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新材料企业合作发展研究

2022-04-21 03:31胡续楠
合作经济与科技 2022年10期
关键词:材料企业

□文/胡续楠

(长春大学经济学院 吉林·长春)

[提要] 企业合作是企业实现组织创新和产业转型升级的一种产业组织形式。随着我国经济步入新常态,新材料产业必须走企业合作之路,通过企业合作,提高产业规模经济效益,加强产业竞争力。本文以新古典经济学一体化战略理论、新制度经济学交易费用理论、马克思企业协作分工理论、中间性组织理论为理论基础,分析企业合作这种组织创新模式的概念和特征,并对我国新材料产业发展面临的问题进行分析;根据企业合作和新材料产业特点,列举新材料企业进行合作的各种模式;最后提出促进新材料企业合作对策建议。

自新材料产业被列为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以来,我国新材料产业规模一直保持着两位数的高速发展。2010 年我国新材料产业规模达到6,500 亿元人民币,2015 年产值规模突破2 万亿元,2019 年产值达到了45,000 亿元。从2010 年开始到2019 年,年均增速保持在23%左右。可见,新材料产业为国民经济发展做出重要贡献,能够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带动经济发展和保障国家安全。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趋势下,各国政府纷纷加紧在新材料领域的科技竞争和资源竞争。跨国材料巨头不断在全球范围内开展企业合作和战略联盟,通过企业组织形式变革提高在全球材料市场的控制力和垄断力,同时减少同类跨国公司之间的竞争。例如,美国铝业、杜邦、拜尔、日本帝人等大型跨国公司纷纷结成战略联盟,加紧把控全球新材料产业格局。因此,面对全球新材料市场的加剧竞争,进行新材料企业之间的合作和产业组织结构调整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一、关于企业合作的理论基础与概念界定

(一)企业合作的理论基础

1、新古典经济学一体化战略理论。新古典经济学认为企业规模的扩大对企业成长具有重要意义。生产规模的扩大有利于企业使用更先进的技术和设备,实现更精细的分工、协作和专业化生产;有利于大量销售、大量采购和对产品进行综合利用等。规模经济支持企业采取集中活动,通过大规模合并建立集权式组织,可采取水平一体化、纵向一体化和混合一体化这三种战略实现规模经济。水平一体化是通过兼并同类企业扩大企业规模,提高生产批量,降低生产成本,减少同类企业竞争。纵向一体化是把不同企业承担的产供销职能集中于同一个企业的过程。纵向一体化具有避免上下游价格扭曲、防范下游企业道德风险、有利于实现歧视手段的垂直控制等优势,因此企业能够通过纵向一体化获得垄断利润,具有趋向纵向一体化的激励。混合一体化是横向一体化和纵向一体化的结合。新古典经济学一体化战略理论是从企业内部挖掘实现规模经济的途径,将市场协调转化为企业内部管理协调。但是一体化是有昂贵的组织成本的,而且兼并重组需要大量的资金和时间。比较而言,企业也可以通过签订契约的方式实现企业合作,达到获得规模经济的目的。

2、新制度经济学交易费用理论。新古典模型建立在零交易费用的假设上,新制度经济学交易费用理论认为现实世界存在交易费用,因此企业的存在才具有意义,市场的交易费用和企业管理费用的比较决定了企业和市场的边界。该理论认为纵向一体化能够减少交易费用和市场失灵。威廉姆森提出资产专用性概念,主要指为特定交易投入的且很难重新配置挪作他用的资产。由于资本专用性的存在,供求双方均可能存在攫取专用性资产准租金的机会主义行为,导致专有性资产投资数量的降低,因此专有性资产的专用性性质导致市场交易费用上升。为了节约交易费用,避免机会主义行为带来的损失,企业倾向于采用合作、兼并和纵向一体化措施,将拥有专有性资产的企业纳入自己的企业当中。新制度经济学交易费用理论从交易费用角度阐述了企业合作的原因和目的,着眼于交易过程的分析,细化企业通过签订契约实现合作的过程,但是忽略了对企业生产过程的研究。

