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以燕,袁善奎*,农向群,李 梅
(1. 农业农村部农药检定所,北京 100125;2. 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北京 100193)
术语是在特定学科领域用来表示基本概念的集合,是制定规范和标准的理论基础,并准确、简洁表达相关词条的定义。微生物农药的特性不同于化学农药,因此在术语表达方面具有特殊性。本文依据FAO/WHO《微生物农药指南》以及现有微生物农药标准和有关资料[1-3],总结了微生物农药基本定义、分类、含量、杂质、检测等几个方面相关的术语和释义,旨在为微生物农药科研、教学、生产、推广及管理等相关领域提供参考,推动行业规范发展。
以天然的或基因修饰的细菌、真菌、病毒等微生物活体为有效成分的农药。
对有害生物控制发挥作用的微生物及其相关代谢产物,其可以是活的或者失活的微生物。
用于加工微生物农药制剂的微生物原料,是高纯度的微生物农药存在形式,除含有生产过程中用于微生物生长或繁殖、以及用于典型纯化或制备的一些物质外,通常不含其他添加物或助剂,特殊情况下为便于贮存和运输会加入少量的防腐剂、稳定剂或稀释剂。
以微生物农药活体作为有效成分的农药制剂产品,登记或标注用于有害生物控制。
为其他生物(寄生物)提供生存环境或养分的动物(包括人类)、植物或微生物。
微生物在侵染过程中进行复制或数量增加的能力。
微生物在环境中增殖或持续存在的能力,如在生物体表(表皮)或内部器官表面(如肠道、肺)、在机体外表环境(如表皮)或内部环境(组织器官如消化道等)繁殖和持续存在的现象。微生物在所定殖的器官或部位持续时间较长,定殖数量可能保持稳定或增长,也可能缓慢下降。定殖微生物可能是无害的,也可能是功能性或致病性微生物。
活性微生物使用后一定时间内在动植物表面、体内,或者土壤中保持活性的状态。
病原微生物引入或进入易感宿主的过程,无论其是否引起病理效应或疾病。微生物必须进入宿主的体内,通常是细胞,并能够繁殖形成新的感染单位。简单地摄入病原体并不意味是侵染。
微生物进入寄主体内(如穿透表皮层、肠上皮细胞等)的过程。病原微生物具有“原发侵入性”的特性。
微生物引起寄主疾病和/或造成寄主伤害的能力。很多病原菌通过毒性和侵入性,或者毒性和定殖能力的联合作用产生致病性。但有些入侵病原菌引起的疾病是由寄主防御系统造成的异常反应。
微生物突破或逃避宿主自然屏障、进入宿主体内并保持存活状态或繁殖的能力。感染性可能涉及不同严重程度、部位和数量,但不涉及是否引起病理效应或疾病表征。
特定物种所占据的独特环境位置,根据其在群落或生态系统中所占据的实际物理空间和所发挥的功能来感知。
两种生物之间的一种相互作用,其中一种生物与另一种生物密切相关,这对两种生物都有利。
具有杀虫、抑菌生物活性的单细胞原核微生物农药。其个体微小,形态简单,以无性二分裂方式繁殖(裂殖),在自然界中分布最广、数量最多。
2.1.1 芽胞1目前文献中“芽孢”/“芽胞”均有使用,本刊采用“芽胞”。但《农药中文通用名称》GB 4839-2009、近期的细菌类标准及我国农药登记注册库中的资料都采用“芽孢”。(内生胞子)(endospore) 细菌的休眠体(圆形、椭圆形或柱形)。一个芽胞萌发后只形成一个细菌,芽胞抗热性极强,折光性很强,便于在显微镜下计数。芽胞类细菌在微生物农药产品中数量最多,如苏云金芽胞杆菌、枯草芽胞杆菌等。
2.1.2 胞囊2文献中“胞囊”/“孢囊”均有使用,较新近的文献多用“胞囊”,本刊采用“胞囊”。(cyst) 某些细菌在外界不利条件下,由整个营养细胞外壁加厚、细胞失水而形成一种抵抗干旱但不抗热的圆形休眠体。
2.1.3 营养体(vegetative) 单个活的生物体,通常能在合适培养基上形成一个菌落实体。
具有杀虫、防病等生物活性的真核微生物农药。一般能通过无性和有性繁殖方式产生的孢子延续种群,常见有分生孢子、芽生孢子、厚垣孢子等繁殖体或菌丝营养体。
2.2.1 孢子(spore) 真菌的繁殖体,有多种类型。
2.2.1.1 分生孢子(conidium) 由分生孢子梗上产孢细胞(顶生或侧生、串生或簇生,形状、大小多种,单胞或多胞)产生无色或有色的无性繁殖细胞,是真菌农药中最常见的孢子形态。常见的有球孢白僵菌、金龟子绿僵菌等。
2.2.1.2 芽生孢子(blastospore) 由细胞出芽生成(细胞膜和原生质体随某部位细胞壁向外突出,其一个细胞核留在母细胞,另一个进入突起中,形成突起过程即为出芽),形态多变,无性叶状真菌孢子,酵母菌、隐球菌及念珠菌可产生此类孢子。
