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慧慧
河南财经政法大学工商管理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0
主动学习是一种积极的学习心态,是自身因素发起的学习行为,被动学习是一种消极的学习心态,是靠外界力量驱动的学习行为。现有的研究(侯明亮,2017;张学新,2014;王莉,2018;范慧慧,2015等)一致认为,前者的学习效率更高。因此,越来越多的学校和老师开始在课堂中采用能够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的方法和技巧。然而由于受到“课堂时间有限”“教学资源单一”“参与积极性不足”“学生质量参差不齐”等现实困境的制约,大多数老师在实施过程中会遇到种种阻碍而未能达到预期的效果。众多学者根据自身的教学经验和实践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法和实施方案,本文亦在现有研究结论的基础上尝试提出一种新的解决思路,以帮助更多的教师在现有条件下促进课堂“主动学习”模式的实施。
教育心理学认为,主动学习是相对于被动学习而言的,是指在学习过程中,基于某种学习动机而自发的确定学习目标、制订学习计划、组织学习内容、选择学习方法、控制学习过程、评价学习结果并优化学习方法的一系列行为。因此,主动学习是不断挖掘自身学习潜能,自发要求提高自身学习能力、逐渐升级学习效果的良性循环过程[1]。在教学过程中,强调以教师引导和帮助、学生自我管理相结合,注重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和提高实践应用能力
国内外广为流传的“学习金字塔”理论①当前大多数研究认为“学习金字塔”理论是美国缅因州国家训练实验室的一项研究结果,最早由美国学者、著名的学习专家爱德加· 戴尔1946年首先发现并提出的。显示,分别采用主动学习和被动学习的学习者两周后的平均学习内容留存率存在显著差异:听讲、阅读、视听、演示等被动学习方式的留存率分别为5%、10%、20%、30%,而讨论、实践、教授给他人的主动学习方式的留存率分别为50%、75%、90%。1991年美国高等教育研究协会的一项研究结果中同样认为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做”比“听”更重要,因此该研究也提出了多种促进主动学习的建议。持相似观点的是布鲁姆(B.S.Bloom)等人1956年提出的“教育目标分类系统”,提倡课堂教学不能仅仅局限于初级认知的问题,在适当的时机,高级认知问题更能够激发学生的思维,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观念和自我评价体系,而参与式和实践性教学的学习效能远远高出被动的接收方式。因此在教学中应该引导学生投入到更高级的认知层次[2]。
由此可见,“主动学习”的学习理念被广为认可,本文提出将目标管理理论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将教学活动的组织安排、实施、评价、改进视为一项完整的管理活动,在该活动中主张教师引导与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控制”相结合,正是“主动学习”的体现。
目标管理理论是由现代管理大师彼得· 德鲁克提出,核心观点是管理人员应充分信任团队成员,经常倾听他们的意见,实行“成员参与式管理”,在不同程度上让成员参加任务目标和实现方法的研究,以提高他们对总目标的认知度,提高主动意识,以便实行“自我控制”和“自主管理”[3]。因此,该理论强调管理人员的任务在于发挥团队成员的内在潜力,并把存在于他们中的智慧和创造力发掘出来,持续激发团队成员的工作动机,引导成员的行为。在制定目标时,团队成员要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充分体现民主,以调动成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将目标管理法应用到教学中的实施思路是将教师与学生视为一个团队,教师和学生分别为团队的管理者和成员,团队的任务是学习一门课程,任务完成时限是一个完整的学期,考试成绩作为任务完成的结果,目标是所有学生取得好的成绩。由于目标管理是“参与式管理”,强调成员在制定和逐级分解目标的过程中发表意见,因此从整个学期的总学习目标到每周的学习计划和目标都需要团队成员即学生参与来共同制定,在目标的完成过程中各学习小组“自我管理、自我控制”[4]。
