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理师范读书记

2022-04-17 21:32陈美兰
大理文化 2022年3期
关键词:师范大理校园

1982年,我考入大理师范,学校全称为大理白族自治州师范学校。大理师范于1905年建校,培养了一批批优秀人才和合格的中专学历师资人才,促进了大理地区教育事业发展,这是一所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办学有特色的中等专业学校。我有缘在大理师范学习、生活两年。于我而言,那两年是我远离家乡独立生活的开始,也是我储备知识,接受教化,育人德行养成的重要时期。1984年7月毕业后的三十多年,大理师范依旧让我魂牵梦萦,老师的音容笑貌、同学的天真淳朴样依然常闪现眼前。念想那些青葱岁月时光,我总忘不了大理师范对我的哺育之情,内心时常充盈着感恩母校、感激恩师之情,想念相亲相爱一起走过的86班同学。不经意回望,几十年前的读书事闪现,如电影画面一一呈现眼前。

初识大理师范

1982年7月(高考制度刚恢复后第4年),我参加了高考。结合家庭情况,第一志愿填了大理师范,因为那时国家对师范生有补助,最终我如愿以偿被大理师范录取。记得7月26日收到录取通知书那天,一家人喜出望外,我激动万分,自己终于脱掉“农皮”了,母亲留下了激动的泪水,说我勤奋刻苦没白辛苦。那时,去读大理师范,每个月国家补助20元的生活费,在那时对我们这个半工半农的家庭来说,这无疑是一个很大的帮助,为整个家庭减轻了一些经济负担。

录取通知收到后不久,家里收到巍山县文教局的通知,让我到文教局参加面试。面试就在文教局的办公室里,初次参加这样的面试,心情既复杂又紧张。来面试的考官是大理师范的老师,还有文教局的领导。面试考查三项:一是师范老师看看考生五官是否端正,交流说话;二是自选唱一首歌,记得我唱了电影《泪痕》的主题曲《心中的玫瑰》;三是画一幅画,那天我画了一朵向日葵,老师看后表扬我画得不错。经过面试考查,我的面试各项都顺利通过了,之后就通知我到学校报到的时间。

1982年8月28日前后,我带着行李去大理师范报到。那时的关巍公路,路面狭窄弯道多,坡度大陡,有一段路从箐底一直往上爬坡,且要翻过三台山,一路颠簸,我晕车晕得方向都不清楚了。只记得,到下关汽车站后,我堂哥来接我。堂哥比我早一年考到了大理师范,然后我们去到了学校。

学校大门坐西朝东,是一道大铁门,进入大门,视野比较开阔。左面是一栋砖混结构的两层楼房,我们报到就在这栋楼,右面是学校的宣传栏玻璃橱柜,往西是一条长长的道路,道路两边是一些行道树,树的旁边分别有两栋青砖楼房。当报到完,走进去一百来米,往左拐就进了紧靠路左边的那栋楼,这是我们新女生的宿舍楼,堂哥帮我把行李搬到了我们班的女生宿舍。进了宿舍,已有两个同学,我们打过招呼,简单自我介绍。宿舍摆设简单,总共4张上下高低床,靠窗的上下铺都已经有人了,只剩下门口的两张高低床,我选择了门右面的上铺,铺好床上用品,收拾整理好相关东西,之后我们3个同学约着闲逛校园。

我们的宿舍南北向,中间有通道,宿舍在通道两边,我们班的宿舍在北面,中间有窗子,窗外就是对着大门的那条大路。走出宿舍,往东出了我们宿舍楼,朝左边走不远又是一栋房子,看标识是学校大礼堂,再往南就是学校食堂、开水房。又朝西走向北,见几栋房子是教学楼,这些房子的西北是宽敞的足球场,往东有一条南北向的路,路的东面是几块篮球场。在篮球场的西南,足球场东的路边有一个大水塔,安装有一排水管,这是学生洗漱、洗衣服的地方。对着这个水塔的东面,就是男生宿舍楼(在女生楼对面),楼梯就在离水塔不远处。

初识大理师范,游览校园,道路纵横交错,小路幽深,花木繁茂富有生机,文化气息浓厚,让我印象极深,心生欢喜。整体感觉建筑布局合理,校园宽敞明亮、绿树成荫、花草树木错落有致,育人环境优美。之后在学习生活过程中,学校每一隅,都有过我们的足迹,有过我们的欢声笑语,我对学校也越来越熟悉,对自己选择的学校也越来越爱。慢慢地,对大理师范的内涵,也有了更多的理解感悟。尤其是对“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校训,所蕴含的深刻教育思想也随着时光的流逝,越来越清晰明确。

