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大学排名对比分析及其对“双一流”建设的启示

2022-04-21 11:15
关键词:双一流一流学术

张 毅

(北京科技大学 党委办公室、校长办公室,北京 100083)

2015年,国务院发布的《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指出,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是党中央、国务院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对于提升我国教育发展水平、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奠定长远发展基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如何衡量“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标准和成效也日益成为学界关注的焦点。有学者指出,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建设,脱离国际标准另搞一套,是永远不可能建成世界一流大学的。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一流学科,应当和同类大学、学科比较,要按照世界公认的国际标准建设,要在国际可比指标上达到一流。2021年,有关部门出台了《“双一流”建设成效评价办法(试行)》,指出“双一流”建设要坚持中国特色与世界一流,在具有可比性的领域进入世界一流行列或前列,不唯排名、不唯数量指标。文件虽然规定了“双一流”建设的原则性评价标准,但具体指标,尤其是如何将抽象的标准转化为办学治校中的实际举措仍然有待进一步明确。事实上,大学排名活动虽然起源于欧美,但已发展成为衡量世界各地大学办学水平、教育质量乃至竞争力的重要参考标准和参考因素。不过东西方高等教育无论在方针政策、发展基础、育人文化、历史传承等多方面都存在显著差异,因此世界大学排名也难免缺乏一定的客观性,并不能直接照搬。而需要通过研究其评价指标和评价体系,找出其关注的共性问题与评价维度,根据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借鉴。唯有如此才能对于我国开展“双一流”建设,产生有效的正向指导意义。

一、文献回顾

当前,关于世界大学排名和“双一流”建设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世界大学排名活动的分析和双一流建设的路径、评价分析等领域。为全面厘清世界大学排行与“双一流”建设的内在逻辑关联,本文拟从以下两个维度进行分析。

(一) 世界大学排行活动对比分析

贾米尔·萨尔米认为,世界一流大学是一流学者和优质生源聚集并具有战略发展愿景、创新激励体系和灵活管理机制的高校范式共同体。世界大学排名活动是对全球高等院校开展多维评价的可视化排序,世界一流大学的特征、内涵、标准和路径通过排名从简单化、绝对化向层次化和多元化发展演进。

近年来,各类大学排名数量日益增加,不同主体根据不同标准对世界大学的办学质量进行评估。据不完全统计,当前全球范围内世界大学排名有19个,分布在4大洲,11个国家;国内大学排名有58个,分布在5大洲、25个国家,呈现出快速增长的态势。当前,普遍关注且具有较高认可度的世界大学排名为泰晤士高等教育(THE)世界大学排名、QS世界大学排名、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US News)世界大学排名和上海软科(ARWU)世界大学学术排名。

面对如此众多的类型,对于各种世界一流大学排名,学者们的学术聚焦点与观点也各自不同。通过对发展趋势的分析,有学者认为大学排名活动将会保持数量增长的趋势,并逐渐细化分类,出现更多更为精准的分类评价和特色评价。而在如何从世界一流大学排名中汲取经验以指导双一流建设的问题上,有学者指出,世界大学排名有其合理之处,但也存在缺陷。我们应当保持重视但不过分依赖,参照但不能简单照搬的理性态度;应当在与本国文化传统和发展实践相适应的基础上,有机借鉴国际可比指标,从而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建设。

(二) “双一流”建设分析研究

关于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内涵,当前普遍认同应当秉承“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标准进行建设。但也有学者认为,目前尚无对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进行精细化评估的有效标准,也缺乏基于学科建设和大学发展的基本要素揭示“双一流”建设深刻内涵的相关理论。还有学者指出,“中国特色”主要强调大学所在国家以及这个国家的大学自身的特殊性,而“世界一流”则强调的是学校在人才培养、师资队伍建设、科学研究以及学科建设等方面能否达到世界一流大学标准。阿特巴赫指出,学术自由的环境、公平竞争的机制、为社会服务的办学方向是中国大学需要攻克的问题。在“双一流”建设的路径方面,当前普遍认为应当从学科、师资队伍建设、人才培养模式以及科学研究等方面着重发力,不断增强高校服务社会发展的能力,提升高校办学声誉和影响,推动世界一流大学建设。