2.2.1.3 厚垣孢子(chlamydospore) 由菌丝体膨大(原生质浓缩)分裂产生壁厚、寿命长,具有抵御不良环境的无性休眠真菌孢子。
2.2.2 菌丝营养体/营养菌丝(vegetative hypha) 单条管状细丝,是大多数真菌的结构单位。
2.2.3 微孢子(microsporidium) 在组织细胞中发育并分裂,可反复无性增殖、具传染性的卵圆形寄生物,属于低等真菌,简称“微孢子菌”,过去称为“微孢子虫”。
由核酸和外壳蛋白组成病毒微粒的非细胞形态,以昆虫为宿主,对宿主产生致病性,具有直接和间接控制有害昆虫生物活性的微生物农药。
2.3.1 杆状病毒科(Baculoviridae)
2.3.1.1 核型多角体病毒(nucleo-polyhedrovirus, NPV) 含1至多个(单核衣壳/多核衣壳)呈十二面体、四角体、五角体、六角体等杆状病毒多角体粒子(直径在0.5~15 μm),在寄主细胞核内,核酸为分段基因组。是应用最广、登记数量最多的一类病毒微生物农药产品,常见的有棉铃虫核型多角体病毒等。
2.3.1.2 颗粒体病毒(granulovirus, GV) 含一个呈圆或椭圆形颗粒状体,内含核型多角体病毒粒子(粒子小、囊膜中多含单核衣壳),包涵体在细胞核内或细胞质内,核酸为双链 DNA。在农药领域中,其应用和登记数量仅次于核型多角体病毒,常见的有小菜蛾颗粒体病毒等。
2.3.2 呼肠孤病毒科(Rroviridae)
2.3.2.1 质型多角体病毒(cytoplasmic polyhedrovirus, CPV) 含多个一般为六角形、四角形等球状多角体(直径在0.5~10 μm)病毒粒子,包涵体在宿主细胞质内增殖,核酸为分段双链RNA。常见的有松毛虫质型多角体病毒等。
2.3.3 细小病毒科(Parvoviridae)
2.3.3.1 浓核病毒(densovirus, DV) 一种小型二十面体(直径在18~30 nm)无包膜单链DNA病毒粒子,在宿主细胞核内复制,感染早期在核内形成致密染色质区。常见的有黑胸大蠊浓核病毒(更名暂译名:蜚蠊双义浓核病毒)等。
苏云金芽胞杆菌(Bt)产品中伴胞晶体经碱解成具有杀虫活性的毒素蛋白的含量,通常采用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法测定,单位为百分含量(%)。
微生物农药产品单位质量或体积中所含形态为活菌落体(含菌丝或孢子等)的细菌或真菌有效成分含量,多用平板菌落计数法测定,单位为CFU/g或mL。
3.2.1 菌落形成单位(colony forming units, CFU) 由单个或多个细胞(如分生孢子、菌丝等)在培养基上经培养形成独立可见的菌落,用于推算活体的真菌或细菌农药有效成分含量。
微生物农药产品单位质量或体积中所含形态为活孢子的真菌有效成分含量,多用血球计数板法测定。含孢量=孢子实测数量×活孢率,单位为孢子/g或mL。
3.3.1 活孢率(percentage of alive spores) 在一定培养条件下,可萌发(孢子芽管长度大于孢子长度一半的视为萌发)生长的孢子数占总孢子数的百分率(%),即孢子萌发率。
病毒感染寄主后,在寄主细胞中大量复制增殖,形成具有保护膜包裹的非结晶、无活性、高折射率蛋白微粒聚集体。即由病毒粒子、固定病毒粒子的蛋白质基质和保护性外膜共同组成包涵体结构。包涵体在碱性环境下被溶解后释放出病毒粒子,再度侵染寄主。包涵体是病毒水平传播的主要载体形式,在光学显微镜下可见粒子形态。
3.4.1 包涵体数量(OB content/PIB content) 微生物农药产品单位质量或体积中所含形态为包涵体病毒粒子的数量。其中,多角体病毒常采用血球计数板法测定,颗粒体病毒可采用细菌计数板法或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测定,单位为(OB或PIB)/g或mL。
通常病毒为颗粒体的用OB,多角体的用PIB或IB,但目前国际上主要用OB表示。
微生物对靶标有害生物的致死或抑制能力,以接种一定剂量该微生物所引发寄主或宿主病害程度来衡量,通过生物药效试验测定其效价或生物活性性能。以半致死剂量(LD50)、半致死时间(LT50)、致死百分率或抑制率(%)等表示,活性单位还有国际毒力单位(ITU)、国际单位(IU)等[2,4]。
生物效价比是以微生物农药比较试样、标样引起的生物反应,测定微生物农药的生物效价或生物学活性的比值。
