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媛媛
(安徽农业大学 外国语学院,安徽 合肥 230036)
安徽有着浓郁的茶文化,其悠久厚重的积淀及形成的历史传统成为徽文化的经典符号和独特表征。它的译介和传播本身就是一个文化扩散和传播的过程。但现阶段徽茶文化英译资料缺失,译介与传播研究现状与其自身文化底蕴严重失衡,且现有英译资料深度不够、质量令人堪忧,翻译的研究成果与现实互动不足,当下关怀缺失。难以推动茶叶经济的发展、树立安徽茶乡形象建构。文章以徽茶文化译介作为契入点,借助生态翻译学理论,从徽茶物质和精神层面所折射的文化内涵展开研究,系统梳理徽茶文化译介过程,多维阐述如何不囿于纯文本翻译之局限,有效适应译语生态,进而实现从文化翻译到生态文化翻译的转向,以期文化译介行为能突破地域和语言藩篱,实现徽茶世界共享和可持续性发展。
现代“徽茶”泛指整个安徽的茶叶,茶史悠久而璀璨。“一带一路”倡议对于提升徽茶文化影响力、建构安徽茶乡形象,意义重大。然而徽茶文化译介和传播相对滞后,英译资料匮乏,且质量不高,对外推介任道而重远。
中国茶文化的西行,远可追溯到五个世纪前。唐代陆羽撰写的《茶经》在海外流传颇为广泛[1];E·沃勒、拜伦等文学大家更是留下为数不少的咏茶名篇[2];当代中国茶文化译介是以茶典籍译介为起点,并逐渐延展到其它茶文化作品的译介传播,近年来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国内茶文化典籍译介以姜欣、姜怡为鼻祖,她们从异质文本交叉、异域特色的角度,阐述如何在译文中保持住原语的异域性特质,从而进一步丰富世界文化的多元性[3];也有学者爬梳中国茶文化研究的历程,并在生态理论的引领下,审度中国茶文化的发展历程,为生态文明建构提供有力的精神支持[4]。
当前,松萝茶在中国乃至全世界的茶叶舞台上大放异彩,风靡一时。随着《松萝采茶词》的出现,松萝茶文化的形式与内涵得以极大的丰富。但该主题文化在本土并未引起过多关注,但在异邦却激起广泛影响。有学者系统梳理了《松萝采茶词》在西方不同阶段的翻译和出版[5],见证了以松萝茶为代表的近代徽茶文化东学西渐之历史进程。
《诗僧苏曼殊与茶》一文,于2012年刊发在《农业考古》第二期,该文主要介绍了苏曼殊的《文学因缘》,这本英汉对照诗集于1907年编纂出版于日本,刊有《松萝采茶词》[6]。
华裔女作家江岚认为,《采茶词》的流播是中华文化西传史上的一个典范,证明了中华文化具有极高的普世性,体现了中华文化为世界文化做出的重要贡献,其流播与传承的历史价值,应得到世界更客观合理的认知与评判[7]。
以中国知网期刊论文作为统计源,如下图所示:从2010年-2020年,以“中国茶文化”为主题的文章多达2867篇,其中CSSCI论文为38篇,由此可见,在文化全球化的大环境下,中国茶文化的海外传播和推介研究成果堪称洋洋大观;以“徽文化”为主题的论文为560篇,其中CSSCI论文为28篇,作为中国地域文化的三大显学之一,该领域发展也是可圈可点;而输入关键词“徽茶文化”后,发现和此主题相关的论文仅有43篇,CSSCI论文数为0,且已有的研究多是对其间接指涉,分别从不同视角阐释徽茶特色[8]、解析徽茶文化主题旅游资源特色[9]、开发现状和留存的问题[10],对徽茶文化的译介路径研究仅是个案[11],缺乏从学术体系构架探析译介对徽茶文化传承的意义和价值。
图1 徽茶文化国内研究
综上所述,现存的徽茶文化研究还存在以下几点不足之处:一是徽茶文化系统的英译文本缺失。译介资料的匮乏导致中外跨文化交流途径不畅,阻碍了国际上对徽茶文化深入系统的了解,形成了国际传播的障碍。二是现有英译资料深度不够、质量令人堪忧。三是翻译的研究成果与现实互动不足,当下关怀缺失。基于以上研究空白进行选题和研究的,拟以徽茶文化物质和精神两个层面为蓝本,对其译介与传播展开系统的研究与阐释。
20世纪末,在胡庚申教授及相关翻译研究者的倡导下,翻译学研究在原有研究领域的基础上进行拓展,实现了和生态思想的有机融合。即在翻译学研究的核心理念中融入诸如“适中尚和”“人本思想”等中华传统的生态智慧思想,促进了“生态翻译学”(Eco-translatology)建立。换言之,生态翻译学理论以翻译“生态”为焦点、以文本“生命”为着力点、重点关注译者“生存”[12]。认为翻译是译者不断适应翻译生态环境的选择活动,是以生态学为视角,对翻译行为开展的“综观整合性研究”。生态翻译学理论强调译者在翻译活动中的中心作用,重视译者对原文进行加工改写时的主导性,并拥有翻译策略的取舍权。这种对译介方式自主选择权需要建立在对翻译生态环境的适应的前提和基础之上。“翻译生态环境”是指“原文、原语和译语呈现的世界”[12],即语言、交际、文化、社会,以及作者、读者、委托者等诸多要素互联互动的整体,是“制约译者最佳适应和优化选择的多种因素的集合”[12]。翻译过程是译者主导,适应与选择交替进行、循环往复的过程。简言之,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既要尽可能将原语中原汁原味的语言特色与文化风格移植到异域文化中,同时也要考虑到译语读者的接受度以及译本传播的有效性。为语言环境和认知背景相异的人类构建一个异构同质的向心结构[12],为传统文化译介的可行性提供了理论基础,建立起相对平衡的文化生态系统。
