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2021年高考语文全国卷试题紧扣建党一百年和“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从党史入题,引导考生懂得初心使命与坚定理想信念;汇聚精华,体味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贯通古今,既承载历史又连接现实;全面发展,构建引导考生德智体美劳综合发展的考试内容体系等四个方面充分发挥中学语文课程内容承载着丰富的思政教育元素的先天优势,进行了一次生动的语文课程思政实践。中学语文课程思政的理念已经渗透到高考语文试题的方方面面,我们要学会“融合”策略,在高中语文课程教学中融入爱国主义教育、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和职业素质教育,达到润物无声、潜移默化的教育效果。
关键词:2021年高考语文全国卷;语文课程思政;融合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918(2022)09-0050-04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也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中国共产党在百年奋斗历程中,形成了一系列伟大精神,构筑起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这些深深融入中华民族的血脉和灵魂,为当代青年的成长提供了极其宝贵的精神滋养。2021年高考语文全国卷试题紧扣这一时代主题,充分发挥中学语文课程内容承载着丰富的思政教育元素的先天优势,进行了一次生动的语文课程思政实践。
一、 中学语文课程思政的内涵
所谓课程思政,就是在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观点方法的指导下,充分挖掘提炼各个学科中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有机地融合到学科内容的教学实践环节,在教学过程中潜移默化地达到立德树人的目标。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除思想政治课程外,“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中学语文作为基础教育的一门基础学科,对学生进行思政教育,既有丰富的思政资源,又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一方面,中学语文课程里饱含思政元素,语文历来就承载着“文以载道”的传统,它具有先天的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另一方面,中学语文课程具备隐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思想政治课的思政功能是显性的,相比而言,语文课程就显得含蓄,不容易让学生产生抵触情绪,也更符合学生的心理发展需求。
中学语文课程思政的实质,就是以育人为出发点和归宿,把语文知识传授、语文核心素养培养和价值引领有机结合,在中学语文学科教育教学过程中积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为社会培养更多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可靠的接班人。
当前,课程思政建设成效显著,但“课程思政”更多的是在高等教育的话语层面,构建全方位、多层次、多支撑的中学课程思政体系仍然任重道遠。其中,如何推进中学语文课程思政的内涵式发展,增强中学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协同效应,成为促进学生“精神成人”的关键。针对这一“关键”,2021年高考语文全国卷进行了一次中学语文课程思政的有益尝试。
二、 2021年高考语文全国卷中语文课程思政的生动实践
2021年全国高考语文共有8套试卷,其中教育部考试中心命制4套(包括全国甲卷、全国乙卷、新高考Ⅰ卷、新高考Ⅱ卷),北京、天津、上海、浙江各命制1套。文章以教育部考试中心命制的4套语文试题为研究对象,探究其中的语文课程思政问题。
(一)党史入题,“知所从来,方明所去”,引导考生懂得初心使命,坚定理想信念
百年党史是最生动、最有说服力的教科书,有着启人深思、催人奋进的丰富思想资源。2021年高考语文全国卷试题从党史入题,精心选择材料、精巧设计情境,精心设计问题,实现了材料意蕴与语文学科特色的紧密融合。
新高考Ⅰ卷文学类阅读材料,选取卞之琳1938年创作于延安的小说《石门阵》。《石门阵》叙述了木匠王生枝讲述“石门阵”的故事,从百姓日常生活的侧面,展现抗日战争时期人民群众对日寇的同仇敌忾,对国泰民安生活的渴望。小说中有一段木匠王生枝的心理描写:“王生枝重背起锯子,在月光里走回家去的时候,倒认真的想起当真到了处处都夜不闭户的时代……不过他知道大家还得先摆多少次真正的石门阵,自己这个村子迟早也免不了摆几次,不是用口,是用真正的手……”这段心理描写的“代入感”很强,让考生仿佛成了王木匠的同行者,和王木匠一起摆“石门阵”打鬼子。在设问时,该题提出了分析“小说中多次出现的‘门’,在不同层面有不同含义”的问题,设问精巧,引导考生理解小说中提到的“守住了大门,不用关二门”,寓意只有保卫国门才能守护家门的深刻内涵,让考生感受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游击队的机智、勇敢和乐观。
全国甲卷的作文“可为与有为”,材料开篇就以“中国共产党走过百年历程”引领,继而指出“在党团结带领人民进行的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已经深深融入我们的血脉和灵魂……都给予我们精神的滋养和激励”,启示考生从百年党史中汲取精神营养和前进的力量;材料最后以第一人称的复数“我们”,提出“我们心中有阳光,我们脚下有力量。我们的未来将融会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我们处在一个大有可为的时代”,将考生带入共同参与、共同记忆的情境中,将红色文化传承的问题,转化为考生必然要思考的成长与发展问题,使其能够有切身体验,有感可发、有感而发,从而实现“立德树人”在高考作文考查中的有机融入。
