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暨中国话语体系表达逻辑与效用分析

2022-04-19 21:42王廉王若菡黄海娟
经济师 2022年4期
关键词:效用

王廉 王若菡 黄海娟

摘 要:话语体系是由多个话语因子组成的,其表达逻辑是“全覆盖”和“全方位”效用。东方话语体系与西方话语体系的对峙在“普世价值”的推进逻辑上。文章在从研究中国为主的话语表达方式与逻辑,探讨找到解决东西方语系的隔膜、差异、纠缠、共荣、互鉴和纠偏的方法,以及效用重点的同时,提出了“新普世价值”话语体系。

关键词:东方 中国话语体系 表达逻辑 效用

中图分类号:F01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22)04-225-05

世界五大文明古国均发生在东方,东方文明温暖了世界5000年。东方文明及话语模式受到挑战是从14世纪大航海时代开始的,至今约60年一个的社会大周期。东方文明一股独大转变为西方文明话语体系“一枝独放”形成了“东西文明并列”,即东方五大文明古国埃及、伊拉克、希腊、印度、中国,和西方现代工业文明大国英国、法国、西班牙、美国、意大利等的“东西话语半球”,进而在20世纪形成了全球四大语系英语、拉丁语、汉语、阿拉伯语,东西各两个话语范式。但本文主要以中国话语体系研究分析其表达逻辑与效用特点。

一、话语体系研究意义与文献综述

话语体系是一个国家的文化交际符号,蕴含着一个民族国家特定的思想文化、价值观念,乃至意识形态,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个国家的国际话语权的前提和基础。经济全球化时代,交往具有普遍性、世界性,谁的话语体系更具影响力、感召力,谁就拥有更强的国际话语权,谁就能在世界发展格局中占据有利地位。因此,如何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话语体系,是我国理论学术界乃至全体国民面临的重大问题。正如习近平主席指出的:“要精心做好对外宣传工作,创新对外宣传方式,着力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

1.文献研究综述。东方作为世界3大宗教: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的诞生地,与西方“拜物教”的根基是不同的。而中国作为全球人口最多的国家,其处事与行为方式在“和谐、合作、共荣”3个主体语境表达上,其话语效能体系表现为“和、合、谐”,而“以人为本”的生存权与发展权是植根于骨髓的价值话语基础,反映了东方人的文明价值观是淘汰式的叠加。作家姚雪垠、李敖、陈寅格在这些方面都有过不少论述,古埃及《亡灵书》、印度史诗《摩诃婆罗多》、日本小说《源氏物语》、中华《道德经》《论语》等更是研究頗深。

韩庆祥先生提出了中国话语体系的8个层次:话语基础是“有底气可说”、话语核心理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即“讲什么”、话语方式为“你怎么讲”、话语自信、逻辑上“你的话语能传播出去”、话语权问题、话语创新即“与时俱进的话语体系”。[1]

杨鲜兰认为中国话语体系的构建非常困难。话语体系承载着一个民族国家特定的思想文化、价值观念,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话语体系是中国特定的文化基因密码,在世界话语体系中,“西强我弱”的局面是工业文明的必然,话语权斗争是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中国话语与西方霸权话语之争。[2]

赵士发先生认为:构建当代中国话语体系是全球化时代与中国现代化建设实践提出的重要而紧迫的现实课题。从马克思主义视角来看,话语体系是反映话语主体的价值、利益与权利的意义表达系统。政治话语是上层,学术话语是中层,日常话语是底层。各层次间相互渗透交互作用,共同构成了社会的话语体系。[3]

郑永年先生2021年6月3日在深圳智库论坛以《中国正在面临西方知识围堵》为题发言认为,中国话语体系构建迫在眉睫,目前对话语体系的研究需要触及深层次的问题,加快填补在这方面的空白。[4]

2.国际及境外话语体系研究。1969年,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在伊朗德黑兰召开会议,强调世界已进入“知识经济时代”。1970年成为“知识经济元年”,要求人们不要做“功能性文盲”;1987年,布伦特兰夫人主持的“可持续发展”诞生,“经济、交运、人口社会、文化、科教、教育、医卫、生物多样性”成为人类话语的“基本指标”,“多边贸易”“共同发展”“尊重国家主权与领土完整”“尊重各国习俗”“沟通协商”“民主与法制”成为人类基本话语表达和准则。

