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教育是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针对以往在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的滇中地区,因为对音乐教育的不重视、师资水平参差不齐等问题,使得进入高中的学生音乐素养缺乏,理论知识薄弱,音乐鉴赏处于流行音乐阶段的学生,如果仍然按照高中音乐教学大纲的要求进行音乐教育,学生被动地接收超出他音乐审美范围外的音乐作品,音乐教育难以达到预期的教育目的。面对学生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注重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基本审美能力。
在我国,音乐审美教育历史悠久,春秋时期著名教育家孔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论语·泰伯》,认为一个人的全面修养不能缺少音乐[1]。通过欣赏鉴别音乐能扩大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情感和内心世界,陶冶情操。音乐教育是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培养学生对审美的理解能力从而具对音乐的初步审美能力,作为实施美育教育重要途径的高中,提升学生们的音乐感知力和想象力已然随着社会发展需要,如春风化雨般渗透进各个高中校园。以往在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的滇中地区,因为对音乐教育的不重视、师资水平参差不齐、音教基础设备短缺等问题,音乐教育状况不如人意。以滇中地区阳宗海片区中小学音乐教育为例,笔者任教四年多发现,该片区90%以上的中小学音乐课名存实亡,具体表现为:音乐教师资源缺乏,多数学校没有专业音乐教师,少数学校有音乐教師迫于考核压力,身兼数科,被迫转学科兼任语文、数学教师等。还有,以主科为重是该地区家长的普遍观念,以及网络时代带来的快餐式音乐左右学生的音乐审美。
目前,阳宗海片区学生高中以前所学习到的音乐知识十分有限,甚至有的学生处于“一问三不知”状态。2021年8月阳宗海片区实行大规模教育人才聘用整改,实行双向聘用制,使人才资源流动。在校内实施学科专职,不兼科不跨学科,实现了专科专任。改善人才资源被挪用的现状。当地中小学的音乐教育也迎来了春天,但面对已然走过小学初中步入高中阶段的这一部分同学,音乐素养依然处于起步阶段。例如七甸中学高中部学生由于音乐素养缺乏,理论知识接近空白,表现为在音阶认不全,五线谱不识,简谱不分,节奏感差,不懂得基本音乐常识,对音乐的感知力薄弱,不少学生甚至听不出旋律高低走向。对于这部分阶段的学生,如果仍然按照高中音乐教学大纲的要求进行音乐教育,学生被动地接收超出其音乐审美范围外的音乐作品,难免会产生对音乐产生抵触情绪,致使音乐教育难以达到预期的教育目的[2-4]。
因此,在中学音乐的教学中,音乐教师应当转变教学观念,从学生的兴趣入手,培养中学生的主动性和学习音乐的积极性。并且教师要探索教学方法,为学生创造多样性、趣味性和实效性的音乐课堂,进而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
1 激发审美兴趣是培养审美能力的前提
在面对音乐理论基础接近空白的学生,在对学生的课堂教学中首先需要填补理论空缺。但占用太多课堂时间去补教音乐常识就会失去高中音乐课的意义,其他同学也会因此丧失学习音乐的兴趣。兴趣对学生来说才是最好的老师,卡巴列夫曾说过说:“激发孩子对音乐的兴趣,是把音乐的魅力传送给他们的先决条件。”教学中应该激趣引导,巧设起点,培养学生对美的感受力,潜移默化地将音乐知识带入课堂教学中。音乐学科是一门综合课程,内涵了人文、历史、地理文学都与之相关,在音乐教学中要会结合其他相关学科课程内容进度以及学生的偏好选择音乐作品进行赏析。例如,选择高中语文课本有同一内容的古风作品《琵琶行》,再结合语文课程进度学习,同时引入学生感兴趣的戏剧唱腔体验学唱《琵琶行》,此歌曲覆盖的多种节奏型,又有多处倚音装饰以及反复记号等乐理基础知识,唱法中融合了戏曲唱腔及戏剧念白,填补了音乐基础空白又为学习传统戏剧打下了基础。在课堂上,在学唱歌曲的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以聆听音乐发现歌曲反复记号运用的奇妙性,节奏变换与乐曲风格息息相关,就能激发起学生对音乐的求知欲和探索欲望,同时也填补了音乐基础理论常识的空缺。结合其他主学科教学,在教学设计中巧妙地设计穿插音乐知识,有目的活动设计,合理选择教学内容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实现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