全国乙卷的现代文阅读(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材料,用无可争辩的事实告诉考生“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始终把解决人民吃饭问题作为治国安邦的首要任务。70年来,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经过艰苦奋斗和不懈努力,不仅成功解决了近14亿人口的吃饭问题,而且居民生活质量和营养水平显著提升,粮食安全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材料中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粮食安全作为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粮食安全之路”,这些让考生在思考“我国粮食安全”这一重大问题的同时,也对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我国粮食安全取得的巨大成就有了感性的认知,内心的自豪感油然而生。
(二)汇聚精华,体味理解中国传统文化,感受文化经典的独特魅力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延续发展几千年而从未中断,对形成和丰富民族精神、陶冶道德情操等,都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2021年高考语文试题不少都取材古代文化典籍,让考生体味、理解中国传统文化,感受文化经典的独特魅力。
新高考Ⅰ卷中的文言文阅读材料,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贞观君臣论治》。考生在解题答卷的同时,可以了解中国古代重视民生(如:“朕为天子,所以养百姓也,岂可劳百姓以养己之宗族乎!”)、君明臣直(如:“‘陛下诚能谨择群臣而分任以事,高拱穆清而考其成败,以施刑赏,何忧不治!’上善其言,擢为侍御史。”)、上下同心的优良传统。全国乙卷中的文言文阅读材料同样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贞观君臣论治》,但所选段落不同。考生在解题答卷的同时,也可以了解中国古代强调法治(如:“‘法者,陛下所与天下共也,非陛下所独有也。今仁轨坐轻罪而抵极刑,臣恐人无所措手足。’上悦,免仁轨死,以乾祐为侍御史。”)的优良传统。新高考Ⅱ卷文言文阅读选取《通鉴纪事本末》中“祖逖北伐”的故事,作为东晋初期著名的北伐将领,祖逖身上展现的奋发努力、忧国忧民、敢于担当的精神对今天的青年一代具有激励意义和示范作用。
新高考Ⅰ卷的名篇名句默写设计了一道开放性试题:项羽破秦入关,三分关中之地,以秦降将章邯为雍王、司马欣为塞王、董翳为翟王,合称“三秦”。从此“三秦”作为一个地理名词,频繁在古诗词中出现,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道题的答案不唯一,答案可以为“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心折此时无一寸,路迷何处见(是)三秦”“镜写三秦色,窗摇八水光”“三秦流血已成川,塞上黄云战马闲”等。这种考查方式既符合课程标准要求,又给喜爱古诗词的考生更多的作答空间,引导考生把固定篇目的记忆理解转变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素养的积淀,多层面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经典的独特魅力。
(三)贯通古今,既承载历史、传承历史,又连接现实、服务现实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坚定文化自信,是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性的大问题。”优秀文化作用于个人成长和社会发展不是立竿见影、一蹴而就的,必须坚持长时期的宣传与推广、培养与浸润。2021年高考语文全国卷试题在引导文化自信、提升道德品质、厚植家国情怀方面,进行了一些有益的尝试。
新高考Ⅱ卷作文“写人与做人”的漫画材料,文字内容语带双关,借“学写字”喻“学做人”,蕴含着古代“为人之道”。第一格“逆锋起笔,藏而不露”意在告诫考生,涉世之初,要内敛低调,即使在陌生的环境和不利的条件下,也要做好积淀,蓄势待发。第二格“中锋用笔,不偏不倚”表明为人做事要堂堂正正,中正直行,不偏激,不极端。坚守做人的准则,才能行稳致远。第三格“停滞迂回,缓缓出头”意在提醒考生凡事要审时度势,厚积薄发,不要急于求成。第四格描红,表面上是说按照每个笔画的运笔示意,就可以描出合格的成品了,真正的寓意是:只有按照以上的做人原则,才可以成为一个大写的人,一个人格完整的人。这样,综合以上四格内容,意在引导考生对材料寓意所蕴含的传统文化精神进行有鉴别的对待、有扬弃的继承,站在当代青年的角度去认识和分析材料,体现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的正确态度。
(四)全面发展,构建引导考生德智体美劳综合发展的考试内容体系
2021年高考语文全国卷试题在改革学生评价、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构建引导考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考试内容体系上精心设计,富有匠心。
新高考Ⅰ卷現代文阅读所选朱光潜和钱钟书的两段材料,讨论美学领域中“诗画异质”问题。除了文字材料外,还附有雕塑《拉奥孔》的图片,图文并茂,让考生在阅读思考的同时,也能得到一种审美浸润。新高考Ⅱ卷的语言文字运用Ⅱ试题材料中,关于齐白石表现“蛙声十里出山泉”的画作表述,将中国画擅长化静为动、以意境取胜的特点表现得淋漓尽致,也给考生以美的享受。
新高考Ⅰ卷作文的材料出自毛泽东1917年4月在《新青年》发表的《体育之研究》一文,选取其中论及“体育之效”的一段话。这段话阐述体育与身体强弱的关系,表层谈的是体育,内蕴了强弱可以转化的哲理,给考生联系生发提供了宽广空间的同时,也引导考生增强体质、健全人格和锤炼意志。
