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丽旦
摘要:学业拖延是高中生一种常见也是非常突出的现象,它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导致负面情绪等,应引起教育者高度重视。本文从影响学业拖延的因素分析,提出克服学业拖延的教育对策:提高学生学习动机的自我决定程度;帮助学生树立理性信念;培养学生的积极情绪,使学生学会调控自己的消极情绪等。
关键词:高中生;学业拖延;教育
一、高中生学业拖延的原因分析
1.学业拖延学生学习动机的自我决定程度低
美国心理学家Deci&Ryan提出了动机的自我决定论,动机作为激发、推动和引导个体行为的一种内部力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个体的拖延行为。动机分为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外在动机是由外在的力量激发而来的动机,如父母的鼓励、老师的表扬等。内在的动机是由内在本身的心理因素转化而来的动机。如兴趣、信念、理想、满足感、荣誉感等。外在动机是被动的、被迫的;内在动机是积极的、主动的。孩子小时候做作业是因为父母的要求,是不想让父母失望。当孩子长大后,他们的学习就不再是因为父母老师的要求了,而是他们自己逐渐认识到学习对于自己的价值与重要性。个体只有完全内化了一种行为以后,才会获得一种真正的自主感,即自我决定性。学生在学习动机上自我决定的程度更高,他们就会对学习更加主动,在遇到困难时更加能够坚持。反之,学生则体会到更多的消极情绪,并由此引发对自身能力的怀疑,从而出现拖延、退缩、逃避等行为。
2.学业拖延学生的自我调节能力差
大量研究表明:经常拖延的学生与自我调节能力强的学生有很大的不同。自我调节能力强的学生往往掌握了大量的知识和认知策略,并且能够在学习中恰当地运用这些策略;能够对自己的思维和学习过程进行全面而理性的思考;对学习过程进行监控和调节;具有积极的信念和态度。而学业拖延的学生则正好相反,他们没有掌握较多的认知策略;不能设定合适的目标和目标定向;缺乏对学习过程的监控和调节机能;并且自我效能感低、动机缺乏、自我管理能力差。
3.部分学业拖延学生具有完美主义倾向
Walsh等发现:完美主义倾向和拖延呈正相关。具有高完美主义倾向的人表现出更多的拖延行为,他们给自己制定了过高的目标或渴求完美,总想做到最好。在没有把握成功地完成某项任务之前,不愿意动手去做。因为渴求完美,反而制订不出可行计划,导致了拖延行为。经常有学生抱怨:我想把每一天、每一个小时、每一秒的时间都安排好,但总是做不到,一晃一天就过去了,制订的计划永远实现不了。
二、学业拖延的教育对策
1.提高高中生学习动机的自我决定程度
首先,帮助高中生提高学业的自我效能感。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运用正强化手段,多给学生中肯的建议,肯定学生的成绩,学生在学习上取得几次成功后,对自己的能力有了更多的信心,增强了自我效能感,在面对学习任务时就会有一种胜任感,这是预防拖延的前提条件。其次,帮助高中生掌握一些必要的学习策略和培养学生基本的学习能力。正确的时间管理方法可以通过学习来获得,建议在学校的心理健康课程中增加“时间管理”这一专题,集中向学生传授一系列时间管理的基本方法。再次,帮助高中生明确适当的学习任务与目标。目标越明确,指令越清晰,越有利于任务的完成。要引导学生正确做出目标定向,教师若能帮助学生对完成学习所需付出的努力做出合理预期,或教会学生如何就自己的学习任务确定最切合自己的目标,让学生明白学习要成功并非他們想象的那么困难,那么成功的可能性就大大提高了。
2.帮助高中生树立理性信念
教师可通过认知改变和行为训练帮助学生克服 “完美主义”倾向。比如,教师可以有意识地让这类学生从事一些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让他们去正视眼前的困难,从而使其认识到学习的过程是一个允许失败和犯错误的过程,在学习中的几次挫败并不会动摇自己在别人心目中的良好形象。
3.培养高中生的积极情绪,使他们学会调控自己的消极情绪
所有的拖延行为都是伴随着对被拖延问题不同程度的焦虑而发生的。及时调整好焦虑水平,克服忧郁、沮丧等消极情绪,以积极的情绪状态投入到工作中,将大大减少拖延行为并提高学习效率。可向学生介绍转移、幽默、宣泄、升华、自控等调控情绪的方法;为学生创设产生积极情绪的情境,如融洽的师生关系、良好的班级气氛、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等等。积极调动他们的积极情绪,减少拖延行为的发生。
总之,拖延问题关系到的可以说是人性的弱点,而教育的本质在于改变,所以对于教师来说要改变学生的学业拖延问题是一项艰苦而具有挑战性的工作。和学生多一些沟通,多一些支持与帮助,促使他们的学习动机由最初的动机缺失到最后形成稳定的内部动机,从根本上克服拖延,这也是教师的光荣使命。
参考文献:
[1]李晓东,关雪菁,薛玲玲. 拖延行为的心理学分析[J].高校教育管理,2007,3:67-69.
[2]李淑文.中学生学习效率现状及相关因素分析[J]. 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05,1:54-56.
[3]Deci,E.L.&Ryan,R.M..The support of autonomy and the control of behavioral.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1987,53:1024-1037.
(作者单位:浙江省金华市汤溪高级中学321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