3.5.1 国际毒力单位/国际单位(international toxic unit, ITU/international unit, IU) 在生物测定中能够显示一定毒力的最小单位叫“毒力单位”或“单位”。经由国际农药相关组织(或国际协商)规定的标准单位就是国际毒力单位(ITU)或国际单位(IU)。这两个单位的内涵基本相同,建议生物效价采用统一、含义更贴切的ITU表示产品的毒力,避免不必要的混乱。其关键是标样的制备和毒力的确认。微生物农药的毒力或生物效价可通过与具有确定国际毒力单位或国际单位的标样进行对比性生物测定,其结果用单位重量或体积的国际毒力单位(或国际单位)数值表示。
微生物农药产品中除有效成分微生物(或其产生的物质)外的其他微生物或物质。微生物突变体或取代物均被认为是污染物或杂质。
4.1.1 杂菌量(number of microbial contaminants) 在微生物农药产品中,除有效成分外其他微生物的数量之和(或称杂菌菌落总数)。
4.1.2 杂菌率(percentage of microbial contaminants) 在微生物农药产品中,除有效成分外其他微生物(如细菌和真菌等)量占总菌量的百分率。
从毒理学角度对人或动物健康、或/和对环境造成危害的任何次生化合物/代谢物。有些毒素也可看作是相关次生化合物/代谢物。
4.2.1 次生化合物(secondary compound) 微生物产生的,对其生长、扩展或繁殖非必需的化合物。
微生物农药产品中,除有效成分及来自制造过程必需物质外的任何其他化学物质。
用于表示微生物农药水分含量的方法,通常包括两种:
(1)水分:水占试样中质量的比率。
(2)干燥减量:在规定条件下,经加热干燥后减少的质量占试样的比率。一般包括水分及少量低挥发性物质的质量。仅适用固体农药。
虽然两种表示方式的测定方法不同,但内涵相近,在微生物农药标准中多采用后者,相对简便。
将微生物真菌、细菌试样稀释至适当倍数,均匀涂布或倾注于培养基平板上,在合适温度培养下,通过肉眼观察或电子计数器对可见菌落数量进行间接统计,得到微生物农药产品单位质量或体积中活体菌落形成单位数量的方法,单位为CFU/g或mL。
5.1.1 杂菌量/杂菌率测定方法(number or percentage of microbial contaminants determination) 在微生物农药产品中杂菌量或杂菌率的测定方法多采用平板菌落计数法,杂菌量单位为CFU/g或mL,杂菌率单位为百分含量(%)。
在光学显微镜下通过血球计数板,直接观察计数形态较大的真菌或多角体病毒等微生物农药的个体数量。一般需要配制成至适当稀释倍数的悬液,计数后计算产品单位质量或体积中的含孢量或包涵体数量的方法,单位为孢子/g或mL、OB(PIB)/g或mL。
5.2.1 细菌计数板法(bateria counting chamber method) 在光学显微镜下通过细菌计数板,直接观察计数形态较小的颗粒体病毒等微生物农药的个体数量。一般需要配制成至适当稀释倍数的悬液,计数后计算产品单位质量或体积中的包涵体数量的方法,单位一般为OB/g或mL。
根据已知浓度标样(含有目的基因的质粒或基因组)的特定保守区域设计引物,进行荧光定量PCR,绘制核酸保守片段拷贝数的标准曲线,计算未知试样荧光定量PCR获得的保守片段拷贝数,推算病毒等微生物农药产品的单位质量或体积试样中包涵体(单位为OB/g或mL)或病毒粒子(单位为病毒粒子/g或mL)数量的方法,主要用于颗粒体病毒和浓核病毒类农药的检测。
苏云金芽胞杆菌(Bt)中伴胞晶体经碱解成具有杀虫活性的毒素蛋白。依据蛋白质相对分子质量差异,通过凝胶电泳SDS-PAGE使其(130 kDa)与试样中杂蛋白分离,经电泳图像扫描,定量测定微生物农药Bt产品中毒素蛋白含量的方法,单位为百分比含量(%)。
我国未以此数据表示Bt产品的含量。美国在Bt产品标签上以毒素蛋白含量作产品组分含量的数据之一,并标注生物效价数据。
通过生物药效测定方法比较试样和标样的生物反应来体现微生物农药生物效价或生物活性能力的方法。单位为单位质量的国际毒力单位ITU/mg或国际单位IU/mg。此方法主要用于苏云金芽胞杆菌类(包括以色列亚种)和球形芽胞杆菌等产品有效成分含量测定及部分病毒有效成分“活性”的补充试验和部分鉴别试验。
综上所述,血球计数板法(及细菌计数板法)和平板菌落计数法是目前微生物农药有效成分含量测定的主要方法,实时荧光定量PCR法由于技术要求较高,所需设备和检测成本较贵,企业还未能普遍采用,仅适用颗粒体病毒和浓核病毒,但这是具有发展前景的方法之一。毒素蛋白测定法仅适用苏云金芽胞杆菌类产品的测定。毒力/生物效价法主要用于苏云金芽胞杆菌类(包括以色列亚种)及球形芽胞杆菌等产品的测定,虽然品种有一定局限性,但其产量却是最多的;而病毒产品中生物效价比的测定仅作“活体”的辅助补充(或鉴定试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