the study area (section location is in Fig.2)

2.1.2 走滑断层

盐下走滑断层多从基底断至盐膏岩层,花状构造是识别走滑断层的重要标志。在研究区中部发育一条几乎贯穿东西的阿高走滑断裂带,多从基底或中—下侏罗统切至盐膏岩层,断裂带分支断层向上撒开,断层上盘上升,形成了“正花状”构造(图4),不同次级断层的断距变化较大,部分区段仅一侧发育次级断层形成“半花状”构造。

在高尔达克凸起走滑断层较发育,以压扭性为主。例如塔高断裂带主干断层为铲式逆断层,主断层断距超过1000m,在断层上盘发育多条高陡次级走滑断层,形成花状构造。在塔加拉构造西翼发育多条走滑断层,主干断层断面陡直,次级断层多在一侧发育形成半花状构造(图4)。在阿盖雷一带走滑断层也较发育,以单一的高陡走滑断层为特征,断层断距小,分支断层不发育,纵向上可从基底断至盐膏岩层,也可仅在碳酸盐岩层发育(图4)。

图4 研究区阿盖雷地区南西—北东向典型地震剖面(剖面位置见图2)Fig.4 Typical SW-NE direction seismic profile in Agayra area in the study area(section location is in Fig.2)

2.2 断层平面分布特征

从研究区碳酸盐岩顶界断层平面分布来看,逆断层走向以NE向和NEE向为主,局部地区发育少量EW向逆断层,其中NE向和NEE向逆断层规模相对较大,控制构造带或单个构造的主控断层以这两组为主。走滑断层走向主要为EW、NWW、NNW和SN向,其中NWW、EW和SN向走滑断层较为发育且规模较大,部分断层控制单个构造或圈闭的发育(图2)。

逆断层在研究区分布具有明显的分带性和分段性。在南北方向,以阿高走滑断裂带为界,南侧发育的逆冲构造主控断层以NE向为主,仅在高尔达克凸起南侧发育少量NEE向和SN向逆断层。在阿高走滑断裂带北侧,发育的逆冲构造带的主控断层走向多变,且NEE向逆断层发育数量明显增多。例如东霍贾构造主控断层沿走向可以划分为3段:南段主控断层走向为NE向,被EW向走滑断层切割;中段主控断层走向为NNE向,发育多条南北向次级断层,具有走滑特征,调节北段和南段逆断层位移;北段主控断层走向则转变为NEE向。在召拉凸起主控断层也可分为3段:西段和中段断层走向为NEE向,东段转变为NE向,在中段和东段之间发育NW向调节断层。

走滑断层的平面分布也具有分带性。在南北方向上,EW向走滑断层主要发育于阿高走滑断裂带附近及其以南的区域,NNW向走滑断层则多发育在北侧,两组走滑断层是在NE向挤压应力下形成的共轭断层。在东西方向上,以玛霍断裂带为界,SN向走滑断层主要发育于东侧的高尔达克凸起。

2.3 断层发育期次

研究区断层主要形成于喜马拉雅期[28]。根据断层平面分布和切割关系分析,断层至少发育两期,分别对应喜马拉雅早期和中期,两期断层具有通源特征[29]。早期发育的断层为NEE向逆断层,其余断层形成于喜马拉雅中期,并持续活动至今,其中SN向断层形成较早,NE、NWW和EW向断层形成较晚。

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挤压应力的方向是不断变化,从NNW向逐渐转变为NW向,塔吉克盆地中东部构造带发生了逆时针旋转[30-33]。在喜马拉雅运动初期,西南吉萨尔地区遭受轻微的构造变形,在NNW向挤压应力作用下,发育NEE向逆断层和逆冲构造。随着欧亚板块继续碰撞,在帕米尔构造结的楔入作用下,在塔吉克盆地和阿姆河盆地北边界形成了西天山—克孜勒库姆右行走滑断裂带[34-35],使得研究区处于右旋走滑应力场中。研究区挤压应力也转变为NW向,与成像测井识别现今区域内的最大水平主应力方向一致[36]。由于研究区所处位置在塔吉克盆地和阿姆河盆地边界,北侧边界走滑断层为NWW—EW向,因此在走滑应力作用下,早期NEE向逆断层和构造带发育得到强化,同时形成了SN向反向剪切断层和与走滑应力方向一致的NWW—EW向走滑断层。在NW向挤压应力作用下,也发育了大量的NE向逆断层,这些逆断层明显受到了早期NEE向逆断层和SN向走滑断层限制。同时在研究区还形成了NNW向和EW向共轭剪切断层,EW向断层更加发育,切割了先形成的NEE向逆断层。在现今NW向挤压应力作用下,早期的NEE向和SN向断层也发生活化,均表现为强烈的压扭特征。

