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谦卦与中华民族谦道之养成

2022-04-17 18:45王再承
寻根 2022年2期
关键词:周易老子儒家

王再承

谦卦在《周易》六十四卦中居第十五卦。从卦序数来看并无特别之处。然而,其地位备受推崇。因为,它是六十四卦中唯一“六爻皆吉”无不利的卦,在“吉”的全面性方面有胜过“乾”“坤”。六十四卦可归纳为吉、凶、悔、吝四种结果,代表人文世界中一切现象的归结。而四者之中唯“吉”为好,余者皆为不利。《周易·系辞上》云:“吉、凶者,失得之象也;悔、吝者,忧虞之象也。”谦卦无凶、无悔、无吝,并使中华传统文化中诸多事理直接或间接受其影响,其原因自然值得深研。谦道已成,循道而为,我们可探究谦道在影响我们传承《周易》文化基因的民族方面的发展脉络,进而为未来民族性格的塑造提供有益的借鉴。

谦卦释源及其内涵

谦卦卦象是“艮下坤上”,谓地山谦。坤为顺从、质朴,艮为高耸,有笃实之意。山本巍峨高大,应拔地而起,却甘居于地下。此卦非常形象,寓意深刻。以下且对“谦卦”的卦辞、卦象、爻辞逐一诠释,体会其中能予人有益启示的内容。

初爻至六爻从不同角度原则性地阐释了君子践行谦道的修身内涵,提示自身做到谦下不争后如何推而广之。如,“初爻”即谓“谦谦君子”。而《象》对此有很好的解释——“谦谦君子”,是谦逊而能自制的。谦卦,乃谦虚之卦,以异乎寻常的卦象,表达君子不争的品德。君子修身处世,养成谦逊之德,故能在人生道路上元亨有终、功德圆满,达到淳德归道的崇高境界。

同时,从卦序上看,又给人启迪,深含警示意义。谦卦列于大有卦之后并非偶然。《序卦傳》曰:“有大者不可以盈,故受之以谦。”意即获得巨大成就但不可自满,故而以谦卦承之。而谦,是能给人带来更美好的东西。如《序卦传》所云:“有大而能谦必豫。”即能走向快乐幸福。有而不居,可谓一种对人们拥有实力地位后如何自处,人类社会繁荣强盛后如何调适与发展的智慧启示。

易卦乃上天垂象。天道的特性乃自身光明而俯照万物惠及众生;地道的特性为身处下位却腾扬上升,进而弥补天道之不足。地位有如山高者具备谦道,将愈显崇高光辉,处境下潦者有谦道则穷且益坚,内涵深挚难以凌驾。君子是靠自身奋进向上而达到高度,促成“道济天下”的,其间天道地道之涵养与谦道十分吻合,因而谦道乃成为君子之道。

易卦是人在大自然环境生存与人类生活中获得的经验。故《系辞上》有曰:“范围天地之化而不过,曲成万物而不遗,通乎昼夜之道而知,故神无方而《易》无体。”谦卦作为“六爻皆吉”之卦可谓经验至深,人们若遵从卦意,将受益无穷。在自然界如此,在人类社会中更是如此。故而《系辞上》有云:“谦也者,致恭以存其位者也。”谦卦思想成了谦道形成的内核。《周易》虽没有得到每个学派的推崇,易学虽并非在每个历史时期都是一门显学,但正因有了谦卦这一智慧之门类,使《周易》具备了后世哲学难以企及的高度。“谦”在历经洗礼、提炼成为中华民族一种行为准则后,谦卦在《周易》中的崇高地位也更为坚实。另一方面,也使谦道在一般道德之上,有了具象的神秘性、符号的文化意义及其若可体悟的玄妙之理。

《周易》谦道对后世哲学之影响

“《易》之为书也,广大悉备。”《周易》影响巨大,而“六爻皆吉”的谦卦所蕴含的易道精髓——谦道自然备受推崇,影响深远。毫无疑义,谦道已成为中华文化基因,成了中国人的道德血液。

首先,我们审视《周易》谦道对道家哲学的影响。

道家认为,人应谨依天道行事,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周易》思想是《老子》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从《老子》以柔克刚、以弱胜强的智慧与策略中,我们可以看到《周易》谦道的潜在影响。

