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周永强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工商管理学院 北京)
[提要] 对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现存问题和不同发展阶段状况做论述。认为职业导向化是解决现有问题的关键,并给出常用实施方式。
“学硕缩招、专硕扩招”是我国研究生教育的现实和趋势。按培养目的来看,我国研究生大体可分为专业型学位研究生和学术型学位研究生两类(以下简称专硕、学硕),这两类属于同一层次。专硕重实践、职业性,学硕重研究、学术性,但由于这两类在我国发展的时间、招考的条件、师资的匹配、培养方案的设计等方面存在差异,造成现实中社会上对这两类研究生的认知、认可度有偏见和偏差,亟待厘清和解决。
(一)两个阶段。我国专硕本质上是受社会需求驱动的,可在时间上划分为1990~2009 年、2009 年至今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发展平稳,招生形式主要为非全日制、在职学习;第二阶段受允许应届生直接报考刺激,招生规模快速扩张。
第一阶段:1990~2009 年。学硕开始时间早于专硕。1978 年,我国恢复研究生教育,培养主要面向高等院校或科研院所从事科研工作的毕业生,完全按学术化要求来进行研究生培养。随后,经济发展开始激发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以1990 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审议通过了《关于设置和试办工商管理硕士学位的几点意见》为标志,我国第一个专业学位由此设立,次年开始招生。本阶段设立了19 种专业学位,专业学位授权点由不足100 个增加到3,000 多个,专硕年招生人数由不足1 万增加到2008 年的17.4 万人。这期间奠定了我国专硕教育的基础。
第一阶段:2009 年至今。2009 年,我国GPD 已排名世界第三,经济的大发展促进了对各种专业人才的需求。同年,教育部决定增招全日制专硕,逐年减少学硕招生计划。增招专硕指标全部用于应届本科毕业生招考,改变了过去专硕一般不招应届毕业生的做法。从此,专硕的招生基础大幅提高,每年招生规模大比例扩张。本阶段增设了21 种专业学位,2015 年专业学位授权点比2008 年翻了一倍多达到7,000 多个,专硕招生人数2019 年已达47.4 万人,占当年招生总数的58.5%。
截至2008 年上半年,我国专硕累计招生86.5 万人,专硕占在校硕士生的比例为6%,至2019 年,累计授予专硕学位321.8 万人,专硕占在校硕士生的比例已达60.4%。其中,自2017 年起,专硕招生规模开始超过学硕。
(二)现有规模。专业学位研究生规模会越来越大,重要性凸显。据教育部数据,2009~2019 年专业学位硕士招生规模从7.14 万人提高到47.4 万人,这10 多年来研究生招生人数平均以6%~7%左右的幅度增长,主要以专业学位硕士扩招为主体。2019 年,全国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招生47.4 万,比学术硕士生多出6.9 万人。《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方案(2020-2025)》指出,要推动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规模稳健增长,新增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原则上只开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硕士研究生招生计划增量主要用于专业学位,可将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招生计划调整为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招生计划。目标是2025 年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规模扩大到硕士研究生招生总规模的2/3 左右。事实上,许多学校专硕已达到此数据,以首都经贸大学为例,该校近两年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招生情况见表1。表1 中数据根据该校公布的招生计划整理。从表中可见,该校专硕占硕士生(包括学术研究生和专硕)比例已达70%,选择工商(MBA)、会计(会计硕士、审计硕士)、经济学院(国际商务硕士)放入表中是因为这3 个学院专硕招收绝对数量较多,经济学院比例最低也在50%以上。其中,全校专业硕士招生比例最高的财政税法学院,2021 招生计划数142 人,专硕计划128 人,占比90%;2020 年招生计划数 138 人,专硕 122 人,占比 88%。(表 1)
表1 首都经贸大学专业学位硕士(专硕)招生计划及占比一览表
(一)学术漂移突出。“学术漂移”是目前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实践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我国研究生教育是“学术型”和“应用型”学位相互分立和连通的双元体系。“学术漂移”是指教育偏离了“应用型”的定位而向“学术型”倾斜的现象,其结果是人才培养的过程、结果与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目标相背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印发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方案(2020-2025)》指出,专业学位教育的关键问题是“对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认识需要进一步深化,重学术学位、轻专业学位的观念仍需扭转,简单套用学术学位发展理念、思路、措施的现象仍不同程度存在”。这种现象事实上一直存在,但近几年随着教育部、北京市教委抽查学位论文比例的提高和对抽查中出现问题论文处罚力度的加剧而表现更为突出。
