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玉荣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2013年4月9日,海南三亚博后村,习近平总书记留下的这句深情寄语,为博后村脱贫致富奔小康注入强大动力,也温暖了亿万中国农民的心。
博后村,位于吉阳区亚龙湾国家旅游区西北侧,是一个纯黎族聚居村,也是三亚市革命老区村。过去博后村是个贫穷村,全村大多是茅草房,庄稼收成不好,村民温饱也成问题,年轻人纷纷外出打工。2017年,博后村推进美丽乡村建设,路变宽了,基础设施提升了,村庄环境越来越美,乡风越来越文明,村民生活越来越好。博后村成为三亚美丽乡村建设示范村。
梦圆全面小康,阔步乡村振兴。博后村是吉阳乡村振兴的一个缩影。3月18日,吉阳区委书记顾浩主持召开美丽乡村建设领导小组工作会议。顾浩强调,要进一步加快美丽乡村建设步伐,做好“美丽乡村+”文章。持续对标农村道路、垃圾治理、污水处理等美丽乡村建设内容,处理好示范与整治标准,推进精准实施;要结合各个村实际情况,因地制宜,找准村庄发展定位,打造特色亮点,探索借鉴好的经验和做法,解决好“留住人吸引人”等问题,让美丽乡村更加令人向往,居民群众生活更加幸福。
3月的三亚,艳阳高照,宛如盛夏。三亚兰德玫瑰风情产业园鲜花盛开,戴着斗笠的黎族“老乡”正在田间劳作。多年来,玫瑰谷通过租用博后村基本农田改造提升,围绕一产农业种植、二产玫瑰衍生品研发销售、三产旅游,形成了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模式,并开创了带农助农4+1发展模式,分别是合作社模式、农旅融合发展模式、美丽乡村+夜间经济带动模式、产业小镇带动模式,及科技文化扶农富脑模式。
依托亚龙湾区位优势及玫瑰谷景区游客流量和产业发展中的资源嫁接,博后村逐步摸索出新的产业发展格局,民宿产业、餐饮业、研学培训等陆续拉开了当地可持续长效发展的产业链。
沿着村道一路前行,风格迥异的民宿目不暇接。2017年,博后村被改造为“5A级”美丽乡村以来,一间间民宿拔地而起。山林博达民宿主人蒲朝山和妻子以往主要靠务农、就近打工维持生计,在政府支持下当起民宿老板。“2017年刚建民宿时村里只有几家,到2019年营业时有了十多家。因为村里公路建好了环境也美了,不少村民搞起民宿、农家乐,目前村里民宿有50多家了。”蒲朝山对《小康》记者说。
海南省委常委、三亚市委书记周红波(前排右三)在吉阳区调研党建引领乡村振兴工作,吉阳区委书记顾浩(左三)陪同。袁永东/ 摄
民宿产业已成为博后乡村振兴的重要增长点,也是村民收入提高的重要途径。据统计,2022年春节期间,博后村每天都有0.35万以上的人流量,最多的一天游客接近0.4万人次,单日旅游综合收入直奔367万元,累计旅游总收入2110万元。
除了民宿业这张响亮的“名片”,研学培训也成了该村新的经济增长点。“我们村去年开始在党群服务中心和海南省委党校共建开展研学培训,对领导干部进行实地授课,根据他们的需求设计课程。一批批培训人员从省内或省外来,不止增加了村集体收入,也带动了当地民宿、餐饮等方面发展。”博后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苏少洪对《小康》记者说。
在错落有致的民宿间、成排的椰子树下,设有不少水果、饮料、小吃的摊点,尤其在旅游旺季,人头攒动、果香四溢,成为一道靓丽的风景线。曾经脏乱差的臭水沟不见了,整治之后成了风景秀丽的哎岬湖。繁花簇拥的哎岬湖畔,立着一块“小康石”,蕴含着博后村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激励着村民在乡村振兴道路上奋力前行。
同样从昔日“脏乱差”蜕变成如今“白净美”的大茅村,从强党建、推动网格化治理入手,村容村貌得到改善,人心人气得以凝聚。优良生态环境和独特热带农业资源,吸引了远洋集团这样的“大龙头”,使得大茅村从单一农业种植向“农业+”旅游、教育、体育等多产业融合发展蜕变。
穿行在弯弯曲曲的绿道上,《小康》记者发现,四周树林茂盛、村道整洁。在树林旁,两名网格员驾着一辆巡逻车在路上巡逻。网络员告诉记者,临近清明,他们正通过上山巡查、入户走访等方式,积极向辖区村民、进村祭祖的群众宣传森林防火知识,引导大家文明祭祀。而这样通过每日巡逻排除隐患是大茅村众多网格员的职责之一。
