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州歌圩的现状及文化符号意义*

2022-04-18 10:34:50魏钰广西大学艺术学院
艺术品鉴 2022年11期
关键词:对歌峰山柳州

魏钰(广西大学艺术学院)

我国广西壮族自治区于每年春秋两季进行的“歌圩”,是一种自发性很强的民间聚集歌唱活动,其历史悠久,源远流长。虽于20 世纪80 年代随社会文化生态的急剧改变受到冲击,但在21 世纪,歌圩同时得益于当地人民的热爱和当地政府的支持,流传盛行至今。广西壮族自治区也因此被称为“歌的海洋”。“歌圩”这一音乐事项在某种程度上也成了诞生于广西这一古老土地、并且能代表这片广袤大地的“文化符号”。歌海之上,浪花千层。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的“鱼峰歌圩”经过多年的沉淀,毫无疑问成为这片浪花之上最美的一朵。

2001 年以来,随着柳州市政府的介入和当地群众的配合,鱼峰歌圩以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示范项目创建为切入点,顺利向外界展现了“歌圩”这一独特的地方文艺事项。作为音乐学专业的学生,笔者出于传承民间传统音乐文化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与四位同好一起,造访了柳州市鱼峰区,目之所及,有鱼峰山、鱼峰山公园等地。在这趟短暂而美好的旅程中,不仅领略到了柳州市的市容,柳江江畔的风光,更令人难忘的是规模盛大,场面难忘的歌圩。有机会亲临现场观看这一丰富多彩的大型歌咏活动,亲身感受它的现状,了解它与当地人民生活的关系,于笔者而言,实在是一件莫大的幸事。

接下来,本文将从历史流变与发展现状出发,以文化符号意义研究与借鉴价值为主阐述笔者拙见,故分述如下:

一、柳州歌圩的历史流变

关于歌圩的历史流变,学界已有了较为系统地梳理,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一)“三位一体”时期

据潘春见所著《歌墟源流——壮族歌圩与其他民族歌场之比较(一)》,远古时期,骆越人大规模的群体歌舞极为盛行。人类社会尚处在群体劳动阶段,为了协调动作、提高生产力、激发斗志,人们遂在劳动时集体创作,集体咏唱,产生了“歌、舞、乐”三位一体的最初歌舞形式。而我国古代社会是以农耕文明主导,早期社会生产力低下,因此,“祝愿丰年”“风调雨顺”等关于生活的朴素向往成为这一时期先民歌咏的主题。

(二)“歌舞分离”时期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文化的进步、人群的增加以及社会结构的组织形式变更,歌圩的内容也在不断发生改变。原先要集体劳动中“边舞边唱”的故事,已逐步以歌为形式口头承传,人们以更简单的唱诵形式来进行叙述和抒情。在这一时期,歌圩产生了质的飞跃。娱乐和悦已成为歌圩的主要目的,而爱情则成为歌圩的新主题。“姆娘山歌圩”和“刘三姐”等传说故事也侧面地反映了这两点。

(三)现代时期

据潘春见《歌墟源流——壮族歌圩与其他民族歌场之比较(一)》一文,现代歌圩萌生于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主要目的为团结群众,宣传新思想。“歌会”成为现代歌圩形成的标志。相较于古代歌圩的“倚歌择配”“以歌悦己”,现代歌圩的精神色彩则更加丰富。现代歌圩发展至今,随着政府的加入与扶持,歌圩的范围正逐渐扩大,功能也逐渐完善。从原始社会的“三位一体”,到古代的“歌舞分离”,再到现代时期,正是在这样的历史演变中,早期群体性的共同创作逐渐退出历史舞台,由更简单的在特定时期集会唱歌取代,并得到相对稳定的延续、发展与辐射,慢慢成为广西最重要、最突出的习俗。

根据我校学生的学习基础制作《模拟电子技术》视频,但是录制视频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与精力,团队的分工与协作,制作精美的实验过程多媒体教学材料,并及时发布,给学生带来方便。