2 以声意境培养学生审美感知力
音乐审美感知是通过听觉而获得的对音乐音响及其结构形式的整体印象和总体感觉。音乐感知力大的培养是在学生对音高、节奏、力度、音色等音乐基本要素的听辨力和对音乐音响的基础上,着重对学生的音乐综合审美感知的培养[5]。音乐鉴赏是培养学生音乐审美能力在重要途径。欣赏鉴别音乐的关键是倾听,这就要求学生具有一定聆听的能力。而在面对这一群基础薄弱的学生,首先是如何让学生学会聆听音乐,从聆听中了解音乐基本要素的特征,逐步培养聆听音乐的耳朵。在同学们开始接触音乐课时,教师应以柯达伊手势教学法让学生熟悉音阶,了解旋律走向。以四拍,二拍、附点节奏等多种节奏演唱基本音阶上下行,熟悉音阶的同时也对其节奏有了基本的认知,是对于这一阶段学生学习简谱最有效的方法。
基础薄弱的高中生,身心发展接近成熟,内心情感也开始变得丰富,渴望新鲜事物,对音乐欣赏的需求是非常渴望的,对音乐的感受较为敏感。为了拉近作品与学生的距离,在教学中教师可在课前2分钟给学生播放与课程相关的音乐,让学生提前融入音乐中。例如,在鉴赏“少数民族音乐”一课中,以一首维吾尔族民族舞曲进入课堂,在民族的麦西热普节奏中伴随简单的新疆舞动作示范,能使同学突然从原本凌乱嘈杂的氛围中将注意力逐渐集中在音乐和老师有趣的舞蹈动作上。那活泼鲜明的节奏,热情欢快的情绪瞬间激发了同学们的热情,有的同学会跟着音乐和老师一起互动着起舞。在这样一个轻松活跃的氛围中让学生感受到与网络音乐不一样的美,不知不觉就参与到音乐中,亲身感受音乐带来的快乐,感知音乐的美。在享受音乐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利用音乐基本要素分析作品,感受音乐。
3 视听结合培养审美理解力
在展开中学音乐教学活动时,作为一门抽象艺术,音乐和审美理解能力之间本身便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与此同时,审美理解能力也是学生欣赏音乐的关键表现之一,而这一点同时也是音乐艺术和绘画、雕塑这类艺术的区别。针对于同一首音乐作品,不同的人所产生的聆听感受也有所不同,甚至是处于不同的时期,同一个人对同一首音乐作品的感受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因此在音乐教学中,适时引导学生进行理解、帮助学生静下心来聆听感知音乐所拥有的独特意境,能够进一步启发学生创造性思维,在此过程中,为培育学生审美能力的提升也带来实质性的帮助作用。与此同时,高中学生有较高的分析能力和一定的知识储备,学生对于直观的视觉形象接受能力较强,而对于抽象的声音形象感知力较弱。在教学中,可根据作品内容设计视觉形象感受,从而提高对听觉形象的理解。在阳宗海中学音乐教学课程“人民音乐家——聂耳”对《金蛇狂舞》作品赏析中,根据作品描绘的情景,设计了三幅画来表现作品。让同学们为三幅图排序,以自我的理解为画卷填写故事解说。通过引导同学们看图说故事的方法,将同学们带到音乐中去。以直观的视觉形象淡化对声音形象理解的难度。三幅图所展现的是乐曲中三个部分所表现的场景。让同学闭眼聆听想象画面,感受音乐的内涵。也借此引入曲式结构的讲解,降低对理论知识的理解难度。在教学中结合学生现有的知识储量和生活实际,以图文辅助视听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发散思维,再巧妙的穿插知识重难点。以视、听结合培养学生的对音乐的审美理解能力。
4 扩大欣赏范围结合生活,培养审美想象力
黑格杰曾说过:“最杰出的艺术本领就是想象”。音乐也是非语义,非具象性的艺术。音乐的形象是从音响组合的形式中传达出来的幻想。欣赏者想象力越丰富,就对音乐作品的声音与表象之间的联系更清晰,情感、意境更明了。就如古代伯牙与子期的故事中:伯牙善鼓琴,子期善欣赏,钟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泰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钟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生动地说明了想象在音乐中的作用。
在滇中地区民间音乐资源极度丰富而得不到有效利用在当下的音乐教学中成为提高学生音乐审美想象力的有效资源的情况下,我们该如何培养学生的审美想象力?可以利用滇中地区现有的音乐资源扩大学生的音乐聆听范围及渠道,丰富学生的生活体验。生活体验越多,想象力也就越丰富,这是艺术的源泉。一个人的生活视野和知识渊博直接影响了他对音乐想象的深度和广度。
现阶段国家实行教育整顿改革,学校主张特色办学,学生的课余生活逐渐丰富,社团活动豐富多样起来,但由于刚步入高中的这一阶段学生对基本常识缺乏认知。这也是学生缺乏想象力的一个关键因素。滇中地区民间资源富足,可以有效地利用当地资源让民间音乐走进校园,开展校外活动,将好的资源引进来,让学生走出去,增加交流体验,拓宽视野,助力学生成长。培养学生音乐审美想象力就需要扩宽学生的视野,在这个飞速发展的时代,光靠学校教的那些知识是不足以打开学生的眼界的。没有生活就没有想象,没有想象就没有艺术。
