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马勒作为19世纪至20世纪承上启下的著名作曲家,将中国元素唐诗融入其交响作品《大地之歌》的大胆创作形式是作曲家的伟大尝试,影响深远。上海交响乐团录制的《大地之歌》唱片于2021年10月14日由 DG(德意志留声机)全球发行,该专辑收录了西方作曲家马勒和中国作曲家叶小钢相隔一个世纪创作的两部《大地之歌》,两作品的完美呈现是中西音乐文化交流的优秀典范。本文以马勒《大地之歌》为例,通过对西方音乐作品中的中国元素分析以及其中所蕴含的时代精神进行探究,并对中西音乐更好地交流与融合进行思考。
关键词:马勒;《大地之歌》;唐诗;时代精神;中西文化交流
一、马勒·《大地之歌》的人文内涵
古斯塔夫·马勒(Gustav Mahler,1860-1911),奥地利著名作曲家、指挥家,是德、奥浪漫主义音乐的最后代表,又是二十世纪音乐的先行者,他认为音乐无所不包,可以创造整个世界,并用崭新的音乐语言预示了一个新的音乐时代即将到来。马勒的交响曲《大地之歌》是在1907年其爱女病故,由于心绪过于悲恸而引发了写作动机,于1909年完成。当时欧洲用中国歌词谱曲的作曲家并不多见,此曲在马勒生前最终也未有机会将此作品演出,而是在他死后的1911年11月,由布鲁诺.瓦尔特指挥在德国慕尼黑大型展览厅的首次公演成功,即被公认为马勒的杰作。
马勒是世纪之交德奥古典音乐向早期现代主义音乐转换的承上启下的桥梁。在马勒之后,传统的调性音乐辉煌的时代慢慢走向终结,而新时代的十二音音乐与无调性音乐崛起。如保罗.亨利.朗所说:马勒也像雅努斯神一样有两张脸,一张脸面朝后,向浪漫主义做最后的告别;一张脸面朝前,向未来召唤,是20世纪音乐(尤其是新维也纳乐派)的领路人和导师。[1]
二、《大地之歌》音乐本体的艺术特色
马勒的《大地之歌》是一部中国古典诗词与西方音乐形式相结合的作品,其中通过改写、拼接与整合了《悲歌行》、《采莲曲》、《送别》等七首唐诗,歌词是根据贝特格用德文翻译的中国唐诗改写的,作品描绘出了东方的神秘,表现出了唐诗的意境美、写意美。可归纳为以下几个特点。
1、戏剧性。马勒的一生是非常坎坷的,幼年因家境窘迫,八个兄弟姊妹相继夭折,通过自己的努力,取得了非凡的成就,有了幸福的生活,却在这个时候遭受了多次巨大的打击。他的一生也是非常戏剧的,这种戏剧性同样体现在他的作品中。
第一乐章《苦难大地饮酒歌》以雄壮与忧伤两种情绪相交织描绘出从欢乐转入痛苦、由希望坠入绝望的过程,给整部《大地之歌》奠定了沉重悲凉的基调;第二乐章《秋日孤客》,又以充满遐思的旋律,揭示出苦难者终有一死的命运之哀;但是,从第三乐章开始,旋律变得欢快,第三、第四乐章之后,作品的整体情绪从最初两个乐章所展现的苦涩悲伤,过渡到了第五乐章《春日醉汉》中那种兴致昂扬的醉而复醒、醒而复醉的沉醉忘我之境。最终,在第六章《告别》中,作品到达了对之前诸乐章的总结阶段,这一乐章在一定程度上延续了前两个乐章的基调,却又透出坚持、平静、持存希望的崭新气象。全曲情绪跌宕起伏,充分体现了艺术作品的戏剧性特征。
2、开放性。马勒在创作中运用了大量的民间音乐的因素,在他的作品中常常可以听到波希米亚民间音乐的音调和奥地利民间舞蹈的节奏,在19、20世纪之交,像马勒这样能在创作中紧密与民间音乐联系的作曲家,是比较难得的。
在《大地之歌》的创作中作曲家将中国民族调式的“宫商角徵羽”巧妙运用在作品中。如在第三乐章中,主要由中国传统音乐中的徵调式音阶加以呈现,表现出比较纯正的中国音乐风格。曲中旋律以降 B 大调上的 sol为起始,呈现 sol、la、do、re、mi、sol 的音阶形式,与中国传统音乐中“徵、羽、宫、商、角、徵”的徵调式音阶相对应。[2]
中国传统音乐以及民间音乐在西方音乐传统按其自身规律的发展过程中极少出现,听感上给人带来独特体验,带有浓厚的中国音乐色彩,在纯粹的西方音乐传统中表现出独特性和异域特征,是作曲家开放性思维的体现。