3、马克思企业协作分工理论。相对于交易费用理论从静态角度解析企业合作的原因,马克思从动态的角度分析了企业组织形态变化和协作分工演化规律。马克思指出:“协作的发展,会发展出自己的组织方式或管理方式。”即协作和分工的不断演化促进企业形成不同的组织形态。马克思以工厂手工业为例,说明随着社会的发展,不同的工厂手工业相互合作的过程。不同企业之间的合作是一种更能适应生产发展的组织形式,能够突破空间分布的局限性,在更大范围内以更快的速度促进资源的有效配置。企业合作是协作分工演化的结果,反过来又促进协作分工的不断深化。马克思的企业协作分工理论注重对企业生产过程的分析,与新制度经济学不同的是,马克思企业协作分工理论突出强调了技术进步对企业组织形态变化的重要性和实质性。

4、中间性组织理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之间的关系可分为三种:一是企业通过市场与其他企业发生联系,简称组织外的关系;二是企业内部之间发生联系,简称为组织内的关系;三是企业合作形成“中间性组织”关系。中间性组织关系同时具有前两种关系的部分特性,中间性组织依据价格机制进行决策,企业之间关系具有固定性,不能随意进出中间性组织,但是企业依旧保持独立性。在全球一体化背景下,企业之间的相互依赖关系大大加强了,相互关联的企业需要通过技术、信息等先进科技建立比较稳定和长期的协作关系。通过企业合作和建立中间组织,企业之间可以共享资源,提高研发速度和质量,规定不允许组织成员采取损害对方的机会主义行为,否则会遭到其他成员企业的报复。因此,企业合作能够获得“1+1>2”的经济效益。狭义的中间性组织理论就是企业合作理论,主要指企业之间的合作。广义的中间性组织理论是比企业合作理论更加宽泛的概念,不仅包括企业之间的合作,还包括政府与企业之间的合作(政府通过产业政策对企业行为的指导)、劳动者之间建立的工会等组织形式。

(二)企业合作的概念界定。1991 年,威廉姆森在他的论文《经济组织的比较:离散结构选择分析》中首次提出“杂交”制度形式,是介于纯市场和纯科层之间的交易的治理结构。三种组织形式的选择根据事务交易属性的不同而不同。以资产专用性、不确定性、交易频率作为划分三种制度形式交易区间的三个维度。当三个变量都较低时,选择纯市场;当三个变量都较高时,选择纯科层;当处于两者之间,选择双边、多变的杂交制度形式。今井贤一建立了“中间体组织”模型,认为在现实中市场与企业之间的相互渗透是一种普遍组织形式,他建立了决策原则和成员原则来考察这三种形式。纯市场属于(M1,M2)类型,即满足M1 以个人利益最大化作为决策原则和M2 成员可以自由进入和退出;纯企业属于(O1,O2)类型,即满足O1 以权威为导向使共同利益最大化和个体之间建立稳定而连续的关系;中间体组织属于(M1+O2)类型或(M2+O1)类型。

企业的成长方式包括三种:内部扩张、并购(一体化)和企业合作。内部扩张是指企业依靠自身的资金积累完成规模扩大。并购(一体化)是指一个优势企业并吞另一个劣势企业形成控制和支配关系,最终完成资本集中过程,形成一个新的有机体。本文认为,企业合作是指成员企业以共享资源为目的,以契约为基础,形成的一种合作关系。企业合作组织中的成员基于各自核心能力结成动态联盟,企业之间保持独立平等的关系,具有相对稳定的长期关系,是价格机制与权威机制的联合体。“企业合作”的概念是一个集合性概念,不具体到任何一类中间性组织的现实组织形态,包括企业集团、企业集群、战略联盟、网络组织、虚拟企业等经济组织形态。

(三)企业合作的优势

1、企业合作可以获得规模经济效益。企业合作组织内的各企业相互分工,每个企业从事专业化活动,专业化活动使企业在短期内提高熟练水平,能够提高经济效率,从而产生多个企业的规模经济。由于在整个企业合作组织内进行专业化分工与协作,导致了组织内部单位产品的长期平均成本大幅度降低,实现了规模经济效益。同时,由于通过企业合作生产多样化产品比单个企业分别生产所花费的成本更低,所以形成了企业合作的范围经济。

2、企业合作可以节约交易成本。一体化大企业虽能同时组织多种分工活动,但在同一企业内囊括所有分工活动是困难的,所以一体化大企业总需要对部分中间产品进行购买,而每一次进行市场交易都需要花费一定的市场交易成本。企业合作可以节省这些交易成本,不必在市场上寻找交易对象,因为企业合作包括了从事必要分工活动的企业成员,所以企业合作比一体化大企业具有更快地组织生产的能力。

