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虎
其一,动员劳工,唤醒无产阶级团结意识。1919年五四运动的爆发,深刻地彰显了全国亿万民众的爱国热情和社会各行各业的团结力量。在五四运动中,来自工人的支持和声援力量充分展现了无产阶级的政治觉悟。李大钊在中国工人运动中清晰地看到广大劳工的团结,敏锐地洞察到中国未来的希望在于工人阶级的力量觉醒。面对工人罢工的决心和毅力,为了鼓舞工人坚持斗争到底,李大钊强调“集体团结力量”[11]以及“团结心和坚韧力”[11]69,认为“依靠团结的力量”可以“增添巨大的鼓舞力量”[11]70,从而赢得同资本家进行斗争的比较优势。李大钊提议要“培养出维护团结的精神”[11]71,以团结的精神和团结的力量推进工人的抗议活动与维权行动。后来,伴随着中国工人运动的蓬勃发展和持续高涨,“五一万岁”“劳工万岁”“共产主义万岁”[12]的口号不约而同地喊出了“劳工团结”的现实需要,广大劳工的团结意识日益得到激发。
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党积极组织共产党员进行社会动员,牢牢扎根在劳工的日常生产和生活之中,充分利用为劳工开办的夜校讲解和普及文化知识,并在劳工这一群体中广泛开展以爱国和团结为主题的宣传教育,正确引导广大劳工充分认识到自身所处的社会主体地位,不断激发和唤起劳工的主体意识,努力争取和促成劳工的团结。在广泛动员劳工开展斗争和进行维权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唤醒了无产阶级的集体观念和团结意识。由于劳工的团结,中国共产党的阶级基础日益得到扩大,广大劳工也有了可以依靠的“主心骨”。
其二,武装农民,壮大革命力量捍卫团结。“土地问题是中国革命的根本问题。”[13]圍绕土地问题,农民同封建地主展开了激烈斗争。然而,勾结了帝国主义的封建势力在反革命武装上依旧强大,而广大农民尚未被先进的政党更好地团结起来、组织起来、动员起来,这一时期的斗争多以失败告终。历史教训敦促着中国共产党人总结斗争经验,团结农民阶级。一方面,中国共产党通过开办夜校和讲习所等方式着力提高农民的文化知识,用革命的理论武装农民。毛泽东在主办农民运动讲习所期间,为学员详细介绍全国农民运动的发展现状及其经验教训,农民运动讲习所为国民革命以及北伐战争培养和输送了大批的农民运动骨干。另一方面,中国共产党注重发展武装力量,让坚决维护农民群众利益的革命军队掌握武器,推动实现“武装的革命反对武装的反革命”[14]。大革命失败后,毛泽东强调要将“笔杆子跟枪杆子结合起来”[15],并创造性地提出“枪杆子里面出政权”[16]这一论断,中国共产党决心武装农民和加强军队建设的问题自此得到较好的解决。
其三,工农结盟,依靠紧密团结救国救民。在近代中国,工人是被外国垄断资本家和本国官僚资本家竭力榨取的对象,而农民则长期受到封建地主的肆意剥削和无情压榨。在“三座大山”的层层压迫下,工人的绝对贫困化程度日益加深,农民的极端贫困趋势也越来越明显。近代中国特殊的国情以及反革命和反动派势力的强大,决定了国内阶级斗争的长期性、严峻性和残酷性。单单依靠工人阶级或者农民阶级,都难以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任何一个阶级都难以独自扛起救国救民的重任,中国社会各阶级的联合尤其是各革命阶级的联合已成大势所趋。在救国救民的道路上,不能眼睁睁地看着工人孤军奋战,而要“联合各阶级”[17],找到革命的同盟者和主力军。进一步推动新民主主义革命向前发展,不仅需要工人阶级作为革命先驱登上历史舞台,也十分有必要组织和动员农民积极参加革命。
历史上,“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18]是相互勾结在一起的反革命势力。而要想彻底推翻“三座大山”,就必须“团结起来闹革命”[19],尤其是要“和农民打成一片”[20],进而“以工农联盟为基础,联合各革命阶级”[21],团结起来共同进行武装斗争。而工农联盟的实质就在于中国无产阶级及其先锋队——中国共产党团结农民、组织农民、动员农民,把作为个体存在的农民转变为革命有生力量。工农联盟最关键的地方还在于共产党要武装农民,确保农民在阶级斗争中有捍卫自身正当权益的武装力量。自从中国农民找到了自身利益的真正代表者,农民阶级的革命力量就有了用武之地。通过实行工农联盟,新民主主义革命从星星之火演变为燎原之势越来越具有现实性和可能性,最终团结建立了新中国。
(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团结兴国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团结国内各民主党派,动员各界共商国是。围绕“如何实现国家自主”,中国共产党团结国内各阶层人民,牢牢立足于本国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生产实践,迅速凝聚起攻坚克难的强大合力,有效破除了西方国家对新中国采取的一系列围堵举措。围绕“如何推动民族互助”,中国共产党团结国内各少数民族,在积极探索中创造性地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政策,实质性地改善少数民族群众的生产和生活条件,促进了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
