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阳
鲁定公十三年(公元前497年),55岁的孔子位居大司寇。当时“三桓”家族(季孙氏、孟孙氏、叔孙氏)掌权,孔子建议鲁定公对此做出行动,可是孔子的政策最终失败,孔子与“三桓”家族也结了仇。孔子离开鲁国,带着弟子开始了14年的周游列国之旅。鲁国、卫国、宋国、陈国、蔡国……在这些国家之间,孔子来回折返,颠沛流离,讲述着他的治国之道。对此,他收获的有重视、有轻蔑、有冷落、有熱忱,无论是哪种待遇,孔子都没有退缩。
孔子周游列国,足迹大多在今河南省境内。首先孔子的祖国鲁国位于今天的鲁西南,豫东、皖北一带,包含了济宁、菏泽、临沂等地区。卫国位于今冀鲁豫三省交界地带,国都濮阳。宋国位于今河南省东南部,国都商丘睢阳。郑国位于今河南省中心地带,国都新郑,今郑州市。陈国位于今豫东、皖西北一带,国都在今商丘市柘城县。蔡国位于今河南省南部,国都上蔡,今驻马店市上蔡县。
孔子从曲阜出发,先后到达了河南濮阳、洛阳、郑州、商丘和驻马店等等市县。当然有些地区,孔子不是去了一次,而是多次往返。
洛阳:孔子与老子相遇
孔子入周问礼于老子,史籍多有记载。据了解,在今洛阳东关大街文庙旧址前,还保存有“孔子入周问礼”碑。此碑有碑楼,悬山式顶,两侧各一拱券门,中间镶嵌丰碑一通,上书“孔子入周问礼乐至此”九个大字,碑首刻弧形两龙戏珠纹饰,并有篆文“重修文庙碑记”。
孔子问礼碑是清雍正五年(1727年)河南府尹张汉与洛阳县令郭朝鼎重修文庙时所立。在民国时,孔子问礼碑曾遭断身之祸。20世纪60年代时,才稍加修复,并加盖碑庐,成为今天的样子。碑后,原来有祭祀孔子的文庙,今已不存。
时光回到了公元前515年,孔子的辚辚牛车,翻过了邙山,在洛水边稍稍停驻,就怀着虔诚的心来到了当时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礼仪中心——东周的首都洛邑。据《孔子家语》记载:孔子向周大夫苌弘学习了音乐,参观了“郊社之所”,“考明堂之则,案庙朝之度”。终于感叹地说:“我来到文化和礼乐制度的圣地了。”当然,在洛邑期间,孔子做的最重要的事情是拜访了当时的国家图书馆馆长老子。
就是在今天的“孔子问礼处”,两大思想家就“仁”“义”“礼”“道”等问题进行了思想交流。当然,孔子对待老子就像对待自己的老师一样尊敬。
在孔子42岁那年辞官退隐,开始整理《诗》《书》《礼》《乐》的时候,他不能不想到早些年的洛阳之行,不能不想到老子,不能不想到洛阳之行的意义。从某种意义上说,正因为老子的道家思想影响了孔子,才促进了孔子思想的成熟,才促使了儒学的诞生。在之后的两千多年里,儒学和道学相互交织、彼消此长,使中华文明悠久的历史长河更具魅力、更添神韵。
东通巷附近,还有一处洛阳重要的名人故居——老子故居。据介绍,老子故居位于今洛阳东关瀍河东岸,洛阳市二十四中家属院院内,其门外侧西墙上原镶有石碑,上有“老子故宅”四字。老宅坐北朝南,大门原为砖砌,主体建筑位于宅院的中部和北部,均为硬山顶,三开间;左右各有厢房四间,硬山顶。洛阳市民俗专家对此评价道:“孔子入周问礼,是道家鼻祖老子和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的首次会晤,对中国历史的进程产生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一千多年过去了,在这场伟大的哲学相遇后,成为一个不可复制的传说。
文雅台:孔子蒙难地
1990年代,张光直教授策划,中美联合考古队曾在此寻找成汤所居的商,商没找到,却发现了东周宋城。宋故城,范围很大,汉唐时期的睢阳古城、宋南京城和明归德府,都只是它的一小部分。
相传,孔子离开卫国去陈国,经过宋国,和弟子们在大树下演习礼仪,桓魋想谋害孔子,砍掉大树,孔子于是离去。弟子催他快跑,孔子便说:“天生德于予,桓魋其如予何!”孔子给自己打气说,在这个世界上,不论是谁,所拥有的事业,金钱,财宝,父母,兄弟,夫妻,子女……都会离开自己,唯有一样东西始终跟随,不离不弃,直至死亡,那就是知识与智慧。真正聪明的人会不断充实自己的知识与智慧,减少对物质的追求,不会因外部的干扰而放弃自己的初衷。
现在的商丘县城,是明代的归德府,四面环水。商丘县城的东南,有个文雅台,明清建筑,便是纪念孔子蒙难的地方。
睢县:匡城被围
孔子准备带弟子到陈国“找工作”,途中路过匡城。《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路过匡城时,被当地百姓当成坏人,团团围住。一行人都被吓坏了,孔子却很淡定,先弹了一段琴,说:“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这句话的意思是:周文王死后,周代的礼乐文化体现在我身上。上天想要消灭这种文化,那我就不可能掌握这种文化;上天如果不消灭这种文化,匡人又能把我怎么样呢?