3、企业合作有利于技术创新。MA Schilling、CC Phelps(2007)认为企业间建立的网络关系有利于信息和技术的流动,提高创新效率。企业合作可以实现研发合作和知识、技术的共享。共性技术具有研发成本高、知识溢出性强等特征,通常单个企业没有能力也没有意愿去研发。但是如果以共性技术开发和具体任务为导向,建立企业合作组织进行合作研发,将实现研发的共赢。成员企业提供自身的优势资源,共同承担研发风险,最终共享研发成果和研发收益,非成员企业将无法获得。

4、企业合作有利于实现协同优势。成员企业之间相互合作,发挥协同优势,合作生产的价值大于企业单独生产创造的价值,产生1+1>2的协同效应。相互依存、优势互补的合作关系放大了集体生产率,优化了资源整合,节约了流动成本。通过企业合作,每个成员企业的效益得到提高,整个合作组织的效益也得到提高。同时,区域内企业合作组织能够产生品牌优势,吸引更多的消费者和企业加入。当有新成员加入时,不仅会提高新成员的价值和效益,也会提高原有成员的价值和效益,企业合作组织具有网络正外部性和组织自增强的性质。

二、我国新材料产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产业集中度较低。按照贝恩的市场集中度划分标准,CR3小于30%属于竞争型市场结构,市场集中度很低;CR3大于80%属于高度垄断型市场,市场集中度很高。根据前瞻研究院对我国钢铁行业集中度的整理,我国属于竞争型市场结构,如图1 所示。2019 年,我国钢铁前3 位企业的产业集中度仅为18.4%,远低于韩国95.6%、日本86.5%、美国51.9%。不仅是钢铁行业,现阶段我国新材料产业细分领域也呈现出分散竞争性。例如,精细化工行业、建筑新材料行业等企业规模小、数量多,产业集中度存在巨大提升空间。(图1,资料来源:《世界钢铁统计数据2020》、前瞻研究院)

图1 2019 年全球主要国家钢铁行业CR3 对比图

(二)企业规模偏小。我国新材料企业规模普遍偏小,以中小企业为主。例如,我国化工新材料的企业规模仍然较小,2018 年我国化工新材料规模以上企业有10,416 家,较去年仅增加6 家。目前,我国化工新材料企业以生产中低端产品的中小企业为主,企业需要继续扩大规模以获得规模效益。2019 年,我国建筑防水材料规模以上企业为653家,也呈现出生产企业规模小、数量多的特点。我国PVC 行业企业规模小、数量少,规模以上企业仅有75 家。企业规模偏小不利于实现规模经济和降低成本,同时对研发创新的推动作用也不强。

(三)关键材料缺乏。关键材料是指凝聚了众多科技知识,具有高附加值和高市场需求,在生产技术环节必不可少且不可替代的材料。掌握关键材料和关键技术决定了新材料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尽管我国自然资源丰富,并且具备了一定的产业基础,但是我国关键材料产品较少,主要生产初级产品和中间产品,支柱产业的关键材料需要依靠进口才能够维持。例如,信越、SUMCO 等企业占据全球半导体硅材料90%以上的市场份额;美、日5 家企业占据全球12 寸晶圆90%以上的市场份额;DuPont、Daikin 等7 家公司占据全球有机氟材料产能的90%以上。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低下的原因是:首先,企业缺乏自主研发的意愿,由于技术创新成本高和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不够,企业大多选择模仿跟踪仿制,导致产业整体创新能力低下;其次,企业技术装备和生产线相对落后,导致材料的稳定性和可靠性达不到关键材料的质量标准和性能标准,无法满足下游产业的高端需求;最后,企业研发多依赖于内部研发,很少采用企业合作这种研发方式。关键材料和核心技术的缺乏成为阻碍产业转型升级的首要问题。

(四)产业链不完整。我国新材料产业链过于单一,产业链条短,企业多数集中在初级产品和中间产品的加工环节,缺乏具有高附加值的深加工环节;已经存在的生产线、生产设备、加工手段大多比较落后,滞后的生产技术和落后的产能阻碍了企业转型升级;企业容易陷入“产业链低端锁定”,初级产品需要不断依靠矿产资源的开采加工,这种方式既污染环境又不具有持续竞争力,难以获得理想的产业利润。并且,我国新材料产业链上下游衔接不好,上游材料的研发与下游应用产品的需求相互脱节,上下游之间缺少有效交流沟通。大企业偏少、中小企业居多的产业格局影响了产业链的整合。大企业具有整合产业链上下游的能力,能够实现新产品研发和市场需求的有效对接。缺乏大企业是导致我国产业链发展不完善的重要原因之一。