其一,团结各民主党派共商国是。中国共产党积极探索符合国情的政党制度,真诚团结国内各民主党派,引导各民主党派“团结各自成员和所联系群众”[22]。在政党关系上,中国共产党坚持统一战线,视各民主党派为合作共事的亲密友党,以“建设新中国”这一共同的事业促进各政党团结一致,形成了各政党团结共建新中国的良好政治局面。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注重听取和吸纳各民主党派与无党派人士的建设性意见,善于通过协商凝聚各方共识,从而在一党领导的基础上进一步凝聚了多党合作的团结力量。中国共产党坚持民主与集中相结合,强调既要发扬党际民主又要实行正确集中;坚持秩序与活力相统一,强调既要维护政治秩序又要释放社会活力;坚持团结与监督相促进,强调既要增进政党团结又要强化互相监督。
其二,团结社会各界力量共克时艰。依靠团结克服困难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在自主工业化和走向现代化的进程中,党团结带领亿万群众凝心聚力搞开发、搞建设,集中解决了许多阻碍我国发展的难题,积累了充分利用举国之力共克时艰的丰富经验。中国共产党立足自力更生,把自力更生同争取外援统筹起来;立足独立自主,把独立自主同学习借鉴结合起来;立足艰苦奋斗,把艰苦奋斗同攻坚克难衔接起来。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在大团结的氛围中取得重大成就。
其三,团结各族人民群众共谋发展。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共同缔造了新中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中国共产党诚邀各少数民族代表参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围绕“建立一个什么样的新中国”[23],各少数民族代表各抒己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更加注重加强民族团结,按照《共同纲领》的规定“实行团结互助”[24],“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为各民族友爱合作的大家庭”[24]12。中国共产党将坚持民族平等原则视为促进民族团结的根本前提,将实行民族区域自治作为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将民族地区扶贫工作纳入党的民族工作的重中之重。各民族在社会主义新中国取得跨越式发展。
(三)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团结富国
改革开放后,推动中华民族“富起来”越来越具有高度的现实性。为显著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这一时期党领导的中华儿女大团结工作以实现富国为重点任务,注重团结凝聚各方面力量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华民族的富国大业深深激发了全体人民想一起过上好日子的情感共鸣。
其一,团结海外华侨投资创业,服务经济发展。在党中央的鼓励和支持下,深圳、珠海等地开始试办出口特区,并在实践探索中更好地兴办起了经济特区,以此吸引更多的外来投资。在这一过程中,中国共产党注重团结广大海外华侨,鼓励和支持世界各地的华侨回国投资创业。此外,中国共产党还特别注重团结港澳台同胞,鼓励他们踊跃参与祖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支持他们有效利用优惠政策和毗邻经济特区的地理位置优势互补不足。广大海外华侨以及港澳台同胞为经济特区的繁荣发展以及其他地区的共同发展提供了诸多积极有益的帮助。
其二,团结非公有制经济人士,推动政企合作。在改革开放中,社会发展的活力不断得到释放,社会的经济成分逐渐趋向多样化。进入新世纪以来,政府和市场这两只手同向发力,日益成为推动中华民族富国大业行稳致远的两个重要抓手。进一步协调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不仅要合理划分好政府职能的边界,还要有效发挥好市场调节的作用,既要规范地方政府宏观调控和介入市场的经济行为,又要更好地引導和团结各类企业同地方政府展开形式多样的政企合作。在经济体制改革中,中国共产党十分注重团结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党充分发挥全国工商联作为“党和政府联系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的桥梁”[25]作用,引导非公有制经济人士依法从事各类经济活动;“利用民间力量参与国家扶贫开发”[25]207,引导他们切实增强团结精神与合作意识。