在“双一流”建设的评价标准和世界大学排名之间的关系方面,有学者认为,应当在主体上形成大学、社会、政府协同评价的体系,重视第三方机构的评价作用。在评价标准方面,可以参考第三方评估机构构建的大学排名、学科排名等评价标准和得出的评价结果,为推进我国“双一流”建设提供有益借鉴。

(三) 研究述评

通过对上述研究成果的梳理可以发现,关于世界大学排名如何推进“双一流”建设的具体路径缺乏相关研究。而且现有研究也多集中于学理性、宏观性等层面,如何将“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建设思路落实到具体办学治校过程中的路径分析等微观层次的研究则相对较少,对于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以及师资队伍建设等抽象指标的定量研究也相对匮乏。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指出要坚决克服“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的顽瘴痼疾。2022年1月,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关于深入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的若干意见》,进一步提出,“把握高质量内涵式发展要求,不唯排名、不唯数量指标”。在现在现有的研究当中,对于如何在“破五唯”的背景下,合理参考国际指标,指导学校内涵建设的思路与路径更有待进一步明确。

鉴于此,梳理当前认可程度较高的世界大学排行的核心观测指标,深入研究并找出其所共同关注的领域,结合具体办学实际凝练发展思路,对于我国高校发展与高等教育强国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世界大学排名基本情况

通过上述文献梳理与对比研究,发现泰晤士高等教育(THE)世界大学排名、QS世界大学排名、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US News)世界大学排名和上海软科(ARWU)世界大学学术排名是目前认可度较高的四大世界大学排名。其设立时间相对较早、评价测量指标设置相对全面、评价维度较为合理、评价体系基本定型,每年发布的排行报告都受到了广泛关注。因此本文主要针对这四个世界大学排名的基本情况,就其关注的重点领域以及具体评价标准进行对比分析,结合我国“双一流”建设实情,努力探寻构建世界一流大学的普遍路径。

(一) 四个世界大学排名的指标体系简介

1. THE世界大学排名

THE世界大学排名是由《泰晤士报高等教育》发布的以检验世界一流大学在教学、研究、引文、国际化以及行业收入等方面建设情况的高校排名。观测点设置包含5个一级指标和13个二级指标,兼顾了学生的学习行为、学习效果、学习环境和雇主评价等方面的评估,能够较为全面地反映高校的办学质量。

2. QS世界大学排名

相较于其他世界大学排名,QS世界大学排名的指标设置更为全面,评价维度也更广,更能够综合反映高校的办学质量和办学实力。其下设4个一级评价指标和6个二级评价指标,能够一定程度上反映学生的学业和职业发展状况。

3. US News世界大学排名

《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US News世界大学排名)是世界范围内最早发布的国内大学排名。2014年US News世界大学排行评价指标正式确立,并开始独立发布世界大学综合排名。在其观测点设置体系中,下设了3个一级指标和12个二级指标,通过学术声誉和各类论文发表情况,能够相对客观综合地反映出高校的学术水平。

4. 软科世界大学学术排名

作为国内唯一在世界大学排名中有一定影响的排名, 由上海交通大学高等教育研究院创办的“软科世界大学学术排名”,旨在寻找中国顶级大学和世界一流大学的差距,确定中国名牌大学在世界大学体系中的位置,为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提供参考。所以整体指标设置和评价体系更为关注高校学术领域的办学成就,以评价方法客观、透明稳定,客观反映高校的学术水平,而受到业内的广泛关注和认可。是“软科世界大学学术排名”下设4项一级指标和6项二级指标,主要以国际上具有可比性的科研成果和学术绩效作为评价指标,能够更为全面客观地评估一所高校的学术实力与发展潜力。

综上所述,四个大学排名的评价重点各有侧重,为方便开展对比研究,将排名的主要评价指标梳理如下,详见表1。

表1 四大世界大学排行榜评价指标

续表1

(二) 四个世界大学排名的指标体系共性和差异性

通过上述对比研究可以发现,四个大学排名具有许多共同关注的评价指标。例如,四大世界大学排名均涵盖了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师资队伍建设和国际化办学等要素,通过主客观相结合与定性定量相结合的评价方式对高校办学质量进行评估,呈现了高等教育的本质要素,抓住了大学办学的基本特征,体现了大学排名对大学排名的合理性。同时,我们也发现,四个大学排名中也有根据其本身评价目标所关注的个性评价指标,例如学校收入。通过分析其共性指标和个性指标,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学科、人才、学生培养以及科研等评价较为主观的办学要素的具象化、客观化的评价标准,进而为高校的高质量建设和内涵发展发挥更为明晰的导向作用。

