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理论逻辑与实施路径

2022-04-21 06:53黄海燕
体育科学 2022年1期
关键词:体育产业高质量体育

黄海燕,康 露

(上海体育学院 运动与健康产业协同创新中心,上海 200438)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跨越关口的迫切要求和我国发展的战略目标。必须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中国经济发展阶段做出的深刻判断,为新时代我国经济各领域各项工作提供了基本的战略遵循和行动指南。“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这是必须迈过的坎,每个产业、每个企业都要朝着这个方向坚定往前走。”(新华网,2017)作为“五大幸福产业”和“六大消费领域”重要内容的体育产业,在新时代背景下,顺应经济社会发展形势,其发展思路也逐渐演变为以“提升质量和效益”为主线的高质量发展。

2019年9月17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促进全民健身和体育消费推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国办发〔2019〕43号),首次从国家层面上确立了未来我国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战略目标。这意味着新时代我国体育产业发展逻辑的动态演变正式迈向更高层次阶段,将用高质量标准替代体育产业发展原有的基础性和关键性变量,体育产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将越来越受到重视。这也使得体育产业原有的发展理论体系、发展模式与运行机制可能不再适应高质量发展的要求,我国体育产业发展面临3个全新的重大理论问题:什么是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体育产业为什么要转向高质量发展?如何实现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这些都是我国现阶段体育产业发展亟待回答的重要问题。科学理解、全面把握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基本内涵、重大意义和实践指向,对助力社会主义现代化体育强国建设和拓展体育产业理论研究视野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1 新时代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基本内涵

准确理解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基本内涵,明晰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与高速发展的本质区别,厘清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过程中的几个重要辩证关系,是体育产业在实践中有效贯彻落实高质量发展的基础。

1.1 高质量发展内涵及体育产业发展的特殊性

从经济层面上来讲,高质量发展是指能够更好满足人民不断增长的真实需要的经济发展方式、结构和动力状态(金碚,2018),是经济发展质量的高级状态和最优状态(任保平等,2018)。产业高质量发展是在新发展理念指导下的更高程度满足社会需求的发展,是发展方式、结构、动力的多重转向,是结构高级化、效率最佳化和价值最大化三者的有机统一(涂圣伟,2018),主要体现在产品的高质量、行业的高质量、结构的高质量、布局的高质量4个方面(张银银,2018)。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高质量发展,就是能够很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发展,是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发展,是创新成为第一动力、协调成为内生特点、绿色成为普遍形态、开放成为必由之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发展。”在高质量发展阶段,以往那样主要依靠要素投入的粗犷经济增长模式不可持续,要持续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必须走经济发展的质量变革之路、走效率变革之路、走动力变革之路,这是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所在(李培峰,2019)。综合以上,学界对高质量发展虽未达成一致清晰的界定,但有以下几点共识:一是发展理念转变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二是发展目标从追求经济增长向满足人们美好生活需要转变;三是发展动力由传统要素驱动向创新要素驱动转变;四是高质量发展是发展方式、经济结构、经济效率、产品质量等的全面优化,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升级版。

“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由“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组合而成,其必然需要满足以上高质量发展的一般性要求,但因我国体育产业历史演进的内在独特性,其高质量发展区别于一般的产业发展而具有特殊性。我国体育产业起步晚,从萌芽形成、高速发展到如今也不过三十多年时间。2006—2019年,我国体育产业增加值虽以年均增速20.81%保持高速增长,从982.89亿元增长到11 248.1亿元,但是与文化产业、旅游产业相比,我国体育产业规模偏小,同时我国体育产业增加值占比也低于发达国家2%~4%的水平。随着经济社会步入后工业化时代,我国体育产业不仅面临高速发展的产业成长规律要求,也面临着适应国家经济高质量发展转型需要而要不断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的要求。这与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其他产业高质量发展有着明显的不同,它们基本上是总量与规模增长到一定阶段后,发展方式转变、产业结构优化、新旧动能转换的结果。因而,现阶段我国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目标具有多重性、复杂性与特殊性,高质量发展既要保持体育产业以中高速度不断增长,又要持续推进体育产业质量和效益的提升。也就是说,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是比产业增长范围更宽、要求更高的质量状态,高质量发展对于我国体育产业来说是一种全新的发展导向。

1.2 高质量发展与高速度发展的区别

我国体育产业转向高质量发展,是历史规律和现实选择共同起作用的结果。现阶段的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已然涵盖中高速发展的目标内涵,但又与之前的高速增长有着本质不同。根据高质量发展内涵及体育产业发展的特殊性,我们可以得知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与前一阶段高速发展的一些区别(表1)。

表1 体育产业高速增长与高质量发展主要特征及其差异性比较Table 1 Main Characteristics and Differences of High-speed Growth and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Sports Industry

一是发展目标不同。高速增长阶段,体育产业更多追求的是产业规模的扩大和增长速度的提升,“有没有”和“快不快”是主要目标,体育产业总产出、体育产业增加值、体育产业增加值增长率是常用的评价指标。而高质量发展更多追求的是“好不好”“强不强”的发展目标,它以质量和效益为导向,其格局与内涵都更为丰富。高质量发展是体育产业高速增长到一定水平后的、更高层次的目标,是在数量的基础上对质量的进一步追求,力求产业发展的持续与健康。它以总量和规模为基准但又不仅仅关注产业总量,还包含对产业的效率水平、结构水平、动力水平、效益水平等角度的多维衡量,是量与质相协调下的演进发展。

二是运行要求不同。高质量发展要求体育产业要依靠知识、技术、数据等高级、创新要素,通过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推动体育产业由粗放型增长模式转向集约型增长模式,并通过创新驱动来破解体育产业发展中的痛点、难点、堵点以寻求“弯道超车”的机会,从而实现发展新旧动能的转换。同时,高质量发展阶段还要求体育产业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紧跟全球趋势,加大开放力度,让更多的体育企业加入全球的经济浪潮,进而提升自己的竞争力。此外,从主要矛盾变化出发的高质量发展要求体育产业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强化需求侧管理,从供给端、需求端入手加大与高质量发展相适应的制度供给,并通过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来推动体育产业运行方式的调整升级。

三是评价标准不同。与发展目标、运行要求相对应,高速度发展的评价标准很简单,就是单维的评价,数量有无和多少是评价的主要标准。高速度发展旨在通过发挥传统要素资源驱动作用来提高体育产业增长的规模,其特征是高速度、高投入、低质量和低效益。但是对高质量发展来说,评价标准就是多维的,标准中加上了许多主观的因素,因此就显得非常复杂。质量好坏,可以从多元化的视角去分析,如对人民群众在体育中所获得的满足感和幸福感的主观评价、对体育产业系统本身质量发展情况的客观评价。也就是说,对于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要将核心要素主观评价和系统要素客观评价相结合去综合考量(李荣日等,2020),由此决定了“为高质量发展而竞争”的机制设计要比“为体育产业增长而竞争”复杂和困难得多,需要有与过去不同的方法。

1.3 新时代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基本内涵诠释

从上述体育产业高速增长和高质量发展阶段的比较来看,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理论内涵更加丰富。体育产业作为一个内外部有机联系、涉及多个层面的复杂系统,是体育资源要素投入后在系统性规序下“生长”的样态。本文从系统论的角度出发,认为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是体育产业系统从“量”到“质”的长期性动态演变过程,这一过程既包含“量的扩张”,又包含“质的提升”,其目标价值归宿、主体行为角色、发展思维理念、生产要素层次、路径机制设计等关键性因素将在高质量发展导向的引领下全面转型升级。

具体来说,我们可以沿着“目标(价值)-主体(元素)-行为(路径)-结果(评价)”的逻辑框架,从动态发展的视角将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理解为:以不断满足和引领人民日益增长体育需求为根本目的,政府、社会、市场等主体在新发展理念的指引下,依靠知识、技术、数据等高端创新要素,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原则,以建设现代体育产业体系为战略目标,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强化需求侧管理有机结合为发展主线,以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为主要路径,从而转变体育产业发展方式,优化体育产业结构,转换体育产业增长动力的动态渐进质变过程,这一过程最终将实现体育产业结构高级化、效率最佳化和价值最大化的有机统一(图1)。

图1 新时代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内在逻辑Figure 1.Internal Logic of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Sports Industry in the New Era

概括而言,当体育产业处于高质量状态或过程时,至少应具备以下几层含义:

1)以增加民生福祉为价值归宿。宏观上,体育产业通过高质量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渐多元化、个性化的体育需求,不断引领人民体育消费层次升级,在提升人民身体素质的同时丰富人民精神生活;中观上,体育产业通过高质量发展结构更优、效率更佳,从而产生更多的经济效益和更好的社会效益;微观上,体育产业通过高质量发展促进消费者效用和生产者利润合理均衡,通过体育企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物美价廉、数量适度、类型多样的体育产品和服务。

2)以主体协同发展为制度基础。当前,由于体育体制机制改革不到位导致体育要素市场难以形成,市场机制的作用有待进一步激发。政府、社会、市场三大主体的关系还未理顺,这极大地制约了体育产业体制机制改革进程。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进程中,政府、社会、市场三者要理顺主体网络关系,明晰职责范围,逐渐从政府主导型向市场主导型转变,创新体育管理体制机制,通过深化“放管服”改革,使市场在体育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得到充分发挥,使体育资源和要素配置效率更高、交易更加有序,形成各种经济成分竞相参与、共同兴办体育产业的发展格局。

3)以“三大变革”为主要路径。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要在新发展理念的指导下,以集约化、节约化的生产要素投入和传统要素向创新要素的升级为动力,以建设现代体育产业体系,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强化需求侧管理有机结合等为总体要求,通过提升体育产品质量、体育企业质量、产业结构质量走质量变革之路,通过强化制度保障、完善制度环境和优化产业布局走效率变革之路,通过提升要素供给质量和以消费需求为引领走动力变革之路。

4)以质量、效益提升为结果导向。高质量发展过程中,运动项目产业动能优先释放,体育产业提质增效、丰富多元发展,最终实现体育产业结构高级化、效率最佳化和价值最大化的有机统一,这也构成了体育产业系统要素高质量发展的评价内核。

总的来说,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实现,需以民生幸福为宗旨,强化内容创新、运营升级,积极探索体育产业发展主体、要素、业态、结构、布局等的优化路径,通过体育产业供需动态平衡,有效、有序推动体育产业健康持续发展。因此,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必须通过强化该系统中具有相互关系和内在联系的各个环节、各个层面、各个领域的交互作用,通过全面深化改革、顶层设计、上下结合,形成支撑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总体要求与发展路径,进而推进这个有机整体升级和跃进。

