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凤香 张 莉
职业教育的开展和发展应以职业为基础、以就业为导向,突出学生技能水平的训练,强化技能评价在办学模式、教学方式、人才培养等方面的引领作用,深化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培训模式和评价模式改革,体现了职业教育的独特类型属性。笔者论述了在完善1+X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的背景下,如何以问题为导向,设定“优化人才培养、完善课程体系、规范教学标准、创新实训模式、提升技能等级、打造精英团队”的总体目标,形成独具特色的1+X教学新标准,将专业技能、行业认知与职业启蒙有效地融合到课程设置中,做到专业标准与技能证书相融通,并将其优化融合到专业人才培养的整体方案中。本文将以中职物流服务与管理专业为例,分析如何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优化融合专业教学标准与1+X职业技能等级标准。
笔者所在校依托1+X证书制度,以“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为支撑,借鉴“培养学生职业行动能力”的新理念,以德国知名职业教育专家托马斯·胡格教授创立的“胡格教学模式”为理论依据,并结合中职现代物流综合作业技能大赛赛项设置的变化趋势以及企业实际岗位工作需求,彻底打破传统的学科型课程体系,在“以学科知识逻辑为主线、以岗位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本位”的基础上,对专业课程从整体性“职业活动”的角度进行了跨课程体系的重新构建与组合,设计一系列典型的工作任务及流程,创设培养学生综合素养的高效课堂。
1+X证书考评标准要求职业院校应将证书培训内容有机融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优化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把1和X有机衔接起来,同时开展X证书的培训和考核,提高职业教育质量和学生就业能力。在职业教育的教学中,学校和教师只有采取有效途径,将课证融通并有效地融合到人才培养方案中,合理调整专业课程设置,突破专业教学重难点,打破“技能实践、大赛引领、职业认证”在实训项目中的界限,做到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的有效结合。
课证融通的教学内容设计要体现打破“技能实训+职业认证”的学科界限的理念(见下图1),按照1+X证书制度的要求对课程进行再整合,把专业课程,X证书考评项目中有着同质需求的内容,从融通性、关联性、层次性、动态性等方面入手进行逻辑对接,把交叉、零散、独立的学习内容有机整合起来,把不同层面的课程体系由垂直的层级变为横向的有机整合,课程设计直接对接1+X证书培训初级考核内容和职业基础两项内容。
图1 课证融通知识框架
根据1+X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的要求开发设计新的教学框架,可以极大提高人才培养的灵活性、适应性和针对性。作为一种创新的教学模式可以推广至各职业院校。
通过课程内容的重新整合,将1+X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培训的课时进行重新分配,分解为课上学习和晚间培训两部分。课上学习的90学时分别分解到技能综合实训月、专业综合实践周、专业课堂教学三个模块中,以此提高学习效率,节约培训成本。
首先,设计开发《物流职业理论基础认知》课程项目。参照1+X证书制度的职业基础理论标准,学校创新探究《物流职业理论基础认知》课程体系,该课程体系贯穿第1~4学期,将1+X证书制度中职业基础模块中涉及到的内容有机地嵌入到《物流基础》《物流客户服务》《物流技术实务》《物流信息技术》《仓储与配送实务》《思政——道德与法律》《思政——职业规划》《职业礼仪》等各类基础课程之中,调整教学重点,实施 “行为导向驱动”的教学方法,完成教学内容与培训模块的衔接。行为导向驱动的教学过程是由教师与学生共同完成的,教师的教学流程由目标导向→学习指导→反馈互动→综合评价等各个环节组成,学生学习流程由接受任务→分组活动→成果展示→自我评估等各个环节构成。教学最核心的目的是对个体行为能力的培养,通过优化多种学习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使学生的学习更加主动、生动和有效,整个教学过程将知识水平的提高与能力、素质的发展联系在一起。在学习行动中,突出“能力本位”原则,以职业行为驱动,注重培养学生的交往、沟通、协作和互助的能力,创造一种“教与教、教与学、学与学”高效互动的课堂。实现“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多层面互动,可以极大地提高课堂实效性。
其次,设计开发《专业技能提升项目——技能综合实训月》课程项目。参照1+X证书制度实训技能标准,学校还设计开发了《现代物流综合作业实训》课程体系。在物流专业学生已经掌握相关基础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学校为学生创设各类职业情境,摆脱单项实训的束缚,将典型的职业活动与职业技能有机结合,将专业核心课、专业技能课、专业拓展课、专业实践课中分散的、各自独立的、重合的实训内容,对接企业的职业行动逻辑进行重构,创设一种全新的实训模式,将实训与实际的工作过程序列实现“同步”,从而使得综合实训更加贴近实践。此外,课程体系还将“课程观、教学观、评价观”有机融合在实训过程中,重点是巩固及提升作业技巧,培养学生综合职业素养,锻炼学生独立、负责任地在团队中有效完成任务的能力。