1. 四个大学排名的共性特征

(1)抽象指标量化导向

世界大学排名普遍采用量化师资队伍、科研成果、办学投入等方式,明确评价具体指标、固定权重的手段,形成了生师比、发表论文数量、高被引论文数量、学校投入等各项具象化的评价指标,运用聚类分析、关联挖掘和偏差检测等量化方法,最终形成通过具象数据评估抽象办学成果的评价方法。

(2)重视自然科学研究

现有世界大学排名评价普遍基于Web of Science和爱思唯尔的Scoupus数据库。根据SCI和SSCI论文的分布,将学科分为22个,其中自然学科占比超过85%,且观测点多根据国际科研评价框架设定,呈现出了重视国际化科研评价体系、重视自然科学研究成果的导向。而这种评价导向显然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一方面,从现实状况来看,受办学条件限制,在实践中存在一流大学由于能够占有并调动更多资源而更能够产出更多一流成果的现象。另一方面,从评价的科学性来看,发表论文的数量和质量并不能够全面反映高校的学术水平。此外,排名大多偏重欧美学术标准,这也是其排名不完全客观的原因之一。

(3)重视办学声誉主观评价

通过对比可以看到除软科世界大学排名外,其他三个排名均对学校在教学、科研、雇主等方面的声誉设置了观测点并赋予较高权重,体现了世界大学排行对办学影响的关注。办学影响由学校的学科建设、教学质量、科研水平、人才培养以及社会评价等多方面要素予以支撑,是办学实力、办学特色、办学优势和大学文化的综合体现。

2. 四个大学排名的差异性特征

(1)评价目标的差异

从评价目标来看,THE世界大学排名侧重于“检验世界一流大学在教学、研究等核心使命任务的完成情况,帮助大家理解一流大学的定义,为学生择校作出参考”,QS世界大学排名侧重于“为大学参与国际竞争提供信息与参考”,US News世界大学排名侧重于“促进教育多元化发展,满足学生和家长的信息需求”,而软科世界大学学术排名侧重于“找出中国大学与世界一流大学间存在的差距,为世界一流大学建设提供支撑”,这也是造成评价维度和评价导向差异性的原因所在。

(2)评价维度的差异

评价维度的差异主要体现在评价指标的差异和客观评价指标占比。THE世界大学排名主要侧重于以主观评价和客观评价相结合的方式,从办学声誉、教学、科研、国际化以及产业收入等多方面对大学开展评价。US News和软科世界大学排名则主要依据学术水平进行排名,同时US News评价指标相对主观,软科世界大学学术排名的评价指标设置更为客观透明。QS世界大学排行的主观性最强,其办学声誉指标在评价体系中所占权重最大,不过也在教育教学、国际化等客观评价指标方面给予了一定关注。

3. 四个大学排名的评价体系评述

《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指出,要坚持科学有效,改进结果评价,强化过程评价,探索增值评价,健全综合评价,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提高教育评价的科学性、专业性、客观性。根据其各项要求,对于世界一流大学排名的评价标准,应当从以下两方面进行分析。

(1)四个一流大学排名评价标准的局限性

过程评价不足。通过上文分析列举可知,四个一流大学排名的评价标准均呈现出抽象指标量化的共同趋势。一方面,这种评价方式将抽象的指标具象为具体的数值,能够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办学质量的高低。但是,在评价中,不能简单的以论文、奖项、教师数量、科研经费以及办学面积的多少直接等同于学校的办学质量。因为这种评价体系,一方面并不能够全覆盖奖项、论文等具体评价指标,很多时候都忽略了学术成果推动国家和产业发展的重要作用。另一方面,测量体系多为结果性指标,对于高水平教师、学生和学术成果培育的过程评价不够,可能会造成重“铺摊子”轻建设的不良倾向,与当前高等教育“内涵发展”的建设思路存在一定矛盾关系。

