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妍妍 王尧 金金
摘要:禽腺病毒是当今家禽、野禽常发传染性疾病,由于禽类的腺病毒和哺乳动物腺病毒在基因组结构方面和血清学上是不相同的,临床表现不明显,多数容易复制形成核内包涵体,防控不及时,可以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可以通过采取种群净化和其他生物安全措施、接种疫苗等方式防控。本文通过对鸡包涵体肝炎、产蛋下降综合征、火鸡出血性肠炎流行病学、临床症状、病理变化综合分析,研究防控措施,从而减少疾病暴发,减少畜牧业损失。
关键词:腺病毒;禽:防治措施
禽腺病毒,没有囊膜,是双股DNA结构,可感染各种禽类的具有多种群类的病毒,目前有Ⅰ群、Ⅱ群、Ⅲ群三类。禽腺病毒是继禽流感新城疫后,严重影响禽类生产的重大难题。本文所述的禽腺病毒是指在禽类中常见的传染性病原体,其中多数在健康禽体内复制,但并没有明显的临诊症状。现有的禽腺病毒,可从鸡、鸭、鹅体内分离获得,其致病性有明显差异。在日常實践中,如果有其他疾病时,还会使禽类健康进一步恶化。由于病毒没有囊膜,对外界环境抵抗力强。此外,还有与腺胃炎、肌胃炎以及非典型性法氏囊炎进行区分。
1 鸡包涵体肝炎
鸡包涵体肝炎又称为鸡贫血综合征,病原为禽腺病毒,是一种急性传染病,典型特征死亡突然增多,肝肿大,产生严重贫血,有坏死灶和出血,肝细胞内可以见到有核内包涵体。
1.1 流行病学特点
通常病死率10%左右,多发生于4~10周龄的鸡,产蛋鸡很少发病。病情加剧时多为其他混合感染,造成病死率急剧上升。研究发现本病可垂直传播,即通过发育鸡胚传播,所以一旦传入难以根除。有证据表明,腺病毒感染可以保持潜伏状态至少一个世代不被查出。虽然第1天开始就能检测分离到病毒,但后期排毒高峰出现在4~6周龄。所以不能忽视水平传播的隐患,也在本病的发生中很重要。多发于春、秋两季。并可通过接触死鸡或病鸡污染的饲舍、垫料等传染[1]。
1.2 临诊症状及病理变化
自然感染潜伏期1~2d。病鸡表现嗜睡,羽毛粗乱,伴有精神沉郁。有的病鸡出现贫血和黄疸。病程一般为10~14d,在感染后的3d左右出现死亡高峰,5d后才出现死亡减少,随后逐渐停止。有其他免疫抑制性病毒混合感染后,病情加重死亡率升高[2]。
典型病理变化:脂肪变性,肝脏肿胀,质脆易碎,点状或斑驳状出血,隆起坏死灶明显;肾脏呈灰白色,呈现有出血点;脾有白色斑点状和环状坏死;骨髓呈灰白色或黄色;肝细胞见包涵体,嗜酸性,呈现圆形或形状不规则。
1.3 防治措施
本病尚无特殊的治疗方法。因为本病可垂直传播,净化种群是非常有效且重要的防控手段。此外,要通过加强饲养的管理,特别注意杜绝传染源传人,及时消除应激因素。可以重点在饲料中补充微量元素和复合维生素,以便增强群鸡的抵抗力,而且要注意加强禽舍和环境消毒。可以饲喂抗生素,防止并发细菌性疾病[3]。
此外,由于感染后不出现症状,因此防控重于治疗:①要注意防疫,特别是环境卫生,要进行净化消毒,先用清洁剂清洗,再使用消毒剂进行消毒。由于该病毒对脂溶剂具有抵抗力,所以不要选择乙醚、酚类,可以选择醛类、有机碘类;②加强饲养环节的管理,严格防范传染源的传入。要严格遵守检疫程序,隔离饲养后再混群饲养,不能私自引入未经检疫的鸡或鸡雏;③要选用正规疫苗,不能贪图便宜,通过劣质疫苗造成疫苗带毒传播,使用的疫苗尽量选择油苗,不使用中等偏强的活疫苗。
2 产蛋下降综合征
产蛋下降综合征最明显的产蛋下降,病原为禽腺病毒,表现为产蛋突然下降,产出的蛋壳软和畸形数量增加,且蛋壳颜色变淡。
2.1 流行病学
本病主要见于鸡、鸭、鹅等禽。不同品种对易感性存在有差异,最易感染的是产褐色蛋母鸡。常见侵害30周龄左右的鸡群,30周龄以上的鸡群则较少发病。其中,幼龄鸡传染后没有明显的临诊症状,而且在血清中也查不到抗体,仅仅是在开始产蛋后,才有明显特征,其血清转为阳性。本病传播方式主要是垂直传播,可以从鸡的输卵管等排泄器官都能分离到病毒,因此水平传播也是值得注意的重要方式。国内外有病例发现,用感染或发病鸡的畸形蛋或软壳蛋饲喂易造成鸡群感染,并产畸形蛋或软壳蛋,其在感染15d后在血清中可检测到,特别是感染后2周左右有病毒出现。
2.2 临诊症状及病理变化
病鸡无明显症状,主要表现为群体性的产蛋量下降30%,有的甚至达50%。初期蛋壳的色泽变浅,随后出现畸形蛋,蛋壳表面粗糙呈现沙粒样,而且蛋壳薄而易破。
本病也无明显的病理变化,剖检后可发现卵巢变小甚至菱缩,在输卵管和子宫的黏膜可见出血及卡他性炎症。单核细胞浸润,输卵管腺体可见水肿,黏膜的上皮细胞出现变性坏死,同样的可以看到核内包涵体[4]。
2.3 防治措施