(五)过度竞争严重。我国新材料企业数量逐年增多,但是产业组织结构不集中,分布过于分散,企业规模偏小,缺少龙头企业的引领,重复建设明显。新材料企业之间缺少合作,从纵向上看,导致上游材料企业与中游装备制造企业不能有效衔接,材料性能与装备需求不匹配;从横向上看,生产同种材料的企业过度竞争,价格战和恶性竞争压缩了利润空间,产品质量很难提升,浪费了生产资源。例如,在LED 下游低附加值领域有5,000 多家企业进行激烈的价格竞争,而上游芯片领域企业数量很少;在碳纤维领域,T300 品级低端碳纤维材料产能过剩,T400 及以上高端碳纤维材料全部依赖国外进口。产业主要依靠资源高投入和能源高消耗来实现增长。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资源和能源利用率相对较低,单位GDP 所消耗的矿物原料高于发达国家2~4倍,资源二次利用率仅相当于发达国家水平的1/4~1/3。企业生产经营效率低下,缺乏产业增长动力,难以形成产业竞争力和市场势力。

三、我国新材料企业合作发展的主要模式

(一)建立新材料企业集团。企业集团是由一系列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企业,以资本为纽带,通过持股、控股等方式紧密联结、协调行动组成的企业群体。企业集团的核心企业或母公司可以通过资本运营将低效企业的资源向高效企业转移,起到优化资源配置的作用。国外大型跨国材料公司拥有紧密联系的企业集团组织,母公司掌握核心专利、资本和营销渠道,企业集团下属子公司包括研发企业和中小企业为母公司提供研发服务、配套服务和潜在的多样化信息。我国新材料产业组织结构不合理,缺乏大型企业集团,或者企业集团大而不强,需要通过建立企业集团加强企业之间的合作,加快在全国范围内的资源整合。鼓励和支持新材料龙头企业的发展,依靠龙头企业整合区域资源,建立企业集团,促进企业形成规模化经营。通过企业集团,优化产业结构,解决初级产品产能过剩问题,扩大企业规模,提高产业集中度。在企业集团内部囊括研发企业和提供配套服务的中小企业,提高企业集团的创新效率,扩展潜在信息渠道。

(二)打造新材料全产业链条。产业链是介于市场和企业的一种中间组织。跨国公司高度重视控制产业链的关键环节,不断延伸产业链条,利用产业链整合全球资源,只有掌握完整的产业链条或控制产业链的关键环节,才能够在国际新材料领域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我国要改变新材料产业以原材料开采和加工为主的局面,必须优化和延长产业链,积极谋划一批上下游产业链,重视下游应用需求预先介入的发展模式。下游企业向上游企业提供市场需求和新材料的研发目标,上游企业据此制定新材料研发步骤和生产预案,产业链上游研发和下游应用必须紧密结合,形成深度融合的联动机制。打造包括从原材料开发、中间产品加工制造到最终产品销售服务等环节的完整产业链,围绕全产业链上下游紧密合作,缩短研发周期和市场推广应用期,激励企业提高协同创新能力,提升产业整体竞争力。

(三)组建产业联盟和产业动态联盟。第一,产业联盟能够重组分散的研究力量,避免重复投资和重复研究,通过体制创新促进技术创新。政府应发挥引导作用,鼓励和支持由企业、高校、科研机构、政府组成的官产学研联盟的建立,政府提供交流平台,加强部门间统筹协调,高校、科研机构提供知识和技术要素,企业作为研发主体,加强技术创新及技术改造,集中力量共同促进高附加值、高性能产品的科技创新。第二,产业动态联盟是虚拟企业组成的动态性、临时性的虚拟联合体,虚拟企业之间不需要重新投资设备和场地,而是围绕具体项目利用网络互通进行技术联盟。参与产业动态联盟的企业必须是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企业,按功能互补原则进行技术合作,共同承担技术研发风险,共同分享研发成果的利润。一旦技术研发目的实现,企业之间的短期合作关系解散。通过组建产业联盟和产业动态联盟,能够迅速形成创新成果,加快产业化节奏,降低研发成本,将生产和需求相互衔接以加速应对市场变化。无论是传统的产业联盟还是产业动态联盟,都是能够提升企业创新效率的组织方式。