3、时代性。音乐的“时代性”常常不仅仅是蕴含在音乐的思想表达之中,音樂的“时代性”应该是情感、风格、形式等的共同作用,汪毓和也曾对“时代性”发表过这样的见解:“我认为音乐的时代性既不能完全等同于音乐作品的思想内容,又不能完全等同于音乐作品的表现形式,但它与这两者都有着密切的联系。”而时代精神依附于时代性之上,是客观事实的一种感性表达,时代精神的表达从来都不仅仅只有正面的表达,反面的亦或是崇高在时代之上的侧面表达,都是时代精神的倾诉。
马勒既是一位能够很好演绎其他音乐大家的作品的伟大指挥家,又是一位有着鲜明创作风格与个性的作曲家,他的音乐中反映了在这个特有时代背景下创作特点,是他对时代精神的独有理解与倾力表达。
三、《大地之歌》的时代意蕴——以上海交响乐团录制《大地之歌》唱片为例
一部由奥地利作曲家马勒写于100多年前,一部由中国作曲家叶小纲创作于2005年。相隔一百年的两部《大地之歌》看似无关,却同样来自中国唐代诗歌,两位作曲家在音乐中对之有不同的诠释。以上海交响乐团录制《大地之歌》唱片为例,用杜比全景声格式播放了《大地之歌》专辑中的两首音乐作品,这也是国内观众首次在杜比影院环境中欣赏杜比全景声格式的古典音乐作品。[3]
1、作品意境间的相互映照,油画与水墨画风格的华美相遇
马勒的音乐意境仿佛色彩鲜艳的油画,叶小钢的音乐意境则像中国元素和意境的水墨画,两者相得益彰、相辅相成。这种中西文化的不同意境在《大地之歌》专辑中实现了历史性的相遇和对话。
《大地之歌》专辑无疑是一次历史性的相遇,通过马勒和叶小钢相隔一百年的两部《大地之歌》,人们听到了东方和西方的对话、听到了上个世纪与当今时代的对话,听到了西方作曲家与中国音乐家的对话。通过比较这两部作品,人们可以看到一幅‘双联画’,看到欧洲人如何看待爱情、快乐和死亡,以及中国人对同样事物和概念如何去感受。
2、作曲家的跨时代呼唤,中西音乐交流的艺术价值体现
19世纪末,中西方在音乐文化方面的交流日趋频繁,中国诗词在西方传播,为含有中国文化元素的《大地之歌》作品的创作提供了基础,让这样一部洋溢着中国盛唐文学之美的,充分体现中西方音乐文化融合的作品能够呈现在人们的面前。
《大地之歌》是一首将中国古典诗集与西方音乐创作形式相结合的交响乐作品,在对这部作品进行创作时,贯穿了我国常用的五声调式。蕴含“中国文化元素”的歌词部分,也正是中西方文化交流融合的体现。
3、看听众的音乐接受反馈,加深对多元音乐文化的思考
音乐文化交流已经成为世界各国与各民族间友好交流的重要形式,它可以促进各国、各民族、各文化之间的互相了解,消除隔膜和误解,更能推动和平的发展。并且当前听众的音乐接受能力不断增强,对于丰富多样的艺术表现形式大多持积极尝试欣赏的态度,并反馈出对作曲家作为此种文化结合先行者所表达出崇高敬意,珍惜鉴赏优秀中西音乐作品的宝贵机会,对于树立文化自信,增强民族自信心,开阔国际视野,促进多元文化交流有着积极的作用。
四、结语
马勒作为跨世纪的伟大作曲家,《大地之歌》的创作既凝练表达了19世纪的时代精神,又对20世纪音乐发挥了积极引领作用,通过作品所呈现出来的中国音乐元素、所表达出的时代意蕴、又或是作曲家人生理想的生命哲思都蕴含了丰富文化内涵与艺术价值。两首《大地之歌》的唱片欣赏,对推进中西方音乐文化交流与融合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作曲家一次次的创新、攀高、改革对于人类文明的发展都是不断丰富的多元解读。
参考文献:
[1]保罗.亨利. 朗著;顾连理、张洪岛、杨燕迪、汤亚汀译:《西方文明中的音乐》,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1 年,p.23
[2]毕聪正. 马勒《大地之歌》第三乐章的中国风格[N]. 中国社会科学报,2019-07-29(006).DOI:10.
[3]吴桐. 让世界听见中华文明的辽阔深邃[N]. 解放日报,2021-09-05(001).
作者简介:姚伟,女,2000年1月29日,湖南省沅江市,音乐教育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