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精云中国科学院院士云南大学校长
20世纪中叶以来,人类经济活动的全球化,深刻改变了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同时也产生了一系列重大的生态与环境问题。生态学必须直面和研究这些问题,这就要求生态学科的内涵必须做出改变。这由如下三个因素所决定——
一方面是生命科学的发展趋势发生了重大变化。现代生物学或生命科学的发展越来越趋向微观,一些传统的宏观生物学方向逐渐萎缩,甚至消亡。这对生命科学,乃至对整个自然科学的发展都是不利的,但这为生态学科的发展提供了重要机遇。
二是全球生态问题的解决迫切需要生态学拓展其学科内涵。全球化时代产生了一系列全球性生态与环境问题。仅仅研究生物与环境之间关系的传统生态学已经不能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生态学要与时俱进,研究和解决这些新出现的生态与环境问题,以支撑社会发展和满足国家需求。
第三是我国社会发展和国家需求发生了重大变化。“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发展总布局、“新发展理念”等的提出和实践都需要生态学科作为理论支撑;生态学必须呼应这一需求,发展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支撑学科和理论基础。
因此,我们需要基于这些新形势的变化来构建、设计生态学的学科体系。生态学要充分吸收现代生物学、地理学、资源科学、环境科学、信息科学等相关内容,建立一个更为完善的生态学学科体系,使生态学科发展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一级学科。
陈军中国科学院院士南开大学副校长
为推动能源低碳化和绿色发展,2020年9月,我国政府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上宣布中国力争在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
不同国家推进碳中和的进度有所不同,目前全球已有130多个国家和地区提出实现碳中和的时间,大部分国家提出在2050年实现碳中和目标;世界各国从碳达峰到碳中和的时间平均需要50年以上。
经过多年发展与积累,我国新能源科技水平和创新能力持续提升,部分领域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但行业整体科技水平还不足以支撑能源结构转型升级的需求,相比发达国家仍然在部分方向存在差距。特别是在双碳目标提出后,更需要理论创新、技术创新、制度创新,要从我国的实际出发,寻求颠覆性的技术突破。因此,加快核心技术创新,推动能源开发、转换、配置、储存、使用等领域的技术创新、装备制造和产业发展等仍有巨大的发展空间。
未来,我国将以更大力度推进新能源先进发电技术、先进特高压电网技术、大规模新型储能技术、绿色氢能技术、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和先进核能技术攻关的同时,进一步推进煤炭绿色高效利用技术、石油化工绿色低碳技术的创新攻关,推动数字化信息化技术在节能、储能、清洁能源利用、能源互联网领域的创新融合。可再生能源发电、先进储能技术、氢能技术、先进核电、二氧化碳综合利用等新技术有望取得系列重大突破,减碳脱碳技术将成为今后一个时期能源领域技术研发和攻关的重点。
印遇龙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畜牧健康养殖中心主任
国际生猪育种的竞争就是商业化瘦肉猪育种效率的竞赛。通过部署生猪种业自主创新重大科学工程,加强生猪种业基础研究和育种技术创新及应用,培育出生产性能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瘦肉型种猪十分必要。
首先,建议国家布局种业工程重大项目,开展种猪主要性状形成机制等基础研究,发掘优异基因资源;研制并建设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通量、低成本表型及基因型鉴定平台,创新并推广数字化育种、全基因组育种等关键育种技术体系。
再者,地方品种是研究猪表型性状遗传基础的重要资源,要加强对地方猪种的开发和利用。总体目标是以地方猪遗传资源为素材,培育特色品种,充分满足多元化市场消费需求。有目标地针对一些地方猪种开展选育、杂交利用等研究工作,提高地方猪种的利用效率和生产效益;将主流瘦肉型猪品种的培育与地方资源结合,培育优质抗逆猪新品种。
第三,建成完善的种猪商业化育种体系。根据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委员会品种审定的要求,培育一个猪新品种需要纯种基础母猪1000头以上,这需要科研机构和企业深度合作,培育壮大育种主体。
第四,建议完善种质创新与推广后补助政策,支持猪种业龙头企业建立健全商业化育种体系;依托基因组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和智能化测定等最新数字化技术,引导育种企业系统收集、利用扩繁群和商品群性能记录,加快建立不同层次的全产业链、大数据育种平台。
桂建芳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研究员
鱼类等水产品是世界公认较为优质的蛋白来源。作为世界第一渔业大国,20年来,中国水产养殖的产量一直占世界养殖产量的2/3左右,为中国消费者提供了1/3以上的动物蛋白来源。
水产养殖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优良品种的支撑。我国是世界水生生物特别是水产种质资源丰富的国家之一,随着遗传育种科学研究的进步,我国水产养殖业逐渐摆脱了对野生种的依赖。目前,我国大约有550个水产养殖种类,其中具有一定养殖规模的土著种约280个,引进种约80个,人工培育品种约200个。
鱼类新品种的培育,极大促进了相关养殖业的快速发展,鲫鱼和鲤鱼产量已分别从1983年的4.8万吨和8.6万吨增至2020年的274.9万吨和289.6万吨。鲤鱼、鲫鱼、罗非鱼、中国对虾、扇贝等已形成系列新品种,实现了品种更新换代。
我国水产养殖育种还面临哪些挑战?在我看来,一是提高良种率。目前我国水产养殖遗传改良率为52.8%,大量水产养殖种尚有待进行系统遗传改良。良种对我国水产增产的贡献率为25%~30%,低于水产养殖发达的挪威等国。
二是降低病害发生率。我国水产养殖每年因病害损失达450亿元,药物使用不当带来了产品质量安全和水域生态环境污染隐患。
现如今,基于基因组技术的不断发展,精准育种能够精准创制鱼类的优异经济性状和品种,培育出肉质好、产量高、病害少、繁殖快的“完美鱼”。今后,吃鱼不挑刺有望成为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