研究东西方语言的文献较多,但研究话语体系与表达方式的文献寥寥。阅读许多文献并在网上搜索,比较有代表性的文献有:一是欧美出版的、以西方文明成长为特点的,主要研究贸易武备、民主、法制等话语;二是中国人研究西方话语多从工业文明研究,缺乏逻辑表达;三是其它研究。如托马斯·福特认为(2015.3,《国际社会科学》):在20世纪,语言之所以崛起为如此众多学科的研究的主能指(master signifier),学科的自主性被呈现为社会生活普遍经由趋向量化的金钱媒介……大学内部自我组织的结构正变得具有后话语性(postdiscursive),激发了向学科数学转的呼吁,从而“量化一切的文化”。桑德·科恩(2015.3,《国际社会科学》)认为,20世纪70年代以来,批判理论的价值遭到低估,“传统派”“进步派”圈内人也低估,主要是担忧其制度特权话语优势受到挑战。这为霸凌理论横空再世提供了土壤。

二、东方暨中国话语体系的形成与特点

东方话语体系范畴包括中东、印度、亚太地区,人口达50余亿,这一区域是世界文明的发生发展的“历史中枢”,历史文明古国都发生在这一地区,本文主要研究中国为主的话语体系。

1.世界语系中的中国话语体系成长。中国的话语系一枝独秀,是至今保留下来的汉语文字和文化传承习俗所发挥的巨大影响力和作用。众所周知,世界上的文明古国,如今成了后发展国家。究其原因,文明古国在冒险、探奇、应对文明大变革,以及对领土的“热情”上,不如“后来者”西方国家。全球有3000多个民族,5000多种文化,但英语、拉丁语、汉语、阿拉伯语系人口占全球90%,即达70亿以上人口;如果按地缘和讲述语言分,东西方约各占一半。

在公元前5世纪前后,西方国家仍处于中小城邦时,数理化及技术应用成为西方国家的追求。当你去巴黎卢浮宫、奥地利维也纳宫殿纪念地参观,便会得出这一结论。而此间,东方国家在忙着农耕文明,包括农业工具改良、运送物质的车船工具制造创新,技术成了服务工具而非战略工具;西方则忙着通过航海搶占领地。东方农耕文明形成的话语体系特点,生产与服务二维赋予包括“买与卖”“好与坏”“大与小”“高与低”“民与官”等,在东方深深根植千年古文明的“高岭深沟”中,“历史压制”成“钢铁话语文明”。西方思维在15世纪前比较散乱,缺乏“历史压制”,进而在工业与科学革命中即15世纪后西方以竞争、贸易、武备凸显话语实力。

这种文明迭变的结果,就是东方把话语思维固定在了“二元维度”上,使我们相信正义战胜邪恶,善良战胜恶浊,有知战胜无知,这种思维话语渗透且浸润到了各行各业和人的骨髓。相反,西方除了相信“二元”,更相信“冒险所得”是“上帝恩赐”的“第三种假想思维”形成——相信“进攻是和平与胜利的使者”,历史从二维迈向“三维话语”时代。

2.东方话语体系。从近代历史上看,西方是一个“战斗的民族”。公元前后起,仅欧洲发生的战争以万次计,战役以10万次计,尤其在15世纪后,全球大的战争80%由西方发起,而东方仅是“应战状态”。20世纪发生的两次世界大战,上百次地区战役战斗,几乎全部由西方国家发动。1989年冷战后的30年里,98%的战争亦是由西方尤其是美英和以色列导演。这样,东方话语体系在书写历史同时,遭遇了西方的滑铁卢。在上世纪二战结束,东方和非洲殖民国家纷纷独立,又被西方国家“人权与民主”大棒打得乱了“心性”。[5]

所以说,东方话语体系从维度讲是“二维+幻想”,从语言体系讲,没有注入更多的现代元素,在强调和谐同时,往往不太关注西方这个战斗民族,其“假想敌”基因是以“进攻”为动力的“三维”,他们在战争战略、国土整治、国际贸易、组织建设、边缘相切“进攻”中配置资源,在竞争中争夺资源,在政治、民主、人权上打击异同,在标准推广上控制命门。东方话语体系就是在这种话语氛围中,创新艰难前行的。东方第三维难敌西方的第三维。[6]

