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君
小引,1969年出生,现居武汉。著有诗集《北京时间》《即兴曲》,散文集《悲伤省》《世间所有的寂静 此刻都在这里》。
窗外那棵梧桐树
暮春发芽
仲夏成长
凉秋盛大
我见过有人在树叶下亲吻
也想象过
他们在夜雨中分别
今天是一个阳光灿烂的冬日
很多年没有下雪了
再也不会下雪了
树叶已经落光,露出了
树杈间充满往事的喜鹊窝
—— 《树叶到底像什么谁也不知道》
提供事物的短暂一瞥,以图像呈现世界,以语言的偶然性操作传递直觉和意识,是我感兴趣的诗歌。克制,冷峻,不在已知而在未知,不在共鸣而在将我们带到世界的奥秘面前,《树叶到底像什么谁也不知道》就是如此。这是小引的诗歌,语言的轻逸的操作者,卡尔维诺式的轻逸,但总是能够给予我们意外的惊喜。即使面对一棵树叶落光的梧桐树,他也能给我们展示——树杈间充满往事的喜鹊窝——这是一个叙述者的瞬间意识,并在指涉往事时提供孤独的暗示,因为我们在“很多年没有下雪了/再也不会下雪了”的世界。
我喜欢这样的诗——作为诗人,我是世界的无知者,而不是通灵者。在客观事物背后,也许隐匿着一个永恒的理念世界,但我们无从寻找。我们只是呈现一个充满往事的喜鹊窝。这样的诗歌,是润物细无声的直觉传递,在这里,自我是谦逊的,诗歌的力量在静默的语言中滋生。
众所周知,写作隐含着自我,关于自我,先验的人格化的表达看起来无懈可击,实际上,有时候它并不真实。在诗歌史上,在象征诗被奉为圭臬时期,主体意识是通灵的,是神秘和超验,是理念世界的象征。但是,稍不留神,它会成为一种自我的虚构和美化。
在当代性写作中,“自我”不容怀疑的书写原则渐渐被推翻。不是掀了一张桌子,而是推倒了整间屋子。从那一时刻起,作为叙述者,我们首先需要质疑“自我”的权威。事实上,如果我们相信诗歌本身的话,首先得基于“自我”怀疑的态度,进而是对语言的怀疑。这似乎使写作成为一种悖论叙述活动。但是,当代写作的开启,正是从这一悖论出发,从而打破了以思想和思考为模式的连贯性叙述逻辑,新的叙述走向了非逻辑,走向了细节与感觉、直觉的交互作用,走向了潜意识的破碎与发散,从而开启了一浪又一浪的形式创新。
让语言从僵死的困境转向活泼的自由的溅射,寻找新型的诗学话语模式,是当下一部分诗人热切关注的问题。对于小引来说,他的向度是站在世界的奥秘面前,以意识的渺小感受世界广阔的无形的强烈,以动态传递见证和体验,而不是绝对讲话者的自我扮演。唯其如此,他的语言才从不沦为观念逻辑的工具或者主体意识的空洞回响。
雨水是没有故乡的
他们愿意
落在任何一个地方
而桉树则不一样
雨水落在桉树的身上
桉树也没办法
桉树一动不动
桉树让雨水落在自己身上
—— 《从南宁到平南的路上看见桉树林》
小引让语言成为一种浮动的指涉,它不固定在所指中,它只有能指。在《从南宁到平南的路上看见桉树林》一诗中,他为我们制造了一个这样的语境,整首诗只承载两个图像——雨和桉树,而语言在这两个图像之间滑动、漫步,并给我们带来很多直觉和暗示——天上、地上、故乡、流浪、动、静等。也就是说,通过两个极点之间的浮动指涉,最终彻底混合了现实与想象。
这样的诗歌,雨和桉树的并置与连接,以及通过事物图像自身所具有的自治性和可塑性进行说话,重建了词与物、语言与人的联系。它以放弃自我表达和否定自我中心为代价,捍卫了事物的独立存在,从而呈现具体的物化的语境。以此呈现,让作者主体和他者(读者)在语言中真诚相遇。
反对主体意识的再现,反对理念的输出——这是一种值得探索的诗学话语模式,也是非常重要的探索。生活在当代时刻意味着什么,意味着你得选择你看待艺术的一个关键因素:如何运用语言表达新的自我和新的世界。中国诗歌传统的抒情风格是思想、境界、隐逸等,那是一种理性和自我神化的模式。今天的诗人显然不能停留于此,复制前人的思维。