综合评价不足。我们可以看到,当前的评价标准仍然在很大程度上倾向于自然科学,而针对自然科学的评价又大多局限于西方学术标准下的各类学术荣誉和期刊论文。这一方面是对 “中国特色”回应不足,难以全面反映国内高校在学术研究上的真实水平。另一方面,评价指标集中设置在自然科学领域,显然不利于人文社科类学科的建设和发展,难以对高校的全面建设提供借鉴。

(2)四个一流大学排名评价标准的合理性

重视高校科研水平。开展科学研究是高校的重要使命,高水平研究成果能够集中反映高校的学术竞争力和人才培养状况。四个世界大学排名均通过对学术论文、著作发表数量,论文被引用情况等维度对各高校科研水平进行评估,并将其视为评价高校办学水平的重要方面。

重视高校师资队伍建设质量。高等教育的竞争说到底是师资队伍的竞争,教师是高校践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要素和内涵发展的有力保障。在四个世界大学排名中,对教师队伍规模、质量以及学术水平均设置了观测指标,为一流大学建设提供了有益的指导。具体而言,一方面,教师承担着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塑造正确人生观的职责,在学生全面发展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另一方面,教师是开展科学研究,增强学校整体创新活力的载体,对高校的学科建设、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起到推动作用。因此,引育高层次人才,是开展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必由之路。

重视高校社会贡献。回顾知名的世界一流大学历史不难发现,他们都为人类社会发展做出过突出贡献,所以对社会贡献的重视是世界一流大学建设内涵的应有之义,也是世界一流大学获得持续而广泛的社会影响力的主要原因。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等方面服务国家重大战略、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的重大作用,既是世界一流大学的责任,也有助于保持其开放多元、持久稳健的发展。

因此,在世界一流大学建设过程中,应当着重关注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师资队伍建设等重点领域。而且不仅应当关注指标本身,更应当关注评价指标之中所蕴含的评价角度,有机结合“破五唯”的各项要求,立足办学实际, 通过不断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创造更有利于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引育学者和文化建设的外部环境。

三、高校开展“双一流”建设路径探析

《“双一流”建设成效评价办法(试行)》中明确指出:要以中国特色、世界一流为核心,突出培养一流人才、产出一流成果,主动服务国家需求,克服“五唯”顽瘴痼疾,以中国特色“双一流”建设成效评价体系引导高校和学科争创世界一流。

在“双一流”建设周期内,学术界与及高教界都围绕推进“双一流”建设的具体路径开展了一系列探索,目前的研究一致认为,应当奉行开放多样的建设原则,立足本国实际放眼世界高等教育发展前沿,以学科建设、人才培养、教育理念、师资队伍建设以及教育成效评价等方面为重点进行深入改革,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建设。

由此,北京科技大学坚持“特色化、精品化、国际化”办学思路,完成了首轮“双一流”建设各项任务,建设目标的符合度、达成度和表现度均超出预期目标。同时,学校在各类世界大学排名中的排名数据持续上升,为在“破五唯”的标准下开展高水平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积累了建设经验。北京科技大学的办学实践表明,应当坚持系统思维,重视教师、学生以及学术成果的培育,从而为提升办学声誉奠定基础。

(一) 传承优势特色,扩大办学影响

对于一所高校来说,办学过程中所积淀的学科特色、人才培养模式以及文化传承,无疑是其最鲜明的特色,是可持续发展的根基,更是办学声誉持续提升的有力支撑。因此,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首先应当挖掘学科专业特色。以北京科技大学为例,学校坚持以矿业、冶金、材料和科技史4个一流学科为牵引,鼓励校内各学科交叉融合,组建体现学校特色的优势学科群,以一流学科水平提升学校在专业领域内的学术声誉。同时,遵循人才培养的客观规律,优化人才培养模式,打造了研究性本科教育体系,实现了以“导师全程指导、团队协同育人、深化创新训练、师生密切互动、育教有机统一”为特色的本科生全程导师制的校内全覆盖。另一方面,学校坚持打造开放式的研究生教育体系,通过试点推进本硕、本博贯通培养、打通本研课程体系、聘请行业高水平工程师担任兼职导师等创新举措,深入推进研究生培养的科教融合、产教融合、军民融合以及校地融合程度。此外,学校注重弘扬“求实鼎新”的校训文化、“钢铁”强国的行业文化,推出了“大国钢铁”公开课等举措,充分借鉴国内外高水平大学的优秀文化,将办学理念、价值追求融入学校学风、教风、作风、校风中,繁荣了大学文化,提升了学校文化软实力。