一网兜起大小事,激活乡村发展动力。在党的坚强带领下,大茅村党委以美丽乡村建设为抓手,抓党建促农村基层治理,深入推行基层网格化体系,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从村党委书记到普通党员,共同夯实乡村治理根基。
在已有大网格基础上,大茅村党委坚持问题导向,用改革思维,充分考虑村民户数、人口数、党员数、村民小组辖区面积及其组织架构稳定性等实际情况,决定整合原有网格资源,每个村民小组设置1个网格,党小组设在网格上,全村共设17个党建网格,创建起“多网合一”党建网格,使之成为党建引领乡村治理新载体。
党建网格最基本要求是让党员挑大梁、压阵脚,发挥中坚作用,但这并不等于所有网格工作都由党员“一肩挑”。目前,大茅村党员网格员、兼职网格员、专职网格员结合的三类网格员共有299名,其中党员网格员占41.4%,其结构体现了政治性、先进性与专业性的有机统一,党在网格中的组织保证更加坚强有力。
“我们通过网格化管理,尽心尽力服务群众,将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有效促进乡村振兴全面发展,带动村民共建共治共享。”大茅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高正才对《小康》记者说,党建网格的宗旨是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把黨群关系真正体现到“知民情、解民忧、暖民心”上。同时,着眼经济社会健康持续发展,密切村企关系;领导机关与村党建网格保持良性互动,密切上下关系。以“暖民心”为例,2020年以来,大茅村争取上级财政资金、村集体经济投入及企业经费支持,对村小组水沟、渠道、村道进行修整,村道路灯覆盖率已达90%以上,对排污管道、桥梁、村道进行修缮,自来水全部实现钢管改造,全村人居环境明显改善,群众真切感受到党建网格带来的好处。
在党建引领“小网格”撬动“大治理”过程中,大茅村驻村第一书记、乡村振兴工作队队长张霞发挥自身专业优势积极普法讲法,让村民成为法律“明白人”。去年6月,张霞进村讲的第一堂课就是乡村振兴促进法,驻村后持续开展法律专题讲座,提升群众法律意识。
红花村,古称红花峒,位于吉阳区西北部,距三亚市区仅半小时车程,离落笔洞遗址两公里,整个村庄就像个“聚宝盆”。漫步村中,三亚市花三角梅花开得火艳亮眼。虽然红花村位置优越土壤肥沃,但多年前却是个贫困村。
近些年,红花村咬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着力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在三亚市委、市政府领导下,红花村开发建设红花共享农庄,打造集生态种养、垂钓农家乐、亲子研学、康养旅居等为一体的综合性共享农庄。作为海南省2018年共享农庄试点,红花共享农庄采用“企业先干村民看,带着村民一起干,帮着村民一起赚”方式,逐步推进项目建设;采用“企业+村委会+农户”一村一品的经营模式,利用当地资源大力发展村企合作、乡村旅游等项目,经济发展驶入快车道。
在吉阳区委、区政府的努力协调下,红花共享农庄现已签的农地租金均高于三亚市范围同类项目。2021年,红花村集体经济收入超过50万元,比2020年增长20%。共享农庄探索出了一条使农民变股民、闲置屋变民宿、消费者变投资者,实现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增美的新路子。如今村庄换上了“新装”,村民住进了新房,美丽红花散发着乡村新气象。
红花共享农庄董事长刘家光介绍,红花共享农庄从2017年10月正式开始投入建设,总占地面积2200亩,目前正计划推进项目二期。农庄跟村委会、村小组签订了合作经营协议,以后门票收入的40%将用于村庄后续发展。正在合作建民宿,让当地村民不出院子就可在家做生意。
共享农庄不少,如何因地制宜推进田园综合体建设,促农民增收、助产业升级?红花共享农庄进驻后,通过规模化经营、高科技加持,逐步实现农业现代化;与海南大学农学院等高校合作,进行农业技术指导;将“互联网+”的思维运用到农庄发展,利用网络推介农庄产品、农庄生态环境……
