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吃饭问题,根本出路在科技。种源安全关系到国家安全,必须下决心把我国种业搞上去,实现种业科技自立自强、种源自主可控。”3月6日下午,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五次会议的农业界、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界委员并参加联组会时,习近平总书记语气坚定。
从去年7月《种业振兴行动方案》审议通过,到今年2月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启动农业生物育种重大项目,再到今年3月1日开始施行的修改后的种子法第十二条增加了国家支持生物育种技术研究的规定……近一年来,我国鼓励种业创新的政策频频出台,意在通过完善种业发展体制机制、推动多主体协同发力、实现重点技术创新突破等,推动种业科技整体进步。
“当今世界种业竞争实质是科技竞争,核心是生物育种技术的竞争。”农业农村部科技教育司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处处长刘培磊说,发展生物育种事关种业翻身仗能不能打好,事关中国人饭碗能不能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受到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
所谓生物育种,一般指利用遗传学、细胞生物学等方法原理培育生物新品种的过程,包括转基因、基因编辑等技术。
“世界上本没有所谓的‘纯天然食品,大部分农作物都是人类将野生植物驯化和人工选育而来。推进生物育种产业化,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的战略选择,也是促进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的现实需要。”中国科学院院士、华南农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研究员刘耀光说。
近年来,我国粮食产量连续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口粮供给充足,但同时,粮食进口量仍旧持续上涨,尤其是大豆、食用油和玉米进口规模较大,对外依存度较高。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提高、消费结构优化,未来对玉米、豆粕等饲料粮和食用油需求还有可能进一步增加。
传统育种经过多年挖掘,能挖掘的空间比较有限,产量已达到阶段性高限,再增产增收的空间有限。
传统育种走的基本上都是高产路线,产量在提高到一定程度后,已经很难再有优质品种出现,比如在玉米领域,拳头产品是郑单958和先玉335,前者国审于2000年,后者国审于2004年,此后多年的新品种,都是对这两个产品的模仿,其产量和抗逆性没有超过郑单958和先玉335的水平。
优秀种子要考虑综合性状,在实验室条件下达到高产,并不一定有推广价值;种子还要抗倒伏、抗疾病,有一定的环境适应能力,否则很容易减产;即使产量高,也可能因为含水率高等问题,下游加工企业并不喜欢。
农业从本质上来说,就是植物生长过程中,通过叶绿素转化太阳能,生成碳水化合物,一方面植株要生长粗壮,另一方面需要将更多养分沉淀在果实中。传统种子在土地肥沃的情况下,浪费养料在秸秆上。育种专家通过矮化、密植等方法,可以让单位面积土地长出更多庄稼,让更多光合作用结果转化进果实里。
传统育种技术已经达到了一个瓶颈,对复杂现象的理解有限,只能依靠不断试错来选优,产量或者品质已很难再有所提高。育种周期一般需要8—10年左右,品种间遗传多样性狭窄,存在盲目性和经验性等问题,农业科技工作者已经越来越难选育出突破性的优异品种,优秀的品种可遇不可求。
生物育种给了一个比较好的方法,可以更有选择性。
转基因技术是生物育种的重要方面,也是迄今为止全球发展速度最快、应用范围最广、产业影响最大的现代生物技术。
目前使用转基因技术本身并不是为了提高产量,而是为了解决植物生产过程中的两个外部难题:一个是害虫,一个是杂草。害虫会破坏果实或者植物生长,杂草则和庄稼争夺养料和阳光。
记者从农业农村部了解到,2021年,瞄准草地贪夜蛾虫害和草害等重大问题,农业农村部组织开展了转基因大豆和玉米的产业化试点工作。参加试点的耐除草剂大豆和抗虫耐除草剂玉米均已获得生产应用安全证书,经过了近10年的食用安全和环境安全评价。
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研究员李香菊介绍说,试点结果显示,转基因品种特性优良,转基因大豆仅需喷施一次除草剂,除草效果即可达95%以上,明显优于常规大豆喷施除草剂的效果;转基因玉米在不喷施杀虫剂的情况下,对草地贪夜蛾的防治效果在85%以上,最高可达95%,优于常规玉米喷施杀虫剂的防效。
转基因还能大幅度降低玉米果穗霉变问题——玉米螟虫破坏玉米秸秆和果穗,从果穗钻下去吃最嫩的部分,一旦下雨就会形成霉变。霉变在整个下游加工中一直存在。玉米主要用于动物饲料,霉变导致黄曲霉素和呕吐霉素超标,危害动物健康和肉蛋奶的产率。用这种玉米酿酒严重损害肝脏健康,只能用作酒精乙醇。中国华北地区因为收获季节下雨,霉变尤其严重。
大北农集团常务副总裁、作物科技产业总裁刘石表示,转基因和其他农业技术相比属一次性投入,比如农药、农机、化肥都有消耗,有投入成本和环境成本。转基因取代原来的种子,并没有消耗新的资源,还会提高产量,品质会更好,黄曲霉素含量会下降80%以上,还能使劳动效率提高。
生态环境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研究员刘标表示,试点跟踪监测发现,种植转基因大豆和玉米对昆虫及土壤动物群落均无不良影响,种植转基因玉米还减少了杀虫剂的使用,促进了生态环境安全。转基因大豆和玉米使用同一种低残留除草剂,能够解决大豆玉米田使用不同除草剂互相影响的问题,有利于进行大豆玉米间作和轮作,实现高效生产。
转基因作物在世界的最新发展趋势如何?