2.2.1 以物质文化为主题的茶语言翻译 各种名优茶是茶文化物质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黄山毛峰、六安瓜片、太平猴魁等名优茶也是徽茶中出类拔萃之珍品。但在收集到的为数不多的徽茶文化纸质、网络英文资料中,系统的、规范的针对此类徽州名茶的翻译研究极少,译者往往采取音译或对等取义的方法进行传译。“黄色毛峰”通常译为Huangshan Maofeng tea或者Yellow Mountain fuzz tip,六安瓜片译为Luan Guapian。其字字对应译法或是音译法完全舍弃了对其独特生长环境和制作工艺的介绍,虽在一定程度上保留了“民族特质”,但难以实现对原语中的文化内涵、语境意义进行推广传递。太平猴魁常用的译法为两种,分别是Taiping Kowkui和Taiping monkey chief,此类译名除了文化内涵无法得到再现和传递外,后者更是容易诱使西方读者联想到由monkey而辐射出的文化意象,进而产生歧义。再如某茶叶外包装的英文说明中,把“茶汤”译为“the concentrates”。“Concentrate”在英语中有“浓缩物、浓缩液”之意,和汉语中“茶水”的意思相距甚远,目标语读者或是国外消费者通常不知所云,译文赖以生存的译语生态环境难以建立,更遑求在世界多元化的激烈竞争中,将源远流长的徽茶文化远播海外。
2.2.2 以精神文化为主题的茶语言翻译 以生态翻译学为理论框架,通过对译者翻译活动、翻译生态环境之间是否构建了良性平衡与互动,来考量译文的质量。这需要同时包含了目标语的语言及文化背景,和原语的语言特质、文化背景及其它关联因子。以徽茶中富室茶、文士茶、农家茶、道家茶这四种茶道为例,其译名的翻译文本只是简单的从语言形式上进行名称的音译,分别译为the rich room tea,the scholar tea,the farmhouse tea和the Taoist tea,忽视了文化意象的处理问题。徽州茶道在汲取保留了中国传统茶文化精髓的同时,有机融合了地方特色和文化内涵,呈现了“敬、和、俭、静”的哲学思想和道德精神,是极富创新个性的徽茶文化的体现。具体来说,“富室茶”追求茶贵形美的“富”,重排场、讲器具,这和徽州自古多徽商的历史渊源密不可分;“文士茶”则因徽州文风昌盛,人才辈出,以文雅风流为特色;“农家茶”真诚简朴、乡土气息浓郁,重内美而轻外形;“道家茶”讲究清净无为、反璞归真,以“敬天祈地”作为主要思想。在英译过程中,要考虑到译语存在的文化空缺现象,因此译介行为要统筹原文与读者、原文与译者之间的交际意图、互动机制和文化适应。
徽茶文化译介研究的目的就是要建构西方受众易于接受的话语文本,加大徽茶文化的交流传播,将其推向世界,实现中国传统文化自东向西地传播。
加大徽茶文化交流传播,需要建立一支专业的翻译团队,或是徽文化翻译研究平台。因为译介主体是文化交流与传播活动的实施者,是文化移植成功与否的关键一环。徽茶文化茶史悠久、文化深厚,译者不仅要对英语语言造诣深厚,同时要具备对徽茶茶名、徽茶茶道精神以及茶俗、茶事谚语等方面的知识储备,了解一片茶叶背后的历史积淀和文化意蕴,继而实现汉语与英语的有效转换。
同时,文化的对外传播需要和经济的外向发展相适应。徽茶文化译介和传播,对实现茶文化与茶经济有效互动、促进安徽对外文化交流和经济繁荣有积极的作用。
徽茶文化的传播主要涉及三个方面,一是重视茶企英语网站的建设工作。安徽省生态优越、名优茶荟萃,但是茶叶出口总量不大。探究其缘由,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宣传不足的影响。在互联网+的时代,要充分利用网络平台进行宣传,吸引国外顾客、促进文化传播和产品营销;二是规范茶叶销售纸质说明书的翻译工作。以规范地道的英文说明书作为信息交流的媒介,详细介绍产品信息,传递安徽名茶的品饮价值、历史传承、实用价值,促进茶叶品牌塑造、价值传递和文化传播;三是深挖徽茶文化旅游景点翻译工作。将翻译作为推进文化旅游和对外发展的重要手段,通过翻译展示徽州文化异质元素,实现徽茶与徽州传统文化的有机结合,有效传递徽茶的文化价值,塑造“茶香书香”“茶乡书乡”的品牌形象。
安徽茶文化丰富多彩,深入到生活的各个层面,其译介和传播的效果关系到整个安徽经济文化的发展。面对“一带一路”倡议的重大机遇,正是扩大徽茶文化在海外影响力的大好机会,同时对打造安徽这张重要文化名片,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意义重大。以生态翻译学理论为引领,对徽茶文化翻译这个互联互动的主题进行梳理与探析,能有益填补安徽茶文化译介研究的匮乏,希冀为中国传统文化的译介和传播开辟一条活态传承的新路径,将徽茶文化推向世界;同时,茶事活动译介可增强徽茶文化的国际传播力和影响力,进一步扩大徽茶产品的国际销量,拓展徽茶产业发展空间,助力安徽地方经济文化的繁荣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