共享农庄激活了“聚宝盆”——既盘活闲置集体土地,又能增加农民收入。在农庄打工的红花村村民吉少珍对《小康》记者说,“以前在家只能种种水稻、槟榔、辣椒,收入有限。有了共享农庄后,我们可以就近就业,请假方便,待遇不错,一年到头都有活儿干。”她还说,有的农户把自家土地租给农庄,不仅有租金收入还能打工领工资。
农庄落地以来,通过开展多种旅游业态,吸引了很多游客为红花村“引流”,村民在家门口卖自家特产、发展民宿等,实现家门口就业。如今,农庄已吸纳红花村40余名村民在基地务工,还通过共享农庄项目带动,让越来越多村民吃上“旅游饭”。
共享农庄带来了财气、增添了活力。随着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村风文明了,人居环境提升了,全国多地贤才也纷纷进场共建美丽乡村。“我们还从浙江引进专业公司,因地制宜打造3条路线发展乡村旅游,升级村庄的环境和形象。”红花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王剑告诉《小康》记者,除开发既有资源、发动群众参与乡村振兴,还注重做好“红”文章,发展红色旅游,提升红色文化。
大茅远洋生态村,为远洋集团与村委会合作共建,打造“企业带动——土地入股——农民参与”模式,促进“一村一品”产业升级,不少村民来到生态园打工、学技术,增加收入。
美丽乡村入画来,幸福生活正绘就。
2021年4月,《中共海南省委 海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实施意见》发布,助推海南乡村振兴。
海南农业人口占60%以上,农村土地占比80%以上,乡村振兴在建设高标准海南自贸港中扮演重要角色。张霞对《小康》记者说,实现海南自由贸易港“3区1中心”规划目标,建设生态文明、坚持绿色发展,促进乡村振兴势在必行、不可或缺。广大农村是自贸港重要组成部分,农民是自贸港建设重要参与者,自贸港建设离不开农业、农村、农民的支持,离不开海南整体稳定的生态环境和社会生态文明这一基础。只有实现了生态文明和乡村振兴,才能保证自由贸易港的平衡、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为打造宜居宜业宜游乡村振兴“三亚样板”,助推乡村振兴战略全面实施,2021年以来,三亚积极促进乡村振兴与产业融合发展,在美丽乡村建设方面展开了积极探索和创新。伴随着海南自贸港重大政策落地实施,吉阳区近年来的成绩单颇为亮眼,“吉阳速度”领跑三亚发展,乡村振兴不断蹚出新成果。可喜的是,村民精神面貌、文明素养提升了,内生动力增强了,幸福感也增强了。
在推动乡村振兴新的征程中,顾浩表示,吉阳区注重产业导入增加村集体收入,巩固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注重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计划把整个吉阳作为景区发展全域旅游。作为全国首批全域旅游示范区,吉阳将做好做细做实全域旅游这篇大文章,让游客分流到农村观光旅游,既带动当地发展也将满足旅游业个性化需求。
顾浩要求,要更加精准目标定位,制定更加清晰发展路径,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积极探索“企业+村集体”合作共赢模式,进一步增强村党组织凝聚力、号召力。通过建立起产业链、利益链,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把群众组织起来,让群众参与进来。通过稳就业、提收入,走出一条既强村又富民的乡村振兴之路。区各部门单位也要对项目给予大力支持,积极履职尽责,密切协同配合,进一步细化规划。按照法律法规协调推进项目建设,推动吉阳乡村振兴工作再开新局。
鄉村振兴是一项系统性工程,核心就是要解决好“三农”问题。延安干部学院教学科研部教师、博士席军良分析说,三亚市吉阳区牢牢坚持以中央精神为指导,形成了党建引领文农旅结合的“美丽乡村+”模式,有效回应了乡村振兴为了谁、乡村振兴依靠谁和乡村振兴怎么办等基本问题。不仅明确了发展方向、孕育了发展动力、产生了发展实效,还有力推动该区走上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的高质量发展道路。
编辑/麦婉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