因而,在兩个世界之间的跨越——从自我的神化到异化、从人的理性到超理——是对每一个当代诗人的挑战,完成它需要天赋。我喜欢小引的诗歌,就在这种跨越上。他的诗歌简单、清晰、闪烁,他以镜头图像和瞬间直觉的爆发,将诗歌从基于烦琐的理性写作中解脱出来。可以说,在摈弃思想性与复杂性的情况下,小引诗歌取得了很好的成就,过了桥,然后跟着自己的直觉去了,其实,是随着语言的生活而去,并且建立了自己的领地。
我对小引的第一印象,是文艺片电影中的男主人公,瘦长,戴帽子,但细看,比花瓶式的电影男主角更有内涵,因为儒雅有才。小引的笔名源于“无人可论江南事,小引春风上画图”。他的气质显然是成长环境培育的,东湖、珞珈山、长江、黄鹤楼、父母(武汉大学干部和老师),都是培育他气质的重要元素。他写诗、写文、玩乐队,一把吉他在手,自弹自唱,神采飞扬。如今传唱很广的民谣《西北偏西》就是他写的。
培育小引写诗的,我一直以为是大知识分子的父母,后来听他谈起,很意外,是水果湖中学的女同学。在世界的奥秘面前,奥秘太多了。80年代末,武昌水果湖中学,有个女同学喜欢写诗,在书店购买了两本《台湾当代诗选》,然后送给他一本。从那以后,诗歌对于小引而言,就不是一个可以随时放弃的东西了——当你意识到写作与你的身体和心灵有关。我相信那是一场深刻的相遇,不然,小引不会有今天的诗歌高度,也不会至今还记着那本书的封皮颜色和厚度:银色,两三百页,以及里面的诗句:“红玉米挂着/一九五八年的风吹着/红玉米挂着。”
我与小引认识在2000年初,论坛时代,太多的诗人一夜之间冒了出来,走到聚光灯下,并且精力和活力特别充沛。在武汉,北纬30度东经114度的天空下,京广线与长江的交会点上,当年就有两个重要的诗歌论坛,一个是张执浩创办的“平行”,一个是小引创办的“或者”。“或者”同仁主要有艾先、小箭、许剑、黄沙子、槐树、魏海燕等人。
那时候,我在“或者”读到了小引的一篇代表诗作—— 《去山顶种一棵橡树不是松树》,并且电脑保存了,这是一首具有创造性的想象力的诗歌,它非常奇特,一下子把我吸引了,而且深入内心,从那以后一直待在心底。
去山顶
种一棵橡树
让落单的鸟
望着它飞
我曾经想过
在月亮好的夜晚
一个人去那里
看看山下的灯光
就可以了
我靠着橡树
什么都不说
山顶寂静无声
人间若有若无
我的橡树
在微风中颤抖
每一片叶子都不同
每一片叶子都很好
—— 《去山顶种一棵橡树不是松树》
很多读者擅长做的事情,是探索一首诗说的是什么,而我更在意一首诗的表达方式是什么。并不是说诗无关乎信息,但表达方式对于诗的本质至关重要。这首诗的物理意象,也就是它的局部纹理——山顶、橡树、落单的飞鸟、月亮、夜晚、山下人间的灯光,这些全是真实的存在,但没有人会误解,它的逻辑结构是想象的。
换言之,没有人会相信诗人真的去山顶种一棵橡树,这是诗人的虚拟,或者说是一个瞬间意识,在世界的神秘面前。它邀请读者分享一个孤独者独特的生命直觉,在高处的感觉,但又与具体意义的表达保持了距离。也就是说,这种混合的语境是不可阐述的,因为它的字面是真实的,但又是隐喻的。隐喻所激发的东西不提供统一的解释,不对意义负责——它只是让新的想象力出现在逻辑的另一端,呈现语言的风景。
这是小引诗歌的重要特征之一——制造语境,呈现语言的风景。这样的诗歌告诉我们:诗不是思想意义的制造,而是语境的创造。语境,或者更确切地说,承载事物和生存的重量的容器,一个真实的容器,一个寓言化的容器,就是我们的诗歌所能做的最好的事情——从此我们对于诗歌的关注不再是解密,而是注视,是将注意力悬停在诗的语境上,倾听它的时空、声音,倾听一个诗人的落单与独立,感知事物的密度和现实以及历史的反射。