3.全球话语体系的形成。西方文明在15世纪后进入“科技文明时代”——工业科学革命文明时代。全球迈入“武备全球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全球化+和睦全球化”。目前,中国/世界仍处于“经济+文化”为主阶段“亚洲世纪”,和睦全球化是东方话语应解码的重要方向。

四次全球化的规律是:每一次全球化推进,都是上一次全球化的延展和下一次全球化的纵深。值得强调的是,和睦全球化作为未来世界性文化形态话语,以下三个方面值得深入研究。一是行为态度:和气、和平、养晦、和谐交流讨论;二是行为目标:公平、公正、合理、合法;三是目标检验:分享、共赢、生态、友好。

图3为全球化进程模型,从另一个方面证明了东方话语发展的急迫性、重要性与时代意义。表1的内容主要从文明进程、政经环境、科教文卫分析,以及社会科学中心亚洲时代的到来,所赋予中华文明的使命。

三、中国话语体系的表达效用

中国是迄今为止保留了“方块字”并沿用广泛的国家,证明了东方文明以中国为代表的“文明基因”历久弥新。进入21世纪,东方文明发展逻辑与时代相切相交相衔,形成了东方话语体系特色:发展、创新、合作、共赢。是对人类的贡献,或者说对西方文明的借鉴、学习、创新和本国化与国际化,是东方文明的巨大进步。[7]

1.东方话语思维的线性节点坐标效用。东西方话语体系表达逻辑是先“理”(线)后“道”(纵坐),东方人讲究一个“理”字,凡事要把问题说出子丑寅卯来,这在我们的媒体、外交辞令上亦司空见惯。“得理不饶人”也是东方人尤其中国文化中的一个基本符号。在家庭,你稍有言语差池,太太或丈夫要同你“讲理”;在单位或社会场合,一言不合,别人也会同你讲“理”;在媒体上,宣传一个地方,一定讲过去、现在和未来之300年,否则“你就是‘知其一不知其二’”。如杨继绳的历史著作《墓碑》得了哈耶克奖。有人疑问其父不是饿死的,虽然杨先生拒答,但还是讲了一堆道理。说某人不好,也会找出祖宗三代,其效用是“重理轻道”。在外交场合,讲理往往吃亏,讲得越多越让人觉得你是“此地无银三百两”。讲理还会抑制战略思维,认为“你没理,你理屈词穷了吧”,其实人家是“懒得理你”。[8]

西方话语体系表达逻辑顺序是“道”先“理”后,即讲“道”少讲“理”是“西方话语基本符号”。这与西方话语体系从15世纪转向科学论证有关。西方人的“道”是纵坐标,理是横坐标,形成以自己为起点或圆心,向周边划圆划框,形成“坐标状”这就不能理解“以己为先”的“国家话语体系”。就家庭而言,西方家庭的道是每个人在14岁以后渐成一个独立体,14岁以前大人也只是监护人角色。每个成员不是从属关系,只有姻亲血缘和法律关系,也就是每个人有每个人的“道”。如20世纪前的欧洲,无论皇室还是贵胄,在继承财产上也无理可讲,只讲道。如首位继承人有绝对权威,非首位继承人则需读书学艺甚至自谋职业/生路。从国家层面,西方之所以有如此多的公国、加盟国、联邦成员,其话语构成是国家主权的部分性,如军队、外交、外贸,州省一级的话语权在发展经济、推动区域发展、对外参加经济合作、招商引资、发展科教事业等,县一级处置遗产/财产有绝对权力。这种按行业划分的“道”,也体现在国际关系及话语体系之中。[9]

如麦金德曾提出著名的“三段论”理论,其核心内容是控制东欧国家可以控制“心脏地带”,控制了“心脏地带”的国家可以掌握欧亚大陆这个“世界岛”,从而间接掌控世界。布热津斯基在《大棋局》、基辛格在《大外交》书中,都表达了同样观点。早些时候的希特勒、拿破仑的几场大战,更是以行动来书写“纵向坐标霸道”。图4反映了“道”与“理”思维的效用成本:讲理心诚,但付出成本高;讲道收获,也许可以不用“六出祁山”而用魏延计谋“直插长安”改写“三国历史”。[10]

东方文脉话语讲:“传承帮做”,循“理道依做创”,与西方文脉话语的“传播做帮”,循“道理证实创闯”有一定区别。在于:东方文化看似矛盾“兔子不吃窝边草”,却又说“近水楼台先得月”,要看场景,形成文化绵延的“叠罗汉”动力源:AB≥±BC≥±CD≥±DE……,其区别在于:每一节点上的±。[11]

