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一理论视域下《黄帝内经》对称象似性辞格英译

2022-04-20 20:47魏敏慧云红
海外文摘·学术 2022年2期
关键词:回环辞格黄帝内经

魏敏慧 云红

《黄帝内经》是我国传统中医学的经典代表著作,全书由《素问》和《灵枢》两部分组成,是一部有关中医医理的综合医书,其中蕴藏了丰富的传统中医哲理、中医药文化、古典哲学、中国传统文化。全书以古文形式写成,大量使用了比喻、排比、重叠、互文等此修辞手段,语言形式优美、富含哲理性,这些修辞手段既增强了《黄帝内经》语言的表现力、说服力,又与传统中医学所强调的哲理观念不谋而合。

對称象似性辞格是《黄帝内经》修辞格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形式上看,对称象似性辞格均衡对称,结构整齐;从内容上看,对称象似性辞语句承载着了深刻的传统中医学哲理。但是,目前《黄帝内经》修辞格翻译研究主要集中于比喻、排比等辞格英译研究,有关对称象似性辞格英译的研究较少。本文以西方新修辞学代表人物肯尼斯·伯克的同一理论为指导原则,分析李照国教授《黄帝内经》英译本中对称象似性辞格的翻译特点,探讨适用于对称象似性辞格的英译方法。

1 对称象似性修辞

1.1 象似性与象似修辞

语言象似性是认知语言学研究的一项重要内容,象似性理论认为语言符号的意义和形式之间存在着必然联系。语言形式是意义的载体,意义是借其形式表现出来的。象似修辞理论是融合象似性与修辞学而成的交叉学科[1]。基于国内外现有象似性研究的基础上,卢卫中首次提出了象似修辞理论,并对其进行深入研究和拓展。象似修辞指为了修辞效果和交际目的的需要,语言使用者倾向于选用象似性度高的语言形式或结构,衬托所要表达的意义。

1.2 对称象似修辞

对称象似性指在概念上具有同等重要性和并列关系的信息在表达上也具有对称性[2]。在《内经》文本中,对称象似性辞格主要通过相互结构和各种类型的平行结构来实现,主要表现为回环和对偶这两种辞格。

1.2.1 回环

语言学家王希杰曾指出:“回环就是重复前一句的结尾部分,作为后一句的开头部分,又回过头用前一句开头部分作后一句结尾部分[3]。”回环的基本结构为ABBA,这种回环往复的修辞形式能够有助于加深读者理解,增强语言说服力。《内经》文本中有许多回环辞格的典型代表,如“左刺右,右刺左”、“寒极生热,热极生寒”等。

1.2.2 对偶

修辞学家陈望道曾指出:“说话中凡是用字数相等,句法相似的两句,成双作对排列成功的,都叫做对偶辞”[4]。《内经》使用了许多对偶句,如“天至广不可度,地至大不可量”、“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等,这些句子利用对偶辞格的语言特点阐释晦涩难懂的医理,揭示事物之间的辩证关系。

2 同一理论

肯尼斯·伯克是新修辞学的代表人物,其核心观点是同一理论。“同一”的概念根基于“物质”(substance)。伯克认为,人们通过许多物质形成自我,这些物质包括有形物体、职业、朋友、信念和价值观等。当我们与他人共享某些“物质”时,如职业相同、拥有共同的朋友,我们就与他人取得了同一[5]。同一理论以受众为中心,强调修辞的目的是使受众获得“同一”,以此成功实现交际和沟通。翻译作为一种交际活动,若想实现成功交际,原文作者、译者和译文读者三者之间必须获得同一。《内经》对称象似性辞格英译主要涉及以下两个交际阶段:一是译者与原文作者的交际阶段,在这一阶段,原文为二者进行交际的媒介,译者需要对原文进行分析、理解、转化,与原文作者获得同一;二是译者与译文读者的交际阶段,在这一阶段,译文是二者进行交际的媒介。