1.4 厘清高质量发展过程中几个重要辩证关系

1.4.1 数量与质量的关系

质量互变规律作为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其基本内容是:量变是质变的客观基础和必要条件,质变是量变发展的必然趋势(史平,1998)。没有一定的数量就没有一定的质量,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并为新的量变开拓道路。在实践过程中,两者不能被对立、割裂开来,量变中有部分质变,质变中有质在量上的增减,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互相转化(何英,1999)。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受制于工业化水平的低下、经济活动的单一性和物质的极度短缺,国家部署非均衡发展的赶超战略,这使得中国经济高速发展,规模迅速扩张,从2010年开始便稳居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赵爱英等,2020)。体育产业作为现代化经济体系的组成部分,其发展轨迹顺应并滞后于经济发展轨迹。改革开放之初,体育主要是为增强人民体质,为生产服务,直到1992年党的十四大以后,“体育产业”才第一次开始明确地出现在体育部门的工作报告中,虽然近几年发展迅速,但是我国体育产业发展时间较短,发展之初缺乏相应的体育产品和服务。也就是说,我国体育产业发展至今,主要目标是要实现体育产业“从无到有、从有到多”的转变。经过几十年的快速发展,体育产业规模得到快速扩张,并有望在2035年成长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这将为我国体育产业的质变奠定数量基础。

根据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我们知道,在事物发展过程中,量变是事物发展的一般形式。只有当量变不能继续推动以致阻碍事物的发展时,质变才是进一步推动事物发展的关键。而准确把握时机促成质变,才能实现事物的发展和飞跃。顺应我国经济发展形势,体育产业发展需揆时度势,把握好其中质、量变化的“度”,即临界点、拐点。我国体育产业在实现一定的数量规模后,需要“从多到好”的转变,而“好”的一个关键变量便是高质量,即质变。质变是量变的提升和发展,没有质量,数量也毫无价值。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临界点,既要有产业规模作为基础,也要有质的保障。我国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便是在体育产业高速增长和规模扩张基础上的沉淀与提升。

1.4.2 速度与效益的关系

速度与效益既有统一的一面,也有矛盾的一面,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需正确处理速度与效益关系,实现速度、效益的协调和有机统一。

首先,速度是效益的载体,两者紧密衔接,没有速度就没有效益。长期以来,我国体育产业速度与效益的基本格局是“高速度、低效益”。2006—2014年,我国体育产业名义年均增速为19.42%,远超同期国民经济14.99%的名义年均增长率。但是在此期间,体育产业结构不合理,体育服务业增加值占比长期低于体育制造业增加值占比,2014年体育服务业增加值占比仅为33.59%,体育制造业增加值占比为63.03%。与此同时,体育产业的核心业态体育竞赛表演活动、体育健身休闲活动增加值占比非常微小,发展不充分。体育产业长期呈现“低效益”状态,体育产业对GDP的年均贡献率和年均拉动率仅分别为0.73%和0.10%,体育产业的年均就业贡献率仅为0.46%。

2014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国发〔2014〕46号)的出台成为我国体育产业发展的转折点,在政策效应的激励下,体育产业结构趋于合理,产业效益有所提高,速度和效益的衔接、协调总体上比前一阶段有很大的改善,尤其是产业的贡献度明显提高。从产业结构看,2016年体育服务业增加值占比首次超过体育制造业增加值占比,2019年体育服务业增加值占比达到67.7%、体育制造业增加值占比30.44%,5年时间实现了产业结构的“反转”。从增长速度看,2015—2019年,我国体育产业名义年均增长率高达23.02%,超过同期国民经济9.27%的名义年均增长率,2015年体育产业增速更是达到35.97%的历史高位。从产业效益来看,2015—2019年,体育产业对GDP的年均贡献率和年均拉动率分别为2.21%和0.19%,比上一阶段分别提升1.48%和0.09%。

其次,效益是速度的前提,体育产业发展速度必须建立在产业高效益的基础上。如果体育产品质量差、产业结构不合理、产业体系不完善,随着时间的推移,许多高速度发展下的负面效应必然显现,体育产业发展速度则会下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到2035年要实现经济总量或人均收入翻一番。若以2020年GDP数据为基期计算,到2035年我国GDP总量将接近200万亿元;按照支柱性产业占GDP的比重为4%的国际惯例计算,若要成为支柱性产业,体育产业增加值在2035年需达到8万亿元。这意味着2020—2035年体育产业增加值需至少保持13%的增长率。为保持体育产业中、高速度的增长,体育产业必须以高质量发展为要求,以高效益促高速度,才有可能保证2035年体育产业成长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战略目标的实现。

1.4.3 绝对与相对的关系

相对与绝对是反映事物性质的两个不同方面的哲学范畴,是同一事物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的两重属性。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既包含有相对的方面,又包含有绝对的方面,任何事物都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相对,是指有条件的、暂时的、有限的;绝对,是指无条件的、永恒的、无限的。新时代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是绝对和相对的统一。

一方面,体育产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必须达到一定的基本标准。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体育产业应该在客观系统要素(如产业规模、产业基础、产业结构、产业效率、产业效益、产业动力等)和主观核心要素(如幸福感、满足感等)(李荣日等,2020)两方面达到一个门槛水平,否则就称不上是高质量发展,即新时代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需要一个基本的指标体系。另一方面,也要认识到,高质量发展的标准是相对的,并且是与发展阶段相适应的,超越发展阶段提出过高要求反而会带来各种问题,不能起到引领发展的作用。当前,我国体育产业离高质量发展的理想状态还有一定距离,如果不顾客观条件、不计代价地追求某些方面的过高标准,即使在短期内能够实现一些目标,但是最终都会因为违背产业发展客观规律产生各种负面效应(黄海燕,2020a)。

因此,高质量发展是渐进的、动态的,其内涵会随着生产力水平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提高而不断丰富完善,判断的标准也会进行相应的调整(张涛,2020)。随着产品结构不断优化、新技术不断涌进,现阶段看属于高端的体育产品和服务或许将不再符合下一阶段高质量发展的要求。所以,需要根据实践的深入、认识的升华不断地调整和完善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思路和评价标准,结合体育产业发展实际制定高质量发展的阶段性目标,稳步推进高质量发展。

综上理解,体育产业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要更加辩证地看待“量”与“质”,“速”与“效”的关系,把评判的焦点更多地放在“好不好”的问题上。

2 新时代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大意义

当前,我国体育产业正处于快速发展和提质转型的关键期,推动我国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既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内在要求,也是保持国民经济和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举措,还是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体育强国建设的关键环节。

2.1 高质量发展是体育产业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内在要求

新时代背景下,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即广大人民群众的需求已从较低层次的物质文化需求转向较高层次、较高质量生活的需求,反映了我国进一步发展的主要限制已从落后的生产力转变为低质量的发展模式(吕守军等,2019)。同样,对于体育产业发展来说,新时代下主要矛盾的需求方和供给方都发生了部分质变。

在人民的体育需求方面,人民的闲暇偏好增加,期待更高品质的体育生活。第一,随着我国消费结构的升级,人民的体育消费正由传统实物型、观赏型消费类型向服务型、参与型消费类型转变,由模仿式、生存型消费模式向新型的个性化、多样化、智能化、高端化、发展型消费模式转变,对职业体育赛事、体育装备、体育信息服务、体育户外运动等领域优质特色产品和服务的消费需求持续高速增长,体育已成为人们积极、健康的休闲方式之一,成为人民参与美好生活的重要途径(黄海燕等,2019a;马晓卫等,2020)。第二,在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下,人民对体育与健康关系的认知有了较大进步,“参与运动、增强体质”成为社会广泛共识,“运动健体”与“减肥修身”成为疫情期间网络高频词语(黄海燕,2020b)。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健康是幸福生活最重要的指标,健康是1,其他是后面的0。”而运动是促进健康最为有效的方法之一。通过运动将健康关口前移,把体育作为人类的基本生活方式已成为共识,这也是“健康中国”战略的出发点之一。总而言之,体育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人民对体育的需要正由物质需要、单向度需要向精神需要、多向度需要转变,一些需要在一定阶段得到满足后,基于全面性、多元化、个性化需求特性,会提出更高层次的需要,这就需要体育产品和服务向更高质量发展和更高层次跃升。

然而,在体育供给方面,体育产业“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已成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体育需求的主要制约因素。一是我国体育产业结构相对失衡,体育用品制造业占比长期较高,体育服务业内部结构失衡,体育竞赛表演业和体育健身休闲业占比较低。二是体育产业发展东西部不平衡,东西部体育产业发展水平差距较大,中心城市与其他地区体育产业发展也不均衡。三是体育市场发展不平衡,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尚未完全形成,地区分割、部门分割导致市场竞争不充分,市场成熟度有待提高。四是我国体育产业供给体系发展不充分,低端技术、低端产品等的存在导致无效和中低端供给过剩,表现出结构性短缺,缺乏关键技术、核心技术、知识产权、品牌效应等的体育产品难以满足人民体育消费需求的升级,体育产业价值链处于全球中低端。

从产业发展的本质上看,“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是结构性矛盾,不是总量矛盾,而结构性矛盾是质量矛盾(任保平,2021)。也就是说,体育产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就是发展质量不高的表现。要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便要重视体育产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推动体育产业发展方式的根本性转变,从追求规模、数量和建立在资源消耗基础上的发展方式,转向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以追求质量为目标的发展模式,通过提高科技含量和生产效率、尊重市场机制等手段推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完善现代体育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培育新型体育业态和体育消费模式,满足人们多层次、个性化体育消费需求,实现供给的有效性、充分性、公平性、均衡性以及持续性,以高品质体育供给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2.2 高质量发展是体育产业保持国民经济和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举措

党的十九大做出了中国经济已经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重大判断,这个判断意味着中国经济要从规模扩张转变为效率提升、从数量追赶转变为质量追赶。之所以有这样的转变,一方面,是因为过去快速增长阶段积累的矛盾逐渐暴露,如资源过度消耗、环境污染严重、创新能力不足、经济增长过度依赖外需和投资拉动等;另一方面,是受人口结构发生变化、人力成本上升、国际局势动荡、新冠肺炎疫情等多重因素的影响。总之,资源稀缺性的加强、核心技术的缺乏等制约了国民经济和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体育产业通过高质量发展将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等方面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就是要求经济发展在五大新发展理念的指引下,从粗放型增长转变为集约型、效益型的增长。首先,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有助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体育产业总体上讲属于低碳产业,是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产业,但是由于近几年体育产业快速增长,体育产业的碳排放量不断増大,环境污染越发严重,如随着马拉松赛事爆发式增长,参赛人数大幅度增加,一场万人级马拉松赛事往往能产生数以百吨垃圾(华奥星空,2021)。体育产业绿色转型迫在眉睫,体育用品制造业需通过技术创新实现环保材料的不断升级,体育服务业需将绿色、低碳、环保、健康理念融入服务全流程,这一切都与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密切相关。体育产业通过高质量发展将有助于减少资源消耗,有利于绿色经济发展。其次,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有助于生态经济、绿色经济的发展。结合国家重大部署,可以推进体育产业,尤其是健身休闲产业与生态农业、旅游产业紧密结合,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的指引下发展低碳体育,提升生态经济的内涵,实现生态增值,助推绿色经济发展(黄海燕,2018)。

