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奕云
关键词:思政教育;地理课堂;粮食安全;案例探究
一、思政教育融入高中地理课程的必要性
立德树人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思想体系的核心理念 。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培养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是时代发展的需要。高中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高中地理具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双重属性,将地理新教材与新课标中人地协调观、国家总体安全观、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等大量地理课程思政的优质素材融入中学地理课堂教学,有利于更高效地培养思想观念正确、政治立场坚定的新一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会对学生的成长产生深远的影响,同时对社会的发展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教学案例选取背景
粮食安全是世界和平与发展的重要保障,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基础,关系人类 永续发展和前途命运[2],近年来,在世界范围内相继爆发的粮食安全危机告诉我们,即使在工业化、城市化和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当代,糧食安全对国家安全威胁依然存在。民为国基,谷为民命,保障粮食安全作为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任务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 。本文案例“中国的耕地资源与粮食安全”,是新课标和新增的教材选择性必修3《资源、环境与国家安全》中重要内容之一,是进行国家安全与基本国情、国策教育的重要窗口。鉴于新一代青少年对粮食安全危机缺乏切身感受,作者通过选取若干粮食安全案例,目的是把没有经历过饥荒的青少年带入到真实历史情境中,具体感知实现粮食安全的途径及相关的潜在风险,认识耕地保护对粮食安全的重要性,加深维护粮食安全乃至国家发展安全的意识,更好地落实高中地理的教学目标。
三、“中国的耕地资源与粮食安全”案例探究式教学设计
(一)课程标准
运用图表,解释中国 耕地资源的分布,说明其开发利用现状,以及耕地保护 与粮食安全的关系。
(二)案例设计
本节内容选取两则粮食安全教学案例。案例1从粮食安全看关中千年兴衰,以关中地区的兴衰为视角,探讨历史上影响粮食生产安全的因素、实现粮食安全的措施以及粮食安全对本地区乃至国家安全的影响;案例2以东北梨树县的黑土保护性耕作为背景,说明在我国立足于谷物基本自给的粮食安全战略下,粮食生产安全取决于粮食生产安全,严控耕地数量和提高耕地质量对保障粮食安全至关重要。
(三)教学目标
1.核心素养目标
(1)国内各地区和全国粮食安全、国家粮食安全与世界粮食安全体现空间尺度的变化。(区域认知)
(2)综合运用自然和人文地理要素判断影响粮食安全的因素及保障措施。(综合思维)
(3)阅读和分析图文材料,说明保障粮食安全和耕地保护的措施。开展课后实践活动,为家乡耕地保护出谋划策。(地理实践力)
(4)以耕地与粮食安全为媒介,探讨自然环境对人类的影响以及人在免受粮食安全风险上发挥主观能动性。(人地协调观)
2.课程思政目标
(1)培养团结合作的优良品格,培养学生理论结合实践的科学精神。
(2)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3)关注我国粮食安全建设成就,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理解我国严控耕地红线,保障粮食安全提出的重要意义,加深维护粮食安全乃至国家发展安全的意识。
(四) 教学过程
1.情景导入,激发共鸣
【教师活动1】课前,布置学生询问家中老人是否遭遇过缺粮?以及缺粮的原因?课上播放《袁隆平纪录片》节选,让学生感受即使在当代,粮食安全对国家安全威胁依然存在。从而提出问题“影响粮食安全的因素”“保障粮食安全的措施”
【学生活动1】学生结合课前访谈,观看纪录片节选,结合自身体验,就新中国近代多次的粮荒、世界其他区域的粮食危机和当前我国粮食产量年年高升的粮食安全现状,发表感想。
【设计意图】00后学生对粮食安全危机缺乏切身感受,通过访谈、视频激发学生共鸣,拉近学生与课文内容距离,提升学生综合思维水平,发表感想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增强学生国家认同感。
