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大亮
【摘要】通过信息技术的辅助,能够逐渐完善与优化课堂教学模式,使课堂教学焕发活力,借此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但是很多教师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却并不能将信息技术对教学的辅助作用最大化体现出来,导致教学效率和教学效果无法持续性提升。鉴于此,本文将对信息技术与初中物理教学的融合策略进行论述,希望能够起到一定的参考作用,为进一步推动初中物理教学效果提升做出贡献。
【关键词】初中物理;信息技术;融合策略
初中物理教材内容当中有很多基本的物理概念、物理定理以及物理公式,这些内容理论性较强,对于学生而言较为抽象,难以理解,给学生的学习造成了一定的困难。很多学生在解决这些困难时往往采用了死记硬背的方法,这种方法固然能起到一定的作用,但这些知识在学生脑海中停留的时间非常短,并未真正理解。而信息技术能够将各种元素集合于课堂,将静止的物理知识动态化、形象化,有效的改变了知识的生成和呈现方式,为学生提供更加只管的学习资源,从而加强学生对知识的记忆。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当灵活的使用信息技术,为学生打造更丰富多彩的课堂。为此,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利用信息技术,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生参与所有活动的主要推动力和影响因素,若学生对将要学习的内容有足够的兴趣,就可以够驱动学生更加主动的参与到课堂之中,用最饱满的热情参与学习,产生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特别是对于初中生来说,他们任何行为都受到兴趣的影响,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应当通过信息技术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具体来说,教师可以借助信息技术的模拟显示功能,将物理知识动态化的展示出来,并在此过程中添加一些学生喜闻乐见的元素,比如动画、视频、图片等,从而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教师在带领学生学习“光的色散”这一物理现象时,就可以在多媒体教学设备上展示不同物体在不同光线下呈现出的不同颜色,然后结合教材当中的文字进行补充说明。这样一来,学生就能够直观的了解“光的色散”究竟是什么。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为学生展示光的色散在现实生活中有哪些体现以及利用光的色散原理制作出的仪器、工具等,从而帮助学生更进一步的了解这部分内容。如此一来,学生就能够更好的了解这一物理现象成因以及表现,并用物理的语言去解释生活中光的色散现象。
二、利用信息技术,创设教学情境
情境教学是近年来比较流行的一种教学方式,对于提升教学模式和教学效率都有显著成效,获得了广大教师同仁的认可。所谓的情境教学,就是教师结合教学内容,为学生在课堂上营造相应的学习氛围和学习环境,从而达到环境育人的效果。为了进一步提升这种教学方式的效果,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整合不同的教育元素,为学生营造一个情景交融的学习环境,将教材中的文字拟真还原到课堂上,以此调动学生的感官,让学生产生情感上的共鸣,进而提升学习效果。
例如,教师在带领学生学习“机械能的互相转化”的知识点时,可以为学生播放一段这样的视频:水流带动水车转动,通过水车转动产生电能,点亮了万家灯火。在视频结束后,学生对“水力发电”产生了非常浓厚的求知欲。此时,教师就可以顺势提出问题:“大家在视频当中观察到了什么?”通过这一系列的活动,就产生了一个与教学内容相符合,与学生生活相贴近的教学情境,便于学生围绕视频,参考教材中的文字,对怎样使机械能互相转化、为何机械能互相转化等一系列问题展开更加深入的探索。
三、利用信息技术,突破教学难点
初中物理教材当中的部分知识,学生不容易理解,需要学生将形象思维能力与逻辑思维能力相结合,才能够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记忆。但是初中阶段的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尚处在发展的初级阶段,主要依靠形象思维进行认知和思考,这就导致学生在理解这些知识时产生了不小的困难,形成了一个个教学难点。为了让学生更加顺畅的了解、掌握并运用这些物理知识,教师应当借助信息技术将这些知识具象化处理,从而有效降低知识的难度,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起到辅助的作用,以此突破教学难点。
例如,教师在带领学生学习“电动机和发动机的原理”的知识点时,教师就可以通过信息技术的动画模拟功能,展示电动机和发动机的工作过程,让学生进行直观观察,然后再结合教材上对这部分内容的说明,帮助学生产生更为深入和详尽的理解。与此同时,教师也要及时观察学生的学习动态,在遇到难以理解的部分时暂停视频,对其进行简介的说明,从而使学生用更快的速度吸收物理知识。通过这种模式,学生就能够快速的掌握重难点内容。
总而言之,初中物理教学工作与信息技术的结合,需要教师结合物理学科的特点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长时间的积累和实践,才能够让信息技术的价值和作用最大化地体现出来。
参考文献:
[1] 黄丽丽.浅谈信息技术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應用[J].魅力中国,2018,2(4):76.
[2] 吴建康.信息技术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速读(下旬),2017,1(8):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