其次,在审美教育中,有意识地激发和引导学生对音乐作品的想象,对于抽象的音乐作品,可通过学生的情绪体验来想象作品画面,在根据直观的影像确立头脑中对音乐形象的思维,降低音乐理解难度。课堂教学中用不同情绪的曲子“抒情地”“活泼欢快地”“悲伤地”“坚定有力地”等让学生聆听判断作品的情绪,根据不同情绪选择不同乐曲。我还会将表情术语更换成更为形象化的语句“侃侃的小溪”“壮阔的山河”等,当同学们聆听到这些曲子时脑海里就会想象出不同的画面。在请同学来谈一谈在那一段音乐中听到的。最后再配以影像清晰学生的想象。以声创境加以视频图文结合引导学生声临其境大胆想象,逐渐形成对音乐作品发挥想象的习惯,以培养学生初步的对音乐想象的能力。
5 融汇音乐特色,启发学生审美创造意识
审美教育的目标不仅仅是将美传授给学生,更是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发展学生审美意识,促使学生以审美为基础进行转再创造。考虑音乐教育本身便涵括着极为丰富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因此,学生更需要在学习音乐知识的同时发展自己的创造才能,在实际展开音乐教学活动时,教师便可融会音乐特色启发学生审美创造意识,通过设计问题进行实践、有效渗透等多个步骤,让学生在感知音乐之美的同时体会歌曲作者在音乐中所赋予的情感,进而了解音乐作品的音乐形象和思想感情,为学生获得较强的审美能力奠定下坚实的基础。
在音乐教学中,音乐欣赏教学常被称作为三度创作,对启发学生审美创造意识来讲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例如,教师可以带领学生欣赏《阳光三叠》(阳关曲)这首古曲,教师一边播放这首音乐、一边轻声吟诵古诗,由此营造出古色古香的艺术氛围,促使学生在聆听音乐作品的过程中感知美好情感,并且对音乐作品中呈现出的意境产生更加美好的憧憬。接下来,对学生的审美创造意识也将起到启发的作用。以此为基础,教师再带领学生欣赏器乐作品《梁祝》,首先用语言描述的形式讲出梁祝之间的动人故事,接下来,学生一边欣赏音乐一边便能联想到,在秀美的江南景色中梁山伯和祝英台之间发生的浪漫爱情故事。由于前期已经运用古曲进行铺垫,再用《梁祝》为主题引导学生独立完成对此首歌曲进行审美创造,教师可以启发学生尝试着运用线条和色调先展现出歌曲中不同部分所蕴含的情绪,通过以音乐为载体绘制出一幅图画。如,在欢快的乐段可以用红色代表;在浪漫的乐段,则可以用紫色代表;一些悲哀的乐段,可以用灰色、黑色去表现。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会对此首乐曲进行深层次的体验,以此为基础所展开的再创造对培养学生审美意识、增强学生音乐素养将带来极大的帮助作用,这一点是非常宝贵的。
6 结语
总之,音乐教育的过程绝对不是简单地音符输出过程,通过音乐对大脑的刺激,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的理解力,发散学生思维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基于此,在展开中学音乐教学活动时,结合学生实际需求、对传统教学方案进行调整,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作为培养学生审美的前提;以声意境培养学生审美感知力;以视听结合培养学生审美理解力;以扩大欣赏范围结合生活培养学生的审美想象力;以融汇音乐特色、启发学生审美创造意识。按照以上思路进行创新,有效提升中学音乐教学中审美教育的质量。除此之外,在今后展开教学活动时,中学音乐教师要不断挖掘教学方法,把握教学细节,融合学生感兴趣、利于辅助学生学习的教学法,如案例教学法、议题式教学法等,通过优化教学课堂、渗透因材施教理念注重教学,从而真正做到以学促教,让音乐教育和审美教育助力学生的学习和成长。
引用
[1] 李丽.试论当代音乐审美教育的新内涵及其社会意义[J].教育探索,2007(7):48-49.
[2] 易琳.音乐教育在理工科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和方法探讨[J].华北科技学院学报,2017,14(6):114-119.
[3] 周绍谷.试述如何上好初中音乐欣赏课[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4(4):214.
[4] 樊晓.高中生音乐审美心理与音乐鉴赏教学[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8.
[5] 罗锐殿.借他山之石,臻攻玉之境:浅谈高中视唱练耳的教学[J].新课程学习(下旬),2013(10):170-171.
作者简介:张芳菁(1994一),女,回族,贵州黎平人,本科,二级教师,就职于西南联大研究院附属学校阳宗海分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