子路对老师的表现大为崇拜,孔子说出了“临大难而不惧者,圣人之勇也”这句名言,这就是成语“临危不惧”的由来。
那么,匡城到底在河南哪个地方?史学界一说是新乡长垣县城西南的张寨乡孔庄村一带,一说是商丘睢县匡城乡匡城村。而且这两个说法都能拿出“证据”。
匡人知道围的是孔子后,很懊悔。等孔子从陈国回来时,匡人追到开封杞县境内道歉,杞县裴村店原名“赔情店”,就是因此而来。
睢县匡城古城墙遗址位于睢县匡城乡匡城村,始建于春秋战国时期,距今已有2600多年的历史。在古城的西南角有一夯筑土台,高约10米,周长100多米。其实这是城墙的拐角处。从下至上均为夯土层,每层厚约10厘米,夯窝为马蹄形。土台上原有关帝庙,明万历年间、清道光年间重修。庙旁有五棵高大柏树,人称“五百(柏)一所庙”,曾为睢州八景之一。1979年,河南省考古研究所研究员曹桂芩亲临察看,确认这一城址为战国故城,有很重要的文物考古价值。匡城古城墙遗址2001年被公布为商丘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8年被公布为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
淮阳:孔子断粮
孔子在河南发生的另一件事,就是“厄于陈蔡之间”。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说,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孔子居陈,曾事陈闵公,一住就是三年。這是过渡。他的真正目标,其实是奔楚国。当时,孔子受楚昭王邀请要去楚国,陈、蔡国两国合谋,将孔子等人扣留了。陈国都城在今周口淮阳县一带,蔡国都城在今驻马店上蔡一带。
陈国,在今河南淮阳县。淮阳是北方最大的水城,四面环水,城在中央。东周时期的陈城,也是连续使用的古城,故也叫陈楚古城。《荀子·宥坐篇》记载,“孔子南适楚,厄于陈蔡之间,七日不火食,藜羹不糁,弟子皆有饥色”。
孟子说,“君子之厄于陈、蔡,无上下之交也。”他们师徒断粮几天,子路沉不住气,被孔子呵斥。今河南淮阳县县城西南有个弦歌台,清代建筑,就是纪念这一事件。
淮阳县当地传说,孔子受困后无粮充饥,只能到湖边找吃的,湖里长着一种蒲,根茎可以吃,孔子师徒便连吃了7天蒲根,虽然饿得面黄肌瘦,但最终活了下来。有当地人称,孔子吃的这种蒲根,现在叫“圣人菜”,凉拌或红烧,味道都不错,曾是县城各餐馆的一道特色菜。
位于淮阳县城西南隅龙湖中的弦歌台景区,据说就是孔子受困之处。不过,也有人考证称,孔子受困之处应该在上蔡县蔡沟乡的厄台。
芒砀山:孔子晒书
在芒砀山的一处崖洞是一个深五六米、阔十几米的青石山洞,最高处四五米,呈屋檐状,下有半覆锅状石室,这已足以抵挡风雨,因当年孔子周游列国时曾在此避雨而得名。
那是春秋末年的一日,孔子带领门徒周游列国,来到芒砀山下时,天上突然下起大雨。师徒们一时无措,只好躲进山洞避雨。孔子虽然自己的衣服被淋湿了,但他最关心的还是车上装载的书籍,雨过天晴后,孔子让弟子们把淋湿的书籍搬到洞外的平台上晾晒,直到将书籍全部晾晒干后,才与弟子们又开始了新的行程。后来,孔子避过雨的这座山便被人们称作“夫子山”,他避雨的地方被称为“夫子崖”,他率弟子晒书的那个石头平台也被人称做“晒书台”。当地百姓说也许是孔子“克己复礼”的精神感动了上苍,从此,“晒书台”上一年四季便不再下露水。
孔子的一生,大部分时间都是在路上,三十多岁曾入周问礼、去鲁适齐、到郯子国问官制,54岁以后开始周游列国,长达14年之久。他的思想、学说、理论以及政治主张,也正是在路上得以传播的。
责编 义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