大理师范育人才

大理师范自建校后的百年历史里,培养了无数的优秀人才和中专学历师资人才,促进了大理州师范教育的发展。

记得我们在校的两年时间里,学校按照国家教师类课程要求,开设的课程门类齐全,有文化课、艺术课、体育课、教学心理课等。具体学科有语文、数学、政治、教育学、心理学、体育、音乐、美术、书法、舞蹈等科目。课程分类比高中时还要细化,如语文分成了《语基》《文选》和《写作》等。两年时间,我们接受了文化课、文艺体育、琴棋书画、三笔字、朗读课的学习。当时,我们那一级共有10个班,其中4个普师班、两个大民师班、两个小民师班、一个体师班、一个艺师班。那级普师班,录取的是通过高考的高中毕业生,这也是大理师范招收的最后一届高中毕业生。大民师班是民办教師通过参加初中毕业生的中考考进去的,学生年龄大小参差,最大悬殊5岁左右。小民师班全都是初中毕业招进去的少数民族学生。当时在校学生的年龄结构差异大,大的如大民师班的同学甚至有已结婚生子被录取就读的,小的刚刚初中毕业十二三岁。班级不同,学生的年龄悬殊大,但在学校领导的深切关怀下,老师的关爱引领下,同学们团结友爱,勤奋进取,努力学习各门功课。

普师班从83班到86班,我被编在86班。当时数、理、化等学科,高中时已经学过,教学内容和高中时差不多,难度不大,因而我们普师班的同学,学习这些科目就相对轻松一些。当然,不同类型的班级,课程内容的难易程度也有差异。对于普师班的同学而言,学习难度比较大的科目是新开设的课程,如教育学、心理学,音乐、美术课,音乐课要识谱懂乐理等,美术课要求写美术字,画素描、水彩画、国画等,这些在初高中都未曾系统学过,为此,大家都觉得这些课学起来既有趣,也有些难度,当然,学情不同,也有一些有音乐、美术天赋的同学,他们学得轻松愉快。

对音、体、美课,我的印象很深,开始学习简谱知识,大多数同学都没有这方面的基础,因而学起来感觉有些困难,而在老师一遍遍的耐心讲解示范后,同学们一遍遍跟着练唱,就渐渐领悟。练音练唱,回到宿舍有时还坚持练声、打节拍,慢慢地,从不会到会并能够简谱识谱,而五线谱那些形似小豆芽的音符,学起来更费劲,但同学们相互帮助学习,互相促进提高。

一年又一年,我们在时光里,随着一位位老师的引领,倾听老师的谆谆教诲,在课堂遨游知识海洋,穿行校园每一隅,不断前行,快乐成长。课余,很多同学经常待在图书阅览室,让灵魂浸润在书香里,储备知识、涵养德行,慢慢地,书对我们的滋养作用也渐渐显现出来。

记得那时的大理师范,男女生被录取比例差距很大,男生居多女生少,我们班50个同学,仅有8个女生,被男生戏称为“八朵金花”。女生同住一宿舍,我们相处得非常好,友好和睦,情同姐妹,无论是学习上还是生活上都相互帮助。那时,体育项目如跑步必须达标,我的同桌是永平的马永驿,我们俩都喜欢运动锻炼,早上约着去晨跑,多数时间一起去晨跑的还有宾川的杨金梅。我们三个人,通常从校园西南小花园里的侧门出去,沿着公路往去永平的路跑,然后原路返回。这条路就是现在下关的环城南路,那时路的北面还有一大片田园,只要出了学校西南的小侧门,便能欣赏四季田园风光。记忆中,20世纪80年代初,大理师范的南面、西面和西北面基本还被田地包围着。晨跑出了西南侧门,或是往东顺着原下关滇纺厂西边的小河跑,这段路西面间或有房屋,清晨行人车辆都非常少,绕到学校东大门,再回校园。晨跑记忆深刻,让我们获益颇多,至今几十年,我知道杨金梅仍然还坚持晨跑。

那时,学校足球场东北有一道小侧门,从这门出去,顺着西北的田埂路走就可到达大理卫校,当时两校同学来往比较多,我有几个高中同学在大理卫校读书,平时上课期间没时间来往,到了星期天,我和85班的一个巍山同学约着去卫校找他们,大家在学校食堂用饭票多打一份饭,一起聚餐闲聊,吃完在校园里走走聊聊,偶尔去逛逛街,那就是我们最快乐的聚会了。