(二) 产出高质量成果,提升科研水平

新时代鼓励科研工作者将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这需要高校在学术发展中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北京科技大学通过优化制度供给、加快成果转化等方式,在科学研究中取得了进步。一方面,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聚焦国家战略和钢铁发展高端化、绿色化、智能化的发展需求,不断校准研究方向。另一方面,按照“减、增、放”改革思路,深化校内科研领域“放、管、服”改革,一揽子修订学校科研项目管理办法、科研经费管理办法、科技成果转化分配细则、科学技术奖励办法等政策文件。将部分权利下放教学科研单位,着力精简经费使用程序、提升成果转化收益比例、提高标志性成果奖励力度,支持科研团队自主聘用科研助理,减轻科研人员事务性工作负担,为其潜心科研创造有利政策环境。此外,坚持“破五唯”与“立新标”并举,构建以代表性成果与对国家、行业发展的实际贡献为主要导向的评价方式,激发科研工作者创新热情。着力整合校内科技成果转化研究院、大学产业园以及各类创新平台力量,加强成果培育遴选孵化,构建科技成果精准发布机制,切实产出更多符合国家发展需求的创新成果,增强学校行业影响、研究声誉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

(三) 引育高水平师资,增强学术能力

高水平人才队伍对于高校的发展至关重要。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技创新的关键在教师。北京科技大学从数量、结构、评价、质量四个维度着力,推进师资队伍建设。开展了“人才强校”战略,实施了“北科学者”人才工程,赋予首席科学家更大的人财物支配权、技术路线决策权和更有力的科研资源保障。同时,实施“项目导师制”,为具有科研潜力的青年讲师、副教授分别超前配置硕士、博士研究生招生指标,提升了教师的科研水平、对教师身份的认同感和育人的使命感。实施“双走”战略,鼓励教师到境内境外访学研修、挂职驻课,提升专业素养与实践能力。建设了以融合创新研究院为代表的“人才特区”,打破学科壁垒,搭建高端人才自主创新平台。实施“青年拔尖人才支持计划”,鼓励取得标志性成果青年教师破格申报正高级专业技术职务。此外,在保证学术水平的前提下,给予新兴学科、基础学科和薄弱学科教师更多的发展机会的同时,对老教师和青年教师在政策上予以更多倾斜,完善职称评聘、职级晋升、岗位聘任三位一体的立体考核评价机制,切实增强高校教师队伍活力,在教育教学、科学研究的发展层面,予以学校更多支持。

四、结语

纵观各类世界大学排名和“双一流”高校建设相关研究,可以看到,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建设,既要重视各类排名的引导作用,又要在实践中避免“唯排名论”。要以排名各观测点为参照开展建设,又要避免“以偏概全”,出现以个别具体指标的完成情况衡量学校整体办学质量,或以排名的高低评价大学的办学成效的情况。应当立足学校办学实际,聚焦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师资队伍建设、学科发展以及校园文化建设等重点方面,制定符合高等教育发展规律、适合学校办学实际的政策推动学校发展。

此外,通过研究我们还发现,世界一流大学排行中更多采用了国外的学术标准、评价逻辑基于不同的评价目的对高校的办学成效进行评价检验,一定程度上对“中国特色”的办学标准回应不足。所以,在办学实践过程中应当避免过分依赖大学排名,要根据自身办学实际推进学校建设,为总结凝练出科学全面的中国大学办学质量评价细则提供样本和一线经验,这也应是今后“双一流”建设研究的趋势与方向。

猜你喜欢
双一流一流学术
“把人民军队建设成为世界一流军队”
上海开放大学:用一流开放教育服务一流城市建设
Chinese Traditional Medicine
后浪与前浪
高校“双一流”能否打破身份制
“双一流”需 从去行政化做起
董进霞 治的是学术 过的是生活
梳理学术渊源 审视发展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