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佳
社会交往能力是每个人都应具备的基础能力。在幼儿教育阶段,教师加强对幼儿社会交往能力的培养,能使幼儿认识到社会交往的重要性,帮助幼儿形成正确的人际交往意识和观念。教师应向幼儿传授正确的交往方法和技巧,以契合幼儿身心发展特征的方式培养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促使幼儿成为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优秀人才。角色游戏符合幼儿的成长需求,能起到增强幼儿社会交往能力的作用。本文简单分析了角色游戲在培养幼儿社会交往能力方面的作用,并围绕游戏环境与氛围、角色游戏主题、材料与目标导向、科学引导和管理等方面,探讨了教师通过开展角色游戏,促进幼儿社会交往能力发展的有效方法。
在培养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方面,幼儿角色游戏发挥着不容忽视的作用。教师需让幼儿深入社会进行实践,为幼儿提供与他人交往的机会,以培养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但是,由于幼儿的身心发育尚未成熟,他们无法真正地感受各种社会交往的场合与情境。角色游戏通过游戏的形式模拟不同的社会交往场合与情境,结合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引导幼儿在实践中发展社会交往能力。幼儿通过扮演不同角色,并与其他角色共同构建游戏情境、完成游戏任务,不仅可以体会到游戏的乐趣,还能了解到社会交往的价值、要点、方法等。
社会交往能力有着较为丰富的内涵,包含表达理解能力、人际融合能力、人际距离把控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教师如果采取传统说教的方式引导幼儿学习和掌握社会交往能力,大量的理论内容会使得教学过程较为枯燥,无法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难以保障教学效果,甚至可能导致幼儿对社会交往产生负面的、错误的认知。游戏符合幼儿的认知习惯和兴趣爱好,教师通过游戏活动培养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能够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让幼儿在快乐的游戏中准确地理解和发展社会交往能力,促进幼儿的健康成长。喜爱游戏是幼儿的天性,游戏是幼儿教育的基本活动,幼儿可以通过游戏增强自己的社会交往能力。不同的游戏能为幼儿提供各种各样的交往平台,在角色游戏中,幼儿能扮演自己喜欢的角色,与同伴频繁交往,从而感受到社会交往的乐趣,学会遵守规则和履行义务,学会相互宽容和谦让。同时,幼儿在参与角色游戏的过程中,能逐渐学会社会交往技巧,增强自身的合作能力。
自主能力实际上是幼儿社会交往能力的重要部分,包括自主表达、自主理解、自主人际融合、自主解决问题等各个方面。在幼儿角色游戏中,教师可以
组织形形色色的游戏,将游戏的主导权交给幼儿,鼓励幼儿自主思考、合作与探究,引导幼儿自主参与游戏并完成各项游戏目标、任务,促进幼儿自主能力的发展。
游戏的最大特点就是能让幼儿拥有不同的情感体验。教师要鼓励幼儿在角色游戏中积极地与同伴交流、分享自己的情感体验,以提高幼儿的游戏兴趣,帮助幼儿分辨在不同的场合应该运用哪种行为方式。同时,教师还要引导幼儿在角色游戏中进行双向交流和平行学习,增强幼儿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角色游戏中,教师要随时捕捉幼儿的典型行为,为幼儿创造良好的游戏时机,不断丰富游戏内容,引导幼儿回顾自己在角色游戏中扮演的角色,帮助幼儿在与其他同伴交流的过程中获得更多的经验。例如,幼儿在超市游戏中扮演“营业员”时,他们提出了一个问题:“当客户拿了一样东西却不要了,然后扔在了另一个区域,那我们应该怎么办呢?”对此,教师应抓住幼儿在角色游戏中的关键问题,并引导幼儿解决问题,比如建议幼儿将拿错的商品放回原来的位置。教师要通过引导提高幼儿的游戏水平,增强幼儿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幼儿在游戏过程中通过情境创设,了解自身所扮演的角色应解决的问题。
幼儿受外界环境的影响较大,良好的环境与氛围能让幼儿产生主动探索的兴趣和积极、正向的情绪反馈,不和谐的游戏环境与氛围则会影响角色游戏的正常进行,甚至导致幼儿对游戏产生严重的负面情绪。教师要充分认识到环境及氛围对角色游戏开展效果的影响,并在实践中采取各种措施,尽可能为幼儿营造良好的游戏环境与和谐的氛围,引导幼儿更好地参与角色游戏。一方面,教师要利用环境凸显游戏的趣味性,利用幼儿感兴趣的各种要素构建游戏环境,吸引幼儿主动参与游戏;另一方面,教师要向幼儿讲解游戏规则,要求幼儿按照规则扮演角色,为幼儿营造和谐的游戏氛围。例如,在“庙会”角色游戏中,教师准备了大量与庙会相关的材料,并利用视频向幼儿展示了庙会的繁荣景象,配合道具对不同的角色以及游戏规则进行了详细的讲解。幼儿被这个内容丰富、形式新颖的游戏吸引,从而积极地参与其中,并自觉地遵守规则,形成了良好的游戏环境与氛围。同时,幼儿可以在“庙会”这一情境中与不同角色进行交往,实现自身社会交往能力的发展。