记得20世纪80年代初,全民崇尚习武,在大理师范的课余生活,学生习武练武成习惯。我的堂哥,高我一届,在普师75班,他学了几套武术,我和马永驿每天一下晚自习后,就在我们教室所在的那栋楼南边空地上跟着堂哥和他的一个大理同学练武术,其目的就想学会自我防护、强身健体。那时,如我们一样坚持练武术的同学还不少,加之体育课上,体育老师也教过一些拳术,我们学得认真,每一个动作都力求做到位,起初一个蹲马步、一个高踢腿,都让我们腰酸腿痛的,时间练长了,那样的感受就少了。我们学会后回到宿舍,又把一些简单的动作教给其她同学,相互鼓励,认真练习,我们宿舍的几个同学,体质都练得不错。现在想来,大理师范注重体育工作,增强体质的理念已经渗透到学生内心,并能自觉付诸实践。课余练武术也成了我们的课外一大收获,记录着兄妹共同学习进步的一段成长历程。

两年的师范学习生活,为我们成为人师奠定了坚实基础。我们谨记校训,上好每一节课,认真学习教育学理论知识,在语文基础知识、心理学、音体美等方面提高特别大,尤其是文学、书法艺术的素养在学习成长中渐渐提高。那时我们积极参加各种文体活动,读书氛围非常好,课余充分利用时间,沉醉在读书梦里,校园里随处可见读书人的身影。中外名著、人物传记、唐诗宋词、科普类等,都是我们绝大多数同学喜欢的书籍。徜徉字里行间,结识古今中外高尚朋友,倾听他们的声音,从他们的崇高思想中汲取营养,点点滴滴的启迪熏陶,让我们受益匪浅。

那时的大理师范,可谓书香校园。同学自觉读书蔚然成风,读书时还养成了认真做笔记的习惯,写读后感、心得体会。晚上熄灯铃响后,仍然不知疲倦地痴迷在宿舍走廊过道昏暗的灯光下或是大路边的路灯下苦读。我对中外名著、《唐诗故事》入迷,晚上熄灯后,为了能读完想看的书,躲在被子里,偷偷地打着电筒看,不少同学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可以说,那时的师范生,有着一种积极向上、勤奋刻苦钻研的执着耕读精神。我们如鱼得水般畅游书海,生命在文字中感动,青春岁月的身影留在了书页里,每天书香相伴行,享受阅读的快乐,健康成长。课余,我和马永驿常相约去阅览室看书,最爱看《读者》《中国青年》《辽宁青年》《章回小说》《故事会》等,边看边做笔记,摘抄名言警句、文学常识、风土人情、美文佳句等,从而储备了一些课外知识。那时的阅览室,桌椅简单,矮桌子、二人椅,常坐满人,无论谁去看书,身心皆安静,即便有交流,大家都注意小声说话,尽量不影响别人。校内,读书学习者无处不在。星期天,我们还会相约到现大理党校附近的山上读书。记得山上有一大片板栗树,我们背靠大树或是躺在草地上看书,身心真正融入大自然中,沉浸在书里,那样的时光让我们心醉。阅读就是阅世,一本本书如同一扇扇打开世界的窗,让我们看到了更加美好多彩的世界。

两年丰富多彩的校园学习生活,为我们从教积累了知识,做好了思想和心理准备,初具教师素质,让我们有能力能够从事阳光下最崇高的事業。每当同学或是校友相聚,忆起大理师范生活时,大家的内心始终充盈着感恩之情。感恩母校,感恩老师,感恩在母校遇到的每一个人。是母校哺育我们成长、练就本领;是老师们诲人不倦的精神感染、熏陶着我们,让我们领悟到为师之道;是母校给予我们为师的信心和力量,让我们有勇气站立三尺讲台,面对我们工作的对象——学生。

1984年7月1日,我们毕业了。记得4月7日,学校统一组织在足球场东南角拍毕业照,我们班在7月1日这天,全班同学特意到苍洱照相馆又照了一次。那天傍晚,同学们穿行校园,依依惜别,纷纷互赠留言,含泪道别。离别前夜,多少同学彻夜难眠,都不舍得离开母校,不想分离,那情那景,至今仿佛还在眼前。

记得我们毕业后不久,国家在选拔领导干部时,倡导干部队伍年轻化、知识化,大理师范毕业的一部分一线教师被调到其他单位,改行从事领导工作,这些人凭借扎实的基本功,在社会上磨练成长,最后成为优秀的领导干部。更多的人毕业后默默耕耘在三尺讲台,在平凡的岗位做着力所能及的工作,奉献教育。