当时,“或者”上高人无数,但在无数高人中,这仍是高水准的一首诗歌。它确实精确地传达了网络时代诗人的一个精神状况,那时候,我们就在去往山顶种一棵橡树而不是松树的旅途中,路上的人,回想起来都非常纯粹。可以说网络时代成就了很多诗人,令人怀念。虽然,我们至今还在去往山顶种一棵橡树而不是松树的路上——因为诗的梦想没有终点,因而我们将永远在路上。
站在世界的奥秘面前,诗人无话可说。一个诗人如何上山顶种植橡树——制造语境——这是诗人自己的奥秘。或者说诗永远是一个神秘的东西。或者说它是偶发的,不经意的,是一阵风吹过一棵树,是一片树叶在摇晃。当它摇晃的时候,我们能够指认这个是诗,那个不是。
小引的作品我可以指认为诗的原因,是对存在事实的忠诚的向度,也就是细节描写,还原我们的言说直到与个人的生存事实相符。这是我的一个感觉。另外一个感觉是,在他的诗歌中恢复了瞬间时刻和瞬间直觉,甚至潜意识——作为新的意识形式。
车开的时候俄罗斯是安静的
只有静止
才能听见那些轰鸣
喜欢火车的人靠窗坐着
他并不说话
只有他知道火车的秘密
只有他知道
火车头是黑暗的
它有十个火红的车轮
—— 《火车》
读这首诗,我的感觉最终停止在漆黑的火车头和十个火红的车轮上。冷静与热烈的火车,靠窗倚坐的独行者,白雪的西伯利亚,静止的俄罗斯,以印象的方式得以呈现。简洁,专注于图像,剔除了任何花里胡哨的脂肪。这是小引在俄罗斯西伯利亚行走时的作品之一,那一整组诗都非常好。关于俄罗斯,由于历史关系,恐怕很多写作者会不可避免地有很多话要说,费力地思考。与之背道而驰,小引完全放棄对俄罗斯整体表达的兴趣,这是正确的。他不需要去复制传统审美所培育出来的那种诗歌,他的写作就是放弃意义表达的深度。因为我们相信,人的感觉的真实,只在一个瞬间。让诗歌在一个个瞬间中凝固下来,在无穷的瞬间中并置起来,这样的叙述才是可以信赖的。所以,《火车》一诗只以客观镜头的方式,提供色彩和事物,反映自己置身于此的一个时刻,在这一时刻,它邀请我们体验西伯利亚独有的美丽、空旷和静止,并使我们沉闷的世界重获新生。
贝加尔湖的火车开得真慢
开着开着就停下来了
湖边开满黄花
旁边还有红花
开着开着就落下来了
隧道那边的人想法不同
火车在消失
黄花在生长
伊万诺维奇爱上了玛莎
玛莎爱上了阿廖沙
—— 《湖边》
原始、客观、直觉反射是小引诗歌的重心,贝加尔湖湖边的这个诗也是如此。小引给我们带来的外在图像是火车、黄花和红花,鲜明自然。与之融为一体的是人世的存在——伊万诺维奇爱上了玛莎/玛莎爱上了阿廖沙——它唤起生活的复杂性和永恒性,唤起了爱情,诗意瞬间热气腾腾,令人沉醉,因为爱情存在于历史时间之内和之外。虽然小引的诗歌不思考、不表达,但它关注生活、关注人性,从而为传递热情打开了可能性,这正是诗之为诗的核心,也是一切文学存在的理由。
虽然自我不说话,从无通灵与立法者的修辞夸张与思想膨胀,但在小引的每一首诗歌中我们都可以注意到正在发生的三件事: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和感觉到了什么。对于小引而言,诗歌的工作,就是人的视觉与听觉感知,人的瞬间意识与事物存在状态的相互作用。它只提供事实和语境,而不妄加关于事实的结论,不妄加关于语境的意义。
也许,这样的诗歌可以给我们分享一个信念:瞬间直觉是一首诗的全部表达。我们对世界所知甚少,或者说我们对世界了解得越充分,就越怀疑言说的意义和真实。世界的真实,只在万物以及人一瞬间的直觉意识。因而,诗歌除了客观化的语境呈现和抓住瞬间意识之外,别无他求。这就是小引的工作,一种谦逊的诗学话语模式,从很早的时候,他就这样开始了。
诗是谦逊之物,我的意思是,任何一首诗的出现,取决于我们在它出现之前的沉默以及忍耐、矛盾、困惑和挣扎,我们内心深处充满挣扎,挣扎是一种写作的活力。命运捉摸不定,失败有时就是诗人的洞见。事实上,诗,在任何一个人心中都有,但我们经常把它弄丢了,因为过于聪明、机巧,或者噱头、炫酷。作为读者,我不喜欢一首诗的原因非常简单——你在使假。因而,把注意力放在实际和可感知的事物上,放在人性上,让诗歌最终成为一种关注,对平凡和细节的关注,对瞬间的关注,这样的诗才堪称生动。