合适的游戏主题对幼儿角色游戏的开展具有重要作用。一方面,角色游戏主题直接关系着幼儿对游戏的兴趣,合适的主题往往能吸引幼儿积极参与游戏活动,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另一方面,合适的角色游戏主题能有效保障游戏活动的顺利进行,并确保幼儿在游戏中实现社会交往能力的良好发展。在选择角色游戏主题时,教师要进行多方面的综合考量。首先,教师要考虑幼儿的身心发展特征。处于不同成长阶段的幼儿,其身心特征往往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因此,教师要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幼儿选择适合他们的角色游戏主题,以推动角色游戏的有效开展,避免出现游戏过于复杂或过于简单的情况。其次,教师要考虑幼儿的兴趣与积极性。角色游戏要新颖、有趣,才能吸引幼儿的兴趣。因此,教师在选择游戏主题时,要考虑到幼儿对主题本身的兴趣,尽量围绕幼儿熟悉的角色、喜欢的角色以及好奇的角色选择游戏主题,最大程度地利用各种幼儿感兴趣的角色激发他们的游戏兴趣。比如,医生、护士、警察、小超市老板、火锅店老板、电影院工作人员等,都是幼儿容易产生兴趣的角色,教师可以围绕这些角色构建医院主题角色游戏、派出所主题角色游戏、小超市主题角色游戏等。最后,教师要考虑社会交往能力在角色游戏中的体现。教师要充分发挥角色游戏在社会交往能力培养方面的作用,在游戏中融入社会交往能力的相关内容,促使幼儿在游戏中潜移默化地受到熏陶,从而帮助幼儿有效掌握相应的社会交往能力。例如,在角色游戏“小超市”中,教师可以组织幼儿扮演小超市老板、收银员、导购员、清洁人员、顾客等不同角色,让幼儿在游戏中共同完成游戏任务,并引导幼儿在游戏中发展人际交往能力,能更好地与他人维持良好的人际关系。
教师要增强游戏的自主性,让幼儿自主参与整个游戏,促使幼儿在游戏体验中发展社会交往能力。教师要将游戏的主动权交给幼儿,并以合适的方式进行引导,让幼儿明确游戏目标、任务与要求等。教师还可利用游戏中的各种材料和目标对幼儿进行显性引导,让幼儿在思考和探究游戏目标、任务的过程中,深化对社会交往能力的认知。教师要合理进行环境创设与材料投放,鼓励幼儿根据材料进行自主思考,并通过交流、合作的方式共同探究游戏规则,以强化游戏的自主性,培养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例如,在组织幼儿参加角色游戏“景区一日游”时,教师可以让幼儿分别扮演景区管理人员、检票员、安保人员、清洁人员、导游、游客等。在设置游戏环境以及投放游戏材料时,教师应尽量根据真实情境进行合理操作,投放小卡片、玩具警卫棒、扫帚、拖把、小喇叭、小旗子、电脑模型、玩具小车等各种材料,并鼓励幼儿自主参与、完成游戏活动。与此同时,教师还可利用多媒体播放与景区相关的视频,鼓励幼儿结合视频自主思考游戏目标、规则等。在教师的指导下,幼儿确定了各自扮演的角色,开始思考各种材料在游戏中的使用方法,并尝试带入角色进行探究活动。最终,幼儿通过合作与讨论,明确了包括景区监控、景区巡逻、景区卫生清洁、景区入口检票、导游讲解、游客提问等不同的游戏情境和任务,并在完成这些任务的过程中良好地发展了社会交往能力。
在幼儿角色游戏过程中,教师要进行科学的引导与管理。一方面,教师应以适当引导、点拨和帮助为主,基于全方面、全过程的有效观察,动态化地设计引导和管理方式,尽量在不影响幼儿游戏体验以及幼儿自主发展的情况下,推动游戏顺利进行。同时,在部分角色游戏中,教师需和幼儿一起进行游戏,通过游戏角色的优势潜移默化地进行引导和管理。另一方面,教师需要关注幼儿之间的冲突、矛盾等。在角色游戏中,由于不同的角色视角、任务目标、兴趣爱好等因素,幼儿之间容易产生矛盾与冲突,并且部分角色游戏属于混龄游戏,不同年龄段的幼儿共同参与游戏,更有可能产生矛盾。因此,教师要认真观察幼儿在游戏中的表现,及时发现幼儿之间的冲突与矛盾,多引导幼儿进行合作,并采取合适的措施协调和解决不同的矛盾。例如,在角色游戏“游乐园”中,教师可以投放大量不同类型的材料,以减少幼儿在材料选择方面的矛盾。教師可以通过制订合作的游戏规则,减少幼儿在竞争中的矛盾,让幼儿在快乐的游戏中享受游戏带来的乐趣。而在幼儿产生矛盾后,教师可以指导幼儿相互谦让,帮助幼儿学会与人相处以及解决人际交往中的相关问题。
综上所述,教师根据幼儿的成长发展需要,合理设计、组织与开展角色游戏,不仅能让幼儿感受到游戏的乐趣,还能让幼儿在游戏中实现社会交往能力的有效发展。教师要准确把握角色游戏与社会交往能力培养之间的关系,根据幼儿的身心发展特征和兴趣爱好,尽可能创设与组织幼儿感兴趣的角色游戏,以游戏的方式进行幼儿教育,促进幼儿的社会性发展。
(作者单位:张家港市鹿苑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