2.东方话语体系的逻辑效用。管用、适用、场景应用、逻辑使然效用,是东方话语的一个特点。

东方人多个世纪以来被西方人凌辱,其中一个话语体系,就是东方人的无的放矢和善为。即在没有搞清别人意图时先行释放善意,以为善可以当饭吃,当枪弹用。中国许多历史悲剧如对八国联军的忍让,都是这样酿成的。历史上除朱元璋外,即便一些有成就的皇帝,都离不开和亲,踏着别人的道,讲着自己的理。[12]

中国话语的“理”,是深耕于崇尚别人的道。孔夫子的“王道”“克己复礼”等,是要人们遵守王道,王道就是理,道与理混为一谈。在2000多年历史话语中,改造知识分子/精英是“王道”,同情和帮扶弱者是“天道”,否则便是无理,这就形成了政治话语逻辑,中国话语的矛盾:一边说“兔子不吃窝边草”,另一边讲“近水楼台先得月”;“量小非君子”刚说过,又来一句“无毒不丈夫”;“有仇必报”说完,又有鲁迅“渡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林則徐刚说了“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接着又说“壁立千仞无欲则刚”。这便造成了我们在讲理与讲道中往往难以适从,左右逢不了源。中国话语体系另一个特点是“远香近臭”,才有“墙内开花墙外香”。当儿女在父母做了一辈子饭时不见得儿女感恩,若饥饿时候有人送一馒头,可能千恩万谢。“理”多了就平常了,以为自己“当然受之”,或“理在手”,而偶尔一次礼之,认为是大礼,对“救命恩人”要“涌泉相报”,对“父母之恩”心安理得。这在我们的学术交往交流中也十分普遍,改革开放几十年来,一些人“什么都是西方好”而“一叶障目”,就是讲“理”的病根所在,也是“理”之话语所在。在表述上,把理说尽,则不管什么罪过,“浪子回头金不换”,多大方呀。这里不是说东方话语不好,而是同西方的“互鉴”与合作时候往往难以适从之而吃亏。[13]

国家话语:“古为今用,洋为中用”,这是国策态度;“引进、吸收、消化、创新”是经济发展话语逻辑;“一分为”的“二分法”是处理问题的话语国民思维逻辑;中国政治话语政策逻辑是:理论特色——讲执政的“连续性”和“三维方法”先进思想与国情创新结合,体制特色是国情与国际借鉴相结合,实践特色是分区试点、示范、推广的时点相结合的“三结合”;对未知大胆试、大胆闯的“摸石头过河”。中国的“三维话语”主要表现在讲理的过程之中。如强调每个人都是目的和手段的统一,只有人人胸怀报国理想,坚持道德操守,激扬蓬勃朝气,从自己做起,才能积小我为大我,将人生带入更高的幸福境界。

东方尤其中国话语,如何对镜自照,扬长避短?这正是我们应该深入探讨的问题。[14]

3.东方话语的效用表达体系。东方式中国话语的表达逻辑,经过梳理大致清楚了一个脉络,但在具体表达效用是如何量化,可以从分类和状态上厘清,尤其是在当今价值撕扯的世界,一方面国际社会特别是联合国及国际组织,应当用新的价值观代替所谓“普世价值观”,更要看到因“价值观开战”带来连年不断的战争、封锁和摩擦,给各国人民以万亿数十万亿计的经济损失,各国都“亏大了”,中国需要付出更大努力发挥作用,提高效用。历史充分说明,“普世价值”绝不是西方国家给我们的灵丹妙药,只是一套符合西方利益的价值坐标和话语体系。这是我们研究东方话语体系表达逻辑与效用的基本目的。

银本位话语。金钱崇拜各国世界价值观几无二致。传统文化对金钱的反感以“铜臭味”蔑视之。《曾广贤文》说,“穷在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鼓励人们崇拜金钱。银本位话语,是当今东西方一大特色,不同的也是“利益分配”的法制机制区别。如西方处置遗产的法律法规十分成熟,对企业主利润的继承与社会分配亦有完善机制。金钱至上到极致是“人人以利为本,处处讲效益”,反则“利益绑架”往往产生“负效用”。[15]

