鄢圣文
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增加,北京市公共卫生服务体系相应完善,朝着更加优质化、均衡化的方向迈进。
分级诊疗、医联体建设、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和中医药改革是北京市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优质化和均衡化的重要举措和特色;财政补助、医疗机构、人员配置、基础设施、服务项目五个维度下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呈现出服务供给的相对优质和均衡;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效果指标达到了发达国家水平。
未来北京市的公共卫生服务要达到更加优质化和均衡化,需要在两个浪潮下实现自身体制机制的核心竞争力:一是在医联体建设的浪潮下,实现分级诊疗的高效运转,提高人才队伍建设,培养和布局全科医生,促进医疗资源在空间和时间上的有机均衡,将公共卫生服务的网底织密;二是在“互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浪潮下,构筑公共卫生服务的信息化平台,提高服务供给的效率,并且提高医疗数据利用度,重视数据间的关联性。
目前北京市公共卫生服务存在几个问题。
首先是人才供给不足。由于百姓对医疗服务需求的大幅增长、对医疗服务水平的更高要求,仍然凸显两大问题,一是基层公共卫生服务人才数量有待提高。近年来,对专业技术人员的招聘工作力度很大,但收效甚微,人员流动较大,各单位空编严重;二是人才结构需进一步优化,由于市场机制和本身生源数量的限制,护理人员整体状况十分紧缺,全科医师作为社区卫生服务“六位一体”工作的主要承担者数量明显不足。
其次是社区公共卫生资源配置不足。东城区在基础设施和人员配备上存在一些困境:在标准化建设中,存在社区卫生服务站面积不达标问题;医药分开综合改革实施以来,东城区的社区卫生服务门急诊量同比增长达29.55%,社区医师日担负诊疗人次达到了19.99,相当于二三级医院负荷的一倍,社区卫生人员的工作负荷较重,基层人员配备不足的问题急需解决。
还有就是医联体信息化建设不充分。医联体信息化建设任务艰巨,信息化和网络化建设是推动医联体建设的重要基础和技术支撑,进一步探索健康大数据管理,以居民电子健康档案为基础,整合健康监测、医疗记录、公共卫生服务等各类健康信息资源,逐步实现电子健康档案全覆盖和动态更新的目标还没有达成。互联网+、大數据应用上还未形成数据模型,人工智能尚处于研发层面还未进入实施阶段。
北京市公共卫生服务在老龄化社会背景下,主要矛盾不是卫生服务资源的增长,而是资源的优化配置,即如何保持体制机制的核心竞争力,实现优质均衡下的网底织密。因此,建议在基底稳固的前提下,以信息化支撑和人才保障作为两大顶梁柱起到承重作用,以顶层监管作为天花板铺设边界,通过分级诊疗、紧密医联体以及家庭医生的深入开展,形成合力促进公共卫生服务的机制迭代,在此过程中挖掘北京市的优势,最终达到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全面优化、各机构主体良性互动减少摩擦、资源配置有机团结降低损耗、为民众带来切实获得感的目标。
首先是优化分级诊疗制度,明确基层医疗服务机构职能,进一步将预防、医疗、康复、护理一体,加大对基层医疗的医疗资源储备,提升其医疗服务能力,让患者敢于将基层医疗服务机构当作就诊的第一选择,有序推进“小病在社区、大病进医院、康复回社区”理念。
其次构建管理紧密型医联体,要通过派驻主要管理人员搭建核心医院和成员医院的桥梁,实现优质医疗资源共享和下沉;要引入核心医院管理标准,提高成员医院质量水平;要管理人员通过引入核心医院的管理理念,落实相统一的质量标准,增进成员医院和核心医院的认同感。
再其次,完善家庭医生机制。借鉴政府支持、培养人才、明确职责、监督评估四个方面推动家庭医生队伍建设的经验,加大支持力度,全方位监督管理,成立独立权威的机构或组织对家庭医生团队进行监督管理,提升家庭医生团队综合能力;统一准入门槛,做到诊疗工作与公共卫生服务工作并重;鼓励居民监督,进一步完善考核,鼓励居民参与到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各个环节,规范监督制度和评价方式方法,构建科学合理的绩效考核指标体系。
第四,强化顶层监管,强化政府监督责任和提高督查水平,完善医疗机构审批制度,加强对医疗机构、医师的管理;按照属地化原则,对于工作规划要及时实施进度监查并进行效果评价,通过实地督查和技术手段,尽早发现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综合运用法律、经济和行政等对策来进一步修正和保障工作的顺利进行,对于频频出现的问题研究出一套行之有效的防治体系,推动公共卫生服务事业配置合理、公平高效。
再者,改革人事管理制度。制定出符合健康卫生人力资源特点的分层人才评价和考核办法,尤其对于基层卫生人员,除了进一步完善公开透明的选人用人机制、科学有效的绩效考核,还要注重激励机制的深入;制定东城区医联体绩效考核标准,加大对医联体的投入,将政府投入与绩效考核挂钩,明确利益分配机制,实现上下共赢,共同发展,有效推进医联体发展。
最后,加大信息化建设力度,构建大数据平台实现信息共享,在标准体系基础上,搭建大数据应用模型库,建立多种应用场景供选择。通过数据挖掘算法构建的智能分级诊疗系统,实现智能分级诊疗;实现各医疗机构的业务协同,平台建设必须以统筹发展和医联体观念来看待和建设医院信息化改造,在医联体集中的医疗数据资源库的基础上,保证平台和应用系统实行统一的主索引服务机制和流程,保证个人、机构和共享资源的索引信息的一致性,同时需要考虑实现双向转诊,分级医疗,结果互认,院外信息接收和反馈、转院接诊处理、转出跟踪等需求。(作者为北京市社会科学院管理所副研究员)
编辑/张玉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