专业技能实操包含设备操作、流程作业、信息处理、技能比武、职业素养五大模块,这五个模块的实训在第3学期开设,以技能综合实训月的形式组织开展实训,物流专业每个教学班按月轮流实训。实训具体设计如下:①分组安排:专业技能实操项目课程的实施采用“三师一课”模式,每个教学班分成流程组、信息组、设备组三个组,每组每周进行不同模块的轮换实训。②学时安排:周一至周五每天上午安排4个课时的技能实操,以组为单位进行实操学习,每周学时总计20课时,周一、周二、周四下午各安排2个课时的职业素养学习,以班级为单位组织学习,每周学时总计6个课时。③课程安排:每个教学班进行一个月综合实训,第1、2、3周每组轮换实训,第4周全班集中进行综合实训与技能比武。每个教学班总计课时为实操20×4=80(课时)、素养6×4=24(课时),每班每月总计104课时。
再次,设计开发《专业素养提升项目——专业综合实践周》课程项目。参照1+X证书制度职业基础理论标准,学校还创新完善了《专业素养提升》课程,专业素养提升包含专业拓展、行业文化、职业素养三大模块。该课程贯穿于第1~4学期,在完成公共基础课的前提下组织该课程的实施,每学期设置专业综合实践周,第一、二学期每周30课时,第三、四学期每周28课时(总计116课时),集中完成教学任务。教学任务由文化课、思政课、专业课的教师团队共同完成,教师团队必须具备“一师三课”能力,既要上好公共基础课,又要在专业综合实践周上好专业实践课(与专业相关的文化素养)和职业体验课(学生在企业短期定岗实习,1~2周/第二、三学期)。
学校广泛聘请行业专家、企业工匠走进校园、走进课堂,深入参与学校教学研究,积极完善课程体系,优化人才培养方案,规范教学标准,深度解读1+X证书职业技能等级标准,以1+X证书认证为标准,规范流程。将工匠精神融入到技能实训项目的日常教学中;同时学校还高度重视搭建校企合作的新桥梁、新平台,构建产教融合发展的新格局,推进校企协同创新。此外学校还以“国赛”为依托,更新理念,参照全国中职院校物流大赛的赛项规程,拓展专业视角,促进产教供需的有效对接。
其一是贯彻“五育并举”的教学理念。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积极借用学生对教师的信任和尊重,因势利导地把“德育(思想政治)、智育(知识技能)、劳育(劳动体验)、体育(体能训练)、美育(艺术素养)”渗透到课程教学中。教师在课前设计宣政播报、课间增加体能游戏、课后强化8S管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凝聚力,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吃苦耐劳精神,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
其二是梳理“四实一体”的岗位能力。学校将“实训、实习、实践、实战”各环节中的岗位能力进行细致梳理和整合,使得各岗位能力要求融会贯通,有效地避免了各教学环节中学习内容的重复,做到了在四维并举中细化分解,在齐头并进中内化吸收,有助于教师和学生节约时间成本,提高学习效率。
其三是探索“三观融合”的教学策略。在教育教学改革中,学校提出了“工作过程导向的学科观、行动导向驱动的教学观、促进持续发展的评价观”三观融合的教学策略,并将其贯穿于教学全过程中。教师在授课前聚焦于“课前精播种”方式,以尽可能引起学生的关注,激发学习兴趣;在授课中秉承勤灌溉的理念,确保教学和学习的实效性;在课后善“收获”,着力帮助学生实现知识迁移。
其四是打造“三师一课”的教学模式。学校在组织实施技能实训任务时,采取了“三师一课”的形式,即一个教学班配备三名教师,轮流使用三块场地,同时进行三个项目的教学。一名教师只带十几个学生的方式减轻了教师开展实训教学的压力,有助于维持实训秩序,可以更好、更高效地进行练习、辅导、评价、矫正和调节,可以让各层级学生更好地完成实训任务,使每一名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获得充分的提升和发展,有效提升各项职业技能。
其五是培养“三课一师”的教学团队。学校在教学和课程改革过程中,突破了学科和专业界限,大力建设符合“三课一师”复合型教学模式要求的公共基础课教师团队,这些教师既能上好本职的公共基础课,又能在专业综合实践周上好专业实践课(专业相关的文化素养)和职业体验课(企业实习),凸显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和发展的方向。
中职物流服务与管理专业在1+X证书制度背景下,落实专业教学标准与职业技能等级标准,是优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实现专业与职业融合的重中之重。通过“技能实训+职业认证”模块化课程体系的整合与优化,把“1”和“X”有机地衔接起来,能够有效地提升1+X职业资格等级证书的考核通过率,提高职业教育质量和学生就业能力。整合、创新设计“技能实训+职业认证”相关联的教学模式,优化“技能实训+职业认证”相融合的培养路径,也是未来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