职业等级话语。等级效用亦是双刃剑。古往今来,东方人在职业等级划分与从业上诸多讲究。好的、体面的职业被认为是高尚的、有品味的,反之亦然。在体制上,如电力部门员工,因国有性质、垄断行为,收入高。体制、体面、体己职业崇拜形成的话语体系,至今仍然涟漪阵阵。

江湖话语。江湖又是一台大戏,任何人都难咎其身。江湖话语讲哥们义气,道理次之,容易产生情义凌驾于一切之上,因而江湖充满了艰辛。江湖太泛,效用为负。

亲友话语。难在一个情字,父母对子女讲究“全身心付出”,并不一定是希望老了获得“孝顺”,对亲朋好友,如果你发达了,也要“尽义务”,不然就是“不懂人情世故”之理的话语。对上级稍有不逮,被认为是骄傲,不懂事或情商不高。可见中国的话语体系,于媒体叫“为其主”,于单位叫“忠心”,理多道窄,任重道远。亲友关系正太,效用正能。[16][17]

专业话语。在许多专业领域如学校的教授、校长划分行政级别,只有“1+N”的机制。但专业话语的普及,使中国的进步在40年无与伦比,国运昌盛,效用极大。[18]

中国的话语体系效用,其核心表达逻辑,是“道理”“善为”“合作”“共享”,从西方角度看,中国没必要匍匐在谁面前,但西方的“三段式话语”既然已经“主流”[19],中国话语体系在强化“公共”上,应在“效用”——行动方式与目的上下大功夫,坚持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和真正英雄的根本立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并在专业领域标准化、国际化、趋势化、虚拟化、契入化等方面加大力度。[20]

四、话语效用最大化:21世纪新的普世价值观

为了区别西方的普世价值观,本文提出新的普世价值观。因为中国/东方话语体系的世界化,已经到了创建新的普世价值观使命的重要阶段。为此,本文提出16个字的21世纪“新普世价值观”——“尊重包容、沟通协商、共享发展、民主法制”,这也是中国对世界的贡献价值。

1.新普世价值观的概念与内涵。尊重包容:面对全球197个主权国家、36个地区的3000多个民族、5000多种文化和发展的不平衡,以及起点、历史、风俗、习惯、阶级、阶层,必须尊重包容。不敌视,不居高临下,容忍不同政见、不同习俗者,才是文明行为的话语展现。尊重与包容,是国家间的、行业间的、台上与台下、强与弱势力、人与人之间的最基本的德行观、处事观、价值观和状态观,更是人类最高的“普世价值”。对分歧的、异化认知的、信息不对称的、无法理解的人与事进行交涉、交际、交流和沟通,以期达成共识,而不是武断、抬杠、霸凌地做出“单边结论”或“行动”,否则就是“恃强凌弱”或不尊重。

沟通协商:面对77亿人口的养老、疾病、贫富、残疾、伤病、救助、灾害,以及人类人口中占1/5的贫困人口,只有通过沟通交流、磋商协商,而非单方霸凌,才能达成或逐步推进共识行动,形成一种机制。中国消除5亿绝对人口贫困只用了42年,就是立体协商协调协作的结果。要看到人类处事结果是“三分能力,七分沟通协商”。

共享发展:是普世价值的重要内容。人民的幸福追求,就是共享发展、共享成果、共建家和美好的合社会秩序。人类是一个命运共同体。人们的权力是由生存权、发展权、民主权、社会安定权构成的。如果一个国家,不能给广大民众以生存发展权,民主与社会安定权是难以实现的。面对发展的趋势、公平、平安、安全、财产保护、社会治理和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及全球1/25的残障人士,1/3.5的人口老龄化,以及信息不对称及腐败、权力至上,必须难以推动全面的共享发展。

民主法制:是社会运行中必须努力的,不应以种种理由为自己辩护而不改革。民主是人民的隐私权、尊严权、公平权等的体现,民主权在国际上还有“国家大小发展机会均等”。1992年以来,联大通过30次决议要求美国解除对古巴封锁,体现了国际社会的人权、民主权。可美国至今仍一意孤行,这也反映了美国对国际社会法制的践踏。

2.新普世价值观的效用及意义。联合国的“合作、共享、发展、尊重、民主、法制”等话语,已经为人类和东西方“共同话语”,描繪了“普世价值蓝图”。上述12个字的人类“新普世价值”也是联合国可持续发展观的提炼和写照。效用最大化就是中国话语在“守初心”,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的同时,更要创新、创建新的话语机制和体系,而“新普世价值观”便是创新的根本所在。