优化经济结构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迫切要求和长期任务。一方面,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能有效地促进我国产业结构向服务化方向转变。服务化是指随着生产力的迅速发展,第三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和就业中所占比例越来越大(任旺兵,2017)。在高质量发展的要求下,体育制造业向服务业延伸,生产性体育服务业逐渐形成完整的产业链,规模日益壮大;生活性体育服务业近年来在互联网、5G等技术的引领下也呈爆发式增长;在人口老龄化、少子化背景下,有关“银发经济”“少儿经济”的生活性体育服务也不断被开发,这使得体育服务业增加值占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由2006年的0.30%增长至2019年的1.43%。另一方面,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有利于促进我国产业结构向高端化方向发展。体育产业具有较强的产业关联性和经济的正外部性,与其他产业存在生产、技术、产品、流通、消费等经济技术关联,并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相互作用,近年来逐渐形成了在线体育培训、体育内容创意、智慧体育场馆、体育软件服务、体育信息服务、体育电子商务等新业态。在这个过程中,新兴技术向体育产业扩散、渗透,体育产品的质量和效益得到提升,体育产业的知识资产比重不断提高,新业态的不断培育和创新正不断优化着我国的经济结构。

转换增长动力是新时代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和基础。第一,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有助于我国经济发展的要素动力转向创新驱动。体育产业的某些细分业态与创新发展密切相关,根据《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统计分类(2018)》,与体育产业相关的行业有080901(体育竞赛表演活动)、080902(运动休闲活动)、080903(体育健康服务)、080904(体育中介经纪人服务)、080907(体育咨询),与此对应的是《体育产业统计分类(2019)》中的体育竞赛表演活动、体育健身休闲活动、体育经纪与代理、广告与会展、表演与设计服务、体育传媒与信息服务等业态。这些业态往往通过新媒体、互联网等途径的内容创新和形式创新引发体育产业领域的革命。随着体育“三新”在体育产业增加值中占比从2015年的4.4%上升到2019年的12.07%,体育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提升。第二,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有助于培育和壮大国内巨大的体育消费市场,强化我国经济发展的需求动力。作为与健康、文化、旅游等并行的提质扩容的消费领域,近年来通过《促进体育消费试点工作实施方案》的实施,40个国家体育消费试点城市和49个不同类型的体育服务综合体被确定,体育消费券的发放和体育消费季的开展不断刺激体育消费需求,体育产业内需体系正逐渐完善,体育产业“双循环”发展格局逐渐形成,这有利于畅通国内大循环,强化我国经济发展的需求动力(沈克印,2021)。

2.3 高质量发展是体育产业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体育强国建设的关键环节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体育强则中国强,国运兴则体育兴。要把发展体育工作提上重要日程,精心谋划,狠抓落实,不断开创我国体育事业新局面,加快把我国建设成为体育强国。”加快推进体育强国建设,既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和党的十九大精神的体现,也是顺应世界体育发展大势、促进体育全面高质量发展的需要,更是更好地发挥体育在促进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独特作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需要,折射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对体育的新定位。体育强国作为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12个“强国”目标之一,包含全民健身、竞技体育、体育产业、体育文化和体育外交5个方面的战略任务。由于体育产业在国民经济占据重要地位,《体育强国建设纲要》在战略目标中提到:到2020年,体育产业在实现高质量发展上取得新进展;到2035年,体育产业更大、更活、更优,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由此可见,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是体育强国建设的重要标志和关键环节之一。

首先,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是提升整个体育事业的物质基础(王子朴等,2018)。一方面,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可以为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提供更好的物质基础和生产条件,如为群众体育提供高质量的场馆服务,为竞技体育提供高质量的数据分析和决策功能产品。另一方面,体育产业和竞技体育在相互渗透和融合中发展,有利于体育发展质量和效益的提升。随着我国竞技体育职业化、体育协会改革以及职业体育赛事蓬勃发展,竞技体育与体育产业之间的融合与日俱增,二者相互促进、相互推动。体育产业的主要组成部分体育竞赛、体育表演等,本身就是以竞技体育为依托,体育竞赛表演业的不断发展推动了竞技体育成绩的提高,而竞技体育成绩的提升也会促进职业体育等的发展。其次,体育产业是体育强国建设中较为活跃的因子,是连接群众体育、学校体育、体育科教和体育文化的载体,推动着新时代体育强国建设的良性循环和发展方式的转变。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有利于推动体育体制机制改革,缓解体育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矛盾,并有效促进体育强国建设发展方式的转变,解决体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最后,推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将极大地增强体育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实力。体育产业通过高质量发展引导体育企业创新产品、提升品质和打造品牌,焕发体育的“新活力”。高质量发展过程中,对外交流与开放不断扩大,我国体育赛事、体育组织等全球体育资源掌控能力逐步加强,中国体育国际影响力也将不断提升。

3 新时代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总体要求

新时代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是一个长期、曲折和艰巨的历史性任务,需要厘清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总体要求,才能一步一步把部署变为现实(图2)。总的来说,新时代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要以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为指导思想,以建设现代体育产业体系为战略目标,以供给侧改革和需求侧管理有机结合为主线,从而廓清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方向。

图2 新时代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总体要求Figure 2.Overall Requirements for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Sports Industry in the New Era

3.1 指导思想: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

发展理念是发展行动的先导,是管全局、管根本、管方向、管长远的东西,是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发展着力点的集中体现(中国政府网,2015)。2015年10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中鲜明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在必须遵循的原则中指出:“把新发展理念完整、准确、全面贯穿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构建新发展格局。”新发展理念指明了“十四五”乃至更长时期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方向,深刻揭示了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具有战略性、纲领性、引领性。具体到体育产业,新发展理念与体育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需求侧管理,建设现代体育产业体系等各项要求之间具有高度的一致性,体现了全面提升体育产业发展质量的内在要求。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要始终坚持五大发展理念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协调性,自觉将新发展理念贯穿到体育产业发展的各层次、各环节和全过程中,这是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最基本的思想保障。

从创新理念上看,创新是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第一动力。体育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是以更大的力度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进以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和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理论创新是最重要的创新,是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先导,是推动制度创新、科技创新的核心和灵魂。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要在习近平总书记高质量发展观的指导下,强化理论研究、科学谋划、系统设计、有序推进。制度创新是在理论创新的基础上和指导下,改革、突破传统体制中种种不合理的制度和规定的束缚和限制,完善、建立起适合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要求的制度和体制。科技创新是加快转变体育产业发展方式,破解体育产业发展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增强产业发展内生动力和活力的根本措施。

从协调理念上看,协调是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内生特点。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一是需要协调好局部与全局、当前与长远、重点与非重点的关系;二是需要协调好供给侧和需求侧、稳增长与调结构、去除低端供给与提高供给体系质量等之间的相互关系;三是需要协调好区域体育产业发展、城乡体育产业发展的关系;四是需要协调好政府、市场、社会等主体关系,实现宏观政策要稳、产业政策要准、微观政策要活、改革政策要实、社会政策要托底的协调推进。

从绿色理念上看,绿色要成为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普遍形态。虽然体育产业是先天的绿色产业,但一些项目在开发中也存在过度利用开发自然资源、破坏环境等的状况,如我国西部某地无序举办的“汽车越野争霸”体育赛事,就给当地高山草甸生态环境造成过严重损害(人民网,2019)。因此,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必须通过严格的环境保护强化对低端供给发展的约束,建立供给侧生态、环境、资源管理机制,形成绿色、低碳、环保的发展方式,矫正生态环境资源的扭曲配置,提高要素的配置效率。

从开放理念上看,开放是必由之路,需遵循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将扩大对外开放与对内交流有机结合。对外开放方面,我国体育要积极参与全球体育治理,提升体育话语权,加快形成我国体育与世界体育深度融合互利共赢的制度体系,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的供给能力,优化提升我国体育在国际产业分工中的地位,提升我国全球体育资源配置能力,促进体育产业迈向中高端水平。对内交流方面,实施区域体育产业一体化发展战略,通过区域内体育资源的自由流动,促进区域体育产业发展合作与共赢。

从共享理念上看,共享是根本目的,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必然要求,也是推进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具体来说,就是要通过有效的制度安排,强化共享机制,分享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成果,实现公共体育服务一体化和均等化,形成供给侧与需求侧的良性循环和动态平衡,从而进一步解放生产力,释放潜在体育消费能力,增强产业活力,促进体育产业发展动力转换。

3.2 战略目标:建设现代体育产业体系

产业体系是所有产业相互关联衔接的系统,是国民经济发展的核心。现代产业体系是指代表生产、流通、组织与技术等未来发展方向的有国际竞争力的新型产业体系,与目前中国正在运行的现行产业体系相对应,是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核心(芮明杰,2018)。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着力加快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是我国原先以产业结构为导向的产业发展思路的转变,聚焦要素之间的协同而非要素在产业部门的具体配置,是纠偏重大结构性失衡,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迫切要求(农春仕,2020)。

打造现代体育产业体系不仅是国家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基本要求,对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具有重要意义。我国从最初由体育基层单位搞部门创收、以体为主、多种经营的补偿式运营,到1995年国家体育运动委员会颁布《体育产业发展纲要》,明确提出要大力发展体育产业,再到2014年10月国务院颁布的“46号文”明确提出“到2025年,基本建立布局合理、功能完善、门类齐全的体育产业体系”,经过40多年的不断探索与实践,体育产业已由最初体育部门利用部分闲置的国有资产和部分持有的体育资源搞创收的经营活动,逐步走向社会,基本上构建了健身休闲、竞赛表演、场馆服务等体育产业门类共同发展的现行体育产业体系。同时,近年来,随着体育产业与文化、旅游、科技等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不断加速,体育旅游、体育科技等新兴业态不断涌现,现行体育产业体系正在不断丰富和完善。但我国体育产业体系仍面临核心业态发展不充分,缺乏中高端产品;要素短板突出,结构错配矛盾凸显,配置效率不高;产业开放层次偏低,内外协调不畅;协调发展机制僵化,内生活力不足等问题。2019年颁布的《体育强国建设纲要》把打造现代体育产业体系提上日程,把其作为加快发展体育产业、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的首要任务。

