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园怡
《幼儿园指导纲要》提出:教育评价是了解教育活动的适宜性、有效性, 调整和改进教育工作,促进每个幼儿发展,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手段。日常教学中,教师对孩子的评价常常贯穿于一日活动各环节中,这些评价体现着及时性、针对性的特点,对孩子发展起到了重要影响。
如何要做好这些渗透性的常态化的评价,让我们先从两个故事的解读中寻找答案吧
一、故事情境一
小C和小D在《老鹰抓小鸡》的游戏中为谁当老鹰争论不休。
小C:“今天我们来玩老鹰抓小鸡的游戏,我来当老鹰。”
小D:“不,我来当老鹰。”
“那我们来进行石头剪刀布决定。”
“石头剪刀布……”结果小C输了,接着……
小C:“我们来三局两胜制,再来一次……”
“剪刀石头布……”小C又输了,但他还是一直嚷着再来一次。终于,他最后赢了一次,就想去当老鹰了。这下,小D不乐意了:“你就赢了一次,我都赢了两次了,我们再来过。”于是矛盾激化……
背景分析:
小C在“民间游戏”中,也表现出了很好的活动能力,他理解能力强,动作也很灵敏。但是,在游戏中他却不能遵守游戏规则,在“抢椅子”的游戏中,也是没抢到椅子,还不下去,即使下去了,不一会又上来了。
“指南”中指出:4—5岁幼儿能感受规则的意义,并能基本遵守规则,但他们并没有真正理解规则的意义。所以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在游戏时往往会以自我为中心,以满足自身需求为主要目的。因此,作为教师千万不要做简单的是非评价,一句简单的不可以,并不能真正解决问题。
倘若你能站在孩子的角度,你大概能发现:
幼儿违反规则不外乎四种原因:幼儿没能力遵守规则、幼儿想引起教师的关注、幼儿故意挑战规则、幼儿忘记了规则。
小C在班级里能力较强,什么事情都要抢在大家的前面。 如果有人跟他争,他就不高兴了。所以小C不遵守规则,不是因为没能力或者忘记规则,而是因为他玩游戏时,总是希望做主角,希望自己就是焦点,能引起老师的注意。而且他还试图将规则变成有利于他的规则,便于他更加快乐的游戏。
老师的介入与反思:
老师首先和他个别交流:这个游戏是怎么玩的,有什么特别的规则,我有点忘记了。待孩子讲出后大大的表扬:你真厉害呀,玩了好一会儿了都没忘记游戏玩法和规则。同时也和孩子一起分析,你觉得这个规则好吗,需要作怎样的修改吗?规则应该怎样执行,每个人都要遵守吗?如果不遵守会发生怎样的情况,让孩子更充分的认同游戏规则遵守的重要性,最后也用温和而坚定的语气告诉他:“老师和小伙伴更喜欢遵守规则的孩子”。
每个幼儿都非常地渴望得到老师的关注和爱,教师首先要满足幼儿的这种需要,因此尽可能用积极的态度去评价幼儿,这是老师要做的一件很重要的事。塞·约翰逊说:法则可以避免错误,却决不会赋予美。是的,因为规则总会给人一种权威、强制的感觉,缺少情感,缺乏“美”。如果我们只是一味的批评和说教,强势的让孩子们遵守规则,或许他们会暂时屈服在你的权威之下,但是他们的心却离你远了。因此对于那些故意违反规则的孩子,老师可以采用游戏体验法,让孩子们对比自由伴奏和听指挥伴奏的效果,直观地体验听从指挥后所带来的美的享受,增强规则意识。也可以挖掘孩子身上的闪光点给与积极的评价,使其产生自豪感、荣誉感,引发幼儿重视自己在别人心中的地位与形象,从而产生主动遵守规则的动力。最后還可以充分发挥幼儿的自主性、创造性,让幼儿自己制定游戏规则。因为规则是自定的,所以活动中他们更理解,更能主动认同规则,相互监督,心甘情愿地遵守规则,坚持积极评价,让规则建立变得更“美”。
二、故事情境二
自由活动时间,小A拿出了自带的中国象棋和小朋友们一起玩,可是其他小朋友都不会下象棋。他说了句:“那我来教你们吧。”于是,开始了和小朋友们的第一轮棋赛。小伙伴不懂下棋规则胡乱下着,急得小A一旁大叫“这个不能这么走的,它是该那样走的呀!”“唉唉唉,又不对了,他是那样走的呀!”他的一遍遍这样那样的表述,孩子无人明白无人理会。小伙伴们停停、看看而后又按照自己的方式随便走着。 小A从开始的着急到最后变为在一旁偷笑。后来的几天,我发现小A虽然还带着象棋,但在自由活动时间他基本都玩其他的游戏,象棋就留给几个小伙伴在桌上乱比划了。
背景分析:
原先的自由活动小朋友们基本都是带一些模型玩具如变形金刚、魔棒、刀剑枪和各类娃娃进行游戏的。适逢手足口病高发期禁止小朋友们携带毛绒玩具入园,于是孩子们渐渐养成了玩棋类游戏的习惯了。小A玩棋子也是在那个时候开始的,第一次是五子棋,和伙伴玩得不亦乐乎,平时的小A给我感觉是个沉默寡言、很懂事但不善言辞表达的孩子,但在下期时反映出观察分析能力很强,出于好奇和他玩了几盘,我发现他的学习能力也相当不错,在每盘棋后他能迅快的了解我对他在下棋中的指导,在之后的棋局中会更注意到全局。或许是受到和我下棋的鼓励,他又开始带象棋来玩了,而象棋的下棋规则相对五子棋要复杂很多,他自己会玩,但还不会用恰当的语言来表述,这样、那样的笼统说法孩子自然听不懂,于是便出现了如上一幕。