也就是说,遵循“新普世价值观”,丰富、发扬、践行、升华,会为人类带来百万、千万亿的价值,带来不可估量的机会和机遇,乃至光明,许多战争和地区冲突损失数以万亿计,便会得到一定程度的避免,为人类带来最大程度的效益。

五、结论

东方话语表达的,也非是人类未来唯一的“标准话语”。东西方文明是在互鉴互促中发展起来的。西方文明是现代科技、工业与人文文明的中兴文明,这一点我们一定要承认。不能因中国/东方文明悠久,就说谁可以替代谁,也不能因为西方文明的现代主导性,就把西方话语当成指令。东西方之所以相互辉煌,是因为代表了全人类一切民族和文化的话语总和,构成了人类文明话语的发展总逻辑。正如习近平主席指出的:“在全球性危机的惊涛骇浪里,各国不是乘坐在190多条小船上,而是乘坐在一条命运与共的大船上。小船经不起风浪,巨舰才能顶住惊涛骇浪。”东西方只有互鉴互促互信,遵循“新普世价值观”原则,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强调建设一个秩序井然、富有活力的社会,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和物资文化的需要,东西方文明进程才会加速话语现代化。

参考文献:

[1] 韩庆祥.中国话语体系的八个层次.维普期刊专业版,2015.

[2] 杨鲜兰.构建当代中国话语体系的难点与对策[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6(05)

[3] 赵士发.当代中国话语体系的双重构建[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6.

[4] [法]托马·皮凯提.不平等的经济学[M].卫城出版社,2016.30-50.

[5] 曾航.全球供应链大解析[M].人类智库出版集团,2013.40-70.

[6] 李庆本,吴慧勇.欧盟各国文化产业政策咨询报告[M].大象出版社,2008.10-15.

[7] 孙涛.知识管理[M].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1999.1-5.

[8] [法]埃德文森.国家、地区和城市的知识资本[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02-10.

[9] 托马斯等.理论的状态——当代思想流派与知识体制[J].国际社会科学杂志,第32卷(01)99-110.

[10] 杰梦逊.设计美国[M].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8.20-60.

[11] [美]艾捷尔.美国赖以应国的文本[M].海南出版社,2000.25-50.

[12] [美]迈克尔·波特.国家竞争优势[M].华夏出版社,2002.10-30

[13] [美]乔治·斯蒂纳.政府企业与社会[M].华夏出版社,2002.15-35.

[14] 刘同舫.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70年及其历史贡献[J].四川大学学报,2019.4.

[15] 张江.阐释逻辑的正当意义[J].学术研究,2019(06)

[16] 沈建光,姜浩.多重考验下的欧洲经济[J].国际金融,2019(07)

[17] 陈延湘.自然法与国际平等维护[J].国际社会科学杂志,2015(03)

[18] Thomas·H·Ford,《Romantic anmospheres the poetics of aerial culture》,1774-1848.

[19] Post,R.M.,2009,Debating disciplinarity. Critical inquiry,35(4),749-770.

[20] WITTGENSTEIN,L.,2003,Logisch-philosophischeAbhandium

g. Frankfurt:Suhrkamp

(作者单位:广州泛珠城市发展研究院   广东广州   510000;英国伦敦大学   英国伦敦)

[作者简介:王廉,男,中国国际热带产业博览会执行主任,广东省经济学家企业家联谊会首席经济学家,广州泛珠城市发展研究院院长,已出版各类专著50余部;王若菡,女,法国巴卡拉公司文化策略经理,现就读于伦敦大学学院工业心理学专业(第三学位);黄海娟,女,广州泛珠城市发展研究院,高级设计师。]

(责编:若佳)

猜你喜欢
效用
小学美术课堂板书的四种效用
高等院校对我国残疾人冰雪运动发展的效用研究
项目管理思想在企业基础工作中的效用探讨
社团组织在新闻传播中的效用研究
纳米硫酸钡及其对聚合物的改性效用
几种常见棉花叶面肥保蕾铃效用试验
几种常见叶面肥在大蒜田效用试验
玉米田不同控释肥料效用研讨
比例效用理论及验证——基于1997~2010年面板数据
私营企业主政治参与渠道的选择偏好及效用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