根据现行产业二分法,我国现行体育产业体系可以大致划分为适应新需求新技术进步的一类发展势头迅猛的新兴产业(如体育竞赛表演业、体育健身休闲业、体育传媒与信息行业)和现在已经发展成熟的保留下来的传统产业(如体育用品制造业)。当现行体育产业体系中的新兴产业逐步发展成为体育产业的主要力量和支柱的时候,当传统产业在完成了或部分完成了转型升级也拥有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时,就形成了新型体系,现代体育产业体系正是代表未来发展方向的新型产业体系。随着消费需求的不断变化和新一代科技革命的步伐加快,生产组织方式、社会组织方式等的变革可能导致现行的体育产业体系和结构会成为未来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障碍,导致现行体育产业供给侧结构问题严重。只有建立现代体育产业体系,才能够提供更多质量上乘的体育产品和服务,才能够打造更多先进适用、具有高附加值高效益的体育产业新兴业态,才能创新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消费方式(任保平等,2018)。因此,无论是从消费与技术变革趋势要求来看,还是从中国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要求来看,我国都要以加快建设现代体育产业体系为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战略目标。

现代体育产业体系是指面向技术、需求的未来发展趋势,以创新为增长动力,聚集高端要素,从而更具高附加值、更可持续发展、更具国际竞争力的开放动态的新型体育产业体系。现代体育产业体系应该具有以下特征:创新为第一动力,高新技术应用能力和产业创新能力是核心;要素升级且协调,高端要素培育和配置是关键;体育产业链、价值链不断向高端环节延伸,核心技术、关键技术的掌握是重点;具有强大国际竞争力,高度开放且可以进行全球体育资源配置是主旨。未来一段时间,要按照党中央和国务院的相关部署,加快构建“创新引领、要素协同、链条完整、竞争力强”的现代体育产业体系,完善体育全产业链条,促进体育与相关行业融合发展,推动区域体育产业协同发展;加快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与体育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创新生产方式、服务方式和商业模式,促进体育制造业转型升级,体育服务业提质增效。

3.3 发展主线:供给侧改革和需求侧管理有机结合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坚持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加快培育完整内需体系,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供给和需求是市场经济内在关系的两个基本方面,没有需求,供给就无从实现,新的需求可以催生新的供给;没有供给,需求就无法满足,新的供给可以创造新的需求。当前经济形势下,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既离不开供给侧,也难以绕开需求侧,体育产业需将两者有机结合并作为工作主线,将其共同作为畅通体育内循环、扩大体育内需的动力源,通过加强“两侧”的互动反馈与协同配合实现供需动态平衡,为新发展格局提供支撑。

3.3.1 深化体育产业供给侧改革

2015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上首次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战略。2019年11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指出,要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经过5年多的实践,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已成为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主线,在矫正要素配置扭曲、扩大有效供给、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更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需要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在此期间,各省(区、市)积极响应和贯彻落实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国家战略,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出发推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2019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促进全民健身和体育消费推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从政策层面着重突出制度创新,旨在通过深化全国性单项体育协会改革、加强场馆运营管理改革等一系列供给侧改革手段,打通制约体育产业发展的制度性堵点、痛点、难点,释放体育产业发展潜能。

体育产业“供给不足”是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亟待破解的难题,主要表现在:

1)体育中高端产品和服务供给不足。一是缺乏高端体育赛事,尤其是职业联赛,不仅在数量上与国外存在较大的差距,而且在发展质量上也存在较大差距。2019—2020赛季美国职业篮球联赛收入达到79.2亿美元,而2019年中国足球协会超级联赛总收入约为2.34亿美元,仅为美国职业篮球联赛的2.95%(德勤财务咨询,2020;Statista,2020)。二是体育健身休闲服务供给不足,健身休闲业开发不充分,尤其是山地运动、水上运动、航空运动等普及程度不高,运动项目产业有效供给不足。健身休闲业是体育主导产业,而2019年我国健身休闲业增加值为831.90亿元,仅占体育产业增加值的7.40%(国家统计局等,2020)。三是一些领域存在低端供给、过剩供给现象,如低质量、低水平赛事内容(包括盗版内容)重复大量供应。

2)体育市场主体活力不强,供给能力有待提升。一是缺乏大型体育龙头企业。当前,我国体育制造业企业和体育服务业企业中均是中小微企业占绝大部分,体育制造业中的中小微企业占99.34%,体育服务业中的中小微企业占99.78%(国家体育总局,2020)。二是有影响力的体育企业与国际知名体育企业差距仍较大,美国耐克集团2020财年营业额为2 579.83亿元,安踏集团营业额为355.1亿元,仅为耐克集团的13.76%(新华社,2021;Statista,2021)。

3)体育产业扶持政策供给不完备,整体工作体制不完善。体育产业扶持政策供给不完备主要表现在体育产业相关配套政策及政策细化不足,财税、水电、安保等优惠政策难落地,体育市场化配置效率不高等方面。体育产业整体工作体制不完善表现在体育产业政策的制定与监管涉及众多部门,部门间的协调难度较大,缺乏统一的组织协调机制(任波等,2021)。

因此,要通过深化体育产业供给侧改革,以政府有效的制度改革和制度供给来鞭笞、约束体育企业以市场体育需求为导向,以高质量的产业结构和生产供给体系来提供更高质量、更先进适用和更具有价值的体育产品和服务,减少无效和低端供给,扩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给,增强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从而提升人民的生活品质和获得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体育产业运行的原动力,既强调更好发挥政府宏观调控作用,又强调市场在体育资源要素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它的着力点是产业的要素端和生产端的优化,重点在于产业发展方式的优化配置和行进序列的创新升级,主要目标是通过解决体育产业发展中的结构性问题,促进体育产品和服务有效供给的提升。

3.3.2 强化体育产业需求侧管理

2020年12月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紧紧扭住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条主线,注重需求侧管理,打通堵点,补齐短板,贯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提升国民经济体系整体效能。”这里提到的需求侧管理便是党中央根据国内国际形势的变化对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提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是全面回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推进高质量发展、构建新发展格局、推进“十四五”规划建议的重大战略举措。具体到体育领域,体育产业需求侧管理不仅可以创造体育有效需求,引领体育消费繁荣,提高体育产业的发展潜力和增长空间,还能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形成有效对接,促进供给端化解无效、低端供给,消化供给端中高端供给,提高体育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效率,形成供需动态平衡,是化解体育产业结构性问题的重要途径。

体育产业需求侧管理和政策措施最主要的着力点在于加强体育消费、投资和出口。从当前形势看,我国体育产业需求侧管理存在以下难点和主要问题:

1)体育消费需求引领性发挥不足,未能与体育产品和服务供给形成良性互促格局。一方面,近年来我国居民体育消费水平虽逐年提升,但与发达国家人均体育消费差距较大。例如,2019年我国体育消费较为繁荣的上海人均体育消费约为413.10美元,而2013年英国的人均体育消费便已达619.46美元,德国、澳大利亚人均体育消费也超过400美元(青年报,2015;黄海燕等,2021)。另一方面,从消费结构看,服务型消费已成为发达国家体育消费的主流。2013年,英国民众体育服务消费为243.49亿美元,占体育消费总额的62.65%;法国民众每年体育服务消费的比重达到68.2%,而当前我国体育消费仍以运动服、运动鞋等实物型消费为主,服务型体育消费水平偏低(青年报,2015)。同时,我国体育消费存在需求外流的现象,如随着近几年中国滑雪市场的快速发展,18%的受访者表示都曾前往海外滑雪(搜狐网,2021)。

2)体育投资需求方面,资本要素不断进入体育产业领域但投资结构不合理。相关数据显示,2013—2017年,共有35支体育产业基金成立,基金投资总规模为1 370.56亿元。其中,体育创业公司在2015年融资约147亿元,在2016年有披露的体育创业公司共融资约196亿元;2017年7月,中国体育特色小镇基金成立,基金总规模设定为500亿元(江小涓,2018)。但由于体育产业具有投资高、周期长、风险大的特点,目前资本主要涌入赛事版权、俱乐部等方面,而关乎民生的体育场馆等基础设施建设方面资本流入较少,存在投资结构不合理等问题(黄海燕,2020a),也存在外部资本进入和退出的问题(宋昱,2019)。

3)体育进出口需求结构失衡,呈绝对逆差现象,出口动力不足。长期以来,我国体育用品和服务贸易呈逆差现象,尤其是体育服务贸易逆差严重。2019年,我国体育服务贸易的进口总额高达1 655.7亿元,但出口额仅为8.1亿元,出口额占体育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的比例仅为0.49%,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体育大生意,2021);体育用品进口额为83.17亿元,出口额为1 316.03亿元(前瞻经济学人,2020)。也就是说,2019年我国体育用品和服务贸易进口额总计1 738.87亿元,出口额总计1 324.13亿元,逆差414.74亿元,其中,体育服务贸易逆差高达1 647.6亿元。受新冠肺炎疫情等因素的影响,2020年我国体育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为182.5亿元,在我国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中的占比仅为0.4%(体育大生意,2021),其中,体育服务贸易进口总额占比为96.18%,出口总额占比3.82%。这充分说明了现阶段我国体育服务业整体竞争力不强,出口需求动力不足。

新形势下,我国“体育产业需求侧管理”要充分利用我国超大市场规模优势,以扩大体育内需为战略基点,大力推动内外联动,增强畅通国内大循环和联通国内国际双循环的功能,牢牢把握体育需求变化趋势,形成强大的国内体育市场,全面释放体育需求活力与潜力,满足国内各类体育市场主体需求,推动体育需求和消费升级形成良性互动,从而提升人民健康生活水平。由以上可知,壮大体育内需市场规模、大力推动内外联动是体育产业需求侧管理的关键,要在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拓展中高端需求。需通过一系列有利于产业发展的财政、税收、金融等政策的组合,根据经济形势变化,采取扩大出口、加大投资和鼓励消费的政策措施,扶持体育产业发展。

4 新时代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主要路径

新时代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要通过提升体育产品质量、体育企业质量和产业结构质量走质量变革之路,通过强化制度保障、完善制度环境和优化产业布局走效率变革之路,通过提升要素供给质量和以消费需求为引领走动力变革之路(图3),争取在2025年基本形成消费引领、创新驱动、主体活跃、结构更优的发展格局,到2035年体育产业实现全面高质量发展并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

图3 新时代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主要路径Figure 3.Main Paths of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Sports Industry in the New Era

4.1 新时代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质量变革之路

质量变革是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和主体,既包括通常所说的提高产品和服务质量,也包括提高企业能力和水平,还包括促进产业结构向中高端迈进。质量变革是动力变革与效率变革的最终目的。