群英荟萃展风采

从建校伊始,大理师范的一代代师者“传道授业解惑”,教书育人,为培养人才做出了重要贡献。时隔几十年,当年教我们的那些老师的音容笑貌,现在依旧还鲜活在我们的脑海里。群英脸谱,师者风采,徐徐浮现。

当时段如海担任校长,段校长一副儒雅相,和蔼可亲,常穿着一套灰色中山装,戴顶撮箕帽,对学生说话轻言细语,开校会时讲话总是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大家对他敬佩有加。校医室的一位老师,表面看来有些严厉,负责卫生工作,她对各班的清洁区的检查工作认真到位。正是有这样负责的老师督查,加上学生的辛勤劳动,那时的大理师范,校园环境整洁干净。

班主任尹老师教我们语文,她性格温和,富有爱心,做学生工作耐心细致,对我们每个学生都很关心。那一年,她刚从湖南的一所学校调来,普通话特别标准,字正腔圆、吐字清楚。一年级时教我们语基,甜美的普通话,至今让人难忘。后来讲文学课,她讲的《红楼梦》情感细腻,让我们印象深刻。毕业后的37年,我们和尹老师的联系频繁,师生情谊深厚,她对每一个同学都好,同学聚会她都参与。1987年2月,我结婚时她亲自带着她的两个儿子来参加我的婚礼,并和巍山、宾川的几个同学在拱辰楼前留影纪念。至今,逢年过节,我都会给尹老师打个电话,问候、祝福老师,大家和尹老师都还常来常往。

教数学的袁光熙老师,讲课声音洪亮高昂,条理清楚,逻辑思维清晰,他和学生的关系和谐友好。记得毕业前夕,袁老师用顺口溜的形式把85班同学的名字全部串起来,形成文粘贴在毕业照后面,让其他班同学羡慕至极。后来我才进一步了解到,袁老师的文学素养很高。在《大理文化》2020年11期“大理记忆”栏目,我品读到袁老师写的《我在下关二中的任教经历》,从字里行间娓娓道来、细腻生动的文字叙述中,让我又看到了老师的身影,更加深刻感知到了袁老师初为人师时的敬业精神、创新精神、爱生如子的精神,再次深感他的文字功底之深。袁老师给予我的关心温暖,我一直心存感恩。记得20世纪90年代中期,有一年他带着实习生到巍山县为民小学实习,他了解到我在文华中学任教,课余时间不辞辛苦亲自到学校看望我,过问我的教学生活情况,给予我鼓励,希望我继续努力,争取做更优秀的老师,现想起仍感温馨如初。

教生物的毕老师,瘦高体型,脾气特好,他对教材熟稔在心,讲课时基本不看课本,也不看学生。他总是背着手、低着头,在讲台上来回踱步,滔滔不绝地讲,对于教材的熟练程度可想而知,那时我们都叹服他记性好,一本又大又厚的教材都能背得。教政治的杨老师,讲课富有感染力,激情迸发,语调几乎都是高调,哲学、政治经济学思想从他口里喷发而出。教历史的杨老师,看起来严厉,实则对同学挺好。他上课四平八稳,不急不慢,华夏上下五千年历史,从他口里合盘道出,有如小溪水慢慢汇入大海一般。他知识渊博,講课时史实明晰,纵贯古今,中外史对比,拓宽了我们的知识面,听他的课,我们总感觉时间过得太快,一下子怎么就下课了。毕业后,1985年我去参加成人高考,选择报云大历史专业,如愿以偿,我被录取了。选择历史专业,一定程度上亦是受杨老师的影响。21世纪初,教师每年都要外出参加继续教育培训学习考试,有几年就是在大理师范培训学习的,我还去家里看望过杨老师。

教舞蹈课的靳老师,瓜子脸,眉清目秀,身材高挑匀称,她跳舞时的美丽倩影至今还浮现眼前。上舞蹈课时,我们面对镜子,站立成一排,练习舞蹈基本动作,压腿、压腰,在优美的旋律中,感受艺术之美。美术课雷老师,性格温和,说话轻声细语。她教我们写艺术字、毛笔字、静物写生、画水粉画、国画、做手工剪纸等,内容丰富多彩。每次上课,我们都要完成作业交给老师,当时那一张张交给老师的作业,批阅后发还给我们,好的我一直还保存着。2012年搬家时,我的一个闺蜜帮我收拾整理书籍,看到我的美术作业引起了她的惊叹赞赏,以她的眼光为我再次精简留了几幅,现在偶尔还会忙里偷闲翻出来自我欣赏一下。泛黄不成熟的画,浸透着时光的味道,浸透着老师的辛劳汗水,残存着一代人在大理师范读书时的美好记忆,刻画着大理师范人教学相长的成果。其实我深信,如我一样感同身受的同学有很多,他们的大脑里一定也储存着在大理师范读书的许多难忘记忆。