在目标管理理念的指导下,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具体实施方案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每个老师和授课班的学生是一个团队,在班里选取课程学习委员会(简称学委会),每次新课前,学委会组织全班选取5名学生代表,与老师一起制定本次课的总学习任务。其中学委会固定,学生代表每次课更新一次,保证每位学生都有参与的机会。2.将总的学习任务分解为多个子任务,根据分解的子任务数将班里的学生进行分组,组数与子任务数相等。3.各学习小组对自己的子任务进行讨论,发表自己的意见,可根据讨论结果进行调整,最终确定各小组任务。4.各小组按照自己的任务展开课前准备,包括资料收集、分类整理,活动策划。5.按照课前计划和安排进行课堂教学,展开课堂活动。6.课后总结和评价[5]。
具体实施方法和过程,见图1。
图1 目标管理的实施方法与过程
按照目标管理中“参与式管理”的核心思想,在管理学全课程授课过程中实行全员参与的方式,在第一次授课之前,与班级成员建立联系,并向学生阐述本门课程将采用目标管理法及实施方案,给学生事先做好思想铺垫,让学生做好思想准备,以提高参与学习的意识和觉悟。然后经过讨论和投票产生管理学学习委员会(简称学委会,共7人),负责全课程的参与式学习管理[6]。
班级共有成员41人,全班自由组合成7个组,每组设置人数上限6人,每人参与组数不限,可以同时是多个小组的成员。每周三上课,每周一下午各小组根据预习和讨论向学委会提交包括学习目标、方式和方法等内容在内的周三上课方案,学委会与老师在周二经过讨论,在16个方案中作出决策,确定最终方案,并应用于周三课堂教学。课后全体成员对教学效果进行反馈,教师指导学委会根据反馈结果调整下次课课前小组讨论的方向、方式和方法等,使得方案循环改进、不断优化[7]。
通过在管理学课程中的应用,主要取得了以下成效:
(一)学生参与度提高,参与热情高涨。由于每次教学活动方案是由全体成员共同参与制定的。每个小组都有充分的自主权和发言权,且每个组都希望自己的方案被采纳,并在课堂上进行展示以获得最高评价,因此参与热情和积极性高。
(二)主动学习能力提升显著。由于每次教学活动方案的制定强调学生“自我控制、自我管理”,学生为了完成任务目标,需要主动预习、发现问题、查找资料、讨论制定方案、改进和优化等,都是一种主动学习的行为,在正式上课之前已经较为熟悉课程内容,不是盲目听课而是带着问题有针对性地去听课。
(三)学习成效良好。目标管理法通过激发学生的主动学习,从“努力确保知识被顺畅地传递”转变为“努力确保知识被有效地掌握”,教师以开放的心态,跳出旧有思维惯性,转变自身角色,以引导为主,为学生增能,密切关注学生的学习成效,通过综合评价得出的学习成绩显著提升[8]。
将管理学中目标管理法应用到教学活动中,是一种教以致用的表现。也是将理论应用到实践的一种尝试。管理学科的核心观点是:资源的有限性和人类需求的无限性这一对矛盾是无法解决的,但却可以通过管理进行协调,因此人类开展的任何活动都需要进行管理。教学活动也不例外,每个教师可用的教学资源的有限性与教师教课对资源需求的无限性是矛盾的,如何协调这一对矛盾,以在现有资源的约束下达到较满意的结果,就需要对教学活动进行管理,才能使有限的资源得到最有效的配置和合理的利用。这是将所教课的理论与所从事的具体工作相联系,是理论指导实践的直接表现。
综上,将目标管理理论应用到教学,是一种将教师引导与学生参与相结合、将任务逐级分解与目标考核相联系、将自我管理和自我控制相统一的创新式教学方法,它系统地将课前、课中、课后进行统一规划和安排,要求学生参与每一个环节的内容。给学生传递一种理念:完成教学与学习任务从来就不是老师一个人的事,而是人人都要参与,领取任务并自我管理,使得学生参与积极性提高、学习兴趣增加、主动完成学习任务的责任感增强,实践结果表明学习效果有显著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