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美娜 郎毅平 吴静 姚惠萍 蒋怡 高惠惠
医院感染已经成为当今世界普遍关注的公共卫生问题,医院感染的发生不仅会影响患者康复、延长患者住院时间、增加患者的经济负担、威胁患者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而且会增加医疗纠纷的发生率、降低医院床位周转率、浪费大量的医疗资源[1-2]。污染的手和环境物体是致病菌传播的重要媒介,也是医院感染暴发的重要诱因及隐患。据统计,医院感染病例多数为接触性感染,其中由医务人员的手传播细菌而造成的感染率为30%[3]。手卫生是国际公认的防控医院感染的最基本措施,是预防医院感染传播最重要、最有效、最经济的方法之一[4]。已有大量文献曾研究报道过我国医院目前的手卫生依从性现状,其结果均不理想[5]。如何有效提高手卫生依从性一直是临床医护人员关注和研究的热点问题。本研究将一套基于信息化的手卫生依从性管理系统应用于ICU病房内,旨在探讨基于信息化的手卫生依从性监测是否能有效提高医护人员的手卫生依从性及降低医院感染率,以便于更好的服务于临床工作。
1.1 临床资料 选择本院ICU在职医护人员116例,纳入标准:①从事医疗、护理正式在职医师及护理人员;②自愿参与;③经相关培训并考核合格。排除标准:①研究期间因各种原因如科室调整、进修、离职等不能继续在科室工作者;②研究过程中因人员未按规定佩戴胸牌者;③因系统掉线而导致数据缺失者。研究对象的临床资料见表1。本项目经本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所有研究对象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表1 116例研究对象临床资料
1.2 方法 所有研究对象均按照科室排班表正常上下班,根据不同研究阶段采用不同的手卫生监测方法。2019年7月至2019年12月为基线阶段(对照组),同期入住ICU总人数为716例;2020年1月至2020年6月为干预阶段(观察组),同期入住ICU总人数为839例。所有研究对象均接受统一培训,内容包括:信息化手卫生依从性管理系统使用方法(包括胸牌识别卡、床旁识别器、出液识别器电量损耗的识别和充电方法以及手卫生的正确操作标准,经考核合格后方可进入研究。(1)对照组:采用世界卫生组织(WHO)提供的手卫生调查方法和工具[5],由经过培训“手卫生观察员”进行暗访,1次/周,在规定时间内观察并记录所有医护人员的手卫生执行情况。每次由3个手卫生观察员同时进行,分别观察6个不同的医护人员,每个观察对象持续观察时间20 min。(2)观察组:采用基于信息化的手卫生依从性监测系统,具体方法:在科室病房安装服务端J2EE应用服务器,在病房床底部安装专用服务器配置的服务器(特定设置床边区域的执行手卫生敏感识别距离,5米之内即可感应),水洗区、配药室的洗手池旁、病床区安装区域识别器,这些设备通过控制器以及互联网与服务器相连。医务人员工作牌上放入有“声光提醒”功能识别卡,存储唯一的身份编码。当医务人员靠近洗手池、床旁(根据设定的时间、距离逻辑及特定动作判定规则)时,识别卡识别医务人员身份,通过胸牌和识别器之间的通信,经无线通信AP,同时记录工作人员手卫生的次数,如医护人员执行手卫生识别卡会显示“绿色”,如未执行手卫生则会显示“红色”,控制器利用识别卡上的扬声器提醒医务人员未执行洗手,应用室内定位技术、行为识别技术、无线通信技术等实现。在规定时间内系统自动采集统计该部门医务人员的手卫生执行情况。
1.3 观察指标与评定标准 (1)不同时机手卫生依从性:根据指南要求,手卫生的五个时机为:接触患者前、进行无菌操作前、接触患者后、接触患者周围环境后和患者体液血液暴露后。手卫生依从性=实际执行次数/应执行次数×100%。对照组由监控护士及院感科负责统计,观察组由研究设计者从信息化手卫生依从性管理系统(http://192.168.19.253:8080/hhms)中提取;(2)每床日速干手消液的消耗量:由院感科从手卫生管理系统中提取;(3)多重耐药菌检出率:由研究设计者统计研究期间住院患者送检标本(包括血液、尿液、痰液、肺泡灌洗液、胸腔积液、腹腔积液及脑脊液等)次数、多重耐药菌检出次数(每位患者可同时检出多次)及病原微生物种类,多重耐药菌检出率=多重耐药菌检出次数/标本送检次数×100%;多重耐药菌检出情况由微生物室工作人员负责提供;(4)多重耐药菌感染情况:包括多重耐药菌感染率及感染例次率,其中多重耐药菌感染率=多重耐药菌感染人数/同期住院患者人数×100%,多重耐药菌感染例次率=多重耐药菌感染例次数/同期住院患者人数×100%;多重耐药菌感染根据指南[6]中标准进行判断;(5)医院感染情况:包括医院感染率及医院感染例次率,其中医院感染率=院内新发感染人数/同期住院患者人数×100%,医院感染例次率=院内新发感染例次数/同期住院患者人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2.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用(±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n(%)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间不同时机手卫生依从性比较 见表2。