这非常重要。小引的很多作品,带有旅途的风情和风景,记录在俄罗斯,记录进入西藏,记录去往尼泊尔。即使这样的诗作,置身世界的广阔之中,他也极少讲述故事、轶事以期吸引读者,而是让自己安静地站在存在的奥秘面前。
人们说,此地的清香
来自稻米
河谷中流水缓慢
是因为石头太多
但没有人告诉我
孔雀窗的外面
为什么放着一盆小红花
那盆花已经放了很久很久
我路过它的时候
水牛还在稻田里
鸽子飞在佛塔上
坦克停在国境线旁
—— 《在巴德岗》
近年来,旅行与风景成为小引创作的灵感。从语境创造或者说谦逊出发,他的叙述原则是呈现,发现事物。《巴德岗》一诗让我们分享的,就是种种物境、身境和视境,是稻田、河谷、水牛、飞鸽、佛塔、坦克、国境线,以及窗台上的一盆小红花。它们的切换与互动带着微妙的飞跃,我对此非常感兴趣,并被那种跨越和运动的感觉所吸引,因为它唤起了尼泊尔令人着迷的魅力,让我产生一种惊讶,对世界存在以及发生的一切感到惊讶。
在这里,我得说,小引不仅是一个敏锐的观察者,还是将各种图像链接在一起或者说时空并置组装的工程师,特别是,这首诗中的一个瞬间感觉的设计,它在一个独白上——“孔雀窗的外面/为什么放着一盆小红花/那盆花已经放了很久很久”——这个诗句很难忘记,在我阅读的时候,联想与感觉的效能也在延伸和投射,它似乎意味着某种特殊的生活记忆,这样的语言特别生动。
费瓦湖边上
看着几艘金黄色的船
有人来租
就划一艘出去
很多人来租
就都划出去
金黄色的船
越划越远
一时半会儿
回不来了
岸上的人有点寂寥
蹲在树下抽烟
阳光透过树叶
晒着他的肩膀
微微发烫
今天是个欢愉的日子
说真的
如果再有人来租船
该怎么办呢
—— 《费瓦湖畔》
在费瓦湖边上停顿下来,诗人的目光锁定了阳光下一艘艘金黄色的游船,有人来租,就划出去一艘,越划越远,直到全部划了出去,岸上的人安心休息了,蹲在树下抽烟,但是,突然之间,他感觉到寂寥。这是一个关于生计的场景,美丽的场景。但是,随着叙述的加深和绽放,我们发觉我们的知觉从欢愉被推向寂寥,而世界也成了一个隐喻,我认为这是一个富于启示性的隐喻——“说真的/如果再有人来租船/该怎么办呢”。
小引的作品不倾向沉思,但这恰恰是另一种沉思。或者说,他为我们制造了一个出人意料的“瞬间感觉”——挖掘顿悟式的瞬间感觉。可以说,小引喜欢这种挖掘,如同地质学家喜欢挖掘泥土一样。
当小引伫立在费瓦湖边上,在那里停顿,他肯定知道自己在哪里,看到了什么,但同时他也知道自己什么都不知道,站在世界的奥秘面前,我们又能知道些什么。所以,阅读小引的诗歌,如果你通过遵循意义来考察,那就是没有意义。他的诗就不是关于意义的,而是关于他与世界的关系,与时间的关系。他的诗歌能量在语境中,在直觉瞬间。他只是将我们带到一个地点,一个时间点,给我们视觉上的异质性,听觉、触觉上的新奇感,以及他在那一瞬间的感觉与联想。这一切如此清晰、精确、微妙和压缩,从而邀请我们参与其中,在那里,在那时的同一时刻顿悟。我想说,这就是他的诗歌叙述的魔力。
多年以来,小引是一个行走者。高中时,他就和朋友一起上溯长江,穿行到三峡。在巫山红旗宾馆喝苞谷酒,用手撮着凉拌毛豆。黄昏时,坐在小县城的码頭台阶上,看江水浩荡,一艘大船无声无息地开来。大学以后,每年背包远行,无穷的世界在内心叠加,兴奋在路上,疲惫在路上,诗歌在路上。一个独立独行者总是喜欢在内心叠加无穷的世界。一个独立独行者也必然是孤独者,孤独者喜欢在内心叠加信仰。近年来,小引数十次前往他内心的圣地西藏以及尼泊尔,充满激情地穿越,怀着谨慎和虔诚,让自己站在世界的奥秘面前,站在世界的广博之中,这使他的诗歌更加趋向冥想,当然他把冥想包裹在事物的外表之内。
