拒绝“舌尖上的浪费”

2022-04-21 03:43陈智慧郑蕴
快乐学习报·教师周刊 2022年3期

陈智慧 郑蕴

摘要:当前很多幼儿都是家庭的宠儿,在日常的行为习惯以及饮食习惯方面,存在很多的不良行为,比如过分偏爱零食,对于主食不够重视和爱惜,不能养成爱惜粮食的行为等,都会导致幼儿从小养成不良的行为习惯。其实如果能够在生活中,减少这些不必要的浪费,不仅不会影响幼儿的生活质量,还可以帮助幼儿塑造美好的品德。为社会节约公共资源。

关键词:爱惜粮食;从我做起

引言

在历史发展中,中国是属于农耕社会,当前也是世界上的农业大国,中国的粮食不仅供应着中国人的粮食需求,也在解决着世界上的粮食问题。自从国家主席,提出关于杜绝舌尖上的浪费这一要求之后,从官方到民间,都开启了反浪费行动,实行“光盘行动。”在尊崇中国传统文化,推崇文化自信的民族发展理念中,教育工作者更需要重视对幼儿的意识培养,帮助幼儿树立爱惜粮食的好意识与习惯,建立起良好的粮食认知。并通过思想教育,在行為上播种爱惜粮食的好习惯。

一、舌尖上的浪费理念浅析

从幼儿教育阶段来看,对于幼儿舌尖上的浪费这一理念的灌输以及行为的约束,应当从餐前、餐中、餐后三个环节来进行要求。幼儿园在“舌尖上的浪费”教学管理中,又需要针对大班、中班、小班三个级别的班级进行目标设定,对于小班的幼儿,要在餐前,教师反复强调,不挑食的好习惯,让幼儿能够在每餐用餐前可以牢记这句话,将餐盘的食物吃光;针对中班的幼儿,部分家长会在早晨对幼儿的书包里装上食物,那么,对于零食,教师也可以要求幼儿在饥饿的时候进行食用,这样就不会导致食物的浪费,到了中午饭点,教师要及时与学生沟通他们的用餐量,再去安排合理的粮食和蔬菜,让幼儿食用,这样也是杜绝浪费的好方法,对于大班的幼儿,教师可以针对幼儿每餐前要食用的食物营养价值进行宣教,让幼儿意识到吃了这个食物的好处有哪些,而不是将关注点放在那个菜好不好吃上,这样就可以避免浪费。

二、幼儿对于粮食观念的误区

(一)大多数幼儿缺乏珍惜粮食的好意识

从目前很多幼儿的生活现状来看,每一位幼儿都是生活富足,衣食无忧,因此,在对待粮食方面,很少会在思想上有对食物的匮乏感,在很多家庭,父母为了体现对孩子的喜爱,在食物方面,都会不做限定,凡是所需,必有所求。只要是孩子想吃的,家长都会尽全力买回来,这也是导致了很多幼儿在思想上认为食物来之容易,伸手可及。

(二)幼儿自我服务意识比较弱

随着人们生活的变化,学校的教育制度也在不断完善。幼儿在家里的一食三餐是由父母来保障,而在学校有保育师为孩子服务,这种贴近的服务式家庭环境与教育环境,让幼儿的自我服务意识薄弱,根本不愿意在吃饭方面思考,费力,更不需要在饭后为刷碗、洗餐盘这些问题烦忧。

(三)家长在粮食方面的育儿知识较少

社会发展的冲击,让众多家长在幼儿的意识上,更偏向大众化,带领幼儿走各种游乐园、动手实践,阅读书籍,但还是在食育方面,非常匮乏,没有意识到食物对幼儿发展的影响,也不会下功夫去研究食育知识。

三、培养幼儿爱惜粮食的正确策略

(一)诵读经典,接受爱惜粮食教育

关于粮食方面的教育,很多先贤都曾在诗句篇章中有所指出,教师可以带领幼儿一起阅读,通晓其中的哲理,再摘取适合对幼儿开展教育的内容,将其进行改编,创造成童谣、儿歌、顺口溜,让幼儿在餐前、餐后进行诵读,以此提醒幼儿在行为上要规范自我,按照正确的行为做事,对待粮食,不浪费、不铺张,节约粮食,克己守礼。

(二)以贫困地区缺乏粮食资源的场景促教学开展

很多幼儿之所以对粮食概念比较模糊,对爱惜粮食这一行为没有概念和紧迫感,是因为幼儿生活在衣食富足的环境,对于饥饿,缺乏粮食的生活场景并不了解。此时,教师可以在幼儿餐前,带领幼儿观看视频资料,了解饥荒之下小朋友的生活情景,这种鲜明的对比,会唤起幼儿意识的转变,更有利于实现粮食教育。

(三)社会实践

对于幼儿的粮食教育,不仅应当从生活中的日常饮食习惯入手教育、阅读认知教育,还需要从社会实践中进行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比较强,教师可以在幼儿教育的过程中,对幼儿采取实践性的理论教学法,例如像带领幼儿种土豆、西红柿、插秧等,让幼儿带着好奇心去探索自己,探索生命、探索粮食的获取之道,在种植与耕作中体验快乐,也要在辛苦地播种中体会到收获的快乐,从而能够更加的懂得解决粮食的道理。

(四)落实幼儿园就餐轮流检查的活动

幼儿在日常的行为上,习惯比较差,尤其面对食物,总是会挑三拣四,也会在就餐的过程中,总是参照其他人的行为,依赖于整体的就餐氛围,这也为教师的管理工作提供了很大的帮助,教师可以在教育学生珍惜就餐管理方面,在班级内轮流组织检查,当做粮食的检查员,查看班级内哪位小朋友的餐盘有食物遗留,还有剩菜剩饭,应当尽可能的督促幼儿爱惜粮食。

(五)制定每天进步一点点爱惜粮食方案

思想上光有理论知识是不行的,还需要在行动上有所改善。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在班级内制定每天爱惜粮食的行为方案,督促幼儿不断提升,改进。将班级内所有学生整体爱惜粮食的行为有所约束,构建起良好的粮食行为公约制度。

(六)家园共育,约束幼儿校园之外的行为

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补充,也是与学校教育之间环环相扣的一部分,而学生在家庭的时间也是最多的,与家长的相处更为长久,如果幼儿在幼儿园内行为得到了约束,但是在回家之后,又有所放松,那也是不可取的。因此,在家园共育的制度方面,幼儿园的教师要对家长有所要求,能够在尊重学生意见的前提下,对幼儿限定食用菜品的量,在日常生活中,如果有涉及粮食相关的教育知识点,家长也不要放过,要抓住教育的良好时机,并且要在家庭生活中,培养幼儿尊重劳动成果的思想,面对其他人所做的饭菜,不论是否美味,契合自己的胃口,都要将爱惜粮食的种子扎根在心理。

总结:对幼儿开展爱惜粮食的教育是扎根幼儿内心,是辐射每个家庭的教育策略,教师要在幼儿园设定出具体的教育步骤,在行为上为幼儿树立好典范,让幼儿的行为与思想都能够产生“珍惜粮食”的好观念,日行一善。

参考文献:

[1]王德奇.扛稳首都粮食安全重担精心服务粮食行业70年[J].中国粮食经济,2020:28-30.

[2]吴楠楠,.粮食安全背景下黑龙江省粮食物流体系建设研究[J].《商场现代化》,2018:27-28.

[3]钱振梅.试论培养幼儿爱惜粮食的意识和行为[J].考试周刊,2019:1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