3 同一理论视域下《黄帝内经》对称象似性辞格英译

3.1 译者与原文作者的同一

《内经》语言文学色彩浓重,这给读者和译者造成了理解和翻译上的困难。对称象似性辞格是《内经》中的典型修辞手法,在英译过程中译者应谨慎处理。译者与原文作者的同一首先体现在内容同一,其次是形式同一。

3.1.1内容同一:抽象名词具体化

内容同一体现在译者准确理解原文作者传达的信息,忠实于原文作者所叙述的事实、保持原作的写作风格。中医英译仅仅翻译字面意思是远远不够的,这种翻译未能完全忠实于原文,对于某些抽象概念,译者需要理清其背后的深层意思,进行具体化、明晰化处理。

例1:左刺右,右刺左。

释义:左病刺右,右病刺左。

译文:Needling the right side [for treating the disease located on] the left side and needling the left side [for treating the disease located on] the right.

分析:本例中,原文利用语序调换构成了回环结构。在译文中,译者有意保留了原文的对称结构,使用“and”将前后两句连接起来,并增补了“for treating the disease located on”这一部分,将“左”、“右”的抽象内涵进行具体化处理,即“左病”和“右病”,便于读者理解,实现与原文作者的同一。

例2:其未满三日者,可汗而已;其满三日者,可泄而已。

释义:受病未满3日的,可通过发汗使其痊愈;受病已满3日的,可通过泻下而使其愈。

译文:[To cure the disease with the duration of] no more than three days, sweating [therapy] can be used; [to cure the disease with the duration of] more than three days, Xie (reducing or purging) [therapy] can be used.

分析:本例为对偶句,原文省略了主语“疾病”;“汉”、“泄”是指汗法和泄法,译文对这些都进行了具体化处理,分别添加了“disease”、“therapy”,准确传递了原文的深层意义,实现了译者与原文作者在内容层面的同一。

3.1.2 形式同一:保留形式,重现对称象似性辞格

形式同一指的是译者在忠于原文内容的前提下保留原文作者叙事的语言风格、结构和特征,再现原文的结构形式特征和语言风格,实现了译文与原文在语义与形式的一致。

例3:故先痛而后肿者,气伤形也;先肿而后痛者,形伤气也[6]。

释义:所以先痛而后肿的,是气分先伤而后及于形体;先肿而后痛的,是形体先病而后及于气分。

译文:Swelling following pain [indicates that] Qi has damaged the body. Pain following swelling [shows that] the body has impaired Qi.

分析:此句用過变换词语顺序构成了一个回环结构,译者将其处理成两个短句,利用动名词结构“Swelling following pain” “Pain following swelling”及“that”引导的名词性从句再现了原文的结构特征,实现了译文和原文在形式上的同一。

例4:岐伯曰:“逆之从之,逆而从之,从而逆之,疏气令调,则其道也。”

释义:岐伯回答说∶“或用逆治,或用从治,或先逆后从,或先从后逆,疏通气机,使其调达,这就是调气治病的方法。”

译文:Qibo answered, "[It can be treated] by Ni (routine treatment), by Cong (contrary treatment), by Ni first and then by Cong, by Cong first and then by Ni. [Anyway, measures should be taken to] dredge and balance Qi. This is the key to treatment."

分析:此句为回环结构,译者采用音译加注的处理方式,将“逆”译为Ni (routine treatment),“从”译为“Cong (contrary treatment)”,并仿造原文回环部分的结构,将其译为“by Ni first and then by Cong, by Cong first and then by Ni”,再现了原文的神韵和语言特点。

3.2 译者与译文读者的同一

译者在翻译《内经》对称象似性辞格时,除了获得与原文作者的同一,还必须考虑译入语读者的反应,重点关注如何使身处不同文化背景的译文读者克服文化障碍,理解并接受中医古籍中蕴藏的中医医理和中国传统文化,实现译者与译文读者的同一。译者与译文读者的同一主要体现在认知结构同一和文化同一。