二、柳州歌圩的发展现状

经由远古时期的集体歌舞、再由人民口口相传的传说,群众性的唱歌活动逐渐发展成今天这种在特定周期对歌的集体性活动,有了“圩”的特征。而柳州的鱼峰山则是传说中刘三姐传歌飞升的地方,毫无疑问为柳州歌圩增添了一抹浪漫的色彩,也让柳州歌圩的影响力不仅仅局限于当地。每逢三月三、中秋、国庆等重大节日,都有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游客慕名而来,只为一睹柳州鱼峰山“这边唱来那边和”的空前盛况。笔者有幸于2021 年国庆节期间参与鱼峰山公园的一场小型(几十人)“歌圩”,此情此景,迄今难忘。

(一)对歌主体、取材、形式

根据笔者所见,参与鱼峰山公园国庆歌圩集会的主体人群为附近的居民,其对歌活动的突出特点是集中、即兴。鱼峰山公园歌圩场参与者大抵几百人,唱歌内容既有传统山歌,也有地方戏曲,甚至有时下的流行音乐;有单纯演唱的,有自带乐器为歌伴奏的,还有拿着一个白盘子一根筷子作打击乐的……踏进公园,处处可见丰富多彩、妙趣横生的对歌景象。歌者通常是退休的居民,较少见对歌队伍中有年轻人的身影。

根据笔者对唱歌群众的采访可知,柳州市鱼峰山的歌者们于周末、节假日的正午十二点左右集中,自主选择对歌地点,随后根据性别排成两队,三三两两成为一组,彼此酬唱。踏进鱼峰山公园大门,每走两步就可以看见一群一群的对歌人群,听见来自四面八方的歌声。其唱词皆为现场即兴,曲调则大多取自历史曲调。例如,笔者在此次出行中,听到了本地调“来宾调”。对歌形式为男女歌手各坐一方,三人(男)起唱,对面三人(女)酬唱,就这样酬和数次。在调查当地群众对歌圩的态度时,他们表达了极大的热情:

“有时候天气下雨,没有办法过来,我们自己在家也唱,我们有一个唱歌的群。群主一吆喝,大家都上线对山歌。”“平时这里晚上很热闹的,唱到晚上十点的都有。”他们自豪地说。

(二)曲目研究

文章中谱例一、谱例二(见图1、图2),便是小组成员在鱼峰山采集时,根据当地民众歌咏的旋律所记的谱,根据对唱歌群众的采访,该谱例为广西本地调“来宾调”。歌词为“今日来到鱼峰脚,等着望哥哥,等啊没来哥,等啊,哥逢着妹,妹逢着哥。”全首歌以深情的口吻歌唱了一位姑娘等待爱人的焦急心情。它的特征是:节奏悠长自由,句读篇幅不等,旋律主要由民族调式中宫、徵和羽组成,音调类似说话,自然流畅。

图1 谱例一:柳州鱼峰山公园对歌乐谱(男声)(图片来源:邹思若(记谱))

图2 谱例二:柳州鱼峰山公园对歌乐谱(女声)(图片来源:邹思若(记谱))

从旋律来看,全曲由宫、商、角、徵、羽共同构成,其中最具特色的便是宫-羽-徵-宫的进行,它的音调非常类似生活中的对白,同时又不失音乐性,乐句大多由宫或徵起音,经过羽音行至宫音,增加旋律的装饰性,最终落在宫音,予人以质朴真挚、单纯活泼的审美感。

该曲调“来宾调”是柳州当地居民在国庆对歌中使用的一种本地曲调,在这一流传地区所举行的歌圩集会上,它有很多变化形式,也被填进很多种不同含义的歌词,几乎每个歌手对这一本地调式都有自己的看法,但总体是以宫-羽-徵-宫进行为主,中间可加入不同的经过音,较为灵活、即兴和自由。

三、柳州歌圩的文化符号意义研究

文化符号意义是指一类文化事项对一个群体的精神文明内涵,是一个群体对外表达文化的重要载体。柳州歌圩也不例外,其不仅仅具有音乐本身的含义,还包含了人民的生活与信仰。至于柳州歌圩的文化符号意义外化在哪几个方面,笔者认为有以下三点:

(一)柳州歌圩增加了民族凝聚力

作为柳州市的文化符号,柳州歌圩盛行的背后,离不开每个柳州人对其精神上的认同,反过来讲,柳州歌圩也使柳州当地人民的民族凝聚力得以增强。究其原因,通常是由一个群体特定的心理和传统文化特性所造就。刘锡蕃在《岭表纪蛮·歌谣》中写:“无论男女,皆认为唱歌为其人生之切要问题,如不能唱歌,即枯寂寡欢……而为一蠢然如豕之顽民。”因此,善于唱歌对于古骆越人而言,是聪敏、受欢迎的标志。因此有了鱼峰山脚下“这边唱来那边和”的盛大与恢宏,有了鱼峰歌圩的如火如荼,有了刘三姐的美名天下传扬。这种群众性、普遍性的活动方式与“诗性”的思维,是歌咏文化社会化的固有形式与鲜明特征,也是民族凝聚力的集中体现和精神支撑。于柳州人民而言,在特定的日子聚集唱歌早已成为其生活稀松平常、却又是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当歌咏文化在社会上蔚然成风,那代代相传的、珍贵的事物与经验也就在这种社会化中传承。不管歌中唱的内容宏大或渺小,都能在岁月中承载时间的重量,成为一份历久弥新的精神食粮。

(二)柳州歌圩承载了柳州民间文艺

“歌圩”作为一项综合类文艺事项,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形成的社会意识和审美价值的产物。因此,作为分支的柳州歌圩同样带有深刻的历史性、社会性和集体性,其歌唱活动的过程,便是文学与音乐的创作、传承的过程。柳州有很多丰富多彩、独具特色的传统民歌,从短小的歌谣,到创世的史诗,再到爱情的咏叹、风俗的物语、历史的记录、对生活劳作的歌颂,一应俱全。之所以这些多姿多彩的民间歌谣能够在世间代代相传,就是得益于每年的“歌圩”盛会。

柳州歌圩承载了柳州民间厚重的文学与艺术底蕴,又是象征柳州这片土地的灵魂,即使现在年轻人有多种方式和载体去传播各自的地方文艺,但歌圩社会化的影响力已然超过了其他。柳州歌圩对于柳州的民间文艺,毫无疑问正以一种依托的方式存在,以人民口授的方式流传,并在潜移默化下影响着柳州人民的生活方式与生产劳动,从而构建了柳州人民乐观、活泼、善良的生命底色。而在歌中流传的文学与艺术,也在岁月中随歌流动,熠熠闪光。

(三)柳州歌圩是柳州人民生活的缩影

“歌圩”是人们了解柳州,让柳州山歌文化走出柳州,走向外界的重要媒介之一。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社会文化与组织形式的变更,这种古老的习俗逐渐由“三位一体”到“歌舞分离”,最终演变成今天这种在特定日期集会唱歌的“圩”,歌唱内容也逐渐演变成以歌唱自己的爱情、生活、劳作、风俗为主,与柳州当地群众的生活紧密相连,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柳州歌圩”是柳州人民生活的缩影。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与生产方式的改善,年轻人选择了进城务工代替了曾经日复一日的田间劳作,随之而来的便是人口流动性增加,娱乐方式也日趋多元化。随着时代的发展,歌圩的形式,内容都在不断地发生新的变化,不仅仅在三月三、中秋等传统节日,新的节日(如国庆节、青年节等)也会有大型的对歌集会,这些新的节日遂变成新的会期。与此同时,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推广,歌圩的传播媒介也有了新的形式,不仅仅局限于口耳相传,新的媒介(如抖音、微信公众号等)正如雨后春笋般势不可挡地出现。这无疑为柳州歌圩的传播推广带来了新的力量。

