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秀祯
(布尔津县委党校 新疆 布尔津 836600)
关键字:党的基层组织建设 提升组织力 农牧区
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党的基层组织是党在社会基层组织中的战斗堡垒,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抓基层打基础,就是要夯实党的基层组织,把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得坚强有力。而提升党的组织力是夯实党的基层组织,把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得坚强有力的必然要求。布尔津县隶属阿勒泰地区,位于新疆北部,其北部和东北部与哈萨克斯坦、俄罗斯、蒙古国接壤,是中国西部唯一与俄罗斯交界的县。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加强布尔津县农牧区党的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组织力是指组织内各个要素有机结合在一起形成的一种整体合力,是组织结构力和组织文化力的综合体现。这种力通常表现为凝聚力、创造力、战斗力、引领力、号召力、作用力、影响力,其中每一种力都是构成党的基层组织的组织力的一个方面,每一种力之间都具有双向影响关系。
1.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提供政治保障。顺利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离不开强有力的农牧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农村基层党组织要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着重打造一批党性原则强、群众基础好、带富能力突出的优秀农牧区干部人才,切实提高党在农牧区基层组织建设中的领导核心地位。当前,农牧区基层党组织的发展问题主要集中在提升农牧区的基层组织建设上,而要发展农牧区经济就必须有健全的基层组织作政治保障。
2.为实现乡村资源有效整合提供组织保障。农牧区基层党组织是确保乡村振兴战略能够得到贯彻落实的领导核心,农牧区基层党组织能够为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实施提供有力的组织保障。“人才、资源、资金”三要素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核心力量。农牧区基层组织建设可以通过整合农牧区自身资本,充分利用农牧区牲畜、土地、资金和技术等经济要素,为农牧民增收致富和新农村建设提供物质性基础。同时,整合农牧区各社会的力量,积极推动农牧区群众自觉实现作为乡村振兴的利益主体以及实践主体作用,实现共建共享,促进乡村资源的有效整合。
近年来,布尔津县认真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始终把加强农牧区基层党组织建设作为组织工作重要职责,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推进农牧区基层组织建设由“宽松软”向“严实硬”转变。
坚持用全县党员的数量保障村(社区)党支部书记的质量,统筹选派73名各级机关干部任村(社区)第一书记。充分发挥第一书记传帮带作用,修订村级组织“星级化”创建方案,将各驻村力量与村干部捆绑“包星”,建立工作队员和村干部“一对一”的结对帮扶机制,268名工作队成员与381名村“两委”班子成员形成帮带培养对子,确保村级工作责任到人。比如,阔斯特克镇喀拉墩村充分发挥“访惠聚”传帮带作用,坚持工作队与村“两委”班子合署办公,结合工作队队员特长与村干部捆绑结对,建立健全工作队与村“两委”共同谋划、集体会商,捆绑式推进工作机制,采取以老带新、以熟带生等措施,不断增强学习的生动性和实效性。常态化开展组织部长与村支部书记见面、谈话、评估工作,调整撤换不胜任的村党支部书记,整顿软弱涣散村党组织1个和后进村党组织6个。把村干部教育培训纳入地县干部教育培训整体计划,保障每年培训时间不少于15天、跨村实岗锻炼不少于20天。组建乡镇党建办公室,配备2—4名专职工作人员,明确了10项工作职责,保障年运行经费不少于5万元,为农牧区基层党组织维护稳定配齐配强工作力量。