新高考Ⅱ卷的古代诗歌阅读选取陆游诗歌《示儿子》,诗中写道:“为农为士亦奚异,事国事亲惟不欺。道在六经宁有尽,躬耕百亩可无饥。”诗歌的末句是“热读周公七月诗”,《七月诗》是《诗经·风》中一首描写农民劳作和生活的农事诗,陆游提出“热读七月诗”就是希望儿子们能够重视“农事”,明白勤勉、脚踏实地。
全国甲卷语言文字运用Ⅰ的材料,以“新学期到来,我校推出一门全新的通识课‘家常菜’”开头,指出劳动教育课程“家常菜”让“学生们不仅能够提升厨艺,还能真正体会到做菜的辛苦和乐趣,增加对食物的敬畏和感情,从而减少食物浪费,进一步养成勤俭节约的生活作风”。材料还指出,“烧菜做饭作为一项生活技能,能让学生受益一生。更为重要的是,通过学习烧菜做饭还会增强学生对家务劳动的理解与认知,有助于他们在和家人的相处中更懂得体谅、更懂得感恩、更懂得分担”。让考生品味做菜的辛苦和乐趣的同时,深刻理解劳动的意义,培养考生热爱劳动的情感。
综上所述,2021年高考语文全国卷试题以全面融入的形式落实“立德树人”目标,把能力考查和价值引领有机结合起来,加大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入试题的深度,拓展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考查的广度,强化了对学生在理想信念、爱国主义、品德修养、奋斗精神等方面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的力度,是中学语文课程思政的一次成功实践。
三、 课程思政与高中语文教学的融合建议
通过对2021年高考语文全国卷相关试题的分析研究,我们不难发现,中学语文课程思政的理念已经渗透到高考语文试题的方方面面。高考的导向在一定程度上就是高中语文教学的指路标,指引着高中语文教学的发展与革新。我们要学会把思政元素渗透和融合到高中语文课程教学中,达到润物无声、潜移默化的教育效果。
(一)融入爱国主义教育,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
爱国主义教育是语文课程思政的应有之意,部编版高中语文新教材为帮助高中学生牢固树立正确的祖国观、民族观、文化观和历史观,提供了丰富的选材。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分上、下2册。如上册中的《沁园春·长沙》(毛泽东)、《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袁隆平》(沈英甲)、整本书阅读《乡土中国》,下册中的《青蒿素——人类征服疾病的一小步》(屠呦呦)、《中国建筑的特征》(梁思成)等。高中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学会把这些素材“融合使用”,用语文的办法把红色基因传承好,确保红色江山永不变色;也可以通过这些素材告诉高中生,只有坚持爱国和爱党、爱社会主义相统一,爱国主义才是鲜活的、真实的。
(二)融入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注重优秀文化的培养与浸润
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高中语文课程就是要用语文的方法向学生展现这些软实力。部编版高中语文新教材本身就是一个优秀传统文化的宝库,如上册中的《短歌行》(曹操)、《归园田居(其一)》(陶渊明)、《梦游天姥吟留别》(李白)、《登高》(杜甫)、《琵琶行并序》(白居易),以及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李清照的《声声慢(寻寻觅觅)》;下册中的《齐桓晋文之事》(《孟子》)、《庖丁解牛》(《庄子》)、《鸿门宴》(司马迁)、《窦娥冤(节选)》(关汉卿),以及魏征的《谏太宗十思疏》、杜牧的《阿房宫赋》等。在通过语文课堂展示这些文化软实力的同时,教师也要告诉学生,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立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鼓励学生与时俱进、推陈出新,为推动中华文明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尽个人之力。
(三)融入职业素质教育,弘扬大国工匠精神,提高学生劳动观念和职业素养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營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也把人才的核心确定为提升职业素质和职业技能。语文课堂也要弘扬大国工匠精神,注重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和职业素养,潜移默化地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部编版高中语文新教材上册中,《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李斌)一文,为语文课程融入职业教育,弘扬大国工匠精神,提高学生劳动观念和职业素养提供了经典素材保证。
参考文献:
[1]习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9.
[2]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7-10-28.
[3]莫娟.高中语文教学中浸润爱国主义教育探究[J].新课程研究,2018(3):97-98.
[4]张于.高中语文课程渗透思政教育的活动设计——由一堂“诵读红色家书坚定理想信念”公开课想到的[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21(6):7-10.
[5]全国高考语文科目试卷[Z].2021.
作者简介:谈薇薇(1981~),女,汉族,江苏宜兴人,南京市金陵中学,中学一级教师,研究方向:高考语文命题与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