四、柳州歌圩的借鉴价值

柳州歌圩作为近年来开展较好的音乐事项之一,其文化符号意义已经深入柳州人民的灵魂,歌圩场上的对唱,不仅丰富了当地人的生活,而且增强了群体认同感与民族自豪感。“鱼峰歌圩”更是作为柳州歌圩的文化符号,成功向外界打响了名号,若论“鱼峰歌圩”对其他处在类似处境下的文化事项提供的借鉴价值,笔者认为有三:

(一)重视新闻媒体的宣传

从传统的“三月三”歌节到新歌圩的宣传,媒体都是一股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

首先,在活动举办前,通过社交网络与媒体的有效跟进和宣传,鱼峰区找准着力点,擦亮品牌,成功将自己的文化“打响”了第一炮。

其次,在活动举办时,通过短视频平台或社交网站的直播,成功吸引其他地域群众的目光。

最后,在活动结束后,通过网络群众的口口相传,将自己的歌圩文化做到初步的传播与推广,从而向外界通过媒体宣传自己的文化。这些做法无疑为外界提供了一个了解柳州歌圩的契机,为柳州歌圩“走出去”铺垫了基石。

(二)利用地方政府的推广

2016 年底投入使用的鱼峰区文化馆新馆,毫无疑问地成为群众性歌舞艺术的大舞台。

与此同时,江滨社区文化广场的改造,也将其打造成了一项具有全国影响力的文化品牌;连续举办“壮族三月三鱼峰歌圩”“全国民歌邀请赛”等活动,吸引年轻人参与,提高品牌影响力……地方政府出台的这一系列措施,毫无疑问为“鱼峰歌圩”的“活起来”“走出去”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一方面,可以提高青年人对柳州歌圩的兴趣,缓解柳州歌圩老龄化的问题,另一方面,这一做法为歌圩提供了丰富多彩的传承平台,为柳州歌圩的长期健康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支撑。

(三)取得普通民众的认可

民众既是“歌圩”活动的参与主体,也是歌圩当下处境中不可缺少的能动力量。对于一项民俗音乐事项来说,“民”是本源。无论是自发的“歌圩”中,还是当前政府举办的“全国民歌邀请赛”中,普通民众都是不可或缺的参与主体,因此,歌圩期间无论是舞台中间的对歌者,还是周围“观战”的倾听者,均以自己到场的实际行动默默支持着“歌圩”的各项活动,在客观上促进了歌圩的传承与延续。

五、结语

“歌圩”这一传统的音乐艺术形式已有近千年的历史,近些年随着政府的介入,有愈唱愈盛之势,这是因为它赖以生存的社会环境得以恢复。柳州歌圩作为广西歌圩中的“浪花”,更是立于涛头,经久不衰。现在,我们走进柳州,能够看到的一番景象是:无论是舞台上的山歌比赛,还是舞台下的自发聚集,这种表达主流与传统情歌之间的相互影响,构成了柳州歌圩一道互竞、互合的靓丽风景。

千百年来,柳州歌圩之所以能穿越历史的风雨,传承与延续到现在,一方面离不开民众赋予它的“草根”属性,另一方面离不开政府的扶持。柳州歌圩不仅仅是柳州人民闲暇时的精神娱乐,其更是作为一个城市的象征符号与历史缩影的重要存在,以鱼峰区的“鱼峰歌圩”为例,当下处在同样环境下的民族民间文艺事项学习其模式,可以采取官方与民间双管齐下的方式,促进文化自身的传承与延续,让民间音乐的土壤焕发新的光彩。

猜你喜欢
对歌峰山柳州
对歌昆虫
黄河之声(2022年2期)2022-06-22 08:44:30
柳州柳工叉车有限公司
中国储运(2022年2期)2022-02-23 04:10:44
宝仙娜9.2声道/JBL卡拉OK系统 赣州九里峰山私人影院
对歌趁年青
歌海(2021年2期)2021-06-22 02:25:59
拉瓦莱多三峰山
中外文摘(2020年21期)2020-12-02 02:28:48
对歌
柳州柳侯祠祭田在鹿寨
文史春秋(2017年12期)2017-02-26 03:16:19
柳州老年大学校歌
跳跳龙失踪
新闻浮世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