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民生周刊》记者 于海军
舒适、快捷的高速动车让人们出行更加方便,大家在享受动车内优雅环境的同时,很少有人在意车体下面的机械构造。
宁允展是中车青岛四方机车车辆股份有限公司车辆钳工高级技师,他的工作,就是研磨高铁列车的定位臂,这个部件相当于列车的“脚踝”。
50微米,细如发丝,是宁允展精雕细琢的最大空间。磨少了,高铁的安全性无法保证;磨多了,整个高铁转向架可能报废。
要在发丝间把手艺做到极致,靠的是在平凡技工岗位上的“工匠精神”。
10多年如一日,宁允展在细如发丝的空间里追求极致,研磨技艺和效率均达到世界领先水平。手持磨具的他,打造出一件件中国制造业“艺术品”,以高度的责任感和敬畏心助力中国高铁梦腾飞。
身穿灰色工装,戴上安全帽和防护镜,宁允展手持牙膏大小的磨具专注打磨一件10多平方厘米的金属卡槽,为了保证贴合率,宁允展不时将检测芯轴放在卡槽中用锤子敲打几下,再反复研磨。
十几年来,这样的情景,在中车青岛四方机车车辆股份有限公司车间内已经成为常态。
中车青岛四方机车车辆股份有限公司车辆钳工高级技师宁允展
2006年,宁允展被选为第一位学习380A型列车转向架“定位臂”精细研磨技术的蓝领工人。转向架是高速动车组关键技术之一,定位臂则是转向架的核心部位。对于宁允展这个高铁新人来说,无数个他无法解决的问题扑面而来。
这看似简单的工作,方寸之间有乾坤,远比绣花还要精细百倍。
宁允展介绍,经机器加工的定位臂需手工研磨才能安装到车轮上,但留给他们手工研磨的空间仅仅有50微米,甚至小到20微米。
磨少了,贴合率达不到要求,轻则列车振动大;磨多了,价值不菲的部件可能报废。
宁允展说,这项工作只能手工一点一点打磨,容不得半点含糊。
如果把高铁列车比作长跑运动员,转向架就是人的“腿脚”,定位臂相当于“脚踝”,是转向架的核心部位,通过定位节点和轮对连为一体。在高速运行状态下,定位臂接触面要承受几十吨的冲击力。为保证安全可靠,定位臂和轮对节点必须要达到75%以上的贴合率。
“多向别人学习,工作中态度一定要认真,这是在日常工作中表现出来的。把活儿干好了,心里才舒服。如果这个活儿干得不好,心里就会不得劲儿。”宁允展说,在喜欢的工作岗位上乐此不疲,就会觉得时间过得飞快。
高速动车组进入批量生产后,转向架研磨效率跟不上生产进度,宁允展大胆摒弃外方研磨工艺,采用更加精准科学的方法,他研发的“风动砂轮纯手工研磨操作法”将研磨效率提高了一倍多,接触面贴合率从75%提高到90%以上,这项长期制约转向架批量生产的瓶颈在他这里被打破。
不仅如此,过于光滑的表面相互接触后,在扭转外力作用下,容易产生烧结、粘连等问题,影响系统功能,因此采用研磨工艺使面接触变为网状线接触,技术要求高,施工难度非常大。宁允展不论在研磨精度还是效率方面,都达到了行业领先的水平。
有统计显示,从宁允展和他团队手中研磨的转向架,装上了1400多列复兴号动车组,奔驰20多亿公里,相当于绕地球5万多圈。
1991年,宁允展从铁路技校毕业,进入铁道部四方机车车辆厂(中车四方前身)做钳工,工作之余他自学电焊、机床等技能。别看他平时沉默寡言,创新工作上绝不含糊。难题面前,挡不住宁允展。
以前,转向架内腔的铁屑需要通过冲压清理,只能用双手压住风压口,不仅危险系数高,效果也不彻底。宁允展通过不断试验,发明了一套装置,可以自动释放转向架内腔清理时的压力,清理效率一下提高了80%。