4.1.1 产品质量:以运动项目产业为核心,提升产品质量层次

优质的体育产品、优秀的体育内容、优良的体育服务是体育产业的立身之本、发展之基。根据质量的定义,产品与服务质量是指产品和服务与用户需求的契合度、适用性、满意度(陈川等,2020)。体育产业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产业价值链的终端延伸到体育消费者的满意度评价,更强调通过体育产品符合人民的主观满意度的程度反映价值。从这个角度看,人民对于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感知意味着不仅仅是获得体育产品或服务的交换价值,更多的是要获得更具竞争力、比较优势的体育产品或服务的使用价值。

4.1.1.1 丰富体育产品层次和类型

体育产业要通过高质量发展提供物美价廉、数量适度、类型多样的体育产品和服务,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一是丰富体育产品和服务层次,建立涵盖低端、中端、高端合理层次结构的产品体系。根据不同阶层人群的体育消费特点,开发体育产品和体育市场,尤其是要开发满足中上层群体的高端产品,注重科技性、创新性、品牌性,围绕高尔夫、网球、赛马等运动项目举办一些高水平的比赛并重视配套服务建设,以改善体育消费需求外流状况。二是创新开发新产品,完善体育产品类型。鼓励制作高品质体育电影、体育纪录片,优化内容创作环境和宣传营销方式,形成较为完善的产业链条;加快发展以运动项目为核心内容的电竞产业,开发足球、篮球、自行车、赛车等线上电竞产品,举办配套电竞赛事,激发运动参与热情;推动体育会展行业数字化转型,引导支持举办线上体育会展,实现云展览、云对接、云洽谈、云签约的线上线下同步办展新模式,支持开发设计体育展品数字化呈现、信息化传播、智慧化服务等,开启“云上逛展”新体验。

4.1.1.2 促进运动项目产业发展

运动项目既是体育的形式,又是体育的内容,运动项目的发展直接表现为体育的发展,做大做强项目产业才是发展体育产业的正道(鲍明晓,2009)。一是大力发展运动项目产业。鼓励各级单项体育协会编制运动项目产业发展规划,完善产业组织,构建运动项目产业链条;推动有条件的运动项目打造涵盖职业、商业和群众性赛事的多层次、多样化体育赛事体系;吸引社会力量广泛参与举办各类体育赛事,采用分级授权、等级评价等方式,增加赛事种类和数量,引领运动项目产业化发展;分项群进行运动项目潜力评估,对其进行客观评价,厘清不同运动项目产业发展路径。二是实施户外运动产业振兴工程。编制《户外运动产业发展规划纲要》,指导相关项目中心、协会及地方发展冰雪、山地、水上、汽摩、航空等户外运动项目,打造有区域特色的户外运动产业;探索和推动水域、空域、森林、草原等自然资源向户外运动开放;鼓励社会力量打造一批原创性、有影响力的户外运动赛事。三是建立健全运动项目产业市场化发展机制。要吸引社会力量广泛参与,构建完整的运动项目产业链条;因地制宜发展市场空间大、消费引领性强的运动项目,形成不同区域差异发展、优势互补、协调推进的产业格局;探讨有条件的项目协会逐步建立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职业联赛理事会或职业联盟的可行性和必要性等。

4.1.2 企业质量:培育壮大体育市场主体,搭建优质产业平台

体育企业是体育市场的主体,是体育产品和服务供给的生力军,其质量是产品质量得以保障的关键。当前,我国体育龙头企业不多,与国外大型体育上市公司相比,企业营业额较低,市场占有率较低,国际竞争力还较弱,我国体育产业的高质量发展绝对离不开培育壮大体育市场主体。

4.1.2.1 培育壮大体育市场主体

要积极培育具有全球一流竞争力的体育企业。一方面,要树立企业品牌意识,培育世界一流体育品牌企业。体育企业要从以低廉的价格获取竞争优势战略向以提高体育产品专业化、品牌化和个性化水平来获取竞争优势的战略转变,提升利润空间;要强化战略品牌意识,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坚持走自主创新之路,切实提高关键领域核心技术创新能力,将创新理念贯穿品牌设计、定位等品牌体系建设工作全过程。另一方面,要积极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影响力、带动力的龙头体育企业。深化国有体育单位体制改革,引导国有体育企业通过资本金注入、股权投资、资产重组、融资担保等方式做大做强;促进体育资源和生产要素向优质企业集中,培育能够跨越多个经济周期,在经济效益、风险防范等方面始终保持竞争优势,并具有举足轻重的行业地位,在规模实力、区域布局等方面处于行业的前列,在行业标准、行业规则制定上有话语权,在技术创新、商业模式创新等方面走在前沿的龙头体育企业。同时,要积极扶持小微企业发展。贯彻落实国家针对小微企业在降低要素成本、加大财税支持、优化金融服务、扩大外贸出口等方面的扶持政策,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鼓励体育小微企业特色化发展、专业化运营、精细化管理,培育一批细分领域的“专精特新”企业、“瞪羚企业”和“隐形冠军”企业,并制定相应认定办法和企业培育库;发挥政策集成和协同效应,鼓励设立体育创业投资基金,支持成立各类体育产业孵化平台。

4.1.2.2 搭建优质体育产业平台

平台建设是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在促进资源自由流转、信息共享、企业互联互通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当前,我国专业的体育产权交易平台、体育产业孵化平台、体育产业信息平台等呈现少、小、散特征,不利于体育企业高质发展,也制约了资源的自由流动。未来,在推进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进程中要积极搭建优质的体育产业平台,发挥平台集成效应,实现体育资源市场化配置。第一,要推动建设和完善国家体育产业资源交易平台。将赛事举办权、赛事权益招商、国家队招商、场馆经营权、冠名权、网络电视转播权等项目资源统一纳入国家体育产业资源交易平台进行公开交易,分批次、有重点地逐步推进国家体育资源市场化配置;针对体育资源交易规则、竞价方式、信息系统等方面进行必要的修订和完善;充分发挥平台“不受时间、地域限制,信息公开、规范、透明”的优势,为体育产业产权资源挖掘潜在的市场主体,建立优质体育产业产权的市场化体系。第二,要积极建设体育产业孵化平台,构建一批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开放式的体育众创空间。第三,要支持各地体育部门协同公安、卫生、交通等部门联合建立体育赛事“一站式”服务平台,为办赛主体提供便利化、智慧化、精细化的政府服务,优化赛事发展环境。第四,要推进“互联网+健身”,开发基于PC端、移动端和第三方平台的国家社区体育活动管理服务系统,集成实现健身设施网上查询预订、社会体育指导员在线咨询等功能。

4.1.3 结构质量:通过产业融合、业态升级优化体育产业结构

产业结构是指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国民经济各产业之间生产、技术经济联系和数量的比例关系(刘树林,2012),反映了体育产业发展过程中的要素配置和要素分布,与产业发展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作为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过程中最重要的“质变”,体育产业结构调整水平将直接影响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决策与实施进程(刘志彪等,2020)。具体来说,提升产业结构质量要从产业融合、业态升级等路径着手。

4.1.3.1 产业融合拓展创新空间

体育产业融合发展,是指体育产业与相关产业通过要素层面、企业层面和产业层面的相互交叉、相互渗透,使体育产业与其他领域边界模糊化,从而延伸体育产业价值链,在新的环境下共同发展,逐步融合为一体,形成新业态的动态过程(杨强,2015)。纵深推进体育产业融合发展,实施“体育+”工程,重点推进体教融合、体卫融合、体旅融合,促进体育与文化、科技、养老、会展、传媒、金融等复合经营,扩展体育产业发展空间和市场容量。

鼓励体育与旅游融合发展。一是推进体制机制改革,促进体育产业和旅游产业共享共建。逐步改变体育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中“政府搭台、政府唱戏”的尴尬局面,整合相关部门,建立协同发展的工作机制。二是促进体育旅游规范化发展。制定落实《体育旅游产业融合发展规划》;推进体育旅游的标准化建设,探索将体育旅游纳入旅游度假区等国家和行业标准;建立健全体育旅游监管制度。三是壮大企业实力,开发优质产品。应通过多种资本运营手段,促使优势企业高效利用体育旅游资源,开展集团化经营;根据各地资源禀赋,打造国家体育旅游示范基地,因地制宜建设国家体育旅游示范区,建设一批复合型冰雪旅游基地和冰雪运动中心,将徒步、登山、越野跑等运动项目作为森林旅游的重要方向。

促进体育与教育融合发展。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引进专业教练员、退役运动员、体育培训机构等为学校体育课外训练和竞赛提供指导。鼓励各地将体育基地、运动营地等纳入青少年研学基地。完善学校体育教学、训练和竞赛体系,支持学校与体育部门建立运动员共同培养机制。以游泳、田径等项目为试点,将教育部门主办的符合要求的赛事纳入运动员技术等级评定体系。加强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建设,将其纳入国家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系。

加快体育与卫生融合发展。将体育产业发展核心指标纳入全国卫生城市评选体系。鼓励医院培养和引进运动康复师,开展运动促进健康指导,推动形成体卫融合的疾病管理和健康服务模式。完善国民体质监测指标体系,将相关指标纳入居民健康体检推荐范围。为不同人群提供有针对性的运动健身方案或运动指导服务,推广科学健身,提升健身效果。加强针对老年群体的非医疗健康干预,普及健身知识,组织开展健身活动。

4.1.3.2 业态升级促进结构优化

体育产业业态升级是指体育产业细分业态从较低的级别上升到较高的级别的动态过程,业态升级是推进体育产业迈向中高端的主要途径。具体来说,有以下两大路径:

推动体育制造业转型升级。一是加快提升生产性体育服务业专业化水平。重点发展体育产业研发设计、体育商务服务、体育创意营销、体育中介咨询、体育信息服务、体育金融服务、售后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促进提升体育制造业竞争力。二是加快体育制造业向服务业延伸。对接“居家健身”人群的消费需求,鼓励体育制造企业加强家庭化、智能化运动装备器材的研发与制造。三是提升体育制造业生产自动化水平。支持有条件的地区聚焦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物联网等新型体育基础设施建设,联合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共同打造网络化智能制造平台,打造“高精尖”智能体育制造业集群;建立自动化生产管理模式、智能化生产运营模式,以全面网络化连接与系统集成为手段,实现生产和管理数字化、无人化和线上化,提高生产制造的效率。