还记得教心理学何老师的样子,体型瘦小,头发盘着,显得精干有气质。她带着我们了解到了以前我们未曾学过的心理学这门学科,她讲课认真细致,概念清楚,事例生动。接受心理学教育,为我们从事教师职业奠定了一定基础。那时,我莫名就喜欢上了心理学课,有一次期末考,我的心理学竟然考了满分,之后班主任让我在班会课上交流发言,分享学习经验。现在想来,有幸考满分其实仅因自己喜欢,加之那时记性好,到如今自己还是深爱着心理学,或许就是老师的激励鞭策,激发了我们的学习兴趣,几十年过去依旧保持着一颗初心罢了。也因有了一定的心理学基础,我站立讲台几十年,能懂学生的一点心理,师生关系和谐良好,为我的教育教学工作顺利进行起到了重要作用。

往事可追忆,时光不可重回,寥寥数语写不尽一个个师者风采,道不尽一个个师者精神,他们永远定格在了时光里。一代代恩师,真正体现了“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彰显大理师范的教育内核思想,他们肩负重任,为人师表,传承文化,担负起培养人才的重任,撑起了大理师范的历史天空,撑起了苍洱大地培养合格师资的脊梁,培养了一批批优秀学生。

“五育”并举展才艺

记忆里,大理师范管理严格,认真贯彻落实教育方针,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注重结合学校实际,课余开展丰富多彩的综合实践活动,挖掘特长生,展示才艺。我们读书时,学校组织了课外兴趣活动小组,琴棋书画组、三笔字组、音乐舞蹈组等,通过兴趣活动培养学生各方面的才艺,锻炼学生的心理素质。我们进校不久,学校就要求各个年级每个班挑选两个女生、两个男生,课余专门去学习集体舞,学会后回到班级教其他同学。通过这样的方式学习训练,每个师范生都会跳不少集体舞。那时跳舞的歌曲有《春天在哪里》《如果幸福你就拍拍手》等。我参与四人小组先学舞蹈,学会后我们认真练习,动作熟练后就教其他同学。那时,学校西南有个花园,花草树木繁茂(苹果树居多),空气清新,四季花香,课余同学们都喜欢到这来看书学习。花园东面建有一排小平房,分隔成一间间的脚踏风琴房,艺师班的同学常到琴房练琴,置身小花园,琴声萦绕,让人心情愉悦。春天百花盛开,当苹果花开时,吮吸淡淡的花香,我们就在小花园里练舞。现在想起,“春天在哪里,春天在哪里”的回声好像还在耳际回响。

学校一年举办一次冬季田径运动会,各年级各班都参加比赛。比赛项目多,有中长跑、100米、拔河赛、跳高、急行跳远、撑杆跳高、投掷铅球等。竞赛项目就在学校的足球场举行,短跑项目在足球场南面的通道进行。记得我们班的体育干将是奎明华、章德芹,每次运动会,他们获奖项目最多,为班集体增光添彩。我也曾获得过100米短跑、急行跳远等奖项。章德芹的竞走速度很快,被选拔为校队队员,1984年寒假期间,还代表大理州到曲靖参加比赛,获得了较好的成绩。现在与我同校的吴建民老师,当时在92班体师班读书,低我们一级,当我们交流谈起在大理师范读书时的感受时,他心情激动,笑着告诉我:“大理师范是我人生的天堂,那时吃穿不愁,无忧无虑。当时的老师相当负责、有爱心,对任何学生都一视同仁,关爱有加。学生普遍纯朴天真,相处和睦友好,学习积极性高。我们毕业时,同学们难舍难分,聚餐那天,艺师班的同学不舍得离开学校,哭泣声此起彼伏,有的同学甚至是号啕大哭。那场景直到今天我还记得清晰。”我知道吴老师擅长体操,从他口中我了解到了我不知晓的事。1985年7月,大理师范代表队参加了云南省师范学校体操比赛,他任男子体操队队长。最后,男子队获得团体银牌,女子队荣获第三名。他自己获单项银牌一枚、铜牌两枚。大理师范为大理州赢得了殊荣,充分体现了“今天我以校为荣,明天校以我为荣”的思想。各种文体活动为我们步入社会奠定了一定基础,为我们进入学校当老师练就了真本领。

