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炜 陈卉 熊昊钰
(中钢集团武汉安全环保研究院有限公司 武汉 430081)
自2010年11月施行《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暂行办法》以来,我国开始对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开展节能评估与审查工作。2017年6月,浙江省率先在全国推行“区域能评+区块能耗标准”改革,推进该省节能领域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以区域能评在一定程度上取代项目能评,达到简化行政审批手续、服务企业和落实节能降耗的目的;2018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出台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开展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试点的通知》,该通知要求北京、天津、上海等16个地区开展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试点改革,至此,全国各地区的区域能评工作逐步得到开展。作为区域能评工作的首要工作和重要环节,区域节能报告的质量直接影响到区域能评制度的有效落实,现结合区域能评工作中的学习、摸索和思考,梳理其编制工作的流程,提出编制的重点与方法,供同行参考。
目前,部分省、市已发布了地方区域能评工作的指南(见表1),提出了区域节能报告编制的主要内容与大纲。整体而言,各地方对区域节能报告均要求以区域产业、能源消费现状为基础,分析区域行业类型和对应能效指标水平,预测区域产业及能源消费的发展趋势,明确区域能源“双控”指标并提出区域能评负面清单及区域节能措施。
在前期的资料收集分析阶段需要对评估区域进行全面的调查,重点了解区域所在地能源供给、消费和规划的情况,对接政府相关管理部门(如园区管委会、统计局等),收集掌握报告编制所必要的基础数据和资料(包括企业名录、能源统计报表、产业及能源规划等),在分析已有资料和企业调研成果的基础上,完成具体的报告编制工作。
表1 部分地区发布的区域能评工作指南(意见)
区域节能报告编制的主要工作流程如图1所示。
根据现有区域节能报告的编制情况来看,“区域”可以是市、区、县、乡镇、街道、产业集聚区、开发区、工业园区、特色小镇等,区域的属性对区域节能评价体系的建立有很大的影响,地理范围的不同界定造成了各报告编制工作量及深度的差异[1],特别是过大的地理范围有可能导致节能审查工作在“放管服”中“放”得过多,弱化了节能主管部门的监督管理工作。
图1 区域节能报告编制的主要工作流程
国家节能中心于2019年2月公布的《关于“区域能评”制度建设和工作情况的报告》中提出:“建议在开发区、产业园区等功能区实行‘区域能评’,不应扩大到市、县等行政区域”。开发区、产业园区及工业园等特定的功能区不仅更能代表区域能源消费的特点,也是地方节能管理的重点,因此,区域节能报告的评价地理范围建议以国家或地方对特定功能区的批复文件、区域控制性详细规划为准,并结合功能区发展实际进行调整。
工业企业是节能评估工作的重点也是能源消费主体,由于统计口径的限制,许多地区的能源消费量统计数据通常仅包括规上工业企业。因此,对于以开发区、产业园区为边界范围的评估项目,需要根据数据统计的情况说明区域节能报告的评价范围、制定的“双控”指标是否仅针对规上企业。
区域节能报告的评价时限可与区域所在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时限相一致,原则上不超过5年,可根据区域发展和地方节能管理要求适当缩短,但最少不应低于2年。
产业发展现状结构是影响能源消费的重要因素,也是进行能效指标对比评价的重要依据,通过统计整理区域各产业的经济和能源消费数据,分析产业组成结构、找出影响能源消费及经济发展的重点产业和企业。因此,需按照《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 4754—2017)要求对区域内企业进行分类并整理出对应的经济及能源消费数据,为后续的能效指标对比分析提供依据。