2.4 断层分级

根据断层发育的规模和作用,将断层分为控构造带断层、控圈断层、改造断层和微断层。

2.4.1控构造带断层

主要发育塔高、召拉、玛霍3条断裂带,断裂带主要发育逆断层,局部部位具有强烈的压扭特征。断层均从基底断至盐膏岩层,将研究区分隔为加拉凸起、山间洼陷、高尔达克凸起、山前洼陷和召拉凸起5个主要构造单元。塔高逆冲断裂带是高尔达克凸起东侧反向逆冲的主控断层,呈“S”形展布,根据走向可划分为3段:南段NE向逆断层、中段SN向走滑断层和北段NEE向逆断层。召拉断裂带由3条逆断层组成,东段断距大、西段断距小。该断层受早期基底断层的影响,西段基底可明显识别二叠纪—三叠纪形成的控洼断层,晚期反转形成逆断层。玛霍断裂带可以划分为6段,南侧发育3条斜列的NE向逆断层,北侧也发育3条逆断层且走向不同,在逆断层之间还发育调节断层,具有明显的走滑特征。

2.4.2 控圈断层

控圈断层主要发育阿克、戈克、霍贾、阿盖雷等逆断层和阿高走滑断裂带,从基底断至碳酸盐岩层,断层走向为NE向、NEE向和NWW向。逆断层控制大型构造圈闭的发育,形成了断展褶皱和断弯褶皱,断层横向延伸长度明显减小。总体来看,逆断层断距具有东大西小、北大南小的特点。走滑断层以阿高走滑断裂带为代表,在深部为1条连续的主干断层,向上撒开,在碳酸盐岩层形成3条NWW向雁列式排列的次级断层,均为压扭性断层。沿走滑断裂带发育多个小型的构造圈闭,圈闭的规模与其所处位置的走滑断层断距密切相关。

2.4.3 改造断层

改造断层是在构造应力作用下形成的从碳酸盐岩层断至中—下侏罗统或基底的次级断层,断层断距较小。改造断层在全区发育,包括逆断层、走滑断层。该级别断层对整个构造圈闭的形态无影响,但部分断层可在大型圈闭内部形成局部高点,例如在阿盖雷气田东侧小规模NE向反向逆断层的控制下,碳酸盐岩层内发育多个小型的断块构造。

2.4.4 微断层

微断层主要是指在碳酸盐岩内部发育的小断层,垂直断距多小于10m,横向延伸长度小于2km,断层的类型包括正断层、逆断层和走滑断层,走向多样(图5)。除构造因素外,还有因横向岩性变化造成的微断层,例如丘滩体边缘由于岩性的变化,在构造变形作用下,通常形成环形的微断层。

图5 研究区东霍贾构造微断层发育特征(左)与典型地震剖面(右)Fig.5 Micro faults characteristics (left) and typical seismic profile (right) of East Huojia structure in the study area

3 断层对碳酸盐岩天然气分布的控制作用

与国内塔里木盆地、四川盆地类似,阿姆河盆地断层对盐下碳酸盐岩优质储层形成具有重要的意义,对天然气分布有明显控制作用。

3.1 断层控制规模缝洞储集体形成

研究区碳酸盐岩储层以受裂缝与溶蚀改造后的灰泥石灰岩或颗粒灰泥石灰岩为主,其次为灰泥颗粒石灰岩、亮晶颗粒石灰岩[37]。碳酸盐岩在强胶结作用、充填作用及压实作用下,原生孔隙几乎消失殆尽,岩心孔隙度分布在0.01%~18.20%,平均孔隙度为2.36%,80%岩心样品孔隙度小于4%。岩心渗透率分布在0.00001~4536.39mD,几何平均值为0.04mD,渗透率小于0.1mD的占78.77%。储层的储集空间主要为次生孔隙、溶蚀孔洞和裂缝。次生孔隙以粒内溶孔和粒间溶孔为主,连通性一般。溶蚀孔洞发育较普遍,小于5mm的小型溶蚀孔洞最发育,大于10mm的大型溶洞少见,大量的溶蚀孔洞沿裂缝发育。

