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霞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们经常会这样发问:理想的语文课堂到底什么样?是“视觉盛宴”:或音乐悠扬、或图片美观、或视频动人;是“包罗万象”:合作很纷呈、学科紧相融、科技竞先行;是学生“满脸通红,两眼发光,小手高举”……
看似一切美好都在发生,但静心审视,可以发现这样的课堂形式其实并没有呈现出语文的亮色,语文的本味被遮蔽在课堂表面热闹的阴影下。那么,语文教学到底该教什么?我想,我们需要以沉浅的心态,沉下纷纭喧腾的燥气,探寻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一词一句皆入曲,轻拨复捻要雕琢——直面语言
语文课堂首先应该是学生学习语言、品文析句、自能读书、作文、交流的课堂。所以,语文课的主要活动应该是承载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能力训练的呈现形式。
那么,怎样才能实现学习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特点的教学目标?
首先要创设学生与文本对话的机会,让学生直面教材语言表达的内容和形式。其次,保证学生充分地诵读、思考的时间,深化学生与文本的对话过程。最后,教师要引导学生尽情表达,洋洋得“意”,再洒洒得“言”。这样,通过直面语言,可以达到理解内容、运用语言、个性发展等多种教学目标。
课堂教学的命脉掌握在教师手里,所以,老师在解读文本之前,心里应该首先有目标,由学段目标到单元目标,了然于胸。再根据每个学段每册教材每个单元的语文要素,课堂上进行言语练习,既要有读的练习,又要有说、写的练习。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善于挖掘教材资源,加强言语实践,在阅读教学中处理好朗读与表达、感悟与写作的关系,做到读悟相生、读写结合。
久而久之,学生身上浓郁的语文味就会自然发生,这样,语言表达才能击活起来,言语感悟才能深刻起来,情感体验才能丰盈起来,语文技能才能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发展起来。
二﹑“工具”与“人文”一色,“智慧”共“情感”同生——植根特点
语文是学习和生活的基础工具,要完成其工具学科的任务。 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人文性”、“工具性”的统一。实现两性统一,要有具体真实的扶手和落脚点。所以,就要重视语言和思想材料的实效积累。
(一)领会内涵
以理解词语的意思为例,追求“二性”统一,可以将词语的理解交融于文本形象、情境再现中。例如《搭石》一课中的“人影绰绰”的教学片段:
师:“绰”字是什么意思,大家知道吗?它在字典中有三种意思:A抓起。B富裕,缓。C体态轻盈柔美。根据课文的表达,你认为“人影绰绰”是什么意思?
生:我认为是人的体态轻盈的意思。
……
师:那么,这个词描绘了怎样的一幅画面?
生:清澈流淌的溪水漾起层层的涟漪,微波粼粼的水面姿倒映着态柔美的人影,充满了动态美……
师:是呀,这就让我们感受到水光、人影“相和”的意境!请带着这样的体会读读这两个词语,闭上眼睛想象画面,最后再配乐读读这句话。
这样的教学过程,堪称“二性”的和谐统一。
(二)体验情感
追求“二性”统一,可以根据教学流程,在情境中让学生积累语言。例如一位教师在执教《好的故事》一课时,通过不同形式的读让学生反复朗读几个关键词语:新禾,野花,萍藻,蓑笠,倒影……学生读的兴趣盎然,这些词语深刻地印在学生脑海,老师再趁热打铁用图片呈现具体意境,要求运用这几个词语来描述这美的梦境。相信学生在从语言到意像转化过程中,这些语言的内在韵味都能在内心被激活。
(三)拓展广度
(四)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实现“二性”统一的做法有:
1.通过理解内容,走进文本中人物的内心世界,或者融入语言文字描绘的意境中,进行表达训练,丰富人物内心世界或补白文本的留白之处。
2.让学生入情入境品读感悟,获得情感体验之后表达自己的感受。
3.沿着文本的中心主题,进行适度的迁移、延伸、拓展。
因此,“工具”共“人文”一色,是让语文教学真实发生的有效策略。
三、转轴拨弦三两声,低吟浅唱总关情——直指心灵
语文,是心灵的学科。所以,语文教学应从“文本语言”指向“语境心灵”,使课堂成为一种真实的生命体验,使知识成为点燃心灵的灯,让学生的心灵在言语的的叩击下,发展自己独特的言语生命。
这就要求教师凭借文本材料,引领学生能够实现从得“言”到得“意”的体验过程,就是说,我们的语文教学不能只关注内容。例如有老师在执教《祖父的园子》时,有这样一个教学片断:
“有一个园子,让人读着读着,就心生向往……”一上课,教师就问谁愿意来读一读园子的美丽,“哇,你读的太美了,老师仿佛也进入了这一个美丽的园子”。接下来就是探究“园子”的象征意义,教师也进行了有大段的“煽情”灌输,可是在学生的心灵上并没有真正内化语言的情感,这个园子对于童年的萧红来说,意味着什么。
“育人先育心”,语文教学中,最关键的是运用各种教学手段点燃学生的情感,通过美育塑造美的心灵。所以,真实的语文教学,不仅仅体现在对文字内容的品味上,也体现在在对学生情感的熏陶上,让学生从文本中的“一个词”、“一句话”看到另一个世界。
四、人间有味是清欢,为有源头活水来——直通生活
從大语文观的角度来讲,“语文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 所以,语文课堂承当着将语文还原到具体的生活情境的任务,激活学生的语感意识和语用能力,形成语文素养。
作为语文教师,应该尽可能让课堂教学成为唤醒学生内心共鸣的过程,不仅做“文本的知音”,还能做“学生的知音”。在钻研每一篇教材时,站在学生如何读、如何写的角度进行设计,让“教师理解的语文课程”进入“学生体验的语文课程”。唯有自觉的课程意识,才能够真正通向敞亮的教学境界让教学真实的发生。
有诗云:“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就让我们把语文教学根植在生命与文化的土壤中,让课堂真实的发生,使学生的言语生命和精神意像成为自由飞翔的雄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