提升体育服务业质量层次。一是提高生活性体育服务业便利化、精细化、品质化水平。深度开发人民群众从幼儿到老年各个阶段的生活性体育服务,满足大众新需求,适应消费结构升级新需要。二是实施智能体育产业创新发展工程。大力发展智能体育,培育智慧体育场馆、智能可穿戴装备、智能教练、在线体育培训、线上体育会展、智慧体育社区等成长潜力大的新兴业态。遴选一批有示范性、代表性、创新性的智能体育产业的市场主体、产品和服务,发挥示范工程的引领带动作用。三是实施体育竞赛表演产业升级工程。支持引进一批品牌知名度高、市场前景广的国际顶级赛事;打造具有较大影响力的体育赛事名城;加快构建自主品牌体育赛事体系,打造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体育竞赛表演品牌;大力推进“三大球”以及市场化程度较高的运动项目的职业联赛理事会和职业联盟建设,打造一批具有一定影响、体系完善的职业联赛。四是抓住“双减”机遇,大力发展体育教育培训业。

4.2 新时代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效率变革之路

效率变革是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主线,也是提升我国体育产业竞争力的关键和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支撑。因此,要破除制约效率提升的各种体制机制障碍,不断提升资源的投入产出效率,提升全要素生产率,促进体育产业发展效益的提升。

4.2.1 制度保障:深化“放管服”改革,加强产业规制和市场监管

4.2.1.1 深化“放管服”改革

创新体育管理体制机制是改变要素资源流动方向和集聚模式的根本手段。当前,我国体育管理体制机制不畅导致运营协调成本较大,市场配置体育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尚未充分发挥,资源整合、市场集成和统筹规划水平仍需进一步提升。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要以政府自身改革为突破口,深化简政放权和放管结合,加快向学习型、创新型和服务型政府转变,实现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的现代化。一是正确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进一步厘清政、事、社、企之间的职能和权责边界,政府在贯彻落实宏观政策要稳、产业政策要准、微观政策要活、改革政策要实、社会政策要托底的总体思路的同时,要积极创造体育产业良好发展环境,构建市场机制有效、微观主体有活力、产业政策精准到位的体育产业新体制。二是进一步转变体育行政部门的职能。调整体育行政部门与中华全国体育总会、各单项体育协会的职责,实行管办分离、政社分开,把能够由体育社会组织承担的职能交由体育社会组织承担。积极推进单项体育协会改革,推动各类体育协会实现自治、善治,使其依法独立运行;积极推进体育行政部门直属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明确体育事业单位功能定位和属性,提高管理效率。三是不断完善和健全政府服务体系。深化体育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对取消、下放、调整的审批事项,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对确需保留的市级体育行政审批事项形成目录清单,规范程序,提高透明度;持续推进政务服务便民化、信息化,大力推行“互联网+政务”服务,加强网上办事大厅服务事项清单、办事材料的目录化、标准化,建立体育产业多部门联合“一站式”服务机制,打造服务型政府,形成体育治理新格局,切实做到放出活力、管出效果和服务到位。四是要不断健全体育细分领域的市场机制。深化全国性单项体育协会改革,各协会主办的体育赛事活动资源、培训项目等,符合条件的都要通过公开方式交由市场主体承办;完善赛事管理服务机制,推动建立多部门协调的体育赛事综合服务机制。

4.2.1.2 加强体育产业政府规制

体育作为与教育、卫生、文化并列的社会服务业,是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在满足人民对健康、休闲、娱乐的需求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人们的体育活动既需要政府完善公共体育服务体系进行满足,同时,作为一种具有个人私人性和独享性的行为,更需要通过市场机制发展体育产业来提供政府无法提供的多样化、专业化、个性化的体育产品和体育服务。也就是说,大众多元化的体育需求需要政府和市场共同提供,且必须以人民的利益为核心,以服务人民群众、为人民群众谋利益作为自己的根本宗旨,凡是有损人民利益的发展都是不合理的发展。产业是具有某种同类属性的企业经济活动的集合,企业是产业发展的主体,是追求营利的经济组织,旨在提高经济效益,追求集体和社会的整体利益最大化。它们是社会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进步的关键力量。但是在发展过程中,一些企业往往忽视了自身的社会责任,以资本利益和企业利益为基本出发点,完全忽视人民利益,出现了行业发展被资本绑架的现象。政府作为行使国家权力的所有机关,需对行业发展进行引导与管理,对不合理的现象进行规制,提前化解和规避巨大风险,引导体育产业健康有序发展。政府规制是政府为实现某些社会经济目标而对经济主体做出的各种直接的法律约束力的限制、规范,以及由此引出的政府为督促经济主体行为符合这些限制、约束、规范而采取的行动和措施。

加强体育产业政府规制可从以下几点着手:一要完善体育法律法规制度,因地因时制宜地构建规制机构和监管模式,做到规制有据、规制有度、执行有力;二要着力预防和制止体育行业垄断和不正当竞争行为,尤其是要防止体育新业态领域的不正当竞争行为,保护公平竞争,防止资本无序扩张;三要鼓励社会资本参与体育产业投资,加强政府对融入体育的资本的监管,加强对体育企业的信用调查,完善信用评估;四要对职业俱乐部成立、体育场馆建设等重大体育项目建立市场准入和退出门槛,要保证进入重大项目的企业有足够的实力支撑其开发占领市场份额,保证人民的需求得到满足;五要加大重点领域乱象整治力度,严肃整治体育领域弄虚作假、球场暴力、网络约架等行业乱象,强化体育领域“饭圈”乱象治理,防范化解体育领域重大风险;六要防止体育培训行业过度商业化,避免资本过度介入,要顺应市场定价规则,并纠正体育培训机构围绕“应试体育”开展的广告宣传行为。

4.2.1.3 完善体育市场监管体系

市场监管是克服市场经济固有缺陷,促进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必要手段,完善体育市场监管体系已经成为当下我国体育产业发展的重要诉求(李刚等,2020)。

一要提升体育市场监管法治化水平。体育法治体系是体育市场监管的核心依据。要进一步健全中国特色体育法律规范体系,加快体育纠纷解决、职业体育发展、行业监管等重点领域体育立法工作;要完善体育纠纷解决机制,组建体育仲裁机构,建立体育仲裁制度;要采取形式多样的体育普法方式,推进体育法治宣传教育。针对健身休闲业、竞赛表演业、体育培训业等重点业态,通过制定规范性文件的方式充实监管部门的市场监管依据。

二要全面提高体育部门依法行政能力。全面加强法治政府建设,进一步厘清体育行政机关、项目中心、项目协会在体育产业发展中的职责,加强对国家级、省市级、基层体育市场监管主体的权力和义务界定。推动地方政府加强体育执法,通过体育部门自主执法或委托综合执法机构执法等多种方式落实体育领域行政执法责任。完善事中事后监管机制,对监管事项目录、证明事项目录实施清单管理。开展基层体育行政执法队伍培训,建立健全体育行政执法工作保障机制。

三要积极完善监管标准,夯实责任落实。加快构建体育赛事活动标准体系和安全督查制度,明确赛事范围、权益保障、信息平台、监管措施等相关配套政策,明确组织者的条件和要求,规范参加者的资格条件。完善体育赛事活动安全应急管理体系,强化场馆设施和重点项目赛事活动的安全监管。坚决贯彻“管行业必须管安全,管业务必须管安全,管生产经营必须管安全”的要求,强化行业管理责任。对体育新业态、新模式实施包容审慎监管,积极应对体育新业态发展带来的伦理困境、数据安全、算法歧视等风险。

四要创新监管形式。运用“互联网+”、大数据等技术手段,建设合理有效的体育市场信息系统。进一步挖掘行政检查、行政处罚、行政指导等传统行政管理手段和工具在体育市场监管中的应用。各级体育市场监管部门要加强对目前体育领域已有行政指导案例的研究,梳理行政指导手段应用的基本路径,强化其在体育市场监管领域的应用。

4.2.2 制度环境:完善高质量发展制度设计,建设六大体系

制度环境是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有效运转的基本框架。2017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必须加快形成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指标体系、政策体系、标准体系、统计体系、绩效评价、政绩考核,创建和完善制度环境。”体育产业要通过顶层设计,建立相辅相成、相互支撑的六大体系(图4),完善高质量发展的制度环境。

图4 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六大体系构建Figure 4. Construction of Six Systems for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Sports Industry

指标体系是推进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和基础。指标体系解决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是什么”的问题,能够为分析研判体育产业成长和质量效益方面的状况提供更加全面、准确、完整、及时的信息依据,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然而,现有的指标体系反映产业总量、增长方面的指标偏多,反映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指标较少,反映质量、效益方面的指标也不充分。未来,要按照五大新发展理念要求,按照建设现代体育产业体系的要求,对标发达国家体育产业发展实际情况,考虑各地体育产业发展的差异性,增加结构协调指标、生产效率指标和质量效益指标,构建以市场需求和时代特性为依据的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指标体系。

绩效评价体系是对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成果的检验。绩效评价不仅评价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是否达标,也考察其政策实施效率,是提高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进程中决策水平的重要保障。绩效评价体系的建立要以指标体系为基础,依托立场客观、结构合理、运作高效的评价机构设计切合客观实际的评价模型和评价标准,及时对统计数据进行采集,通过便捷、高效的报送系统和适时、有效的反馈机制实现对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动、静态监测,构筑产业发展跟踪监测、风险管理预警、关键技术环节控制、自然与社会资源管理有效的系统(李荣日等,2020)。

统计体系是对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指标体系的量化。统计体系为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数据和信息基础。当前的统计体系还不足以支撑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指标体系和绩效评价体系,存在统计指标较为单一、统计数据公开滞后、公开内容有限、数据可比性差等问题(黄海燕等,2019b)。我国体育产业的统计体系在主要以体育产业增加值为核心价值量构建的基础上,还应加入其他相关价值量、实物量、结构性、体育消费等指标,并加强体育产业名录库等数据库建设与普及,加强体育新业态等领域的统计工作,充分利用大数据、云计算、互联网等新手段提升统计质量,增加人民群众对体育产业的满意度统计,优化体育产业统计工作机制,形成一套以产业质量和效益为核心,可为指标体系和绩效评价体系提供支撑的统计体系。

标准体系是推进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准绳和依据。一是完善体育服务业标准体系。推进全民健身、运动水平、赛事活动、教育培训等体育服务领域标准制修订,完善健身休闲产业、竞赛表演产业标准体系,制定与修订体育项目经营活动标准。二是推动体育智能化领域标准的制定与修订。鼓励市场主体制定高于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的企业标准,规范智能体育市场主体行为,促进智能体育产品质量提升和服务改进。三是打造体育用品业标准化体系,让不同门类的标准从单一走向整合,形成从“产品标准”到“服务标准”的延伸。四是优化标准制定工作机制。探索建立政府主导制定的标准与市场自主制定的标准协同发展的工作机制,促进团体标准与行业标准的共同发展,支持全国性体育协会开展标准研制。