(四)完善产业集群的组织结构。我国新材料企业形成的产业集群主要是中小企业集群,相互联系的同类中小型企业在我国沿海和部分内陆省市结成松散型联合体,集群内企业存在竞争与合作、替代与互补的经济关系,可以获得集群的规模经济效益。但是中小企业集群的组织结构具有离散性和不稳定性。一是集群内企业竞争更加激烈;二是集群的预警和协调机制滞后于市场环境的变化,因此需要完善新材料产业集群。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方法一是建立中小企业集群的壳组织,壳组织对外类似一个大型企业,对内保持企业的独立性和平等合作关系。壳组织的管理者是由中小企业提供的代表组成的管理委员会,通过管理委员会可以提高集群的组织协调能力、风险应对能力和品牌销售能力。方法二是建立卫星企业集群,即以大企业为核心、众多中小企业相围绕的“众星拱月”型集群结构。这种组织结构的优势是大企业和中小企业可以分工合作和优势互补,能够有效避免过度竞争。大企业专注于研发和最终组装等核心环节,向外围小企业提供资金、技术、情报援助;中小企业专注于为大企业提供生产服务,在不同空间形成错位竞争格局。

四、我国新材料企业合作发展对策

(一)树立企业合作的现代经营思想。大多数企业仍旧采取主要依靠自身资金积累进行扩大再生产的传统经营方式,不愿意与其他企业进行合作生产。因为资金实力强大的大中型企业如果与其他企业合作,企业管理者担心失去权力;创新能力较强的小型企业也担心通过企业合作被大企业吞并。大中小企业各自为政,存在激烈的竞争关系,依靠价格战获取廉价利润,缺乏依靠企业合作建立规模经济的现代经营思想。企业合作生产具有规模经济效益、技术研发优势、协同优势,能够节约生产成本和交易成本,提升成员企业整体竞争力,扩大市场份额,产生区域品牌效应。因此,应鼓励大中小企业树立企业合作的现代经营思想,以开放、合作、共赢的理念经营公司。

(二)提高企业合作成员的核心竞争力。企业之间进行合作的前提是企业必须具有核心竞争力。只有成员企业具有资源、专利、技术、成本、管理等优势,才能吸引其他成员与之合作。如果成员企业不具有核心竞争力,将很容易被外部企业所取代,合作关系难以达到长期稳定的效果。对于单个企业来说,必须将资源向具有竞争优势的主业领域集合,做大做强优势业务,形成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才能够吸引其他企业与之建立长期稳定的联盟和合作关系。企业合作组织成立后,也要利用企业合作组织的技术研发优势,通过企业间的优势互补,加强共性技术的研发,积极消化吸收研发成果,实现研发合作的共赢,提升成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三)建立互利共生的竞合关系。在企业合作组织内部,企业之间应该建立互利共生的竞合关系。大企业与小企业之间建立相互竞争、相互合作、优势互补的关系。企业在竞争的同时,更重要的是不断合作。大中小企业在不同的空间领域进行合作,大企业注重整体设计,小企业为大企业提供生产配套服务,形成错位竞争,提高专业化协作效率。大中小企业之间的合作能够扩大市场份额,提升规模效益,通过优势资源的互补利用和有机结合,能够开发出新的蓝海领域。通过建立大中小企业互利共生的竞合关系,能够避免同行企业的过度竞争,大大降低各种资源浪费情况,实现企业之间的长远发展和共同利益。

(四)利用先进信息技术加强企业合作。物联网、大数据分析等信息技术是《中国制造2025》规划发展的重点战略技术,对产业转型升级具有重要推动作用。信息技术是企业合作不可缺少的物质平台,先进信息技术有利于成员企业更迅速地获得市场信息,并进行有效的信息沟通,避免信息不对称。新材料企业需要学习和利用先进信息技术,建立企业合作关系,加强交流与协作,提高现有企业合作组织的运营效率和生产效率,推动企业合作组织的集成创新和协同创新。鼓励新材料企业之间的合作、新材料企业与高端装备制造企业之间的合作,形成新材料产业新产品、新模式、新业态,推动新材料产业的技术创新和组织变革,推动新材料产业转型升级。

猜你喜欢
材料企业
企业
企业
企业
企业
企业
焊接材料
敢为人先的企业——超惠投不动产
用各种材料来制版
最美材料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