研究区次生溶蚀储集空间主要在埋藏期的溶蚀作用下形成,溶蚀流体主要包括来自深部的热液和富含有机酸的流体[38]。强溶蚀作用可能更多是受到了来自深部热液的影响[39],断至基底的大型断层是热液运移至碳酸盐岩层的主要通道。还有大量断至中—下侏罗统的断层可以沟通烃源岩层段的酸性流体,运移至碳酸盐岩段,也可以对储层进行溶蚀改造,因此断层对优质储层形成有着重要的控制作用。与塔河地区深层碳酸盐岩断溶体控制因素相似,不同级别的断层对储层发育的影响有着明显差异[40-41]。

控构造带断层构造活动强烈,在主干断层周围发育大量的次级断层形成破碎带,碳酸盐岩层内裂缝密度大,平面分布范围广。深部热液从基底沿主干断层向上运移,并在分支断层向断层周缘或褶皱内部扩散,沿孔隙或裂缝发生强烈的溶蚀,形成网状的缝洞体系,例如J1井(图6a、b),该井取心段识别裂缝144条,裂缝密度为4.09条/m,其中开度大于5mm的裂缝占11.8%,开度为1~5mm的裂缝占23.6%;取心段统计溶蚀孔洞64个,密度为1.82个/m。

控圈断层活动强度有所减弱,发育的破碎带宽度减小,主干断层附近的次级断层发育的数量减少,导致深部流体运移至碳酸盐岩层后影响的范围明显减小。已钻井显示,控圈断层影响的优质储层的范围与断层断距密切相关。在断距大或多组断层相交的区域,缝洞发育条件也较好,可能形成网状缝洞体系,如图6c、d所示,A3井由于取心段异常破碎,裂缝与溶蚀孔洞难以统计。

改造断层活动强度进一步减小,深部热液溶蚀作用和构造破裂作用大幅度减弱,部分断层仅断至基底,溶蚀作用弱,对储层改造有限。G1井取心段识别微裂缝523条,裂缝密度为5.28条/m,其中开度大于5mm的裂缝占3.6%,开度为1~5mm的裂缝占43.8%,且裂缝多被方解石充填,溶蚀作用弱(图6e、f)。

构造内的微断层仅在碳酸盐岩内部发育,缺少溶蚀作用所需的深部热液,因此仅在紧邻断层处发育少量的裂缝,但无溶蚀作用。A1井取心段发育裂缝106条,裂缝密度为1.7条/m,其中开度大于5mm的裂缝不发育,开度为1~5mm的裂缝占17%,溶蚀孔洞不发育(图6g、h)。

图6 缝洞型碳酸盐岩储层的典型岩心照片Fig.6 Typical core photos of the fractured-vuggy carbonate reservoir

3.2 断层控制天然气富集高产

研究区目前的高产气井主要临近控构造带断层和控圈断层分布,断层对天然气富集有着重要控制作用(图7)。

3.2.1 控构造带断层和控圈断层控制的逆断层相关褶皱是天然气有利聚集区

新近纪至今,在挤压作用下,盐下碳酸盐岩层发育大型的断层相关褶皱,包括断展褶皱、断弯褶皱、冲起构造、滑脱褶皱等,断层规模越大,形成断层相关褶皱的规模也越大,地层发生挠曲形成的曲率越大,导致碳酸盐岩层内的裂缝更加发育。在山前洼陷和召拉凸起碳酸盐岩上覆厚层盐膏岩,阻止了油气向盐上地层运移;油气在碳酸盐岩层段内,侧向沿油气运移通道向构造高部位聚集。高尔达克凸起盐膏岩厚度减薄、规模断层发育,导致部分构造盐下油气散失,在凸起构造最高部位碳酸盐岩段出露地表,油气藏被破坏。已发现气田显示,随着构造海拔的上升,压力系数从东霍贾古尔卢克气田的1.6降至戈克米亚尔气田的1.2,从洼陷带异常高压气藏转变为凸起带正常压力系统的气藏。