其三,团结先富者帮助后富者,促进共同富裕。为有效缓解收入差距和分配不均,邓小平提出了“共同富裕”的发展倡议。从党领导的团结工作角度看,坚持共同富裕原则不仅仅是为了缩小贫富差距,有效防止个人收入出现断裂的鸿沟,更是为了团结凝聚人心,有效避免社会撕裂。从协调不同利益群体的关系上看,把实现共同富裕作为经济发展的长远目标,既能有效规避平均主义对劳动积极性和生产创造性造成的损害,也能起到有效团结凝聚社会各群体人心力量的作用。这一时期,党领导的中华儿女大团结工作以推进富国大业为行动主线,致力于实现在“富起来”的道路上一个人都不能少、一个民族也不能落下。邓小平强调:“最重要的是人的团结,要团结就要有共同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我们过去几十年艰苦奋斗,就是靠用坚定的信念把人民团结起来,为人民自己的利益而奋斗。”[26]共同富裕道路正是依靠共有的经济联系把社会各群体更加紧密地团结起来。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团结强国
新时代,“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2]7,党领导的中华儿女大团结工作以奋力推进强国大业为根本目标,团结起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性工作。面对“强起来”的使命任务,中国共产党全面加强中华儿女大团结。
其一,坚持中国制度,团结强国的制度保障更加完善。中国之治的生动实践回答了“社会主义中国为什么能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时代课题。追求团结统一是中国制度内在的鲜明特质,中国制度是加强中华儿女大团结的坚实基础。中国共产党总结中国制度的成功密钥,为推进强国大业提供现实启迪。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系统性地提出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具有十三个方面的显著优势[27](即“十三个坚持”)。“十三个坚持”具有丰富的团结意蕴,团结的逻辑主线十分鲜明。强调“党的集中统一领导”旨在以全党的团结统一加强和促进中华儿女大团结,强调“紧紧依靠人民推动国家发展”旨在团结带领全体人民共同干事创业,强调“全国一盘棋”“集中力量办大事”旨在树立系统观念、提高大局意识、弘扬团结精神,强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旨在促进中华儿女大团结、推动中华民族一家亲、加快祖国统一大业步伐,强调“把社会主义制度和市场经济有机结合起来”旨在密切政企关系、增进政企团结、推动政企合作,强调“共同的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旨在推动思想认识实现高度统一和建设人们共同享有的精神家园,强调“走共同富裕道路”旨在缩小贫富差距、防止社会撕裂、团结凝聚人心,强调“聚天下英才而用之”旨在团结更多人才、引导各类人才为建设祖国而共同努力奋斗。这些优势归根结底是团结优势,是中国制度的团结之果。
其二,弘扬中国精神,团结强国的精神支撑更加牢固。弘扬中国精神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有着紧密联系。其中,团结是纽带,它既是目的又是手段。一方面,中国精神的团结意蕴日益鲜明而厚重,注重思想统一与精神激励有利于促使人们在思想上精神上更紧密地团结在一起。另一方面,“民族振兴靠团结”[28]越来越成为中华儿女的普遍共识。中国精神主要包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29]。爱国主义是加强中华儿女大团结的情感枢纽,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把全体中华儿女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一起。改革创新是激励中华儿女干事创业的强大精神力量,社会各阶层以及不同群体的利益经过有效整合而得到妥善协调,团结、统一、有序的良好政治局面进一步巩固。作为中国精神家族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伟大团结精神引领着中华民族凝心聚力、砥砺前行。
