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琪
摘 要:马克思、恩格斯毕生都在关注如何解决人的生存和发展问题,都在为人类的解放而奋斗。中国共产党在带领中国人民谋幸福的历程中积累了丰富的解决民生问题的经验。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民生思想;基本经验
所谓“马克思主义民生思想中国化”,就是把民生这一主题置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程中加以考察,从中梳理出自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以来民生问题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有机结合的历史脉络、演进逻辑与当代走向。
一、马克思主义民生思想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
20世纪以来的中国,普通百姓所期盼的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正在逐渐实现。可以说,20世纪以来中国的历史,是一部中国共产党解放民生、发展民生、改善民生的历史。
(一)“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
毛泽东同志《为人民服务》的发表,对“为人民服务思想”进行了第一次系统阐述。1944年9月,毛泽东同志在张思德的追悼会上发表了《为人民服务》主题演讲,着重阐述了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他指出:“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1]在此之后,毛泽东同志又多次强调了“为人民服务”的问题。1945年4月,党的七大胜利召开,毛泽东同志在大会开幕词中告诫全党:“我们应该谦虚、谨慎、戒骄、戒躁,全心全意地为中国人民服务。”[2]之后,“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在党的七大上正式写进了党章。
(二)“三个有利于”的价值标准
邓小平同志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提出了“三个有利于”的价值标准。“三个有利于”即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他说:“改革开放迈不开步子,不敢闯,说来说去就是怕资本主义的东西多了,走了资本主义道路。要害是姓‘资还是姓‘社的问题。判断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3]这就是“三个有利于”标准的实质,也是它的根本价值所在。
(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1994年1月,江泽民同志在全国政协新年茶话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指出:“各级干部一定要牢记,联系群众,宣传群众,组织群众,团结群众为实现自己的利益而奋斗,这是我们党的根本力量和优势所在,也是我们各项工作的取胜之道。”在此,江泽民同志明确提出了“以人民群众为本”。党的十六大确立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导思想地位,并将其写进党章,确立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和行动指南。
(四)“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
胡锦涛同志提出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具体阐释了为谁发展、依靠谁发展、发展成果由谁共享的最高价值取向。正如他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的那样:“必须坚持以人为本。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4]
(五)“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以全新的视野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形成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5]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之所以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就是因为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是“人民的理论”。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的讲话中提到最多的就是人民群众,在基层调研中接触最多的也是人民群众,在决策部署时考虑最多的还是人民群众,而这一切全都展现了中国共产党“守人民的心”的宗旨。
二、马克思主义民生思想中国化的基本经验
(一)党的领导是民生建设的根本保证
首先,中国共产党选择了正确的理论指导思想,始终坚持建党时的初心和使命。其次,中国共产党拥有如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等这些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者、实践者、捍卫者,正是在他们的坚强领导下马克思主义民生思想中国化才取得了巨大成就。再次,中国共产党从一开始就坚定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并在实践中不断进行理论创新,拥有一整套马克思主义民生思想中国化的思想、理论、制度、方针、政策,成为马克思主义民生思想中国化的坚强保障。
(二)中国化民生理论是解决民生问题的指导思想
改革开放前,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提出了“四个现代化”的战略目标和“两步走”的战略部署。改革开放新时期,邓小平同志确立了“三步走”发展战略。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江泽民同志提出了新“三步走”的发展战略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确立了“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的民生目标。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記提出了“中国梦”的战略目标,将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作为新时期“中国梦”的重要内容,在人民生活指标上,要总体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缩小收入分配差距和实现社会和谐稳定。[6]
(三)满足人民利益需求是民生建设的主要任务
“带领人民创造美好生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必须始终把人民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朝着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不断迈进。”[7]历史充分证明,党的最大优势在于密切联系群众,党的最大危险在于脱离群众。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我党诸多优势中最根本、最重要的一条,也是党执政地位最牢固的政治基础和最深厚的力量源泉。
(四)制度创新是改善民生的制度保障
社会主义革命时期,党领导全国人民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为解决民生问题创造了根本的制度前提。改革开放以来,为了解决教育、就业、住房、医疗和社会保障等民生问题,党从建立健全制度入手,先后颁布和实施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如《国务院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国务院关于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的若干意见》《国务院关于在全国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通知》《国务院关于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的指导意见》等,为解决民生问题提供了强有力的制度支撑。
(五)统筹兼顾是发展民生的根本方法
毛泽东同志在《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等著作中,提出了“统筹兼顾,各得其所”“统筹兼顾,适当安排”等思想。邓小平同志关于“效率优先,兼顾公平”“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改革、发展和稳定”等辩证统一思想,体现了统筹兼顾方法。江泽民同志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全面进步的社会,需要多头兼顾、协调发展,走出一条既有较高速度又有较好效益的经济社会发展路子。胡锦涛同志把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作为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习近平总书记将统筹协调的方法运用于治国理政和改善民生的全过程,用“中国梦”统筹引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以“五位一体”“四个全面”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和战略布局,通过“五大发展理念”改善和发展民生。
参考文献:
[1][2]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004-1027.
[3]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72.
[4]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15.
[5]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EB/OL].http://dangjian.people.com.cn/n1/2017/1108/c414210-29635008.html?ivk_sa=1024320u
[6]侯为民.习近平民生思想的三个维度——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体会之七十四[EB/OL].http://theory.people.com.cn/n/2015/0209/c83850-26533126.html
[7]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作者系天津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