3.2.2 控构造带断层和控圈断层是油气运移的优势通道

研究区发育中—下侏罗统含煤碎屑岩、上侏罗统泥灰岩和泥岩等烃源岩。中—下侏罗统煤系烃源岩埋深在4000~5000m,镜质组反射率Ro达2.4%,进入了干气生成阶段。上侏罗统泥灰岩和泥岩埋深为3000~4000m,处于凝析油—湿气生成阶段[3]。控构造带断层和控圈断层沟通了中—下侏罗统含煤碎屑岩和碳酸盐岩,天然气沿断裂带向碳酸盐岩层段规模运移。天然气纵向运移至碳酸盐岩层段后,与碳酸盐岩内的烃源岩生成的湿气一同沿断层侧向运移,在高部位运聚成藏。构造内次级断层也可以作为油气运移通道,但由于断层活动强度低,对油气运移作用相对较小。而微断层对油气纵向运移无作用,但多组断层相互交切后,对油气横向运移有一定影响。

3.2.3 不同尺度断层控气具有差异性

控构造带断层和控圈断层附近是天然气高产富集区。研究区洼陷带发育的霍贾、召拉、达什等构造的高点紧邻控构造带断层和控圈断层,阿盖雷气田的构造高点紧邻NW向走滑断层,这些高点也是缝洞体发育的有利部位。天然气沿控构造带断层和控圈断层向上运移,由于盐膏岩的封盖作用,油气优先在邻近断层的缝洞型碳酸盐岩储层内聚集成藏,缝洞体油气充注强度高(图7)。已钻井中,日产量超百万立方米的高产井均紧邻上述两类断层分布,例如J1、H1和E2等井,而且单井产量与距断层距离密切相关:距两类断层越远,单井产能越低。

改造断层附近是构造内天然气次富集区。改造断层活动强度较小,对碳酸盐岩造成的破裂作用和溶蚀作用较弱,发育的缝洞体规模有限。但改造断层仍可以作为有效的油气运移通道,在紧邻断层区域油气充注强度较周边区域高,例如G2井和J2井(图7)。目前紧邻改造断层的直井产量多在(20~50)×104m3/d。

图7 研究区卡洛夫阶—牛津阶碳酸盐岩气藏成藏模式图Fig.7 Hydrocarbon accumulation pattern of the fractured-vuggy carbonate gas reservoir of the Callovian-Oxfordian in the study area

微断层控制了远离断裂区碳酸盐岩的含气性。大型构造内微断层可以改善储层的物性,促进天然气在碳酸盐岩层内侧向运移,形成局部的含气区,但天然气充注弱、气水比高,单井测试产量在(5~20)×104m3/d、且产量下降快,显示储层渗透率低,例如A1井。但微断层不发育区则含气性更差或不含气,探井多为产量低于1×104m3/d低产井或干井,甚至为低产气水井,例如J3井、WJ3井。但在这些区域部署大角度斜井,可以提高单井产量,例如H5井(图7)。

3.2.4 断层横向变化造成天然气富集具有差异性

研究区紧邻控构造带断层或控圈断层天然气富集,但在同一断裂带天然气的富集也呈现明显的差异,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是井位距断面的距离、断层的断距等综合因素影响。例如霍贾断层南段的气井均为日产量超百万立方米的高产井,而北段上盘和下盘的两口探井均为低产气流井。通过对断层和气井的分析表明,在断层南段主断层断距大,沿断层发育次级断层,形成的破碎带和溶蚀带的宽度大,油气充注强度高。而北段断层断距明显减小,构造活动强度减弱,次级断层不发育,形成的缝洞储集带宽度小,而实钻井处于缝洞储集体范围外,测试产量低。