大理师范是真正培养师者的摇篮,学校在培养人才方面始终坚持全面发展理念,注重艺术美育教育。记得有一年开展国庆歌咏比赛,我们班参赛的歌曲是《在希望的田野上》,同学们一个个信心百倍,课余积极练唱,最后在比赛中,我们的表现比较出色。那次歌咏比赛,在学校大礼堂里举行,班班引吭高歌,歌颂祖国,歌唱美好生活,唱响时代主旋律,歌声回响校园人欢乐。

学校还重注黑板报宣传工作,由校团委对各年级各班的黑板报进行定期评比。每班都会选出宣传能手办好板报,充分利用宣传主阵地,展示班级风采。学校的黑板报栏设置在一进大门往西的路两边,镶嵌在行道树之间,还有教学楼附近,师生在课余有意无意间便可欣赏板报,从黑板报这一途径获取知识,陶冶情操,从而潜移默化培养了同学们的审美能力。黑板报主题往往都是围绕当时的时政热点,校园文化生活,或是知识类介绍等。记忆中,各班负责出黑板报的同学,都使出浑身解数,一班赛过一班好,粉笔字、毛笔字、插画各有千秋。这是大理师范校園文化的一大特色。那时我担任团支部宣传委员,和文艺委员李玉清,还有三笔字写得好的宣伟、马永驿同学,组成宣传板报小组。正值青春年华的我们,积极向上,乐意为班级做事,分工合作,完成出黑板报工作。我们班的黑板报在教室东面通道北,为了防止板报风吹日晒雨淋褪色,我们采用广告色划版、画图、写字、勾花边等。站在凳子上悬笔写字,这是不容易的一件事。为了办好我们班的黑板报,我们还专门买了相关黑板报方面的书籍,通过这样的学习实践活动,我们学会了如何设计板报主题、划版、布局、内容等,这为我们走上工作岗位,引导学生办好班级黑板报奠定了基础,具备了一定的动手实践能力。

倾听校园交响曲,歌声飘渺人欢乐,感染陶冶学子情。记得我们在校时,有两个艺师班,每当艺师班上课,或是遇到普师班的音乐课,置身校园,悠扬的琴声不时飘入耳际,抑或各种练唱声充斥耳内,校园之音优美飘渺,悦耳动听,如此氛围,音乐艺术之美,细雨润物般感染熏陶着每个师范人。毕业后的几千个日子,我一直还怀念着那样的学习生活环境。

从大理师范毕业的人,什么都会点,后来在各地学校的工作岗位上,被人们戏称为“万金油”“多面手”,哪个科目缺老师,就被安排去教哪个学科。很多师范生多才多艺,教学综合实践能力都较强,得到师生认可,社会肯定,他们为教育事业做出了一定的贡献。“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追溯本源,是大理师范的哺育滋养,才会让师范毕业生有如此赞誉。

书香校园育文才

记得在大理师范时,学校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语文教学注重阅读、作文教学,老师要求我们写日记或是周记。故从那时起,培养、激发了不少人热爱文学的兴趣,从大理师范走出了一批批文学爱好者,他们见证书写时代,歌吟生命,歌颂亲情。

闲时当我翻看散文集《面朝文字的沧海》,此书由杨泽文老师著。杨老师是与我同级的师范同学,书中一部分文字还记录了他在大理师范读书时的内容。他在普师84班,那时他学习特别刻苦,酷爱读书,从他的一些文章我了解到,他把家里寄的有限生活费通过压缩伙食费,节省其他开支的办法,买了不少外国文学作品。毕业后,我听说他常写诗歌,在20世纪90年代,他出了一本诗集《回望》,1999年获第六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

近日正在看小说《暮色中的马群》,这是毕业于119班的杨义龙老师刚出的一本书。杨老师现已出版了《洱海祭》等多部小说,文学创作成果丰硕,获得过多个文学奖项,文艺评论方面亦有独到见解,一直在学习品读他的佳作,从文字中感受校友的人生精彩。

《戏曲人生》是毕业于大理师范176班的陈秋红(笔名疏雨)所著的一本文学作品。记得2020年11月14日,在大理天泰十畝,我参加了她的读书分享会,听她娓娓道来成书的经过,其间穿插有她在大理师范176班读书时,班上的一些逸闻趣事,她说当年她帮同学画画交作业,不禁让我有些惊奇,原来她的文字书法绘画功底亦然是在大理师范时就奠定了。那一天,她的同学远道而来为她庆贺,多年后部分同学又相聚在一起,再续师范同学情,回忆青春时光。