坚持把制度建设作为基层党建工作管长远、管根本的举措,严格落实地区《推进村级组织“星级化”创建工作意见》。建立基层干部“召回培养”工作机制,对存在作风疲沓、不思进取等12种表现的干部进行工作作风持续转变。建立基层干部跟班学习机制,组织后进村(社区)“两委”班子成员到先进村(社区)跟班学习,达到整体提升。制定发展党员政治审查、责任追究、党建办包联等办法,规范发展程序、严审入党动机,确保发展农牧民党员标准不降低,努力实现村(社区)“两委”干部全部由党员担任。
认真贯彻落实《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若干准则》,探索构建党建图书馆建设体系,建成全地区首个党建图书馆。突出“学用”重点,积极开展组织生活“5+X”、党员沙龙、党建实务培训、重温入党誓词等活动。通过“马背放映队”“远教中心户”、牧区大舞台、阿肯弹唱会等载体,组织开展“我看牧区新变化”大宣讲、“党的声音进毡房”等主题活动,引导农牧民群众永远跟党走,不断提升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
近年来,布尔津县虽然在加强农牧区基层党组织建设方面进行了有效探索和实践,但距离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和党的组织路线提出的目标要求存在差距,边疆农牧区社会稳定隐患、经济发展滞后等问题交织叠加,对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
一些农牧区基层党组织书记抓党建工作时紧时松,上下一般粗,导致一些农牧区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力不强。调研中发现,有的基层党组织开展组织生活娱乐化、庸俗化,把政治组织变成了“生活组织”“群众组织”;有的村基层党组织丧失组织力,以服务功能代替政治功能,帮助群众解难题、办实事较多,教育引导群众不够,弃守了思想政治文化阵地,为极端思想渗透提供了可乘之机。
农牧区普遍地广人稀,大多地处边境线,管理成本高、工作效率提高难。面对农牧区老百姓在城乡之间“钟摆”式流动和“冬城夏村”等新情况,在资源整合、创新党组织的设置方式等方面力度不够,破题攻坚办法不多。整顿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措施不够多、推进不扎实,一些软弱涣散问题治标不治本、原地打转。
一是岗位吸引力相对较弱。随着边疆民族地区城乡一体化进程不断加快,大多数农牧区的优秀青年不安于牧区生活现状,外出就业创业相对来说,村干部岗位报酬待遇低、上升空间小、个人价值实现难以达到期望。因而村干部岗位吸引力不强,甚至在一些村有能力竞争的人因为担心担任村干部后影响家庭生产、生活,在选举中以能力不够为由,不参加竞选。二是储备力量相对缺乏。部分牧业村高素质、高学历的青年相对较少,存在“矮个”里也难以拔出“将军”的情况,因选不出合格的党支部书记,只能由下派干部担任。以辖区某村为例,全村共有9名党员,平均年龄为53岁,其中6名为小学学历,3名为初中学历,整体年龄偏大、学历偏低、能力较弱,均无法胜任村党支部书记职务,在换届中面临无人可选的境况。究其原因,主要是大多数有知识、观念新颖、头脑灵活的优秀青年长期在外创业经商,政治热情不高,对回村当村干部兴趣不大,造成村级组织“青黄不接”“后继乏人”,加之一些村党支部书记存在“保位”思想,有意无意地淡漠对优秀人才的选拔和培养,有能力的人不能进入党组织,给村级储备年轻干部培养带来了一定的难度。三是选举质量有待提高。一些乡镇在村“两委”换届选举的各个环节不够严格。有的党员认为谁当选都无所谓,有的党员从自身利益思考,选同部落的亲戚、朋友,期望能够为自己的利益代言,落个实惠,讨个方便。四是部分党员干部组织纪律观念淡薄,未能起到榜样带头作用。个别村级党支部党员管理上存在“重数量、轻质量”“重使用、轻管理”的现象,党员干部在组织生活中对自己要求不高,不接受组织教育和群众监督。这就致使个别党员干部组织纪律意识淡薄,对待工作随心所欲,甚至对违规违纪存侥幸心理,未在群众中树立起榜样带头作用。
大党建统筹力度不够。一些基层党委(党组)统筹推进各领域基层党组织制度化、规范化建设标准不一、用力不均,各自为战、打乱仗、效率不高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仍然存在。调研中发现,有的乡镇党委对推动农牧区稳定发展的深层次问题研究不够,存在“机关化”、当“二传手”现象,简单把责任转嫁到村,不作为、懒作为、乱作为问题较为突出;一些地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顽疾难以根除,一些职能部门以“属地管理”为由,把隶属于自己的主体责任下压到乡镇,事要基层做,责任也要基层担,同时还存在落实基层“减负”工作不到位问题,造成基层党组织抓基层党建有心无力;一些村基层党组织唯上不唯下,把大量工作精力用于完成上级各项工作指标、应付上级督导检查,在解决民生实事、难题时雷声大、雨点小,损害了党的形象;一些基层党员队伍思想懈怠,得过且过,工作消极,懒政怠政,对群众急需解决的问题不主动、不上心。