长久以来,转向架检修加工部位容易损伤,由于精度要求高,修复起来十分困难。宁允展将研磨技术和焊接手法巧妙结合,发明了一套“精加工表面缺陷焊修方法”,修复精度最高可达0.01毫米,这种有效还原加工部位的操作法被中国中车认定为集团级别“绝招绝技”。
工作中的难题、瓶颈,在宁允展这里似乎都可以尝试破解。比如,动车组排风消音器、动车定位臂螺纹引头定位工装、动车空簧孔防护、动车踏面清扫器座螺纹引头工装、制动夹钳开口销开劈工具等,宁允展的这些发明和创新,有3项被认定为国家专利,每年为公司节约创效可达300万元。
“有些技术以前是引进的,现在自己研发制作,要比以前引进的产品强很多,已经超过了国外的技术。”宁允展说。
在宁允展看来,起初是严格按照引进的技术标准来操作,在这个过程中,他和工人们的技术提升了,他们还在不断摸索,在实践中积累经验。
事实上,作为中车首席技能专家、国内第一位从事高铁转向架“定位臂”研磨的工人,宁允展这些年获得的各种荣誉数不胜数。
宁允展工作中。
他先后独创绝招绝技和先进操作法13项,完成公司级改善提案12项,获得13项国家发明技术专利。他擅长“一技多能”解决各种生产难题,是生产一线名副其实的“解扣专家”。
2015年5月,宁允展成为全国总工会和中央电视台联合推出的首届8位大国工匠人物之一。
宁允展对工匠精神的理解不复杂,在他看来,这辈子喜欢这个事儿,就要把它干到底。
对于喜欢追求极致的宁允展来说,白天的学习时间远远不够。
他把自己家平房外的空地改造成“第二厂房”。研磨、报废、再研磨、再尝试……凭借扎实的基本功和夜以继日的潜心研究,仅仅一周,宁允展就攻破了某项外方熟练工人需花费数月才能掌握的技术。
那间摆满了各种五金装备的小屋子,是微缩版的小车间,不管是下班后,还是周六周日,总有他忙碌的身影。这个小房间里,宁允展改造创新了不少新工具,很多现场实操无法解决的问题,都是在他下班后自己动手钻研的过程中找到的灵感。
宁允展当了一段时间研磨班班长。但没多久,他便主动辞去了班长职务。他觉得,还是钻研手艺更适合自己。
“要想干一件事,如果同时还有别的工作,精力就会分散,人不可能一心二用。所以必须要集中精力,才能干好一件事。”宁允展说。
虽不愿当班长,宁允展带徒传技却从不吝啬。有问必答,不厌其烦。
“带徒弟的时候,那就要以身作则,不说完全达到要求,也要基本达到要求。如果基本要求都达不到,不会让他们上手干。”宁允展觉得,带徒弟最主要的还是言传身教。
宁允展带的徒弟中,两人成为高级技师,10人成为技师,都是一线骨干。
为了更好地激发年轻人对制造业的兴趣,为了培养更优秀的制造业人才,宁允展在积极推动“校企联合”工作,他希望通过与学校老师、学生共同努力配合,通过创新来带动学生的动手能力。
宁允展说,自己只想做一点实实在在的东西。如今,他每天都有很多课题要做,忙碌是常态,总是闲不下来。
“活儿干得好不好,一个在手上,一个在脑袋里。手脑结合才能把活儿干好。”宁允展觉得,把心放在工作上,才能把活儿干好。
由于在高铁研磨领域贡献突出,宁允展收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最美职工”“全国职工职业道德建设标兵”等荣誉,但宁允展并不张扬,只是执着于钻研手艺,说起奖励和头衔总是微微一笑。
宁允展,在细如发丝间,研磨出世界的速度。咫尺匠心间,诠释出极致追求。
正是有了像宁允展这样精益求精、不断求索的大国工匠,中国高铁提速奔腾才有十足的底气和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