(二)质量认识不统一。对于专硕的教育质量主要存在如下看法:
1、产品导向。重视学术成果,认为学术成果产出是教育质量最重要的标志。学生学术论文的写作能力培养、期间发表的学术成果是评价专硕教育的重要指标。近年来,随着教育部门对论文抽查比例的提高、对不合格论文惩罚力度的加大,对于专硕论文的学术要求也在不断提高。有学者认为,既然专硕和学硕是同一层次的,那么在论文的水平上也要达到同一水准才行。
2、职业导向。认为满足社会及企业等用人单位的职业需求是第一位的,强调以培养学生从事职业所需的技能和能力为重点,教育过程因此重视与相关行业、企业的实践和互动,密切和从事职业相关的执业资格证书考核相关联,淡化对学生的学术能力要求。把对毕业论文、学术论文方面的要求设定基础门槛,灵活多样地进行。
(三)课程与师资设置有偏差。相比学术学位教育,专业学位硕士收费较高,很多考生就业导向性较高,对培养的质量要求、就业要求期望也高,在招生市场竞争激烈,市场化程度较高。如果各院系不能通过课程设计和授课给学生赋能、提高就业竞争力的话,后续的招生就会难以为继。与此同时,学位培养单位在课程设计和师资上都和社会需求存在一定偏差。
1、课程设置。行业、企业对相关人才的实际需求不能很好体现在培养课程里。这与我国高校和研究机构学术培养体系相对成熟、偏理论学术研究的人员话语权较大有关。高校理论学术研究和社会应用实践存在一定程度脱节现象,体现在课程设置方案上是行业领域及用人单位的参与度过低、应用实践性的内容占比过低。
2、师资配置。高校现阶段的师资大多是由刚毕业的博士或博士后组成,实践上较学术偏弱,国家教育部门倡导的即懂实践、又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双师型”教师缺乏。高校职称评聘上相对重视学术研究成果对此有一定影响,这种现象随着教育部门日益重视实践有所好转。
(一)职业导向是解决现有问题的关键。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黄宝印认为,“专业学位作为具有职业背景的一种学位,是为了培养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所需要的高层次应用型专业人才,其与学术型学位相比,处于同一层次,只是类型不同、规格不同,各有侧重,在培养目标、招收对象、课程设置、培养方式以及知识结构、能力结构等方面有特定要求和质量标准,区别于教学、科研型人才的培养要求。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必须以职业需求为导向,以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以产学结合为途径”。
“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始终是专硕教育的目标定位。以往文件中专硕的培养目标表述如下:1996 年提出专业学位设置目的是“培养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所需要的高层次应用型专业人才”;2002 年修订为“应用型高层次专门人才”;2009 年进一步明确为“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2010 年发布的《硕士、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总体方案》延续了“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这一表述。
《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方案(2020-2025)》中指出,“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主要针对社会特定职业领域需要,培养具有较强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能够创造性地从事实际工作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专业学位一般在知识密集、需要较高专业技术或实践创新能力、具有鲜明职业特色、社会需求较大的领域设置”。这种“高层次应用型”集中体现在职业导向上。专业学位本质上是一种职业性学位,反映的是高层次的职业水准而非学术水平。“专业”指的是“专门职业”。厦门大学黄芬、南京农业大学姚志友都认为要把职业导向作为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的方向指引。
(二)国内常用方式。提高专硕教育质量,让学生更好地以职业为引导,给学生在职业胜任力上赋能是一个系统问题,涉及到国家制定的教育制度政策环境、招生政策、课程培养方案、相关行业企业职业认证和学位教育的互通与合作以及公众对于专业学位的正确认识。要解决职业导向化可能需要很长的时间才可以实现。现有的专硕教育加强职业导向性的措施包括以下常用方式:
1、把行业、企业意见纳入到专业学位培养中来。但目前来看,行业、企业(实际的用人单位)对人才需求的要求没有充分表达,其中突出的表现是,现有的专业学位教指委基本上由高校教授组成。例如,2019 年当选的全国工商管理专业学位研究生教指委共有委员35 人,仅有3 人来自企业、1 人来自政府,其他均为高校教授。
2、学科注重“实践应用型”,加强实习基地建设。建立多种形式的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开展专业学位案例教学库开发工作。
3、课程设置和考核以满足职业需求为目标,开展多种形式授课及考核。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毕业考核统一为论文答辩方式,按照职业领域要求的产品设计、项目实践等多样化评价方式很少采用,专业学位论文的评价以学术专家而非实践人士为主。MBA 论文答辩中纳入创业文案等形式。
4、建立校企联合培养“双主体”机制。“双主体”机制利于调动企业参与培养的积极性。特别是在技能实践教学环节,应主要采用师徒传承式而非课堂授课式进行。强调师生互动学习,导师根据遇到的具体情况提供现场实时指导。
5、师资队伍上落实高校和企业“双导师制”。充分发挥高校教师的“理论性”优势,企业导师有“实践性”优势,把理论研究与技能实践两者结合起来,融理论与实践为一体,达成专硕培养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