对于小A这视乎要演变成一次失败的指导了,连他自身对棋类活动的兴趣也在遭遇打击了,无论是小A还是那群伙伴视乎都需要帮助。
老师的介入与反思:
老师对小A主动邀约:“我们来下一盘象棋吧。”老师的邀约让小A心花怒放,他们的棋局引来了很多伙伴围观。对于小A的精彩走棋不时地赞叹,“哦,你这招厉害的呀,马从边上跳过来,我好像没想到呀。”同时还鼓励他向边上的伙伴解释,包括其它棋子的的不同走法,马的跳走;象的田字格飞走;炮的隔棋跳等等,男孩子们在多次的观察后也跃跃欲试的尝试以来了,小A在班级棋类游戏的团队中成为了领军人物,他开始也勇敢的尝试起边与伙伴下下,边实地讲解的教大家,越来越多的伙伴在自由游戏时,玩起象棋了。
对于像小A这样的小朋友,他有下棋兴趣但小小挫折以后有些游离了,老师的主动邀约是对孩子积极的回应,是巩固了他的这一兴趣,希冀最终将兴趣转变为他的特长。在这当中,老师能不时的作为玩伴和对手和他一起进行对弈无疑能更好的刺激他更投入、更专注于这一事物。同时也间接的提高了他和旁观孩子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如果能让更多的孩子喜欢棋弈更可说是一举数得。
对孩子的综合了解仅仅通过外在观察是不够的, 玩伴身份的介入,游戏的主动参与,这是一种高度关注,这样的过程既是老师对孩子的一种隐性的,肯定性的评价,帮助老师更全面的了解孩子,又是老师对孩子一种不留痕迹的隐性的指导。尽量多和孩子沟通交流,零距离接触孩子,把孩子当成自己的伙伴在一起嬉戏,孩子们会更亲近教师,也更乐意与教师分享自己的事情。教师以朋友的身份给孩子提意见或建议,这种生活化的、非正式的评价,很多时候更有利于孩子的发展,走近孩子,才能读懂孩子;走进孩子,才能引导孩子。
以上两个故事让我们看到,教师的评价应坚持正面评价,教师的评价可以是非正式的,而要客观全面地了解、评价孩子,走进孩子是必须的先决条件。
那么,教师对孩子的日常评价还需要注意什么呢?
一、评价不贴标签
日常评价不要轻易的给孩子下定论。“你是一个坏孩子”“你老是撒谎”“最不遵守纪律的就是你了”等等诸如此类的评价语句不应出现的孩子的世界中。幼儿期的孩子容易将真话和假话混同,现实和想象也没有明显的界限。因此,孩子可能经常把在童话书、电视、电影里看到的事情与现实混同,把强烈的愿望也当成现实。应当说,孩子的撒谎是没有意图地撒谎。比如,孩子想要玩玩具的心情过于强烈,所以他会不自觉地认为自己是洗过手的;通知单的事情也是一样,通知单上有很多自己不感兴趣的内容,所以认为自己已经给家长看过通知单了。第二天忘带了一般会说是爸爸或妈妈忘记把单子放书包中了。从孩子的立场来看,认为事实就是如此,但是大人却认为他撒谎。这种情况下,教师或者父母不能指责孩子,那是没有意义的。只有当他自己承认撒谎是不对的时候,才能够有效地纠正错误。这时,教师要告诉孩子,孩子所相信的“事实”,并不是真正的事实。教师(和父母)有必要认真地关注孩子当时的内心想法。所以,让孩子放心地说出真心话的氛围非常重要,如果不能弄清孩子的立场,无条件地批评孩子,那么,孩子就会害怕,再編出另一个谎言。当然,孩子说谎不都是这种原因。孩子们在成长过程中会知道,根据自己的行为不同,会得到称赞或惩罚。因此,孩子有时也会因为不想受罚而撒谎。这时,教师的教育就显得极为重要。我教给孩子的是“犯错并不可怕,能主动承认错误,及时改正并且不要一再犯同样的错误,这样的孩子依然是大家眼中的好孩子”。
二、循循善诱的坚持
在评价孩子的各方面发展上,要让他明白什么是是该做的,什么是不该做的。可能对小年龄幼儿来说有些难懂,但通过日常生活中的点点滴滴的碰撞和摩擦是能够慢慢对他们进行循循善诱的教育的。在树木成长的过程中需要为它修剪枝杈,如果顺其自然生长,树木就会枝杈丛生,没有应有的形状;即便是长成了,也不会美观。人也如此,在孩子的生长期,正确的教育才能使孩子健康成长。第一次修剪枝杈的人,使用剪子会不太熟练,害怕对树木造成伤害。对于年轻教师应该也有过这种心情(就好像我自己一样)肯定也很困惑:所做的是不是真的为了孩子好?还是让孩子产生很大的误解?如果能隐藏甚至无视这种矛盾的心理,更好地区分关爱与放纵,明白需要爱,但更需要规矩。这样,才能培养好每一个孩子的品德。套用从灵粮堂幼儿园中看到的一句话“教育孩子,就是教他走当行的路,即便到老也不偏离。”教育孩子做人,不也是如此吗。日常生活的学习,正是孩子们所需要的“善”,勿以善小而不为。
一言以蔽之,对孩子的评价存在于一日活动的方方面面,教师只要能立足于客观、近距离(零距离)、本真的角度去观察、去渗透,就能够展现对幼儿最客观、真实的评价,愿我们的孩子们都能在老师的正面评价中,在循循善诱中,在不留痕迹的生活化动态评价指导中变得更加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