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上6:30,拉萨大清真寺旁边的小广场上,摊贩们已经摆好各自的摊位,开始吆喝着售卖自家的水果、蔬菜和零食等,烤羊肉串儿的,也早已生好炉子,炉架上码着肉串儿,膘连着筋,筋连着瘦,吱吱啦啦地滴著油,旁边已经围了好几个人,有住在附近的居民,也有来自外地的游客。炒下水的摊位,两个人忙碌但有序,爆炒的香味四溢,买好菜的居民迅速从修建得均匀而平整的巷子离去回到各自家里生火做饭。
白天的古城,来来往往的行进轨迹纵横交错,但内线泾渭分明:常住居民开店的,转经的,接送小孩的,出古城上班的。老人们一般转完八廓街,会约着朋友,去熟悉的茶馆里点上一壶奶茶或酥油茶加藏面及炸土豆开始聊天;游客一般先奔大昭寺,之后沿着八廓街闲逛,或在摄影师的带领下拍组写真,或找一个面包坊点一个牛粪面包。
诚然,放在历史长河里,看古今地图对比,拉萨古城也没能抵挡社会发展的大势所趋——街道变宽,古建筑数量在减少。我曾在两个地方看过拉萨古城样貌,第一个地方是在小昭寺旁边的吉本岗艺术中心,据讲解描述,更早的拉萨古城很像威尼斯,河渠纵横交错,委实有些不可思议。第二个地方是在西藏礼宾府的八廓空间,三张地图展示了拉萨古城的变化,大院的公共空间在加大,院落的数量在减少。
与之相反的是,古城里新的社会范型和物质模式被引入,有的古建大院被改建成酒店、餐厅、艺术馆、展览馆等公共空间,藏式建筑的外壳内有现代的“灵魂”。
古旧的奇妙融合吸引着许多来自世界各地追求本原意义的年轻人,来到古城开店工作。享受着在圣地拉萨最传统的生活氛围的同时,以年轻人自己的品位和审美,将源源不断的生命力与当代活力注入其中。他们有的是拍写真的小情侣,有的是开客栈的小老板,也有画唐卡的,卖古着的,开面包坊和咖啡馆的。
作家马原老师曾经说过一句话:世界之大,大不过八廓(角)街,八廓街就是西藏的核,包括它的老房子里边的那些小窗户,窗户里边的那张脸,我们就天天看那些窗户,看里面的那些小商品,窗户里的那些脸每天也在往外看着我们,觉得非常奇妙。
《西藏人文地理》杂志编辑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