3.2.1 认知结构同一:变换形式,省译合译

认知结构同一是指译文顺畅自然、符合译文读者的语法习惯,因此,在翻译《内经》对称象似性辞格时,译者应努力使得译文自然流畅、符合译文读者的阅读习惯。译文应以读者为中心,采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提高译文的可读性。

例5:左强者攻其右,右强者攻其左,血变而止[7]。

释义:凡向左侧牵引的,刺其右侧,向右侧牵引的,刺其左侧,待血色正常时停针。

译文:[If] the left side [of the body] is stiff, the right side is needled [to let out blood until the color of the blood turns normal]; [if] the right side is stiff, the left side is needled [to let out blood] until [the color] of the blood turns [normal].

分析:此句通过变换“左”、“右”的前后位置,构成了一个典型的回环结构,在保留原意的前提下,译文将“血变而止”合译至回环结构中,重新形成了一个均衡的对称结构,符合译入语的行文习惯,便于译入语理解。

3.2.2 文化同一:替换形象,找到对应译入语

中医语言文学色彩浓厚,具有很强的民族性和自身特色,因此原文语言的特殊概念在译入语中可能会出现语义空缺。在此过程中,译者应努力克服文化障碍,将原文中的特殊形象或特殊概念进行替换,找到对应的译入语,以便译文读者理解。

例6:岐伯曰:“其气来实而强,此谓太过,病在外;其气来不实而微,此谓不及,病在中。”

释义:伯回答说:“其脉气来,应指实而有力,这便是太过,主病在外;如脉气来时应指不实而微弱,这叫做不及,主病在里。”

译文:Qibo answered,"[If] the pulse appears full and strong, it is called Taiguo (excess), indicating exterior diseases; [if] the pulse appears full and weak, it is called Buji (insufficiency), indicating interior diseases."

分析: 此句为对偶句,“太过”指藏气之太盛,“不及”指藏气之不足,译者采用音译加注释的方式,将其分别译为“Taiguo (excess)”和“buji (insufficiency)”,转换成译入语中对应的“excess”和“insufficiency”,便于译文读者理解。

4 结语

对称象似性辞格是《黄帝内经》中的一大典型辞格,其结构独特,均衡匀称,是《黄帝内经》英译难点之一。本文以修辞学家肯尼斯·伯克的“同一”理论为指导原则,分析探讨适用于对称象似性辞格的英译方法。研究发现,为了准确翻译对称象似辞格所蕴涵的内在意义,再现其独特的语言结构,获得译文读者能够理解和接受的译文,实现原文作者、译者、译文读者在内容、形式、认知结构和文化四个方面获得同一,译者可采用以下英译方法:(1)抽象名词具体化;(2)保留形式,重现对称象似性辞格;(3)变换形式,省译合译;(4)替换形象,找到对应译入语。

引用

[1] 卢卫中.认知修辞学:象似性的修辞性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21.

[2] 赵艳芳.认知语言学概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1.

[3] 王希杰.汉语修辞学[M].北京:北京出版社,1983.

[4] 陈望道.修辞学发凡[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

[5] 邓志勇.英语修辞理论与翻译[J].上海科技翻译,2000(1):19-24.

[6] 李照国.黄帝内经·素问[M].西安: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5.

[7] 李照国.黄帝内经·灵柩[M].西安: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5.

基金项目:2020年重庆市研究生科研创新项目“《黄帝内经》对称象似性辞格翻译研究” (CYS20224)

作者简介:魏敏慧(1997—),女,湖北黄冈人,研究生,就读于重庆医科大学外国语学院。

通讯作者:云红(1971—),女,江西南昌人,教授、博士,就职于重庆医科大学外国语学院。

猜你喜欢
回环辞格黄帝内经
Stabbing Pain with Words
嘟嘟闯关记
二语教学中的辞格教学
《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之新诗教学多样性探索
漫谈修辞研究的起源
《黄帝内经》修辞格英译研究
试论对修辞主体建构夸张文本的心理分析
大自然的音籁 灵魂的交响
《黄帝内经》“酒伤”理论析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