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尚旭晴
“十三五”期间,锡林郭勒盟工业经济快速发展,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4.8%。在大力推进工业化进程的同时,深入贯彻“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思路,生产用水效能有所提升,节水型社会建设效果显现。
2020年,锡林郭勒盟规上工业取水量和用水量分别达到5317.92万立方米和4183.92万立方米,年均分别增长5.20%和5.40%,与工业增加值实现同步增长,较好地支撑了工业经济的发展(见图1)。
图1 “十三五”期间锡林郭勒盟规上工业用水情况(单位:万立方米)
用水结构呈现“两增四降”。2020年锡林郭勒盟工业用水中来自地表水、地下水和自来水的比重分别为33.50%、43.50%和7.30%,虽仍是工业企业主要取水渠道,但五年间所占比重分别下降1.40、5.30和1.30个百分点;相比之下,利用矿井水和再生水的比重分别为3.80%和9.80%,五年间分别提升了2.40和6.50个百分点;以软化水、冷凝水为主的其他用水占2.10%,五年间下降了1.00个百分点。规上工业用水效能提升,结构优化(见图2)。
图2 “十三五”期间锡林郭勒盟规上工业取水结构情况(单位:%)
重复用水率大幅提升。重复用水量持续扩大,是实现节约用水,提高用水效率的有效方式。2020年,锡林郭勒盟规上工业重复用水量26.09亿立方米,较2015年增加22.74亿立方米,年均增长50.80%。重复用水率98.40%,较2015年提升7.20个百分点。重复用水行业集中于电力、热力生产供应业,占比98.80%,较2015年提升6.60个百分点。煤炭开采洗选业、农副食品加工业和黑色金属冶炼压延加工业重复用水量由8.59万立方米、1.07万立方米和0.12万立方米增加至33.96万立方米、63.36万立方米和12.17万立方米。
污水处理量大幅提升。锡林郭勒盟工业污水处理能力明显提高,污水处理量呈现跨越式增长。2020年,锡林郭勒盟污水处理量245.07万立方米,较2019年增加158.67万立方米,增长1.80倍[1]。
在强化工业废水排放整治力度,提高企业节能环保意识的双重作用下,锡林郭勒盟规上工业外排水量增幅相对较缓。2020年,锡林郭勒盟规上工业外排水量1076.45万立方米,较2015年增加88.67万立方米,年均增长1.70%,分别低于用水量和工业增加值增幅3.70和3.10个百分点。外排水量占锡林郭勒盟取水量20.20%,占比较2015年下降3.80个百分点。外排水量行业集中于水的生产供应业、有色金属矿采选业,占比为34.40%、11.00%,较2015年提升24.00、8.40个百分点;电力热力生产供应业、煤炭开采洗选业占比11.10%、13.10%,较2015年下降10.00、2.40个百分点。
表1 七个重点地区规上工业取水量、增加值比重(单位:%)
2020年,锡林郭勒盟规上工业取水量在千万立方米以上的地区有锡林浩特市(2348.11万立方米)、多伦县(1039.07万立方米);取水量在百万立方米以上的地区有苏尼特右旗(229.07万立方米)、东乌珠穆沁旗(184.73万立方米)、西乌珠穆沁旗(744.19万立方米)、太仆寺旗(119.82万立方米)、正蓝旗(429.11万立方米)。7个地区取水量占锡林郭勒盟总取水量的比例达到95.80%,高于其工业增加值比重13.90个百分点。
表2 “十三五”期间各地区规上工业取水量及增速
“十三五”期间,锡林郭勒盟规上工业用水年均增速呈现“八升五降”态势。保持两位数增长的地区有阿巴嘎旗(99.90%)、西乌珠穆沁旗(10.70%)、太仆寺旗(29.50%)、正镶白旗(16.90%);年均降幅两位数的地区有二连浩特市(-10.90%)、苏尼特右旗(-12.30%)、镶黄旗(-21.90%)、乌拉盖(-12.70%)。
2020年,锡林郭勒盟电力热力生产供应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业、有色金属延炼压延加工业和黑色金属冶炼压延加工业取水量分别为1326.74万立方米、1140.16万立方米、315.06万立方米和45.09万立方米,较2015年分别增加275.72万立方米、123.50万立方米、115.95万立方米和37.20万立方米,年均增长4.80%、2.30%、9.60%和41.70%。四个行业合计占高耗能行业取水量99.6%,占比较2015年提升1.20个百分点。
2020年,锡林郭勒盟共有52户企业涉及重复用水,仅占全部规上工业企业数量的24.50%。重复用水量超千万立方米的企业共计10户,主要集中于黑色金属采矿选业、化学原料化学制品制造业和电力、热力生产供应业。重复用水领域覆盖面较窄,重复用水行业还有较大的待发掘空间。
2020年,锡林郭勒盟规上工业企业有污水处理能力的共计14户,占比仅为6.60%。五年间,锡林郭勒盟通过提高污水处理能力和重复利用水平,以节约替代常规水资源,污水处理量从个位数升至百位数,还有较大增长空间。
政府应着力调动企业的节水积极性,深挖工业企业节水潜力,全面开展节水技术改造升级,提高循环用水水平和污水处理能力,对企业设备升级、节水设施购置等给予政策支持和资金扶持,助推企业调整产业结构,优化生产流程,加快形成节水型生产方式。
重点抓好高耗水行业的节水技术改造,鼓励工业企业开展节水设备、工艺和技术的科技创新,大力促进循环用水系统、引导有条件的企业直接利用中水或污水,扩大企业重复用水的覆盖面,提高企业重复用水利用率,从根本上转变粗放型用水方式。
以水资源消耗总量、消耗强度的刚性约束促进经济发展方式和用水方式转变,对水耗较大的行业和企业,强化取水总量控制和量化考核力度,加强生产用水管理,形成企业节水常态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