重点用能企业的能耗情况是代表区域能效水平高低的重要参照,因此,有必要对区域重点用能企业进行详细的调研及分析工作,除掌握重点用能企业基本信息(行业类别、生产规模、经营状况和主要产品等)外,需要对企业有无落后工艺流程及设备、工艺流程及重点设备能效、节能技改潜力和方向等内容做出评价,并结合企业历年能源消费数据、生产能力及发展规划,评估重点用能企业的生产是否会对“双控”指标造成明显的影响。
区域产业能效水平的分析是区域节能报告的重点,只有对标值具有权威性,对标结论才能获得普遍的认可。摸清区域内行业、企业的能效水平,才能较为准确地提出区域内新建项目的能效准入标准。能效指标的对比分析主要包括经济能效指标和物理能效指标两个方面。
2.3.1 经济能效指标评价
通过前期对区域内规上企业的经济及能源消费数据的整理计算,可以得到各企业的经济能效指标(万元产值能耗或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按照行业类别进行分类统计后,即可获得区域内各行业的经济能耗指标,从而可与相关的地方产业能效指南进行对比,评价区域内分行业的能效水平。
已经颁布的相关产业能效指南有:《武汉产业能效指南(2011)》《南京市固定资产投资节能评估行业能效指南(2013暂行版)》《全国工业能效指南(2014版)》《天津市产业能效指南(2017版)》《浙江省产业结构调整能效指南(2017版)》《上海产业能效指南(2018版)》《广州市产业能效指南(2020)》,为体现先进能效水平的时效性,建议优先与上海市、广州市的能效指南进行对比评价。需要注意的是不同地区的指南在经济能效指标的统计口径方面存在差异,如《上海产业能效指南(2018版)》为万元产值能耗,而《浙江省产业结构调整能效指南(2017版)》则为万元增加值能耗,因此,经济能效指标的评价还需以区域经济指标的具体统计口径而定,部分地区产业能效指南中的经济能效指标情况见表2。
2.3.2 物理能效指标评价
物理能效指标的评价是以国家、地方和行业颁布实施的能耗限额标准为评判依据,对区内重点企业的单位产品能耗、主要工序能耗、关键设备能效水平进行评价,但由于工业生产工艺和产品种类繁多,许多物理能效指标并无相关标准或规范要求,此时,则可以参照同类先进企业、行业协会发布的指标作为对标值进行评价,另外,政府公布的数据或者各种行业技术资料、科技论文中披露的数据也可以作为对标评价的依据[2]。在没有相关标准规范和类比数据的情况下,则可利用专家经验、知识和技能,对企业物理能效指标的先进性进行评价。
表2 部分地区产业能效指南中的经济能效指标情况
对于以市、区等行政区域为评价范围的区域能评项目,民用建筑运行能耗往往对区域能源消费总量有明显的影响,其建筑物的能效指标也是物理能效指标评价中的重要内容。对于建筑的物理能效指标评价,除采用国家、地区发布的相关标准,如《武汉市民用建筑能耗限额指南》、《深圳市公共建筑能耗标准》(SJG 34—2017)等进行评价外,地区发布的节能减排实施方案、绿色建筑发展规划、公共建筑能耗统计报告等文件中也会发布相关的能效指标以供评价参考。
目前,多数地区的“双控”目标责任分解未达到开发区、产业园区等功能区域层级,政府下达“双控”指标的行政区域和区域能评项目的范围往往不一致,这使得许多区域节能报告中的“双控”数据并无直接引用的依据。在区域节能报告的编制阶段,通常需要评估机构采用科学合理的计算方法,预测提出评估区域的“双控”指标。
(1)项目能耗测算法。以区域内现有统计数据为基数,将评价期内预期建成投产项目的经济、能耗预估值作为增量数据和双控指标的计算依据,该方法较为适用于评价期短(≤3 a)、区域范围较小且评价期间建成运行项目确定的情况。如某开发区内新建的工业园,由于其园区范围较小且无现有工业项目,而拟建项目明确且相关数据预测可靠,则可按各项目投产运行时序计算区域能源消费和经济数据的年度增量。在此基础上,按面积能耗指标测算新建园区管委会大楼、产业工人宿舍等公共建筑及设施的能耗,从而进一步对区域整体能源消费数据进行完善和修正后提出该区域的“双控”指标。
