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工匠精神培养路径探究

2022-04-22 11:54刘光展张新民秦亚芹吕亚慈衡水学院河北衡水053000
现代农村科技 2022年4期
关键词:工匠应用型院校

刘光展 赵 亮 张新民 秦亚芹 吕亚慈(衡水学院 河北 衡水 053000)

以服务地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为目标的地方应用型院校,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中坚力量,在本科教育中占有重要位置。随着经济的发展,企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除了要求要有一定的职业技能,对于职业精神、职业态度也有了具体要求。工匠精神不仅有利于实现我国向制造强国转变,也有利于学生的全面提升和职业发展。因此,地方应用型院校应把工匠精神培育贯穿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以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为使命,更要在弘扬工匠精神、技术革新方面做出实绩[1]。

1 工匠精神的核心

何为工匠精神?中国古代的工匠精神体现在追求完美、精益求精、敬业奉献以及尊师重教等多方面。在现代,随着社会的发展、变革和进步,尤其是自动化和智能化占据主导地位的信息时代,工匠精神的内涵逐渐丰富,逐渐成为雕琢产品、改善工艺、享受产品升华的过程,其终极目标是对品质的追求,是创造出行业内标杆产品[2]。当今社会的工匠精神已经成为了一种人们追捧的职业精神。工匠精神已升华为一种思想品质,成为各行各业工作者的核心与灵魂。

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提到工匠和工匠精神对于国家发展和民族复兴的重要性。2021年的全国劳模大会上,习总书记把新时代劳动者精神总结为三方面,即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和工匠精神。总书记强调,这三种精神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生动体现,是鼓舞全党全国各族人民风雨无阻、勇敢前进的强大精神动力。教育部也提出培养具有工匠精神的劳动者是着力培养当代大学生工匠精神,同时也是高等学校立德树人的根本要求。高等学校要从教职工队伍、大学文化、人才培养方案和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入手,培育大学生“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

2 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工匠型教师建设策略

2.1 工匠型教师队伍建设。师资是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工匠人才培养的重要保障。教学水平有待提高是诸多地方高校面临的问题。进行人事改革是地方高校未来发展的一个趋势。有计划的遴选部分教师到企业或者单位实际锻炼,同时鼓励支持青年教师到国内外高水平大学、科研院所访学研修;根据学科特点和岗位特点确定青年教师的评价考核周期;完善青年教师的职称评定标准;强化青年教师承担一线学生工作及帮扶援助工作的考察,推进青年教师厚植教育情怀、践行育人使命。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教师只有走出去,才能从根源解决实践能力欠缺的问题。

同时,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也要深化高校人事制度改革,充分落实高校用人自主权。扭转“唯名校”“唯学历”的聘用原则,建立以品德、能力、岗位需求为目标的教师聘用机制,特殊人才特殊对待,找准定位,探索通过“面试+技能测试+笔试”的方式招收急需紧缺的专业人才。

2.2 “工匠型”教师工作价值体系建设。从21世纪第二个十年开始,国家注意到原有职称评定的局限性,尤其是奔波于一线但是没有时间撰写论文而耽误评定职称的现象。2016年国家全面深化职称改革领导小组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二十九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深化职称制度改革的意见》。《意见》指出“职称是专业技术人才学术技术水平和专业能力的主要标志。职称制度是专业技术人才评价和管理的基本制度,对于党和政府团结凝聚专业技术人才,激励专业技术人才职业发展,加强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具有重要意义”。随后,各地也推出了职称改革方案,其中重要的职称改革就是专门针对技术型人才职称评定进行的改革。每一个工作者都希望自己工作得到认可,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师同样如此。在国家职称改革大政策下,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应改革职称评定制度,以实际成绩定义“工匠型”教师的价值,建立“工匠型”教师的工作价值体系。

3 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工匠精神培养模式

3.1 强化学生专业技能认同感,促进工匠精神价值观形成。任何行业中,爱好都是成功的必要条件。爱好某一专业才能够促使学生在专业上追求极致和卓越,在践行工匠精神中追求完美品质信条。作为高校,要尝试完善学生专业选择权、课程选择权、老师选择权,构建“公平、公正、公开”的大学生专业选择机制,在学校资源允许的情况下,同意学生根据自己情况自主选择专业,极大提高学生“干一行爱一行”的几率。同时完善学分制、导师制,推进分层教学。

专业的认同感是成功的前提。书本的说教远不及耳濡目染和直观宣教。通过专业认知教育宣传片清楚地让学生认识自己的专业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培养学生对于自身专业的情感,从而坚定并热爱自身专业。加强专家讲学、企业家课堂、行业精英、杰出校友交流等活动,强化主题文化活动,鼓励学生抒发对自己专业的情感,提升学生的专业认知,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专业价值观,通过积极宣传工匠精神,形成“人人爱专业”的良好风气。

3.2 实施课程思政,培养工匠精神认知。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提出了“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的重要指示要求,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价值观是指导人类言行的核心标准,只有以正确且强大的价值观作为支撑,才能形成专业技能的健康发展,因此工匠精神的培养重点是思想政治觉悟的培养。

不同学科、不同专业、不同课程都有独特的育人内容和方式,我们要深入挖掘课程思政专业知识教学与人文素质教育的有机结合点,将工匠精神与专业科目相结合,从理论与实践层面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工匠精神,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操守和社会责任感。在课程建设中做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在课程教学中有机融入理想信念和精神品格教育,努力促进二者之间的水乳交融、浑然天成,从而达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实际效果。同时将工匠精神融入课程教学目标中,细化到每个教学环节、每一堂课。强化育人功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实现思想启迪和价值引领。

强化实验、实训、实践教学与职业道德教育的相互渗透,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和各类学科技能竞赛,使学生清楚的认知自我,从而激发自身对于专业本身的认识,将认知和认同有效结合,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3.3 强化产教融合,协同培育工匠精神刚需人才。在学生就业上地方院校应采用更加积极和直接的方法,主动与地方用人单位联系,了解这些用人单位的专业需求和人才需求,从而精准培养学生,真正做到地方社会需求什么样的人才院校就培养什么样的人才。

切实加强学校和企业之间的合作,把企业一线专业技师引入课堂,把高校教师选派到企业一线车间锻炼,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推进高等学校人才培养供给侧和产业需求侧在结构、质量、水平等方面的有机对接。把用人单位前沿的专业知识引进课堂教学,在完成固有知识学习的基础上,提高学生的现有社会知识学习的比例,减少学生学校学习和社会就业两张皮的现象。工匠精神不是一种口号,而是切实要完成的一项终极事业。强化产教融合就是需要学校和企业双方共同用工匠精神去培养学生,不断的改善和探索工匠人才培养机制[4]。

“十四五”是中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第一个五年。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在挑战和机遇并存的时代浪潮中,应当发挥自身地方性和应用型的特点,积极培养“工匠型”教师,积极培养具有爱党爱国思想和工匠精神的社会实践型人才,为国家发展、民族强盛贡献力量。

猜你喜欢
工匠应用型院校
OBE模式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研究与实践
泛联盟式应用型本科产业学院运行模式
90后大工匠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产业教授融入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现路径
2019年提前批部分院校在晋招生录取统计表
光影视界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工匠神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