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辉
摘 要 柔力球运动项目起源于1991年,是太极、羽毛球等多种运动项目的融合,项目的实施意义表现在锻炼身体、活跃筋骨等方面。但在训练中,不同动作对于技巧与要领的要求不同,增大初学者学习难度。本文以问卷调查的方法对某市柔力球运动群体组成进行调查,结合调查结果分析训练期间在站位、发球、握拍等方面的不足,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以保证各动作准确性。
关键词 柔力球训练 初学者 弧形引化
太极柔力球运动项目中蕴含着极为多元的民族特色,且随着项目的大力宣传与推广,使更多人认识、了解运动规则,并有意愿参与到柔力球学习与训练中。但此项运动技巧较多,不利于初学者掌握,训练过程中往往暴露出多种问题。这就需要教练加以正确引导,并根据具体问题设计可行的解决方案,实现柔力球运动的有效、持久传承。
一、研究背景
柔力球于1991年被创设与推行,这一项运动融合了网球、羽毛球、太极,实现太极训练多元化。由于太极是我国重点传承与弘扬的轻身健体运动,赋予太极柔力球更为深刻的民族特色,提炼出武术、羽毛球等技术,又研习各项运动的规则,是一项新型的运动项目。柔力球的技术特色主要表现在硬性击球方面,使用特殊制作的高弹力球拍,借助其缓冲特性,将球以弧形引化的方式击出。这一过程连贯性较强,且动作柔和,既能够起到健身的作用,还极具娱乐性,适合不同年龄段练习。此外,通过对球的接纳、引化,再加强在抛球动作上的练习,可使全身筋骨得到有效舒展,极具训练价值。
太极柔力球始终以太极运动作为根本,实际训练时,呈现出的圆弧轻划给人软弱无力的视觉感,但对力度的要求较为严苛,击球方向的掌握难度较大,且会消耗大量体力。而初学者在训练时,教练往往会将定位放到训练首位,长久以往,会对初学者胳膊造成较大负担。且若在击球时不能合理控制力度,极易出现越线问题,增多捡球次数,不仅达不到训练效果,还会导致初学者缺乏运动体验。
二、柔力球训练意义
该项运动大范围推广后,激发出大量体育热爱者参与兴致,特别受到老年群体的青睐。历经二十余年的发展与深入探索,现如今的柔力球运动已有一套健全的项目体系。因太极柔力球运动中蕴含着深刻的文化内涵,且独具时代魅力,已被海外多个国家引入,如美国、日本等,并使海外人士生成对这一项运动更为浓厚的兴趣。例如日本于2006年、2007年组织柔力球全国比赛;德国也组织广大爱好者开办两届柔力球锦标赛。截至2020年,柔力球运动已传播20多个国家,并设立相应的专业协会。这项运动训练的意义体现在多个方面,不仅可实现对身体的有效锻炼,还能够强化运动者通气功能,加快血液循环与流动,并提高肺泡换气能力。此外,柔力球可看作一项非自然性、反关节性的运动,在训练时借鉴了太极的柔刚结合,对于技巧的要求较多,同时也需向羽毛球、网球一样,做到多处关节与肌肉的相互配合,有助于提高运动员身体协调能力、肌肉控制能力。作为一项全身性运动,能够促进肩、颈、腿等部位得到全面发展。尤其是训练过程中涉及到圆形运动,表现出随机多样、复杂性的特点,有助于运动员中枢神经系统机能的提升。而精准到位的弧形引化动作需保证腕、肘、肩构成一个弧形,所做动作的放松程度较高,益于静脉血的回流,实现对心脏的有效保护。
三、柔力球训练重点
基础训练内容主要有三项即迎球、引球、抛球。
1.迎球训练:当柔力球飞向打击者时,需立即根据球的落点方位做迎击动作,由于运行中的球与球拍彼此间存在相对运动关系。因此,迎击动作的施展可有效增加缓冲距离,还能够延长入球时间[1]。
2.引球训练:当球即将接触球拍时,击球者应根据球飞来方向以及运行轨迹适当调整球拍角度,确保柔力球可沿着球拍的边框位置顺入球网中,并借助身体运动,从而达到正确引球效果。
3.抛球训练:做抛球动作时,可利用身体带动持拍臂的运动,并与球拍一起展开均变速圆弧运动。在此期间,需保证球拍与持拍臂在平面、转轴以及半径三方面始终相同。依托于自然界存在的向心力与离心力,实现人、球、球拍的相互统一,而球拍减速、挥动均会生成旋转惯性,使球按照球拍引化的方向变动,并顺着球拍边缘以弧线的形式按切线角度飞出。
四、柔力球初学者训练问题研究与解决
(一)研究设计
本文将某市此项运动初学者在训练过程中遇到的难题作为研究内容,而将难题的有效解决当作研究目的。采用的研究方法主要为问卷调查。
(二)调查数据研讨
研究前,共发放105份问卷,回收有效问卷数量为92份。对所有问卷信息进行统计,得到该市柔力球初学者构成特征:在所有群体中,占比最大的群体为已退休女性,数量多达46人;中年妇女也是此项运动的重要组成,其人数为27人;参与问卷调查的群体还包括在校大学生,数据显示,有13人想要尝试此项运动,甚至部分学生还与其他群体一同参与到日常训练中;其他年龄段占总数量比重的5%。通过对数据的分析能够发现女性是柔力球项目的重要参与者,所有问卷中,女性受访者是总数的90%。