(2)年变化率预估法。预测评价期内年能源消耗强度平均下降率及经济总量指标平均增长率,以基期区域能源消费和经济总量指标为基数,计算评价期末期及各年双控指标,该方法计算简单,较为适用于评价期较短(≤3 a)、区域各产业发展趋势较为稳定的情况。其中,经济总量增长率可以参考地方国民经济、产业发展规划及历年指标确定;能源消耗强度平均下降率通常可参考上级行政区域或上一个周期的指标。另外,具有条件的区域可针对不同产业和行业分别进行测算,特别是对区域能源消费和经济发展产生较大影响的重点行业和企业,需要根据其发展趋势单独进行测算分析,确保制定的“双控”指标与区内重点行业、企业的发展不冲突。
(3)数学模型预测法。年变化率预估法中变化率指标的选取受到人为主观判断的影响较大,当评价区域拥有多年能源消费统计数据可供使用时,可考虑采用灰色模型、指数平滑模型、曲线拟合模型等方式进行建模预测,通常情况下,三种方法均能对短期的能源消费进行较为精准的预测,尤其当历年能源消费数据较少时,采用灰色模型可发挥其样本数据量要求较少、越近期数据越有效的特点进行预测[3]。同时,还可以综合三个模型的优点,采用层次分析法、变异系数法、组合赋权法等赋权方法构建组合模型进行预测,以达到提高预测精度和增加预测结果可靠性的效果[4]。
该方法特别适用于评价区域较大,区域历年能源消费统计较为完善的区域,如以市、区行政范围为边界的区域。在通过该方法预测出区域各年能源消费增量的基础上,可进一步通过政府部门拟定重大项目库,将模型预测值与规划重点项目增量预估值进行对比后,采用一定的规则对历年能源消费增量数据进行修正。由于采用该方法时通常对应的评价区域范围较大,因此其能源消费强度平均下降率通常也可直接参考上级行政区域或上一个周期的对应指标。
实行“区域能评”的区域可以在负面清单内实行项目能评管理,负面清单外实行承诺备案管理,负面清单要在考虑行业类别的同时,抓大放小、松紧适度。目前,《湖北省县(市、区)区域节能评估实施细则(试行)》《济南市区域能评实施办法(暂行)》等地方文件均已对必须纳入负面清单的项目做出了规定,整体而言,现阶段区域能评报告中负面清单的制定主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1)六大高耗能行业,包括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
(2)由省级发改部门负责节能审查或项目建设单位自愿进行节能审查的项目。该条目主要针对由国家发改委44号令中要求的国家发改委核报国务院核准或国家发改委核准的项目,以及年综合能源消费量5 000 t标准煤以上的项目。
(3)属于《产业调整指导目录》限定类及淘汰类或属于地方淘汰、禁止发展的产业项目,以及不符合区域发展规划或该区域不适宜建设的行业项目。
(4)能效指标高于报告控制目标的项目。该条目主要依据区域节能报告中规定的区域经济或物理能效指标“准入值”,将不能有效改善区域能效平均水平的项目单独进行更为严格的节能审查。
(5)新增煤炭消费量的项目。
在重点企业调研阶段,收集整理相关企业已采用和拟采用的先进节能技术措施,并通过咨询机构专业技术人员及专家团队的分析诊断,提炼出区域节能技术措施,主要包括节能技术措施、节能管理措施及区域重点节能工程三个方面:
(1)针对区域内重点行业提出具有行业特点的节能技术措施,如针对饮料制造行业常用的反渗透产水装置提出反渗透系统能量回收技术;针对玻璃制造行业常用的玻璃炉窑提出钛纳硅绝热材料保温节能技术;针对装备制造业提出推广使用先进的切削技术和设备等。同时,还可对变压器、电机风机、空压机、空调等通用设备提出能效提升的改造建议。
(2)节能管理措施从企业和政府两个层面提出,针对企业主要可以提出建立能源管理体系、能源管控中心、加强节能管理考核等措施;针对政府主管部门主要提出严格节能执法监察、完善能源数据统计、建立用能预警监测制度、实施能耗奖惩等措施。
(3)重点节能工程主要依据区域用能特点,提出区域用能及结构优化方面的重大工程建议,包括热电联供及热网工程、分布式光伏和智能微电网工程、城市智能照明工程等。
区域节能报告相对单个项目的节能报告更为宏观,其重点在于通过严谨的数据统计分析,采用科学合理的评价依据和测算方法,在对区域产业能效水平评价分析的基础上确定“双控”指标和负面清单。区域节能报告的编制方法和内容随着区域能评制度的推进还在不断发展和完善,各级节能主管部门应加强对评估工作机构人员的培训和交流,进一步规范区域节能报告的重点,提高其编制的整体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