【课程思政契合点】爱国爱社会主义精神教育。展示当前中国政府有力地保障我国粮食安全, 更能厚植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
2.以关中平原千年兴衰案例为中心开展课堂活动
【教师活动2】呈现案例,提出问题。
材料1:呈现关中地区的地形地貌、气候、水文、土壤等自然特征。自周起形成关中农业区,商鞅变法鼓励开荒,秦王政修建郑国渠,从此关中为沃野,无凶年。受战乱影响,汉初推出“休养生息”的政策。随着人口增长带来大量粮食需求,关中地区可开发土地越来越少,西汉利用充足劳动力,积极引入冬①,小麦,改进耦犁、耧车等农业生产技术,推广代田法和区田法,组织修建大量水利工程,使关中地区“用力少而得谷多”。此外,为了应对粮食丰歉带来的不利影响,汉代设立常平仓制度,也成为后世封建王朝沿用的主要仓储制度。
材料2:从东汉至隋唐,战乱频繁,关中作为必争之地,农业生产遭遇了毁灭性打击,经常出现百姓相食的粮食紧缺局面。唐朝国力的攀升,非农业人口激增,土地兼并日益严重,粮食需求和生活消费的增加使得大量树木被砍伐,也直接使得关中地区旱涝灾害频发,粮食产量年际波动极大。隋唐王朝在“多罹水旱”的情况下,集结东南地区的粮食沿着大运河进入黄河时,但受黄河水位的季节性升降,一年中可运输的月份有限,由于关中自身不能解决粮食紧缺问题,加之粮食漕运的困难性,歉收的年份,皇帝不得不率百官就食河南洛阳,这也被称为“天子逐粮”。最终,连年灾荒加上沉重的赋役所导致的农民起义、军粮短缺所造成的唐军实力的下降,都是唐政权灭亡的直接原因。长安城一旦切断粮食运输线,整个帝国便会陷入困境。粮食短缺恐慌历历在目,也让后来统治者看到了关中的软肋,关中地区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结合相关图文材料,学生小组探究以下问题:
①影响关中地区粮食生产的主要因素。
②关中平原历代王朝保障粮食安全的措施及产生的风险。
③关中平原在唐朝前后的兴衰,对我国当前保障粮食安全有何启示?
【学生活动2】结合案例1,学生分组探究,展开自由讨论,发表自己的观点。
【设计意图】小组合作探究,学生通过分析关中地区的气候、地形、土壤、水源等粮食生产的自然资源基础以及科技、政策、战争等人为因素探讨影响粮食生产安全的因素;在实现粮食安全的途径方面,关中地区通过扩大农业垦殖面积、提高农业生产技术、建立粮食储备、粮食跨区域调剂、外出就食等措施保障地区粮食安全。在粮食危机的影响及应对措施方面,唐朝前后关中地位的转变,学生体会到粮食安全的重要性,也体现了粮食安全的放大效应对一个地区乃至整个国家的重要性。为接下来我国粮食生产安全取决于粮食生产安全,保障耕地的教学内容做铺垫。
【课程思政契合点】学生相互交流,思想碰撞,让学生学会聆听和培养尊重他人的品格;多角度看待问题,培养学生思辨精神、人文素质教育;另外通过对比关中地区兴衰,增强学生对粮食安全的重要性认识,进一步落实国家总体安全观。
【教师活动3】展示案例2,东北梨树模式的视频及图文资料,引导学生展开小组讨论,以小組为单位绘制“梨树模式”保护性耕作方式对耕地保护影响的思维导图,并思考,南方丘陵地区能否应用该模式。
【学生活动3】结合案例2,学生分组探究,绘制思维导图。小组互评,教师总结。
【设计意图】学生认识到保障粮食安全必须做好耕地保障,耕地保护即使数量上的,严守耕地红线;更是质量上的。学生绘制梨树县保护性耕作方式如何恢复黑土的思维导图,充分了解恢复土地质量的具体措施及重要性。进一步思考该模式在其他区域是否可行,培养学生理论的运用必须结合实际区域背景,提升地理实践力和区域认知能力。
【课程思政契合点】理论联系实际、爱国爱社会主义精神教育。提升学生自我学习能力,培养团队合作意识,让学生关注我国耕地保护的成就,理解我国严格践行耕地保障的重要意义。通过小组互评,培养学生尊重他人劳动成果,学会如何评价,并形成正确的是非观念。
四、结语
思政教育融入高中地理教学,通过地理学科角度进行渗透,不断完善学生的思想政治建构。教师要找到地理课程和思政元素的契合点,用巧妙的方式将二者有机结合起来,贯穿到课堂内外的每一个细节里,深入到每位学生的心里,育德于无形,最终达到“立德树人”的根本目的。
参考文献 :
[1]石家锐.高中地理教学渗透生涯教育的系列活动设计[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9(19):47-49.
[2]吴艳宏.高中地理教学中融入“思政元素”的实践——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为例[J].高考教学研究,2021(07):77-78
[3]赵佳,方修琦.中学地理“粮食安全”情境教学 历史案例开发[J].地理教学,2020(24):40-43
[4]陆心怡,高超.议题式教学在高中地理课程思政的应用 ——以“国际合作”为例[J].地理教学,2021(09):25-27
本文系全国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1年度教育部重点课题《一体化视域下思政课改革创新联合体的构建研究》(课题批准号:DEA210378)的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