《老子》贯穿着退守、柔顺的思维,认为:“天之道,不争而善胜”(《老子》第七十三章),“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老子》第二十二章)。“不争”即谦和恭让。老子主张“利物而不争”,认为“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老子》第八十一章),“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老子》第二章)。我以为,这既是从大自然与人类发展中所悟,也是《周易》谦道给予的启示。老子处于春秋时期,深知战争带来的巨大破坏,断言“大军之后,必有凶年”,故将谦道施行于大国与小国关系处理上。“大邦者下流,天下之牝,天下之交。牝常以静胜牡,以静为下。故大邦以下小邦,则取小邦。小邦以下大邦,则取大邦。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大邦不过欲兼畜人,小邦不过欲入事人。夫两者各得所欲,大者宜为下。”(《老子》第六十一章)又云:“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与;善用人者,为之下。是谓不争之德,是谓用人之力,是谓配天古之极。”(《老子》第六十八章)这是对谦道致用的具体解释,也是对谦道内涵的高度评价。用于评价谦卦易理,也是十分合适的。同时,《老子》也指出了与谦道背道而驰的后果,即如“强梁者不得其死”(《老子》第四十二章)。

另一位道家代表性人物庄子也深受谦卦义理与谦道的启示。在其作为乱世之学的《人间世》中有一名言寓意深刻:“瞻彼阕者,虚室生白,吉祥止止。”此中处世谋成的睿智和谦卦义理无不相通。庄子认为,“天下有道,圣人成焉;天下无道,圣人生焉”(《庄子·人间世》)。保全自身是成为生命典范的基础。在此,谦成为一大护身法宝,能求个人之善全。作为回应人间世界之态度,一方面,谦没有掩盖对老庄出入人间而遨天地内心自由的追求;另一方面,庄学纵有“无何有之悠”的放浪形骸精神,伦理道德乃如天罗地网,而谦也是变乱之中老庄学派的不弃之物。

道家哲学是东汉中后期形成的本土宗教道教的重要思想渊源和最重要的理论基础。道教是道家某些思想的发展和实践。道教始祖张陵创教时曾著《老子想尔注》,以《周易》之“刚柔得中”思想来解道。其中有云:“道贵中和,中行行之,志言不可盈溢违道诫。”亦蕴含谦道。北宋著名道士陈抟作为一名易学大师,“其思想特征在于继承汉代以来的《易》学传统,把黄老清静无为观念、道教修炼方术和儒家修养、佛教禅理融为一体”,其易学思想在宋代学术界影响甚大,其传世之作《心相篇》等莫不蕴含谦道。

其次,在儒家哲学思想中,谦道相当显著。

儒家奉《周易》为群经之首。儒家学派注重人格修养,敬礼好礼。“谦以制礼”“吾日三省吾身”即为儒家的世间法。“内省”“慎独”是实现“内圣”的方法,而守谦何尝不是呢?“其貌恭,其德敦”“美功不伐,贵位不善,不侮不佚,不傲无告”“贵之不喜,贱之不怒”(《孔子家语·弟子行》),表里如一,进德修业。

文传孔子曾拜见老子,深感老子的思想学识远比自己高深。他对随行弟子感慨道:“吾今见老子,其犹龙邪!”对老子道德学问的钦佩之情溢于言表,作者扬抑之中无形间表现出孔子谦虚的一面,并令后人审视谦作为一种心理与行为状态与智圣之人的密切关系。而这一状况同样可在其他方面得到印证,如,孔子云“学之深,送迎必敬”(《孔子家语·弟子行》),虽是对门生卜商的称赞,自己也是身体力行的。《论语》所云“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即是对谦道的一个具体诠释。在《论语》中,谦具有谦逊、谦恭、谦让、谦敬等诸多含义,谦与仁、礼、和有着密切关联。

当然,儒家并非只谦不争。《论语》有云:“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论语·八佾》)这其实进一步说明了儒家所谓“争”是另一层面的“谦”。其君子之争也与乾道有相通之处,即如《周易·文言》所云:“闲邪存其诚,善世而不伐,德博而化……君德也。”