(三)训练问题与解决方案
1.握拍問题。常见的问题主要有三点:其一,持拍臂无法做到所要求的松弛程度,呈现出僵硬的特点,导致握拍过紧,不利于对持拍角度的调整;其二,训练过程中,一些初学者的食指伸出,并紧紧贴合于球拍把手,增大手指承重负担;其三,虎口握拍把的力度过大,且五指有并拢问题,增大球拍转动难度[2]。
针对上述三个问题,在训练初学者时,需注重正确握拍方法的强调,并加强细节动作的教学,做好纠正。与此同时,还应鼓励初学者时刻检查自己握拍方法,并与正确握拍法进行对比,帮助其在短时间内养成良好且正确的握拍习惯。
2.站位问题。(1)两脚、两膝没有微屈内扣,甚至一些初学者呈明显外八;(2)双脚与地面接触面积过大,未做到脚跟与地面的分离,不利于接球时的移动;(3)直腿弯腰,导致身体向前倾斜,改变重心位置,无法保证稳定接球、引球。为初学者讲解正确站位,并鼓励其加强日常训练,也可针对站位问题设立专项训练,确保正确后,投入实践练习。组织初学者开展站位、移动交替训练,有助于固定初学者站位方式,避免运动过程中不规范动作的出现。
3.发球问题。发球训练涉及到的技巧较多,增大初学者学习、掌握难度,而经常遇到的训练问题包括:挥拍后未立即做出弧形引化动作,只是将击球作为运动根本,导致击球硬化;挥拍时,没有将肩膀作为轴心,未发挥出大臂的带动功能,而是利用手腕或小臂完成发球动作,既增大手腕扭伤风险,在这一过程中还缺少弧形引化动作;抛球时,所抛高度未给击球动作预留充足空间,或抛球过高,出现无效挥拍问题;发球时,一些初学者为提高球速,故意省去弧形引化动作,而是突然加速中断引化;还有部分初学者为增强发球整体威慑力,以横向挥拍的方式将球击出,严重违背正确击球动作要求;發球过程中,出球方向与球离开拍后边框角度不同。
教练需积极落实专项辅助训练,对每位初学者的发球动作加以规范;为初学者讲解“8”字抛球法,以保证球入拍角度的精准性,并实现全身整体用力,从而完成有效发球。同时,还需鼓励初学者在击球时,感受每个球击出瞬间,出球方向与边框实际位置,深入体会并牢记,增大正确发球率;在日常训练时,无论是利用墙体独自练习,还是在球场中对练,均需切身体会全身完整用力的感觉,严禁出现身体某个部位单独发力的问题;开展场地定位发球训练,有助于初学者发球方向感的培养,还能在不知不觉间,提高初学者发球准确性与攻击性。
4.旋转动作问题。这一内容的常见问题主要有三点:首先,在做旋转动作时未对转动轴进行固定,导致运动过程中出现多次位移,无法做到全身力量的集中,致使所发出的球失去威慑力。同时,还增多推、抖等方式出球频率,增大错误发球概率。其次,旋转是出球环节的收尾动作,为增强球体飞出的攻击性,很多初学者会采取紧张下拉手臂的方式达到这一效果,但动作的实施极易改变旋转半径,将球拍带到错误的行动轨迹上,引发折向发力问题。最后,做入球、旋转动作前,初学者准备不充分,削弱柔力球进攻效果,也无法控制球的落点。此外,击球点也是击打者需控制的内容,但事实上,往往会发生出球点拍框与出球方向偏差问题,从而引发折向发力或二次发力被判发球犯规[3]。
对初学者进行训练时,需以集中教学的方式加强初学者对各类旋转核心因素的正确认识,包括旋转轴心、旋转半径、旋转速度等。同时,还需注重辅助训练活动的开展,以保证不同体位、方向的旋转均能够表现出连贯、运动自如的特性,并大幅增强旋转平稳度。此外,还需做好旋转技巧的训练,确保所有动作均处于相同的转轴与同一半径圆弧上,要求初学者在训练场或场外进行多次训练,以此提高每次旋转正确性,并在潜移默化中养成平面旋转习惯,确保各动作均在相同圆弧中进行。做好基本训练且保证初学者熟练掌握后,展开深入练习,要求初学者每执行一次旋转动作时,均需先就进行反向扭转,从而达到蓄力的目的,并大幅提高身体的弹性势能,为动作的展开与实施提供最大动力。这一动作还能够起到增加发球初速度的作用,规避后续加力问题的发生,确保发球有效,还可保障旋转动作有效性,实现对球落点的精准控制。
五、结语
在大力宣传与推广下,使越来越多人了解柔力球运动,增多学习、参与成员数量。但由于柔力球属于一项新兴运动,大部分初学者对运动要领的理解程度较浅,甚至会将其作为羽毛球、网球的衍生运动执行击球动作,忽视太极柔刚结合的特性。对此,需加强初学者动作技巧的训练,做好击球、站位等内容的讲解,并及时纠正初学者动作,以保证动作精准,培养出专项运动人才,发挥出此项运动价值,助力柔力球发展与普及。
参考文献:
[1]田孟杰.网式柔力球运动专项体能训练研究[J].冰雪体育创新研究,2021(17):154-155.
[2]尹延蒙.柔力球运动可持续发展研究[J].冰雪体育创新研究,2021(11):189-190.
[3]原敏芳.柔力球竞技核心技术“弧形引化”训练探析[J].当代体育科技,2019,9(36):29+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