1)杜绝病毒传入:因为其主要是通过胚胎垂直的传播,因此要注意隔离饲养,即在非疫区引种的种鸡要严格执行检疫程序,并进行隔离饲养,确认抗体检测阴性者,才能留作种鸡进行饲养和繁育。
2)严格执行动物防疫措施,重点对鸡场和孵化室做好日常的消毒工作,在饲喂的过程中,要注意维生素和氨基酸等的平衡。在做好营养补充的同时,不可断水,不可断粮,及时补充微量元素,保持营养均衡。
3)免疫接种:在目前市面上的疫苗中,油佐剂灭活苗效果最好。需要在鸡群120日龄左右进行接种,免疫后一周左右可测到抗体,其免疫期最长可以达到12个月。
4)对患病鸡群的处理:对于体质较弱、病情严重的病鸡,不要犹豫,直接淘汰,减少损失。同时对同群可不淘汰母鸡采用中医给药,达到快速恢复生产的效果。对感染的禽舍内要做好消毒,与其他家禽饲养要保持距离,不可混养或距离较近,饲喂时要严格注意与健康鸡群的防控,避免间接感染。还要对日常饮水、料槽等进行应消尽消,还要严格控制,不要让无关人员入场[5]。
3 火鸡出血性肠炎
火鸡出血性肠炎指的是在1个月龄火鸡中出现急性、高度传染性的疾病。病火鸡精神沉郁、出现血便,并呈现急性死亡为明显特征。在感染鸡群中持续1周,但由于经常伴有免疫抑制性质,容易继发细菌感染,因此在实际中病程和死亡可再延长2周左右,进而容易造成巨大经济损失。
3.1 流行病学
自然宿主为鸡、野鸡和火鸡。最常发生于2个月龄的火鸡,1月龄至1岁左右的火鸡也见有发病。常见通过口腔或泄殖腔感染为水平传播。可通过污染的饲料垫料传播。与常见的腺病毒不同的是,还没有发现通过经蛋壳传播的流行病学病例证据。常发生于6月龄,幼龄火鸡或有抵抗力。
3.2 临诊症状
经水平传播感染后一周左右发病死亡。突然发病和急性死亡为主要特征,主要表现为精神沉郁,出现血便,在肛门附近的皮肤和羽毛可见暗红色血液污染,在腹部挤压,可从肛门处流出暗红色血液。通常在24h内出现,未死亡病例常能完全康复。自然死亡率约为15%左右,但如果是人工感染,死亡率可达80%。
3.3 病理变化
死亡的火鸡由于贫血而显得苍白,但营养状态仍然正常。小肠通常膨胀,呈深褐色,充满红棕色血液,空肠黏膜发红且高度充血。个别病鸡肠黏膜表面形成一层由纤维蛋白和脱落上皮构成的黄色覆盖物。最明显特征是脾脏肿大,呈大理石状质脆易碎。肺常充血,肝常肿大。
3.4 诊断
根据临诊症状和剖检变化可做出初步诊断,实验室诊断主要是动物试验和血清学检查。
1)动物试验:可采用病死或濒死鸡的血性肠内容物或脾脏组织浸提液给7周龄火鸡口服或泄殖腔接种,接种的动物可在5d后发生死亡。没有死亡的火鸡可能有大理石样肿大的脾脏,其脾组织和血清都有传染性。
2)血清学检查:可采用琼脂扩散试验或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琼脂扩散试验可以证明在感染脾浸提液中有该病的特征性抗原,在感染的火鸡群的血浆或血清中可检出抗体。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比琼脂扩散试验更为敏感,可用以检测抗原或抗体。
3.5 防控措施
由于感染性垫料和粪便是常见的传播媒介,因此本病的防控,主要在于采用生物安全办法来防控,即对饲料和饮水的防控,以及对用具的消毒。可以用注射康复血清的方法治疗,这种抗血清可从健康的火鸡群得到,通常可在屠宰时收集。收集的血清加酚处理,每只火鸡注射0.5mL。应尽可能在做出诊断后立即给发病群的所有青年火鸡注射抗血清。此外,还要加强消毒管理,以及使用正规厂家生产的疫苗。服用抗生素效果不佳,但服用维生素和电解质可以有辅助疗效。缺乏疫苗时,应注意保持火鸡禽舍的清洁并注意做好饲养管理,减少应激因素,特别是注意防寒保暖,在寒冷天气更容易患病。注意禽舍的温度要控制在20℃左右。特别要注意防范因垫料的潮湿和火鸡下痢而导致本病发生。由于该病不通过蛋传播,因此可以用次氯酸钠或酚类消毒剂进行消毒,彻底清除污染禽舍[6]。
参考文献:
[1] 王晓东.鸡包涵体肝炎的流行特點及防控措施[J].养殖与饲料,2017(2):75-76.
[2] 刘冰.一例鸡腺病毒感染的诊断及防控[J].畜牧兽医科技信息,2019(4):153.
[3] 何厚奎.鸡包涵体肝炎的诊断与防治[J].当代畜牧,2016(29):80.
[4] 赵丽华.蛋鸡产蛋下降综合征的流行病学、症状、类症鉴别及防控措施[J].现代畜牧科技,2019(3):82-83.
[5] 王昊.蛋鸡产蛋下降综合征的流行病学、临床症状与防控措施[J].现代畜牧科技,2019(11):92-93.
[6] 李盼盼.火鸡出血性肠炎的分析诊断和防治[J].饲料博览,2021(3):82-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