在阿高断裂带阿盖雷段也存在油气富集的差异。在A3井附近,走滑断层垂直断距大、多组断层相交,碳酸盐岩破裂作用和溶蚀作用强烈,油气充注程度高。而在A4井附近,走滑断层北段虽与NE向断层的西南翼相交,但两条断层的断距较小,导致天然气富集程度明显变差。

断层横向活动强度的变化导致临近断层缝洞储集体发育规模的变化,断层横向活动强度越高,缝洞储集体越发育,也更有利于油气运移,附近天然气的富集程度也越高。

4 天然气富集区评价

根据构造形态、断层规模及其对碳酸盐岩储层、油气充注的影响,将天然气聚集区划分为3类(图8)。

图8 研究区卡洛夫阶—牛津阶碳酸盐岩天然气聚集区评价图Fig.8 Evaluation map of gas accumulation play in carbonate reservoirs of the Callovian-Oxfordian in the study area

Ⅰ类:临近控构造带断层和控圈断层的强破裂—强溶蚀的规模缝洞型气藏发育区,油气充注强、钻井产量高。这些区带主要分布于玛霍断裂带、召拉断裂带、阿高断裂带、霍贾断层、达什断层、塔高断裂带塔加拉段和阿盖雷断层上盘,规模缝洞带的宽度与所处断层位置的断距呈正比,区带内采用直井或斜井钻探均可获得超高产,天然气产量均可超过50×104m3/d。

Ⅱ类:临近大型气田内改造断层的弱破裂—弱溶蚀的局部缝洞型气藏发育区。该区带主要分布在阿盖雷构造东侧、召拉凸起北侧、东霍贾构造东北侧、戈克构造等区域,建议采用大角度斜井平行于断层钻探,提高钻遇缝洞几率,将单井产量从直井(20~50)× 104m3/d提高至50×104m3/d以上。该类富集区是下一步勘探评价的主要区带。

Ⅲ类:临近微断层的弱破裂的裂缝型或裂缝—孔隙型气藏发育区。在气田内远离控构造带断层、控圈断层和改造断层的区域均可划入该区带,建议部署大角度斜井,斜井轨迹与现今NW向挤压应力方向斜交,增加斜井段长度,提高裂缝钻遇率,将单井产量从直井(5~20)×104m3/d提高至(20~50)×104m3/d。

5 结论

(1)阿姆河右岸东部盐下碳酸盐岩发育6组、两类断层,以逆断层和走滑断层为主,经历了两期形成演化,平面分布具有明显的分带性,断层活动强度具有东高西低、北高南低的特点。

(2)根据断层规模划分为4个级别,控构造带断层、控圈断层和改造断层是油气运移通道和缝洞发育的主控因素,控制了碳酸盐岩天然气的富集,断层活动强度越大,缝洞储层越发育,天然气充注越强。而微断层仅对碳酸盐岩储层有一定改造作用,形成的裂缝型或裂缝—孔隙型气藏天然气富集程度有限。

(3)根据断层级别及其对天然气控制作用,将盐下碳酸盐岩划分为3类天然气聚集区:临近控构造带

断层和控圈断层的强破裂—强溶蚀的Ⅰ类缝洞型气藏发育区,临近改造断层的弱破裂—弱溶蚀的Ⅱ类缝洞型气藏发育区,临近微断层的Ⅲ类裂缝型或裂缝—孔隙型气藏发育区。

(4)Ⅰ类天然气富集区基本勘探殆尽,在远离控构造带断层和控圈断层的区域勘探并不理想,下一步应该紧密围绕改造断层寻找局部的Ⅱ类缝洞型气藏,以期部署更多的高产井。

猜你喜欢
碳酸盐岩断裂带断层
页岩断层滑移量计算模型及影响因素研究*
如何跨越假分数的思维断层
大牛地气田奥陶系碳酸盐岩元素录井特征分析
冷冻断裂带储层预测研究
嘛甸油田喇北西块一区断层修正研究
X油田断裂系统演化及低序级断层刻画研究
依兰—伊通断裂带黑龙江段构造运动特征
综合物化探在招平断裂带中段金矿深部找矿的应用
四川江油市马头山地区三叠系碳酸盐岩地热资源特征
董事会团队断裂带对家族企业传承后多元化战略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