政策体系是推进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手段和保障。政策体系解决“怎么做”的问题,指标体系和绩效评价体系为政策措施的制定提供依据。一方面,要形成覆盖多领域、多层次的政策体系。制定涵盖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供给、需求、投入产出等各方面的政策与配套措施;制定一整套涵盖组织、财政、税收、金融、土地、人才等的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政策及配套措施,强化落地性、实践性。另一方面,要根据绩效评估体系所反映的情况和问题有序调整政策实施进程。充分发挥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指标体系和绩效评价体系的监控、反馈功能,对发展中出现的新问题及时识别、评价,制定政策和实施应对,形成与政策体系的良性互动。

政绩考核体系是关键一环,与指标体系首尾相连。政绩考核体系引导政府管理目标与高质量发展的目标保持一致。一要将国家对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政绩考核的顶层设计与地方体育产业发展实际相结合。国家层面做好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指标体系和绩效评价体系的顶层设计和协调指导,同时上下结合,调动地方政府积极性,从实际出发,确定不同的绩效指标和考核体系。二要根据区域体育产业发展特色,建立差异化指标体系。例如,对长三角等体育服务业发达的区域,突出结构、效益相关指标,弱化增长指标;对体育制造业发达的区域,建立效率优先、突出创新能力的指标体系。三要确保考核体系公正客观。建立和完善多维的“政绩”评价体系,要涵盖主要利益相关者,提高第三方公正客观评价的制度和机制。

4.2.3 产业布局:优化体育产业空间布局,加强体育产业载体建设

4.2.3.1 优化体育产业空间布局

产业布局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产业各部门在地域上的动态组合分布,是国民经济各部门运动规律的具体表现(苏东水,2010)。简单地说,产业布局就是产业在空间上的分布。对于体育产业来说,对其空间布局的调整和优化,不仅是体育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内容,也是以产业资源合理的空间配置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举措。经过多年来国家体育总局等政府部门自上而下的规划布局,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成渝城市群等区域依托区域经济和产业经济发展优势成为我国体育产业增长及孕育和生成的热点地带。但同时,我国体育产业布局也存在东中西部发展不平衡、同区域体育产业布局相似度偏高等问题。为此,在推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进程中,要继续推进成功经验做法,也要对发展中的问题给予重视。

完善户外运动等特色产业布局。以资源禀赋为依托,尊重差异性,推动多元化,引导足球、冰雪、山地户外、水上、汽车摩托车、航空等运动项目产业合理布局,因地制宜发展区域特色产业,形成东中西部差异化发展、协调推进的产业格局。分项目制定新一轮产业发展规划,加强相关基础设施建设,鼓励各地开发一批以攀岩、皮划艇、滑雪、滑翔伞、汽车越野等为代表的户外运动项目。实施冰雪运动产业促进工程,支持新疆、内蒙古、东北三省等地区大力发展寒地冰雪经济,完善冰雪产业区域发展体系,深入推进冰雪运动“南展西扩东进”。

推动重点区域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从最有条件、最有优势的都市圈和城市群入手,以打造先行区和示范区为目标,推动重点区域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发展经验,是推进我国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现实选择(徐开娟等,2019)。深入对接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等国家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充分发挥城市群空间组织紧凑、经济联系紧密、要素集聚优势明显的特点,培育一批具有较大影响力的体育城市,打造体育产业增长极;建立若干区域体育产业联盟,完善体育产业协同合作机制;落实区域合作项目建设,通过区域联合办赛等形式加快区域体育产业的协调联动和一体化发展,推动区域体育市场共建;在全国范围内构建各具特色的体育产业发展主责功能区;渐次引导和扶持中、西部地区体育产业的梯度发展。

突出区域主导细分产业的战略位置。以不同区域体育产业发展基础和资源配置情况为基本依据和出发点,以区域体育产业统计数据为依托,明确区域细分产业的排位和主导产业门类,突出主导细分产业在区域体育产业增长中的引领带动和融合发展力量(宋昱,2019)。也就是说,不同区域在体育产业发展过程中,要明确发展重点,突出特色,要避免与其他地区同质化发展。以上海市为例,上海在推进体育产业发展过程中尤其突出“以体育竞赛表演为引领,推动赛事运作的市场化”,通过积极开展体育赛事评估,上海赛事经济正不断扩大,这也加快了上海成为全球著名体育城市的步伐。

4.2.3.2 加强体育产业载体建设

体育产业载体建设是我国区域体育产业规划布局中具有代表性的引导性政策和做法,通过政府自上而下的宣传鼓动和自下而上的遴选申报相结合,引导、鼓励和支持有产业资源优势的地方政府、体育机构和体育组织为体育产业健康持续发展提供要素支撑和资源支持。这不仅是优化体育产业空间布局的有效手段,也是提升体育产业发展效率的重要支撑。这些体育产业载体包括国家体育产业示范基地(单位、项目)、体育服务综合体、运动休闲特色小镇、国家体育旅游示范基地、国家体育旅游精品赛事、国家体育消费示范试点城市等,它们是扩大体育产品和服务供给的重要平台,对体育产业发展具有重要的引领和示范作用。但当前我国体育产业载体的遴选以体育行政主管机关为主,某些体育产业载体偏普及鼓励和概念包装,可能存在要素根植性不强、项目市场认可度低、拉动体育消费效果不明显、经营连贯性差等问题。也就是说,这些产业载体的产生本应该是发展诉求、市场青睐和政府支持三重因素共同作用形成,但在遴选过程中政府支持的力度可能会大于发展诉求和市场青睐,这将使得一些产业载体可持续性较差。

在未来的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进程中,要在加强体育产业载体建设的同时完善管理、遴选机制。一是继续遴选一批体育产业集聚区和一批有示范带动作用的项目和企业,引导以传统体育产业集群形态为主的国家体育产业示范基地向创新集群转型升级,释放国家体育产业示范基地的集聚效应、规模效应和辐射效应,形成体育产业增长极。二是要建立和完善国家体育产业示范基地、单位、项目动态管理和退出机制,注重以资源禀赋和市场需求为导向,推动我国形成先“自上而下”,又“自下而上”的四级(国家、省、市、区县)体育产业示范评价体系。三是支持推出一批体育特色鲜明、服务功能完善、经济效益良好的户外运动休闲空间型、商业空间载体型、体育场馆型等体育服务综合体项目,以运动项目布局为主导,配套商业、娱乐、休闲等内容,注重社交体验、时尚消费和家庭消费。四是稳步推进建设一批规划科学、布局合理、特色突出、产业集聚的运动休闲特色小镇,挖掘并引进体育资源,加强体育与旅游、文化、教育、养老等产业融合发展,优化特色小镇体育产业结构,丰富产业体系,促进体育参与和消费。

4.3 新时代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动力变革之路

动力变革是新时代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和基础,在我国传统动力减弱的背景下要重新培植产业发展新动力、新优势,将传统要素驱动力转变为创新驱动力,促进我国体育产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本文从要素动力和需求动力两个维度出发,提出切实加快实现体育产业发展新旧动能转换、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的动力变革路径。

4.3.1 要素动力:提升生产要素供给质量,培育体育数字经济

4.3.1.1 提升生产要素供给质量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加速演进,知识、技术等创新要素的兴起和渗透正在产生颠覆性的影响,不仅深刻改变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路径,也快速改变着体育产业的发展模式。所谓创新要素,是指参与创新过程、影响创新绩效、体现创新成果的生产要素,具有边际报酬递增的特性(陶长琪等,2021)。在快速变革的时代下,以传统要素为驱动的发展模式可能无法适应未来体育产业高速度增长和高质量发展并行的要求。因此,一方面,传统要素亟需通过自身的变革来实现供给质量的提升;另一方面,要加快传统要素驱动向创新要素驱动的转换。

实施体育产业人才培养工程,提升体育人力资本质量。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是以人才资源开发、以软价值创造为主的发展,更加依赖人的创造性思维和主观能动性。当前我国体育产业人才数量不足、人才结构不佳、人才质量不高正成为制约我国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障碍因素。尤其是在中国人口结构处于转型的关键阶段,率先实现从挖掘“人口红利”向“人才红利”的转变对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至关重要。一是实施体育产业人才培养工程。加强创新型、应用型、技能型体育人才培养,壮大高水平体育产业经营管理人才和高技能应用型人才队伍;建立体育经纪人管理制度,加快体育经纪人信用体系建设;发挥高等院校培养人才的主体作用,培养高层次的体育数字经济相关人才。二是持续优化人力投入效能。鼓励各综合类和工学类高校成立专门的体育科研中心,开展跨学科、复合型人才培养;高度重视退役运动员发展,鼓励和支持退役运动员在体育领域内自主创新、创业;实施更开放的人才政策,吸引汇聚国内外优秀体育人才。三是要把创新体育人才制度作为人才资本价值实现的重要保障。完善针对不同类别的体育人才的多元化价值评价标准,打通中高级人才向企业聚集的制度通道,鼓励人才创造更多的市场效益。

优化体育产业供地,增加体育设施有效供给。土地是体育经济活动的载体,也是体育产业空间载体的基本构成。长期以来,体育产业项目土地供给不足、体育场地设施缺乏、土地政策落实难等加剧了土地供给与需求错配(沈克印等,2020)。提升土地供给质量要从两点着手。一是统筹考虑,创新供给方式,优化配置土地使用空间。各地区在编制国土空间规划时要统筹考虑体育用地布局,加大对体育产业新增建设用地的支持力度;利用划拨方式取得存量房产、土地兴办体育产业,不符合《划拨用地目录》的可采取协议出让方式办理,鼓励以出让、租赁的方式供应土地;支持市、县政府以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作价出资或者入股的方式提供土地。二是利用和盘活低效率建设用地,提高土地资源利用效率。因地制宜建设体育设施,鼓励各类市场主体利用工业厂房、商业用房、仓储用房等既有建筑及屋顶、地下室等空间,建设改造成体育设施;合理利用公园绿地、市政用地等,建设足球场、篮球场、排球场等体育设施,鼓励社会资本参与投资建设并依法按约定享受相应权利;挖掘学校体育场地设施开放潜力。

加强资本支持,吸引社会资本投入。资本要素是发展体育产业过程中获取其他生产要素的重要手段。一是鼓励和引导设立由政府出资引导、社会资本参与的体育产业投资基金。发挥政府资金引导带动作用,通过贴息、补贴和奖励等多种方式,引导更多的社会资本投入体育产业。二是鼓励金融机构加强对先进体育制造业集群培育的信贷资金投入,对一些技术领先、具有高成长性的科技型体育企业给予积极和优惠的信贷资金扶持。三是在风险可控前提下,结合智能体育、数字体育等领域相关企业经营特点,创新投融资方式,加强政府有关部门与金融机构、企业之间的对接,支持银行业金融机构创新融资模式和研发金融产品,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通过公司债、企业债、中期票据和短期融资券等方式融资。四是塑造体育产业资本进退自由的规范流程与环境,按照现代金融市场规则,对体育扶持和投资基金项目进行风险评估、项目评审和项目跟踪,设置严格的资本进入和退出流程。

