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谢 喆
当代著名作家梁晓声在一如既往关注“人世间”的同时,也将目光投向未来“新人”。
近日央视黄金时段播出的开年大戏《人世间》在年度伊始就取得了极佳的收视率和热烈的讨论度,而这部剧的底本源于当代著名作家、茅盾文学奖得主、“知青文学”代表人物梁晓声创作的同名小说。小说《人世间》以周家生活为线索,展现中国社会近50 年的发展变迁,是更显宏阔的“大人们”在时代浪潮中奋力前进的生活世相。
与之相比,梁晓声的新作《我那些成长的烦恼》则像一本青少年版的《人世间》,以作家个人的成长传记为镜像,这本自传小说貌似将写作视野窄缩到“小孩子”——童年的梁晓声的个人生命体验中,回忆个人的童年成长经历,书写父母、老师同学、远亲近邻,北国风光中相濡以沫的清贫生活,成长中的快乐与烦恼,但实际仍以普世性和关怀感,记述了一代人共享的童年往事,堪称一册生命教育的教科书。
在这本书中,梁晓声以朴实而生动的文笔,记录了童年时期生存、生活、学习、成长的过程。其中的人物栩栩如生、故事清晰感人,人和事呈现出的社会状态,纪实地还原了物质短缺年代里关于与贫穷的斗争、关于对知识的渴望、关于对同学之谊的珍惜、关于对家庭与邻里关系的理解、关于对父母兄弟等亲情的建立与维护……在自传体的真实记述中,苦难和温暖并存的童年世相借由作家驾轻就熟的文笔,以积极正向的面貌呈现,书中那个昔日的孩子,跨越时代的沟壑与当代孩子有了一场真诚亲密的对话,道破了苦难对人的涵养力量,以润物细无声的文学处理,于潜移默化中指引未来的“新人”,也即当下的孩子:一个人要学习适应生活、适应社会,探索进步,学会善良,担当责任。
《我那些成长的烦恼》一书中多个人物是《人世间》中人物形象的原型,更令人触动的是,梁晓声所描写的都是他童年生活中的真人真事。他表示:“书中所写,都是我眼和我心所感受的。这些在那么长的时间里用那么好的友谊陪伴着我的人,我把他们都写在我的书里,这是我感激他们和体现我对友谊的珍视的一个最好的方式。”关心和爱护他的陈大娘、哥哥的老师、几名一起玩闹的同学,在书页中的名字都是梁晓声童年遇到对应人物的真实姓名。
这本极具真实性的成长自传,以梁晓声一贯真诚坦率的文风写就,语言以诚动人,没有一点矫揉造作的精致,凭借炉火纯青的文笔境界,他用简单的几句话就足以把人、事交代清楚,毫无累赘粘连。借由这份真诚的心意、纯熟的文笔和真切的回忆,他在书中切实地还原了童年时代的历史面貌:处于短缺时代的中国,基层百姓生活遇到的艰难困苦的时刻,以及全力应对又捉襟见肘的局促状态。同龄人读来是感同身受的昨日重现,而当代孩子阅读则是一种历史时代的记忆补缺,书中那个过去的孩子与当代的孩子得以跨时空真诚对话,消弭时间屏障带来的漠视和遗忘。
在《我那些成长的烦恼》一书中,梁晓声所要书写的“成长的烦恼”,远非当下孩子会有的青春期小烦恼,而是真真正正的苦难——贫穷无助的生活,精神失常的哥哥,小小年纪挑起一家子的生计、东北冬天滴水成冰的极寒……特殊的时代背景下,在面对这些足以击垮心灵的苦难时,即便是年幼的孩子,也必须去直面苦难抗争,直面挫折经受历练,苦难正是成长的垫脚石。
这本书对童年苦难书写的可贵之处在于,梁晓声以讲故事的方式将其平静地说出来,完全站在孩子的立场去书写苦难,既不刻意遮蔽绕开,也不施加梦幻的渲染,不矫情也不煽情,只是坦诚直白地将苦难的生活呈现出来,同时写出痛苦外的温情和互助,苦难和温暖并非割裂出现,而是在苦难发生时,恰有亲情和友情照亮了成长的路途。毕竟,苦难如果仅仅是苦难,在具有教育指向的儿童文学中就显得突兀失当,梁晓声在这本书中,既写出了真正的童年的疼痛、苦难,还有在这种疼痛和苦难中真正的童年的天真和力量,苦难牵引的情绪不再是抱怨、消极或颓废,而是勾连出一种真善美的力量。
在《我那些成长的烦恼》中,梁晓声立足于孩童立场的苦难书写,不光可以带领他们抵达残酷的现实,也能带他们走出这个近乎残忍的现实,重给压抑的现实以温暖和希望。也因此,著名作家瓦当会评价说:“这本书可以看作是一本少年版的《活着》,或者说是另一种《平凡的世界》。”这本书不只唤醒了成年人的公共记忆,更是告知孩子们关于苦难、善良、勇敢和成长的心灵读物。
梁晓声自言:“我经常觉得我眼和我心所感受的有很多都是善。那些丑陋的或是使我们受伤的一部分,在我眼中和心中从来不是我们生活的全部,我的眼和心一定从来都看到了另一部分,而且我认为正因为有了另一部分的存在,那些丑陋的都可以过去,我们可以用理性去挡住那些丑陋的部分对我们的侵蚀。这就是我一直写作的理念。”在《我那些成长的烦恼》这本带有浓厚个人色彩的成长自传中,读者所能看到的不只是他的童年故事,更是他想要对未来的“新人”——当下的孩子们成长的劝言,那些足以抗衡“成长的烦恼”的善良、真情和责任的力量。事实上,作为一本传记类作品,这本书的力量正在于书写了一个具有榜样作用的生命原型,为当下孩子提供一个更好的成长镜像。
书中对善良的认同和赞许是贯穿始终的,《我那些成长的烦恼》中,同学、老师、邻居,包括一些陌生人,他们身上都传递出了一种友爱,一种正能量。梁晓声透过小说表达出的朴素真理是:只要我们对别人的帮助深怀感激,就会有更多更热心的人愿意帮助我们。诚挚的真情则是书中写苦难哀而不伤、怨而不怒的调和,梁晓声笔下,这个故事中如蛛网般交错生出绵密坚韧的情感网络,在门户之内,是父子情、母子情、兄弟情紧密相连的亲情;推开门,是同学情、师生情、邻里情交错的人际网。也正是在这些情感脉络的支撑中,成长路途中的责任感得以孕育和培养,因为怀着对每一个亲朋师长的真情,便相应生出了对家庭、对朋友、对学校、对社会的责任感,渐渐明晓和把握住道德感、是非感和责任心。
正因为对这些普世性的成长价值的书写,这本似乎独属作家个人传记的小说就不再单纯是一种私人回忆,而是既能让读者思考,也让社会反思的格局之作。不妨回看目录,书确实是由一个个连缀的故事组成,单独阅读是独立的珍珠,但串联起来就形成了一整串熠熠生辉的项链,达成了完满开阔的效果。再看作者本身,正如梁晓声自言的,想要借由《我那些成长的烦恼》意图传达的人生理念在于:“不论贫穷还是病患,不论缺煤还是少粮,不论家在这里还是那里,只要一家人相亲相爱,困难总是会被克服的。而只要我们对别人的帮助深怀感激,就会有更多热心的人愿意帮助我们——这是我从童年到少年的成长史证明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