其三,凝聚中国力量,团结强国的力量依靠更加坚实。新时代推进强国大业,需要从海内外、全社会、各方面汇聚强大的中国力量,这就是全体中华儿女大团结的力量。从中国力量的主要来源看,中国力量主要由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力量和广大人民群众的主体力量构成。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是凝聚中国力量的根本保证,巩固全党团结是加强国家团结、民族团结、人民团结的基础。广大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是凝聚中国力量的可靠保障。“中国人民是具有伟大团结精神的人民。”[30]人与人的团结,心与心的联合,爱与爱的汇聚,是中国力量的直接来源。“中国人民从亲身经历中深刻认识到,团结就是力量,团结才能前进,一个四分五裂的国家不可能发展进步。”[30]5从中国力量的团结对象看,中国力量主要由各政党、各民族、各宗教、各阶层、各团体以及港澳台同胞、海外侨胞的团结力量汇聚而成。新时代巩固和促进中华儿女大团结,要把团结各政党、团结各民族、团结各宗教、团结各阶层、团结各团体以及团结港澳台同胞、团结海外侨胞纳入党领导的团结工作之中。中华儿女大团结是中国力量的不竭源泉,新时代推进强国大业必须用中国人民的伟大团结精神进一步激发源源不断的中国力量。
三、中国共产党加强中华儿女大团结的历史经验
向世界讲好中华儿女大团结的故事,须从多层面分析“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促成中华儿女大团结”问题,总结党领导中华儿女大团结的历史经验。其中,中国共产党、社会主义制度、统一战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共同富裕道路是促成中华儿女大团结生动局面的重要因素。
(一)中国共产党:加强中华儿女大团结的核心领导力量
在现代国家,政党是影响和把控本国政治局面的重要力量。一个国家能否有效维护和切实增进各方面的团结,政党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团结要有圆心,固守圆心才能万众一心。中国共产党能够领导促成中华儿女大团结的局面,根本原因在于中国共产党是忠实为人民服务、踏实做人民公仆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中国共产党领导与中华儿女大团结有着紧密聯系。一方面,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是加强中华儿女大团结的根本政治保证,坚持和完善党对团结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能够彻底有效地防止我国沦为“散装国家”。另一方面,党的领导和执政地位是在近代救国救民道路的艰难探索中确立的,也是在加强中华儿女大团结的过程中不断得到巩固夯实的。中国共产党作为使命型政党,扮演着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重要角色。注重团结社会民众,注重凝聚人心力量,注重调动积极因素,是中国共产党取得事业成功和赢得百年辉煌的关键密钥。从根本上看,“最重要的是人的团结”[26]190,人心的向背决定着力量的对比。团结凝聚人心,离不开党的领导;加强中华儿女大团结,关键在于党的统筹协调。
(二)社会主义制度:加强中华儿女大团结的制度保障
制度是影响一个国家团结面和凝聚力的重要因素。一个国家能否不断扩大团结面并有效提升凝聚力,关键要看制度设计在多大程度上具有合作的优势与团结的效能,尤其是要看一个国家的根本制度是否具有避免社会撕裂的兜底保障作用。社会主义制度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团结至上,能够最大程度地维护团结、凝聚共识、汇集合力。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之所以具有集中力量办大事、解难事、做实事的显著优势,其精神根源就在于中华民族的伟大团结精神总能在特殊时期和关键时刻发挥实质性作用。在社会主义制度条件下,我国有一整套巩固和发展安定团结政治局面的制度体系。党的领导制度体系为我国长期保持高度统一和紧密团结的政治局面夯实了制度保障,全党团结统一是中华儿女大团结的首要前提和根本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是党密切联系群众的有效制度载体,是坚持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正确制度安排,人民当家作主促使广大人民群众更加紧密地团结在党中央周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是有效维护国家统一和切实增进国家团结的法治保障,紧紧依靠法治加强和促进中华儿女大团结是党领导的团结工作的宝贵经验。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是对我国各种经济利益关系进行统筹协调与有效整合的科学制度设计,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有利于为维护我国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提供基础力量,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有利于团结非公有制经济人士服务人民、奉献社会、建设祖国。这一整套制度体系围绕扩大团结面和提升凝聚力展开,在实践中实现活力与秩序、安定与团结的统一。