提升知识创新要素质量,推动知识集成转化为知识创新。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需要更多原创性的知识创造,更加依赖于基础性的科学研究。当前我国是全球第一大体育用品制造国,有些体育用品的生产量能够占世界60%以上,但由于缺乏技术含量,大多数属于中低端产品,而像雪场、冰场器材设备,赛艇、场地自行车、射击运动装备等高精尖体育用品市场鲜见中国品牌。因此,未来我国体育产业发展要更加注重颠覆性创新和原始创新的引领作用。一方面,要加大体育研究经费投入,加强基础研究。当前,我国体育科学的发展还相对滞后,其重要地位还没有受到普遍重视,体育理论研究落后于体育事业改革和发展的实践。要努力拓宽体育科学研究经费投入渠道,积极争取各种支持,不断加大经费投入力度。另一方面,要积极推进科研创新组织体系建设。积极搭建体育智库载体,创建国家级和区域性体育科技创新研究平台;鼓励研发机构、高等院校与企业相结合探索建设一批体育产业创新试验区,设立一批国家体育产业发展协同创新中心;支持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企业加大协同创新力度,破解体育产业创新发展中的关键技术瓶颈。

发挥技术创新要素新动能,推动技术创新转化为产业变革。技术是质量的保障,是推动产业变革的根本动力,没有一流的技术就不会有一流的质量。第一,提升体育企业和科研机构技术开发水平。大力支持体育企业向集团化方向发展,促进体育企业与科技企业资产重组;强化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开展自主核心技术、前沿引导技术、集成传播技术等的研发,加快部署一批颠覆性技术研究,掌握产业链、价值链的控制权。第二,高度重视体育科技成果的有效转化。聚焦产学研协同发展,鼓励研发机构、高等院校与企业相结合,联合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完善体育类知识产权保障制度,促进各类研发主体优化成果转化流程,引导科技成果转化服务机构通过转让、许可或作价投资等方式向体育企业转移技术。第三,构建体育科技应用的支持体系。完善面向体育科技企业的服务体系,引导建立信息服务中心及技术创新中介机构,为体育科技企业搭建版权交易、数字化技术、5G通讯信息技术等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和创业平台,加快推动体育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康露等,2021)。

4.3.1.2 加快培育体育数字经济

数字经济是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体育数字经济也是促进我国居民体育消费,推进体育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激发体育产业新动能,拓展体育产业发展新空间的应然选择(鲍明晓,2021)。

强化数据创新要素赋能。在体育数据生成方面,实施体育产业全领域、全场景、全流程数字化再造工程。以数据为核心生产要素,加快推进体育产业重点领域数字化消费、数字化生产、数字化运营;推动体育大数据采集、存储、加工、分析和服务等环节的产品开发;推行以参赛流程线上管理、参赛数据及时反馈、竞赛体验云上共享为特征的数字化办赛模式;加快体育传媒业数字化升级;推进体育产业大数据中心建设。在体育数据使用方面,推动体育数据采集标准化,加强体育数字资源整合和安全保护。发挥体育行业协会作用,推动体育智能可穿戴设备、体育智能软件、体育智能健身器材等领域用户数据、行业数据采集的标准化;探索建立统一规范的体育数据管理制度,提高数据质量和规范性,丰富体育数据产品;根据体育数据性质完善产权归属,制定数据隐私保护制度和安全审查制度。在体育数据开放共享方面,加强部门协作,制定数据有效流通制度。加快推动各地区各部门间涉及体育数据的共享流动,如体育企业名录数据的共享交换,制定并出台体育产业数据共享责任清单;研究建立体育公共数据开放和体育数据资源有效流动的制度规范,推动数据资源转化为数据资产。

加快培育体育数字经济。我国体育产业转型首先要推动产业数字化,然后促成数字产业化,全面释放数据、技术、人才、资本等核心生产要素活力。第一,加强顶层设计,制定体育数字经济发展战略和行动计划。一方面,体育系统需加强对体育数字经济战略价值的认知,培养体育数字经济思维。体育数字经济不是简单的数字技术在体育产业中的应用,而是推动产业发展模式转型升级,创新产业发展新理念的全新实践,是推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引擎。另一方面,体育行政部门要有全局意识,制定体育数字经济发展战略,对发展的方向、任务、方式等问题进行说明,针对产业数字化出台专门政策和配套政策(沈克印等,2021)。第二,大力推进体育产业“上云用数赋智”,做好体育企业的数字化转型。“上云”是指探索推行普惠型的云服务支持政策;“用数”是在更深层次推进大数据的融合运用;“赋智”是要加大对企业智能化改造的支持力度,特别是要推进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任保平等,2021)。我国体育企业99%以上都是中小微企业,它们所积聚的潜力是我国体育数字经济发展的重要驱动力,如何降低它们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存在的“不会转、不能转、不敢转”的问题,是释放潜力的关键。政府要加强引导和支持,鼓励科研机构与企业共同解决共享共性技术和服务问题,在能力扶持、金融普惠、搭建生态等多方面帮助鼓励体育企业加快数字化转型。第三,加强体育数字经济基础设施建设。一方面,紧随国家“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开展数字体育“新基建”,加大智能场馆、智慧场地设施、体育大数据中心等项目的投资建设,强化体育领域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提升基础设施网络化、智慧化水平,优化基础设施系统功能;另一方面,推动5G、大数据、人工智能、新一代信息技术、物联网等在体育领域的建设与应用。

4.3.2 需求动力:以体育消费需求为引领,释放产业发展潜力

体育消费是体育经济循环的终点,也是新的起点。近年来,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常态化、“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加快形成的态势下,线上体育产业形态逐步成型,新科技开始大范围应用,我国已进入体育消费需求持续增长、体育消费结构加快升级的重要阶段,以体育消费新业态、新模式为特征的新型体育消费迅速发展,不断推动传统体育消费提质升级,新兴体育消费蓬勃兴起。当前,我国体育新消费呈现以下趋势:第一,体育商品消费呈现品质化、智能化、多元化发展趋势;第二,体育消费日益呈现出线上消费模式,如直播带货、线上教学、电子竞技等,同时线上运动用品市场规模逐渐扩大。体育新消费动能已经加速,但相比其他行业新消费发展趋势,我国体育新消费占比还比较低,引领作用还不够明显。充分释放体育消费需求是当下亟待完成的重要任务,可从以下多个方面予以推进。

4.3.2.1 培育新业态,扩大体育消费规模

新兴业态的培育是扩大体育消费的关键点。一是积极培育体育消费细分市场。把握体育消费新趋势,培育诸如运动美妆、女性体育消费、“宅经济”、直播带货、老年体育、青少年体育等市场,多层次扩大优质产品和服务供给;加大中高端个性化、定制化体育产品和服务的研发、设计和生产。二是强化数字赋能和场景革命,培育壮大体育消费新的增长点。紧跟新科技革命趋势,将5G、大数据、人工智能以及平台经济等可广泛应用型新技术融合进体育产业,通过跨界融合创新、关联互通,形成体育产业发展的新业态、新模式。三是推动电子商务平台提供体育消费服务。鼓励利用短视频平台、直播平台、电商平台拓展体育消费空间,带动体育消费市场的持续繁荣。

4.3.2.2 发展新模式,升级体育消费场景

体育消费新场景的形成对推动消费需求向消费行为转化具有重要作用。一是打造“产品+服务”的新模式。加快体育制造业向服务业延伸,不断拓宽产业服务的宽度,打造“智能健身器材+运动健康服务”“体育器材制造+场馆数字管理”等面向定制化应用场景的“产品+服务”模式,提升线上线下消费空间的交互性,转换体育消费空间。二是培育“零售+体验”模式,促进线上线下融合。搭建基于体育的内容场景、消费场景和营销场景,通过体育相关的内容输出满足消费者更丰富的体验;探索体育新零售模式和体育场景消费新方式,如线下体验、线上订购、线下提货、无人化管理等。

4.3.2.3 支持各地创新体育消费引导机制

完善体育消费引导机制是刺激体育消费的重要抓手。一是实施国家体育消费示范城市培育工程。制定全国体育消费示范城市建设标准,从国家体育消费试点城市中遴选出国家体育消费示范城市;建立试点城市之间的信息沟通和学习交流机制,推广国家体育消费试点城市的创新经验;鼓励体育消费示范城市加强传统运动空间向体育消费空间转换,推进体育公园、体育服务综合体等消费新载体建设;建立试点工作绩效评估制度,指导各试点城市建立体育消费数据监测体系,不断完善评价激励机制。二是鼓励各地制定专门的体育消费促进计划。鼓励各省(区、市)采取发放体育消费券、举办“体育消费节”等方式促进体育消费;推行全民健身公共积分、“运动银行”等体育消费便利化工具;推动全民健身,培养终身运动习惯,增强体育消费黏性;建设智慧体育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及时发布赛事、活动、场馆等信息,提供健身指导,助力体育消费。

5 结语

进入新时代,中国体育产业发展逻辑的动态演变迈向更高层次,高质量标准成为体育产业发展的关键性变量。作为一个系统性的复杂过程,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是体育产业系统从“量”到“质”的长期性动态演变过程,这一过程既包含“量的扩张”,又包含“质的提升”,它以不断满足和引领人民日益增长体育需求为根本目的,通过系列要求和发展路径最终实现体育产业结构高级化、效率最佳化和价值最大化的有机统一。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与过去体育产业高速发展在发展目标上、运行要求上、价值判断上有着明显的区分,深刻融入了数量与质量、速度与效益、绝对与相对的辩证统一关系,具有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保持国民经济和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体育强国建设的重大意义。推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需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思想,以建设现代体育产业体系为战略目标,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需求侧管理有机结合为发展主线,通过“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主要发展路径,实现体育产品、体育内容、体育服务的高质量供给,从而提升人民群众多元体育需求的获得感和幸福感,更有力地支撑国民经济发展,增强国家体育的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助力社会主义现代化体育强国建设,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猜你喜欢
体育产业高质量体育
甘肃省体育产业资源交易平台建设的推进路径
对“高质量发展”的四个追问
从上市公司股票走势看我国体育产业发展现状
坚持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
RCEP对山东省高质量对外开放的影响
体育产业之篮球
“三部曲”促数学复习课高质量互动
我国体育产业发展面临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我们的“体育梦”
体育一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