我们坐在神庙上面
看乌云逐渐靠近
过一会儿
雨下起来了
九月的大雨
下在城外的稻田里
而巴德岗的广场上
一滴雨也没有
也许半小时后正好颠倒
城外的雨停了
大雨下在神庙四周
我们坐在一起
相互张望
稻田的清香
充满山谷
火柴盒上面
有我想象的故乡
—— 《稻米和尼亚塔波拉神庙》
这个世界把我们的诗人带到了一座神庙前,在一个阵雨天,我感觉他在那里静悄悄地迟疑、徘徊。像雨一样迟疑、徘徊,一会儿下在城外的稻田里,一会儿下在巴德岗的广场上。雨的到来是为了创造稻米的清香。诗人的到来是因为需要面对世界的奥秘。因为一切安静的地方,都是小引为自己构建的天堂,或者说,火柴盒上面的故乡。虽然与闭关接受灌顶不同,但在那里,在火柴盒上面的故乡,诗人也在修行,在向人性的清静演进,从而抵制贪、嗔、痴、疑,抵制光芒的黯淡。
一切光芒都黯淡了,正在黯淡
或许,早已黯淡
当风吹过地上的黄蚂蚁,
当银杏树在铁轨间暗自发芽
小学操场上,
红旗升得有些迟
送我来的汽车趁着黑夜返回
因为消失,我感到疲倦
因为野花开在路边,
微妙的伤害难以察觉
只有静静的银河在头顶悬挂
所有死去的,
没死去的人们都能看到你盘算,
我们将死在四十年后
现在已过三秒,又过三秒
宾馆的院子里堆着刚刚刨开的木头
木花散落一地
幸福在淡香之中降临,
可这里的人们已经远走他乡
—— 《大赞》
“大赞”两个字什么意思开始我搞不明白,猜想是经文的一种形式。但这不重要。重要的是银杏树、铁轨、小学操场、红旗、野花,重要的是宾馆院子里刚刚刨开的木头,散乱一地的木花和淡香。《大赞》一诗令人共鸣,在于小引对于细节关注的完美。
当然还有孤独,遥远的陌生之地,当运送旅客的汽车抵达,然后黑夜返程、消失,只剩下头顶静静悬挂的银河。在这个世界,一个人在行走,走向无数;无数的人在行走,走向无穷;而无穷之外还有无穷,无穷的广阔令人疲倦。即使陷入疲倦,我们依然无法猜测世界,猜测它的光芒与黯淡,就像我不明白“大赞”是什么意思。后来我问小引,知道“大赞”是莫名的欢喜。其实人生疲惫,欢喜也难,所以我还是不太明白。在这个世界,我们的片刻停留,也不需要太明白。抬头看一看,上面是宇宙,你以为宇宙只在上面,事实上脚下也是宇宙,整个地球是悬浮在空气中的。
优秀的诗人不会也不能墨守成规。在今天,无论你是否意识到,我们的写作必须时时对自我和主体意识抱持怀疑的态度,让自己站在世界的奥秘面前,寻找新颖的、令人吃惊的方式,来谈论“我”是谁和把“我”放在纸上。小引的诗歌,在唤起个人记忆的同时,也时常和浓缩的历史文化连接在一起,因此,虽然消解意义,但并不丧失内在的精神质地。他的诗歌在分解旧的模式的同时,正在走向一个不同的领域,从而实现语言和精神的解放与自由。
当代性的写作,始于自我神化的撤退——从思想的自我走向破碎的自我,从沉思的自我走向直觉的自我,从人格化的自我走向自我审视的自我,从永恒的自我走向瞬间的自我,从价值的自我走向怀疑的自我,从确定性的自我走向混乱挣扎的自我。这样的过程,这样的写作,必然是一种孤独的写作。即使孤独不是一个单数平方而是阶乘,但是,对于写作信仰而言——成为一个当代性诗人,复活瞬间感觉,致力于塑造自己的文体——不能有任何怀疑。
世界上没有一首诗是完美的,每一首诗都是重新开始。这是小引对于诗歌的一个定義。那显然是一种孤独的感觉,当你在每一首诗歌结束之后,提笔四顾,书房中一盏台灯,暗夜辽阔无边。这不是最后的茫然。但语言也不会臣服于任何暗夜,诗一直在,过去在,现在在,未来还将依然在。诗会转世,从唐诗、宋词、元曲直至现在,它就存在于语言之中,存在于语言的变化方式之中。当我们站在世界的奥秘面前,新的言说方式也一定会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