加强边疆农牧区基层党组织建设,必须把提升基层党组织组织力作为重大政治任务,着力把农牧区基层组织建设成为维护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的坚强战斗堡垒。
建立健全县委“抓乡促村”责任制,分层建立农牧区党建责任清单,进一步完善农牧区党建工作规划,积极融入地、县、乡、村四级联动体系,在地区牵头抓总的情况下形成县市指导督促、乡镇直接负责、村党组织具体落实的农牧区基层党建工作格局。
建立健全以财政投入为主、以部门单位帮扶、对口援疆支持、集体经济自给等形式补充的基层经费保障机制,持续提升农牧区基层党组织运转经费、服务群众专项经费。对于日常小额支出和紧急必要支出设立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扶持资金,实施发展壮大薄弱村集体经济专项行动,增强村级组织自我保障和服务农民能力,确保基层党组织有钱办事。建立村干部报酬待遇正常增长机制,按照不低于当地新录用乡镇公务员工资标准确定村书记报酬,并以合理比例确定其他村干部报酬,由县级财政按月打卡发放。增设村级组织“星级化”创建专项奖励金,拿出专项资金对“优秀示范”村和“进步提升”村进行奖励,直接奖励到人,激励广大基层干部敢于担当、干事创业。全面落实村干部养老保险、医疗保险、人身意外伤害保险等政策,解除村干部后顾之忧。健全从村干部中招录(聘)公职人员、选拔乡镇领导干部制度,下派干部任职期间实绩突出的,可提级不离岗,提高村干部岗位吸引力。大力选树、宣传、表彰农牧区党员干部先进典型,发挥榜样力量,强化正面激励,不断提振信心、鼓舞斗志。
着力打造一支党性强、业务精、作风实、威信高的党组织负责人队伍。一是坚持政治标准。坚持“二十字”好干部和民族地区“四个特别”政治标准,在“选、育、管、用”上持续用力,着力打造忠诚干净担当的农牧区基层党员干部队伍。二是拓宽选人用人渠道。大力实施“能人治村”工程,进一步拓宽选人用人渠道,确保农牧区基层党组织带头人队伍的数量质量。
1.内选“能人”。将本村优秀现任村干部、致富能手、农民经纪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负责人、回乡大中专毕业生、复员退伍军人、外出务工返乡的农民党员纳入村党支部书记选拔重点对象。
2.下派“能人”。建立新提拔干部到村任第一书记、村党支部书记机制,凡新提拔、拟提拔且没有基层工作经验的干部,必须到村任第一书记或村党支部书记,任期考核合格后方可回原单位。鼓励县乡机关和企事业单位退休干部职工中的党员回原籍担任村党支部书记。
3.回引“能人”。充分发挥“乡情、友情、亲情”的情感纽带作用,积极引导本地籍在外企业家返乡创业,将驾驭市场经济能力强的“能人”,有科技致富经验的“能手”,有富民强村本领的“强人”选拔到农村党支部书记岗位,提供全方位政策支持,帮助“能人”带领一方产业发展、促进一方百姓致富。
4.帮带“能人”。积极探索村党支部书记跨村任职,采用“强村带弱村、大村带小村”的办法,建立联合党组织,从中择优选拔村党支部书记。三是培养储备人才。加强村党支部书记储备人才队伍建设,从本村致富能手、外出务工经商人员、本乡本土大学毕业生、复员退伍军人等人员中,按照1:3的比例进行储备培养。探索推行新录用事业编工作人员试用期在村任职制度,期满考核合格转正后返回考录单位上班,帮助新录用事业编工作人员积累基层工作经验,增强对基层的了解,表现特别优秀的新录用事业编工作人员可直接选拔为村党支部书记。四是壮大优化党员队伍。严把发展党员入口关,严格提名建库、“两级两次预审”等程序,压实培养联系人、入党介绍人职责,严肃发展党员政治审查,坚决防止“两面人”混入党内,始终保持基层党员队伍“源头活水”。
5.加大教育培训力度。依托地、县、乡三级联动的常态化培训机制,以各级党校、职业技能培训中心等机构为重点,每年分批分期对基层党员干部全员轮训一遍,提升基层党员干部素质能力。
督促各级党委(党组)落实好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主体责任,进一步精简会议和文件,改进文风、会风,坚决扭转督查检查考核过多过频、过度留痕现象,大幅度精简督查检查考核事项,规范追责问责行为,让基层放下包袱、心无旁骛地干事创业,不断增强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满足感,团结带领群众共同创造美好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