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刊两会报道组
全国人大代表 冯丹
全国人大代表、华中科技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冯丹日前接受采访表示,信息技术的创新发展应注重人才培养,在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的过程中实现科技成果进一步转化和人才创新能力提升。冯丹提出,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关键是要打造能将学校、科研院所的科技前沿研究与企业需求对接的大平台,打通产学研间的“最后一公里”。通过这种大平台不断凝聚科技人才,在学科交叉融合不断发展的背景下进行协同攻关,推动科技创新和多领域、多层次的科研成果产出,同时推动人才科研素养和创新能力进一步提升。冯丹表示,科教融合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不断进行科研攻关,产教融合要面向经济主战场服务于企业需求,两“翼”合力,将前沿科技转化为生产力。特别是产教融合层面,应加大高校科研资源与企业的合作与协同,为学校和科研院所的人才提供施展的舞台。
全国人大代表 高琛
每年两会,教育问题总是代表委员关注的焦点。2022 年,全国人大代表,东北育才学校党委书记、校长高琛共提交“减负”背景下打造幸福教育、有效推进家庭教育促进法、构建医校联动的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模式等八个议案。高琛认为,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积极打造“幸福教育”,实现“学生有学习的成就感,教师有职业的荣誉感,百姓有教育的获得感”,是“双减”时代教育需破解的重要课题之一。“双减”减轻了学生不必要的负担,增加了“五育”并举的育人空间,更加有助于学生学习潜能的释放。借助这样的契机,在重视共性教育同时,也应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对他们施以适切的教育,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推进基础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多样化,特别是针对具有天赋及才能的儿童青少年进行早期发现和培养,是教育更好服务国家战略的需要,也是发展更加公平更高质量教育的必然要求。
全国人大代表 邱勇
全国人大代表,清华大学党委书记、中国科学院院士邱勇接在全国两会期间接受记者采访时,围绕“立德树人”“人才自主培养”等话题,阐述了自己的观点和建议。他表示,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对科学知识和优秀人才的需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迫切。
高校要落实立德树人,必须把立德放在首要位置。立德首先要在坚定理想信念上下功夫,在厚植爱国主义情怀上下功夫。高校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紧密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不断完善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体制机制,落实“五育并举”要求,着力加强和改进体育美育,广泛开展劳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要坚定“中国教育是能够培养出大师来的”自信,聚焦解决基础研究人才数量不足、质量不高问题,突破常规,创新模式,发挥好培养基础研究人才主力军作用。
全国政协委员 赵长禄
全国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北京理工大学党委书记赵长禄接受记者采访,就“高校要在基础研究和前沿交叉研究中发挥突出作用”阐述了自己的观点和建议。赵长禄表示,高校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在基础研究和前沿交叉研究中发挥突出作用,在相应学科专业的人才培养中做出卓越贡献。赵长禄建议,坚持以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为牵引,高起点布局支撑原始创新、核心技术攻关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基础与前沿交叉学科专业,建强人才培养体系;要遵循教育规律,加快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加大前沿交叉领域课程供给,创新科教融合机制;要更加重视科学精神、科学思维、创新能力的培养教育,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汇聚人才队伍,组织高水平研究活动;要坚持系统观念,完善基础与前沿交叉学科长期稳定支持发展的长效机制,健全科学评价体系,改革激励机制,鼓励教师心无旁骛地把精力用在教书育人上、用在潜心钻研学术上。
全国政协常委 袁亚湘
全国政协常委、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协副主席袁亚湘一直关切人才培养问题。他表示,科技人才培养应该坚持兴趣导向,充分发挥青年人才的活力与潜力,并提供良好的科研平台及环境,助力战略科学家培养。教育部和中国科协等六部门于2018 年提出实施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提出要选拔培养一批基础学科拔尖人才。袁亚湘指出,要重视基础学科拔尖人才的培养,在培养过程中要始终坚持兴趣导向,投入优质师资进行指导,并提供高层次的科研平台和更多的发展机会。但拔尖人才培养不能揠苗助长,不应因过分关注和评价指标给予其过多压力。此外,注重拔尖人才培养的同时也要加强整体科技人才队伍的建设,营造利于良性竞争、共同进步的科研土壤,为出现更多拔尖人才、提升整体人才队伍水平打造氛围良好的科研环境。
全国政协委员 司马红
创新联合体建设是推进和落实创新驱动发展的有效举措。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市科协常务副主席司马红全国两会上带来了《关于加快推进创新联合体建设、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提案》。她建议:一是加强产业共性技术研发创新联合体建设,在战略新兴产业等领域,围绕卡脖子问题,建设一批高质量、能长期发挥作用的产业技术研究院,突出公立性和成果转化;鼓励龙头企业牵头建设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搭建产业技术基础服务平台,合力突破关键共性技术。二是加大创新联合体政策供给,设置定向资金引导核心创新平台建设,激发核心创新平台创新活力;在新兴产业特别是跨界融合重点领域,引导新型研发机构,依托现有国家重大科技专项的实施部署,打造跨领域、多主体、全产业链集成的产业创新生态。三是促进国企和民企在创新联合体共同发挥作用,建设面向“卡脖子”技术的“国企+民企”分类主导的创新联合体,加强关键核心技术项目的联合攻关,形成强协同与弱耦合的创新生态圈。
全国政协委员 丁洁
推动医药创新,离不开医药创新支撑体系。“十三五”期间,我国医药创新生态体系建设经历了重大的历史转折,取得了斐然的成就。然而,医药创新支撑体系仍然存在很多矛盾和问题,比如鼓励医药创新的机制还没有建立、创新药可及性有待提高、原始创新乏力、赛道拥挤等。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教授丁洁认为,政策环境尤为重要,应着力营造良好宽松的政策环境,支持保护人才和产学研联动。她强调,相关政策应该更科学合理、不搞“一刀切”,更有利于研究者创新。目前我国对于产学研的相关管理规定和政策并不是非常畅通,比如政策是否允许兼职、兼职怎么认定等。如果在研究人员、研究机构和企业之间没有非常密切、顺畅的交流,那么产学研的转化就存在着阻碍。要着力营造一个润物细无声的环境,让研究人员能够交朋友、相互理解,进行信息式、持续的沟通。为产学研营造畅通的环境,才能达到长沟通、互相促进,使得医药产业有真正的创新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