想想这些校友,无疑又让我忆起母校。是母校的教育培养,才让大家成长成熟,学会了用文字抒写生活、抒写生命、抒写亲情、抒写伟大的时代。因为文字,滋养了我们的生命,净化了我们的灵魂,提升了我们的生命质量。让我们更加懂得感恩大理师范给予我们的培育之情,感悟出大理师范所给予我们的信心和力量。让我们多了有别他人的兴趣爱好,丰富了我们的业余文化生活,提升了生命质量。

栖居巍山古城,有一群大理师范毕业的师友,业余共同爱好文学,坚持创作的师范生还不少。拜访张庶文老师,才知晓张老师是第一届大理师范体师班的学生,于1975年毕业,毕业后一直奋发读书、努力练笔,如今他在诗词楹联、书法方面造诣较深,令我们钦佩。1994年毕业的宗志芬,听她讲当时就加入了学校的文学社,那时种下的文学种子,如今已开花结果。当文友聚会,感慨万分,让我们校友又多了共忆母校的话题,回味时光味道。说唐诗宋词,谈创作的心得体会,相互促进,共同成长进步。

校园景如画偶遇雪花飘

大理师范,我们美丽的家园,四季花香,不同的季节景色不同。我记忆中,学校领导注重育人环境建设,校园内绿树成荫,各种花坛、绿化带布局合理,错落有致。那时,校园里绿植为冬青树、圣诞树居多,一排排、一行行,装点着生命之绿,紫色三角梅为校园染上一抹鲜艳。围绕教学楼、大礼堂、图书室、音乐舞蹈室都有绿化区。一进大门往西的主大路两边,栽种了两排惹眼的梨树,春来梨花飘淡香,秋来梨果挂满枝。一年级时,我们班的女生宿舍就在这条路南不远处,临窗向外看就能赏梨花。到了中秋前后,一棵棵梨树结满梨,硕果累累。每当梨成熟,学校会按班级采摘,然后分给大家吃,那梨的美味,至今还萦绕舌尖。

我们读二年级上学期时,学校在教学楼北新造花园,种植花草,设计了长廊,小桥流水。这个花园北面是各班的黑板报。记得当时,学校还组织征集为这个花园取名,最后通过评选,这个园确定为“常青园”,意为大理师范青春常在。

我们在大理师范读书时,有幸邂逅了一場罕见的大雪,那个特别的日子,刻印在我的脑海深处。下雪那天是1983年12月27日,正值寒冬季节,雪花飘飞,没真正见过下雪的我们,欢呼雀跃,校园沸腾喧嚣起来。我们几个女同学在校园里,抬头仰望雪花飘落的样子,双手合掌,期待把一朵朵漂亮的雪花捧在手心里慢慢融化。后来雪越下越大,我们只好不舍离开,回到宿舍临窗观雪。那次下雪时间比较长,第二天早上雪停了,同宿舍女生约着再去赏雪。当时的校园,白雪皑皑、银装素裹美如画,所有的建筑都覆盖上了厚厚的积雪,花草树木不见了,偶尔露出的树枝上挂满雪花,晶莹透亮,有的还被压弯了腰。从来没有置身过雪地里的我们,踏着超过脚踝以上厚厚的积雪,踩下去就是一个深坑,我们有些艰难地前行,在校园里徜徉追逐,堆雪人、打雪仗。我们班的8个女同学,其中一个下关同学回七五村家里,没能和我们一起赏雪。那时我妹在下关一中读书,她也来到我们学校和我们一起赏雪,我和妹妹堆了一个可爱的小雪人。那天幸好有照相馆的摄影师来学校照相,于是,我们8个人在教室西南的一个花坛前合影,灿烂的笑容定格在了雪地里,我和妹妹堆雪人的开心样子也留在了师范校园。寒冬雪花降临学校,或许在大理师范的百年历史上是极为罕见的,对我们而言又是幸运的,在校读书两年,能有机会赏校园雪景,可谓三生有幸。瑞雪兆丰年,一位位恩师的教诲,亦如一场场飘飞的雪花,化为点点雨露,浸润着一代代学子的灵魂。

团结友爱情谊深长

时光荏苒,转眼我们毕业已37年。1998年8月1日,我们86班的同学聚会相约下关,我们回母校故地重游。时隔14年,校园有了一些变化:几栋青砖房仍在,但足球场的西南建起了富有艺术感的音乐楼,美观实用,南面是综合楼,校园的绿化环境得到进一步提升。我们专门选择在当年上课的教室开了一个座谈会,每个同学畅所欲言,诉说别情离绪,汇报毕业后的工作生活情况。身在母校,静坐在曾经上课的教室里,不经意间,当年读书的往事便历历在目,老师讲课的声音在回响。有男同学讲起了当年我们并不知道的秘密事,相互逗乐,尹老师听了,莞尔一笑,目光慈祥,什么都没说,要换成读书时,她一定会单独找同学谈话教育一番。