表2 两组间不同时机手卫生依从性比较
2.2 两组每床日速干手消液的消耗量比较 见表3。
表3 两组间每床日速干手消液的消耗量比较
2.3 两组多重耐药菌检出情况比较 见表4。
表4 两组多重耐药菌检出情况比较
2.4 两组多重耐药菌感染率比较 见表5。
表5 两组多重耐药菌感染率比较
2.5 两组医院感染率比较 见表6。
表6 两组医院感染率比较
ICU是医院感染的高危场所,研究显示环境中的物体表面是医务人员工作需要经常接触的地方,其无自净能力,在接触有病原菌感染或定植的患者后,易被病原菌所污染,存留大量容易导致医院感染的病原菌[8-9]。污染的手和环境物体是致病菌传播的重要媒介,也是医院感染暴发的重要诱因及隐患。一项对于医务人员进行手部细菌监测的研究发现医务人员在洗手前的细菌携带率达100%,洗手后的细菌携带率可降至20.8%,规范的手卫生可以减少30%~50%的医院感染[10]。
国内一项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我国综合性医院护士的手卫生依从率为46.70%,而医师的手卫生依从率仅为36.79%[11]。刘晗等[11]研究发现约79.2%的医护人员因担心频繁手卫生会伤害皮肤,44.3%的医护人员对手卫生不够重视,31.5%的医护人员不清楚什么时候该洗手,这些因素均降低手卫生的依从性。本院2019年三、四季度整体手卫生依从性大约为75.3%,其中接触患者后手卫生依从性最低,仅47.3%,而患者体液血液暴露后手卫生依从性最高,为82.1%。体现出部分医护人员对于接触患者后及时洗手的漠视,而对于患者体液血液暴露后的个人防护观念尚可。目前大多数医院实行的仍然是人工暗访,即由手卫生观察员暗地观察,统计医护人员的手卫生依从性以及是否正确洗手。这种方法具有“不全面、不完整、效率低下、无提醒、很难及时监控”的缺陷,仅仅以一段时间的片面调查难以反映真实的手卫生情况,而且极易受到观察者主观感情的影响,使得监测结果不够准确[13]。此外,对医院手卫生依从性监测、分析与评价,涉及因素非常复杂,人工统计与分析很难达到预期效果。
国外已有学者探讨电子信息技术在手卫生中的应用,但目前仍处于初步阶段,存在若干不足,例如不能识别人员身份导致监督强度较弱、自动统计结果与真实情况有出入等,尚需更多的研究来验证[14-15]。本研究中所使用手卫生依从性监测系统基于信息化系统,通过系统自动化监测、收集、数据分析等,且还具有时刻提醒功能,不但可以准确全面的记录整个过程的手卫生情况,还可以提高手卫生的依从性。此外,信息化监测系统排除了人为主观因素带来的遗漏、情感影响、效率低下等缺点,具有更加全面、准确、客观、真实的特点。本研究显示,自使用信息化监测系统以来,手卫生依从性明显提高,整体依从性由75.3%提升至89.9%。所有五个洗手时机的依从性均>85%,其中患者体液血液暴露后手卫生依从性最高,为98.4%。随着手卫生依从性的提高,每床日速干手消液的消耗量也明显增加,二者具有一致性。通过对同期送检病原微生物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发现多重耐药菌检出率前四位分别为鲍曼不动杆菌(CRAB)、铜绿假单胞菌(CRPA)、肺炎克雷伯杆菌(耐三四代头孢菌素)和肺炎克雷伯杆菌(CRKP),观察组检出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间大肠埃希菌(耐三四代头孢菌素)、大肠埃希菌(CRE)和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均未检出大肠埃希菌(产ESBLs)、肺炎克雷伯杆菌(产ESBLs)、粪肠球菌(VRE)和屎肠球菌(VRE)。观察组多重耐药菌感染例次率、医院感染率及医院感染例次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再次证实提高手卫生依从性对于降低医院感染率的有效性。正确的手卫生可以明显减少手部暂居菌,减少接触不同患者过程中交叉感染的几率,从而减少医院感染的发生率,这一点对于接触多重耐药菌患者尤其重要[16]。
综上所述,基于信息化的手卫生依从性监测系统能够明显提高医务人员的手卫生依从性,减少医院感染的发生,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