(三)统一战线:加强中华儿女大团结的重要法宝
无论是革命战争年代还是和平发展年代,中国共产党都能通过统一战线不断促进和加强中华儿女大团结。“统一战线始终是中国共产党凝聚人心、汇聚力量的重要法宝。”[31]在近代中国,党实行统一战线的初衷是广泛联合中国社会各阶级,促成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大团结。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统一战线在不同历史时期具体表现为“民主联合战线、工农民主统一战线、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爱国统一战线”[32]。“作为党的总路线总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尽管统一战线在不同时期担负的历史任务有所不同,团结联合的范围对象有所变化,采取的政策策略也有所区别,但凝聚人心、汇聚力量的法宝作用始终没有改变。”[33]中国共产党领导开展的统一战线工作其实就是增进共识、团结人心、凝聚力量的工作,就是要促成中国社会各方面的大团结大联合,“不断巩固和发展各民族大团结、全国人民大团结、全体中华儿女大团结”[3]70。党始终坚持把团结作为统战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党善于团结、敢于以斗争求团结的政治艺术日趋成熟。中国共产党坚持统一战线的历史经验,也是加强中华儿女大团结的历史经验。
(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强中华儿女大团结的精神支柱
文化具有增进认同、拉近距离、弥合差异、凝聚人心的团结功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全体中华儿女共同的根和魂,是把海内外中华儿女紧密联结在一起的基因与纽带,能够为加强中华儿女大团结提供坚实可靠的精神支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张“仁爱”“大同”,崇尚“和合”“圆融”,提倡“平天下”“大一统”“天下一家”。这些经久不衰且愈显博大精深的理念传承着大团结的文化基因,具有鲜明丰富的团结意蕴。历经千年历史洗礼与文明积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团结底蕴日益鲜明而厚重,中华儿女大团结的文化基因得到薪火相傳和创造性转化。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以来就注重从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中汲取智慧思想和精神食粮,并将其作为引领全体中华儿女共同团结奋进的强大精神力量。在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中国共产党一直扮演着引领者、推动者、创新者的角色。党在领导促成和巩固发展大团结局面的工作中,历来注重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功能和凝聚作用。拥有同根同源的共同文化是推动实现团结统一的内生性要素,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切实加强中华儿女大团结的内在精神动力,注重发挥和充分利用文化的力量是维护国家统一和增进国家团结的必由之路。
(五)共同富裕道路:加强中华儿女大团结的经济基础
共同富裕是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诉求,是中国共产党和广大人民群众的长期奋斗目标。在党领导的团结工作中,坚持走共同富裕道路是加强团结合作、凝聚人心力量的经济路径,是中国共产党促进中华儿女大团结的一项经济制度安排。一方面,现有的分配方式有利于巩固大团结的良好政治局面。明确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切实维护了劳动人民的合法权益,充分调动了亿万人民群众的劳动积极性,有效提升了人们通过诚实劳动、合法经营来实现发家致富的就业创业能力;允许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则进一步激发和释放了社会活力,促使人们能够充分利用各种生产要素增加收入,从而提升了经济发展的效益和效率,巩固了中华儿女大团结的物质基础。另一方面,正确处理先富、后富与共富的依存关系有助于扩大团结面。提出“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34],符合经济社会的发展规律,充分考虑了个体劳动能力在客观上存在的差异,调动了一部分人参与改革创新和干事创业的主观能动性;提出“先富裕的人帮助没有富裕的人”[35],契合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有利于从扶贫协作、发展援助、经济帮扶等方面进一步提升社会凝聚力。实践表明,共同富裕道路是加强中华儿女大团结的经济基础和物质保障,必须以发展促团结,坚持以共富聚人心。