第二次聚会是在2005年国庆节期间,我们再一次回到母校。这次有40多个同学参加聚会,我们陪着尹老师漫步校园每一隅,那些尘封的记忆随着行走被唤醒。这次回校,让我们惊异,学校发生了大变化:原来美丽的小花园不见了,在那个位置建起了一幢高大雄伟的教学楼,对面建起了高楼。我们在校时的那些建筑,大多不见踪影,仅触摸得到我们二年级时住的宿舍楼的断墙残壁。学校食堂基本还在原来的位置,只是变得规范有序,更加窗明几净。整个校园变得布局更加合理紧凑,校园育人环境又上了一个新台阶。

这一年,恰逢大理州教育改革向纵深发展时期,加快了改革中等高等教育步伐,大理师范成为中等教育改革的对象,在如此背景下,这所有着百年历史的老校,在历史大潮里,改名为大理州实验中学。一所培养教师的百年老校,改名换姓,变成高中学校,所有的教师转型为高中教师,转变角色,研讨高中教材,适应身份的转变,学校的管理模式也从培养教师的模式向高中教育办学模式过渡。

这之后,我曾多次回校看望班主任。当我和老师漫步校园,教工小院也没了,耸立起一栋栋教师集资房,那些记忆中的教室、宿舍楼、礼堂亦然不见,只有一些老树依然还守望着校园。春去秋来,时间见证着学校的发展变化,学校名称虽改变,但教育的灵魂永远不会变,教真育爱的本质不会变,学高为师、教书育人不会变。我的师范同学杨平,就在实验中学,从他口中我了解到,大理师范改成实验中学后,一届届学校领导开拓进取,砥砺前行,历经10多年师生共同努力,如今实验中学也真正跨入州内高中重点学校行列,高考上线率逐年提升,教学成绩可喜可贺。实验中学传承弘扬大理师范精神,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在发展中提升,师生共同开拓进取,学校办出了特色,尤其是艺术班培养特色生方面,成效显著。我想这样的特色,正是基于传承了大理师范时艺师教育的专长,进而推进了高中艺术生的培育,提高了高考艺术类考生的升学率。

我周围有许多毕业于大理师范的校友,偶尔相遇聊起母校,一往情深,无不感慨。很多班级,毕业后同学联系紧密。去年,我在微信朋友圈看到夏老师发的大理师范中师47班同学毕业四十周年聚会照,无论哪一届毕业的聚会,对大理师范都是美好的追忆,是对母校的无尽念想,是发自内心对母校的一种敬畏。

记忆美好,记忆有时又是有限的,我的片言碎语,显得苍白无力,无以书写百年师范魂。岁月蹉跎,青春芳华逝去,匆匆时光,带不走我们在大理师范读书时的那些难忘记忆,栖居两年的大理师范,成了我们人生弥足珍贵的记忆。

编辑手记:

大理师范学校于1905年建校,培养了一批批优秀人才和合格的中专学历师资人才,促进了大理地区教育事业发展,这是一所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办学有特色的中等学校。《大理师范读书记》一文的作者陈美兰于1982年参加高考后录取到大理师范读书,两年后毕业走上教师岗位。在大理师范读书的那两年,是其储备知识、接受教育、育人德行养成的重要时期。在这篇文章中,作者的回忆饱含深情和感恩,她把对校园环境的描写放在开学报到第一天的回忆中来写,有着很强的现场感和代入感,面对着生机勃勃、文化气息浓郁的校园,作者心生欢喜,多年后再回头,一草一木都浸润着师范学子的深情。在接下来的回忆中,作者投入大量笔墨写了当年师范的课程设置、教学特色、学习氛围、多彩活动、师者风采等,书写了师范学子在学校度过的如歌岁月,展示大理师范践行“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校训,让学生全面发展、练就本领的同时,领悟为师之道,给予学生为师的信心和力量;发展学生广泛的兴趣爱好,让每一个从大理师范走出去的学子,无论是生活还是工作中,一生都受其提升和滋养。

猜你喜欢
师范大理校园
“师范专业认证”背景下物理师范专业基础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大理:梦游理想国
大理好风吹
小小书画廊
解读“风花雪月”唯大理之最
校园的早晨
春满校园
Comments on a Quasi-experimental Study by Younghee Sheen
长沙第一师范附小学生美术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