据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谢道昕介绍,转基因作物自1996年首次商业化种植以来,全球种植面积由最初的2550万亩增加到28.6亿亩,作物种类已由玉米、大豆、棉花、油菜等4种扩展到马铃薯、苜蓿、茄子、甘蔗、苹果等32种。2019年,全球主要农作物种植面积中74%的大豆、31%的玉米、79%的棉花、27%的油菜都是转基因作物。目前,全球商业化应用转基因作物的国家和地区达71个。
自1996年转基因作物商业化种植以来,全球累计种植转基因作物超过400亿亩,几十亿人口食用转基因农产品,没有发生过1 例经过科学证实的安全性问题。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所长钱前表示,现代种业已进入“常规育种+现代生物技术育种+信息化育种”的4.0时代,“一个基因一个产业”已经成为现实。抗虫、耐除草剂、抗旱等性状的应用提升了转基因玉米、大豆等作物在成本、价格、品质方面的竞争力。
据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教授黄季焜介绍,美国、巴西、阿根廷是农产品的主要出口国,也是转基因作物种植面积最大的三个国家。美国生产的50%左右的转基因大豆和80%左右的转基因玉米都在美国国内消费使用,欧盟每年进口大量转基因大豆、玉米农产品,日本每年进口的大豆、玉米、油菜籽中转基因产品占比均在90%以上。
据了解,当前转基因产品已从单一的抗虫、耐除草剂向复合性状拓展,新型转基因作物兼抗多种害虫、耐受多种除草剂,部分还具有抗旱、品质改良、高产高效等性状。美国已经批准了聚合10种新型基因的抗虫耐除草剂玉米、快速生长三文鱼商业化应用。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研究员杨晓光表示,转基因技术1989年开始应用于食品工业领域,目前广泛使用的啤酒酵母、食品添加剂、食品酶制剂等,很多是转基因技术生产的。自1996年转基因作物商业化种植以来,全球累计种植转基因作物超过400亿亩,几十亿人口食用转基因农产品,没有发生过1例经过科学证实的安全性问题。
“转基因食品中含有的很少一点点外源基因和蛋白质,与各种食物中含有的大量基因和蛋白质一样,都会在人的胃肠道被消化分解吸收或排泄掉。”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总顾问陈君石说,转基因食品不会随着摄入量增加在体内积累,没有产生长期影响的物质基础,更不会改变人类基因和影响后代。转基因抗虫作物中的“抗虫蛋白”只对特定害虫起作用,进入人体后会被消化降解,不会发挥作用。转基因饲料已在全球应用20余年,饲喂几百亿只鸡,繁衍了20至40代,没有发现安全性问题。转基因致癌、转基因导致不孕不育等均为谣言。
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研究员夏晴说,转基因食品长期食用的安全评价早已開展,多国的科学家们不仅采用最常见的模式动物小鼠进行过长期多代喂养试验,采用更大型的哺乳动物猪进行过长期2代喂养试验,还采用与人类亲缘关系最近的灵长类动物模型实验猴开展了长期2代喂养试验,均没有发现转基因产品安全性问题。
国家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研究员彭于发表示,我国遵循国际公认的、权威的安全评价标准与规范,借鉴了美国和欧盟的一些做法,注重我国国情农情,制定了一系列法律法规、技术规程和管理体系。我国按照实验研究、中间试验、环境释放、生产性试验和申请安全证书5个阶段进行安全评价,在任何一个阶段发现任何一个对健康和环境不安全的问题后都会立即终止。
农业农村部有关负责人表示,生物育种产业化的推进离不开舆论的支持和大众的理解,还需要继续加强科普和宣传,避免转基因“妖魔化”的信息误导公众,提高社会大众对于生物育种产业化重要性和技术安全性的认识。
◎ 来源| 综合新华社、证券时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