儒家之谦是多面性的,自身有分歧。《中庸》开宗明义指出:“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可谓儒家心法。其中“率性之谓道”讲行为方式。“率性”即依照本性,遵循天性,而“天命”是人天生的禀赋,无神授之意。儒家此种对于价值尺度的观点建立在“性善论”基础之上。但事实上,这无法掩饰其自身的矛盾。且不说是否真如孔子所谓“从心所欲”,就在“谦”这一问题上,儒家也多有“借壳”之义。因为“谦”之于人类,并非自然行为,而是要“克己”,即如儒家强调君子应“反求诸己”,虽然并非一定是“复礼”,这种有着人类智识的行为有助于社会人事活动,有助于人类和平相处。因而,谦道对儒学的影响虽有着积极因素,但所见更多的是,儒学在发挥中致用于其“一以贯之”的君国思想。如,“谦”某些时候实则成为维护正统的一张挡箭牌。平日愈“谦”,“争”时则愈显得“正义”凛然。《论语》中记载一事:鲁大夫季孙氏,在家庙里行八佾之舞,以大夫僭用周天子之礼乐,说明他对国君及礼制大不敬。故而孔子说:“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论语·八佾》)但细加剖析,其“谦”之底线乃是维护礼制,其階级性昭然。儒家竭力维护等级制度,乃逆历史之潮流。统治者独尊儒术,却使历史的车轮常深陷于泥淖。

此外,还可从墨家、阴阳家等学派及后世兵家谋略中看到《周易》谦道之影响。

墨子一生以救民于水火为急,对礼乐缺乏认同,毫不留情地揭示了人类的弱点:自爱(自私)为祸乱之根源。他提出了医治这种利己主义的良方——“兼爱”“周爱”。墨子说:“仁之事者,必务求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将以为法乎天下,利人乎即为,不利乎人即止。”(《墨子·非乐》)他的“强必执弱,富必侮贫,贵必傲贱”(《墨子·兼爱中》),实则是对世人修炼谦道之艰难的一则断语。并且他说:“慧者心辨而不繁说,多力而不伐功,以此名誉天下。”墨家义利并重,而墨子为“兼相爱”伦理观提出的保障是外在性的,亦有赖于人自身谦德的提升。

当然,《周易》谦道在影响后世文化的同时,也被依附了各类意识。后世在发挥谦道思想的同时,甚至走向极端化。如,韩婴提出:“夫此六者(恭、俭、卑、畏、愚、浅),皆谦德也。”(《韩诗外传》卷三)并认为:“德行宽裕而守之以恭者荣,土地广大而守之以俭者安,禄位尊盛而守之以卑者贵,人众兵强而守之以畏者胜,聪明睿智而守之以愚者哲,博闻强记而守之以浅者不隘。”(《韩诗外传》)卷三)六种品德分别会导致“荣”“安”“贵”“胜”“哲”“不隘(智)”六种结果。这种文化卑微现象也在某种程度上导致或增添了国家与民族的不幸。

谦道如何熔炼民族性格

“天道亏盈而益谦”是上天垂象,故而“人道恶盈而好谦”(《周易·彖传·谦》)。因传统文化之熏陶,毫无疑义,谦道已是中华民族的主流思想意识,处下不争成为一种颇具文化意味的精神品质。在成为社会推崇的准则后,必然会整体性影响、塑造民族性格。

首先,通过宣扬谦和、谦逊、谦恭乃至谦卑的精神而守身安家,陶冶情操。

《周易·彖传·谦》与《系辞下》皆云:“谦,尊而光。”谦道与地位并不矛盾,只有品德高尚的人才能始终具备。而具备谦道者往往成为世所推崇的楷模。《韩诗外传》记载有周公旦述谦道之用,告诫长子伯禽:“易有一道,大足以守天下,中足以守其国家,小足以守其身,谦之谓也。”《尚书·虞书·大禹谟》云:“满招损,谦受益。”这条被奉为至理名言的经典文句,且不论较谦卦出现之早晚,在精神实质上与谦道是相通的。其人生告诫积极正面,对指导世人生活具有现实意义。如,在中国传统民居建筑中,即有以“谦”为文化元素的宗族祠堂——“谦德堂”等。

其次,各种学派及宗教对谦道的不同理解与共同推崇造就了谦道的庞大体系。

《周易》为三玄之一、群经之首,对儒道两家有着共同的教益。魏晋以后道教取代了道家的地位,道教对于一般人的现实生活更具有特殊意义,而其蕴藏的与世无争的思想也因而影响广大教民。道教充分而巧妙地利用人的敬惧、神秘和惊异等感觉,使谦有了另一层思想意义。