四、中国共产党加强中华儿女大团结的现实启示
加强中华儿女大团结,是党和政府造福人民、振兴民族、建设强国的必由之路,是有效应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重要法宝。当前,进一步营造大团结大联合的环境,需要维护和加强团结核心、坚持和完善团结制度、优化和升级团结方式、巩固和拓展团结基础、防范和化解团结风险。
(一)维护和加强团结核心
“团结就是力量,核心是其根本。”[36]没有或缺乏核心,团结就难以实现,就无法形成合力。一个国家、一个政党只有具备最高政治领导力量,始终拥有坚强的领导核心,才能保持更广泛、更长久、更紧密的团结。中华儿女大团结局面的巩固和发展,离不开核心政治力量的引领与推动。《决议》强调:“中国共产党是领导我们事业的核心力量。”[3]65作为党和人民伟大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团结工作直接关系到人心向背与力量对比。作为中国唯一的执政党,中国共产党承担着加强中华儿女大团结的使命任务。中华儿女之所以能够形成今天这样生动活泼的大团结局面,从根本上看就是因为有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新时代做好团结工作,党要总揽全局、协调各方,这是维护和巩固中华儿女大团结局面的根本保证。扎实做好中华儿女大团结工作,“必须坚持党的全面领导特别是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3]65,必须不断巩固和强化党的领导核心地位,确保党始终能够牢牢掌握、引领和主导大团结局面。
(四)巩固和拓展团结基础
有共同的基础,才有可能团结。新时代加强中华儿女大团结,需要全方位、系统性地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其一,打造经济共同体,以经济共赢缔造团结。要加强交流合作与贸易往来,密切共同的经济联系,推动各地区实现更加紧密的融合发展,在不断开拓共同市场中“壮大中华民族经济”[40]。其二,打造文化共同体,以文化共建凝聚团结。要繁荣发展共同的民族文化,充分挖掘、盘活和利用好我国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进一步激发激活文化的精神力量,建設好各族群众共有的精神家园。其三,打造责任共同体,以责任共担守护团结。要在海内外积极营造切实维护团结、坚决反对分裂的良好氛围,在命运与共中铸牢民族团结长城。其四,打造情感共同体,以情感共鸣滋养团结。要深化爱国主义教育,传承弘扬家国情怀,“引导各族群众增强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41]。其五,打造命运共同体,以命运共济铸牢团结。要密切内地与港澳、大陆与台湾的经济联系,尤其是要扎实践行“两岸一家亲”理念,携手打造海峡两岸命运共同体,推动两岸同胞共同坚守团结起来振兴中华的理想信念,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五)防范和化解团结风险
中华儿女大团结局面的巩固和发展,既非一蹴而就,更非一劳永逸。一些影响团结的消极因素和不利条件客观上依旧存在,国内外一些敌对势力伺机搞渗透、搞破坏、搞分裂的图谋仍有滋生的土壤。鉴于此,必须发扬持久战精神,不动摇信念、不放松警惕、不懈怠工作,更加注重有效防范各种危害团结的言行发生;“必须增强忧患意识、坚持底线思维,随时准备应对更加复杂困难的局面”[42],时刻保持头脑清醒,切实加强风险治理,“勇于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31]8,努力实现发展与安全的统一,坚决捍卫中华儿女大团结的大好政治局面。总之,善于团结、敢于斗争是化险为夷和争取胜利的重要法宝,是对各种干涉势力和分裂主义进行迎头痛击的强大武器。有效防范和化解团结风险,须在科学研判国内外形势的基础上,对内注重加强团结合作,对外坚决反对外部干涉,在沉着应对内外部重大风险挑战中实现国家安全发展。
五、结语
回顾中共百年党史,团结的逻辑主线贯穿其中。“一百年来,党和人民取得的一切成就都是团结奋斗的结果,团结奋斗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最显著的精神标识。”[9]中华儿女大团结不是一般层面上具体个人之间的联系与交往,而是一个需要立足整体、服务大局、统筹协调各方面的系统工程。中华儿女大团结是将国家、民族、文化、执政党、社会制度等作为强力支撑与可靠保障的有机团结,有别于西方社会的机械团结,与西方社会单纯依靠契约精神达成共识有着显著区别。团结既能立党、兴党、强党,又能救国、兴国、富国、强国。团结奋斗创造了中国共产党的百年辉煌,新时代更要继续依靠团结奋斗开辟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