最后,在人文世界形成以柔居尊的谦恭处世智慧。

“劳谦君子,有终吉”亦体现了世人心中的价值评价。三国时期刘备的历史形象即是如此。身为帝室之胄,他“三顾茅庐”,谦诚仁爱所至,才得到有经天纬地之才的诸葛亮的辅佐,治国安邦。其他如“将相和”等史事也是以谦道为主题。而与之相对的是“伪谦”。所谓“王莽谦恭未篡时”,即此之谓。那种政治投机式的设计,亦使历史上的诸多大奸大盗披上了“谦”之外衣。谦本为美德,乃有而不自以为有。运用于人,却体现了其功利之能。如,“出头的椽子先烂”“人怕出名猪怕壮”等俗语,可以说是人们的世事经验,对那些恃才傲物、倨傲自矜之人也是一种告诫。

当然,人格平等,精神自由,才是文明社会的真正要义。“《象》曰:地中有山,谦。君子以裒多益寡,称物平施。”即强调了公平。但在阶级社会,具有公正、平等思想的社会体制的建立万分艰难。数千年来,身处高位的统治者不可能倡导真正平等,即使是人格平等,而身处低位的平民百姓也难从根本上树立平等思想。所追求的自尊自励、不以身份地位论尊卑,只是“谦”外之意。社会制度的不公平,不可能保证国民待遇的公平。而《周易》中严格的等级观念,也成为中华民族在思想源泉方面的一个“先天性”桎梏。虽经《易传》及道家早期经典《太平经》等著作的发挥,能驱使后世奉持,但只是朴素性的存在。

此外,谦道成了妥协屈让的遁辞。

一味顺服的谦卑不过是“小人之谦”,君子之谦是有所作为的。如,谦卦第五爻即给出了一个答案——“不富以其邻”,君子只将谦道施行于人,而不期望别人以此回报;而当遇到无道者对己方无理侵害时,就该“利用侵伐”,方能“无不利”而致大吉。它已明显提示人们,必要时应以示强,甚至不惜武力使骄恣肆虐者服膺于谦道。

如果一味忍让而不与奸人相争,对外也以忍为先,其效如何,真可以不烦言而决了。历史上,因皇权思想与传统教育所致,多少儒士经世致用之时,常将谦和思想沦变为谦卑,成为麻木自身的精神鸦片。而近代以来,中国备受列强欺凌,更使“谦道”在异途上滑向丧权辱国的韬晦之策,民族性格或因之打上了奴性烙印。由是观之,谦卦卦象所蕴含的进取意识弥足珍贵。

谦道的现实价值及启示

虽然山或有着难以企及的高度,却有藏于地下的智慧,它包含着自然界及人类俱存的物极必反的规律。如何运用《周易》智慧,常立不败之地,摆脱强弱荣衰的必然之势?在现代社会中,无论是对个人品德修养还是社会组织发展乃至国家层面,谦道均具有高度的合理性。虽然不必面面观之,但方今之际谦道仍能给我们以多方面启示。

首先,谦道是一种值得推崇的美德。

山体高大,却能“屈躬待物”,居于地下。现实生活中,推广“先人后己”的风尚又何尝不可呢?流传至今的修身格言“谦卦六爻皆吉,恕字终身可行”,蕴含着充满睿智的处世之道。人人无不趋吉,却不知谦乃“至吉”;人人皆欲避凶,宁知争名夺利即“至凶”?谦恭诚信,实为美好情操。

近百年来,中国社会急剧变化,固有的社会道德因种种政治运动出现断层,而新的道德范式并未成功建立,道德失范并非短期能得以修复,因而作为扎根于中华大地数千年的优秀文化的代表——谦道确有弘扬的必要性。以个人为例,即使位高权重,擁有包括知识、名望、财富、地位等,都不应恃强自傲,应明白“日中则昃,月盈则食”之理,抱以“有若无,实若虚”(《论语·泰伯》)的态度。由是观之,谦乃内在品质,并非权宜之计、应对之策。当然,卑鄙小人也可能以“谦虚”为计,功利性地以屈求伸,自以为终南捷径,结果却未必“有终”。因为小人得志后必然暴露本性,也就祸之不远了。小到个人,大至国家民族,只有重视自身不足,不断积蓄力量,才能在进取中获得更大成就。

其次,谦道是需要实力和内涵的。

“天无不覆,地无不载”,所谓“知崇礼卑”(《周易·系辞上》),“崇”即是实力,须知“崇效天”(《周易·系辞上》)。如果缺乏内在高度,外表柔顺即是懦弱,也就无所谓“谦”。当然,不必认为,谦虚是“圣人”“君子”的专能。世间并无“圣人”存在,人需要“法天法地法道法自然”,向大千世界学习。谦卦的处世和治世智慧中的重要之处在于:以柔居尊,以后取先。它无不需要实力与内涵。

谦道涵括了认知自身,守谦者必须具有坚强的忍耐力、毅力和超乎寻常的意志。谦默存于心,却是催人奋发、建功立业的。如此,“谦谦君子”才更令人敬重。

最后,谦道具有自身原则。

其基本点即是守正。正,涵括了一切正直、正义的内容,诸如真理、人格、节操、志气等均在其列。对此,《系辞下》有很好的概括:“天地之道,贞观者也。日月之道,贞明者也。天下之动,贞夫一者也。”“贞”即“正”。守正,则无迷失。它成为人事吉凶与天地自然规律的共同准则。谦而不失位,谦而不失秉性。守正成了行谦道的核心。

其原则也包括谦而有度。谦中所包含的度,是一种可用于人生与社会的衡量尺度。譬如谦虚,过则沦为虚伪矫情。需明白度的把握,领悟“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之理。君子有“度”,这个“度”是“限度”。要兼顾各方利益,以谦和态度,寻求解决之道。

同时,“谦”是可以发挥,即据“理”而争的。因而倡行谦道之时,应恩威并重,恩威并施,对有违“天道”及示谦而无济于事者,应不惜以“鸣谦,利用行师”的方式解决。在公平竞争中,谦道也有竞相发挥之处。否则,即酿成对“敢为人先”思想及行为的顾忌。这一点具有重要的现实性。如果上天安排不公呢?如果天道沉沦呢?是一味顺从还是有所抗争?道教豪言“我命由我不由天”则给人启示。不屈从命运的抗争者才不会失去转运的良机。历史的影像闪回,则给当代中国人太多的反思。儒家《论语》所阐述的“谦”,也并非一味退让,孔子云“慎而无礼则葸”(《论语·泰伯》),该争即争,非争不争。谦道智慧运用如何,在一定程度上关乎国家兴衰存亡、个人得失成败。试想,如果没有这种催人奋进的内涵,缺乏捍卫尊严与追求梦想的权利,那么《周易》也就会失去人心。在此,我们由衷敬服《周易》对作为万物之灵长的人类的内心的真实洞察。

此外,谦道还启示人们,不知盈缩之理,不懂谦虚节制,一味放纵享乐,必陷困境。“地中有山”乃自然之事,必然之理。是否也预示着人类在向自然索取过程中应尊重自然呢?人类追求成就,享受创造是出自本能需求,原本取之得当即可。但是,物质丰盛能满足人类完全的欲望吗?由此言及丰卦,“雷火丰”,其卦象表示明以动,成就必巨,但六爻中多达四爻提及被遮蔽而阴暗不明,意味着拥有愈多,其弊愈显。一时的丰庆喜悦容易导致人们沉迷封蔽。如何避免陶醉于丰盛年代的繁华靡丽呢?《周易·序卦传》有云:“有大者不可以盈,故受之以谦。”谦道提供了绝好答案。得与失因制定的标准不同而有所异。过多地获取,其生命中难免会有其他部分遭灾失损。所谓“沧海桑田”,古之智慧即明察此点。

——————————————————————

作者单位:湖南工商大学

猜你喜欢
周易老子儒家
你好,老子
唱支侗族大歌献给党
儒家“礼乐教化”与新时代设计人才培养
甜甜的“蝴蝶茧”
郭店楚墓主及其儒家化老子学
茶道
智者老子
寻找老子【三】
《百年易学文献菁华集成》(一)目录(周易经传研究专辑)
老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