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梦梦
(扬州大学 江苏 扬州 225009)
中国共产党依托强大的精神力量,历经百年风雨、世纪风霜依然风华正茂。其精神品质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和起点,交相辉映,描画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一百年前,中国共产党的先驱们创建了中国共产党,形成了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伟大建党精神,这是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之源。”[1]这一论述与以往的论述一脉相承,实现了党在理论方面的创新,展现了伟大建党精神的历史地位。伟大建党精神不是过去时,而是进行时。它不仅是“创建”中国共产党这一历史时间段内的精神体现,而且是贯穿党的发展始终的精神总和。回溯、阐释、思考和弘扬伟大建党精神意义重大。
伟大建党精神的“存在”不因其是否获得明确的界定而转移,所以在回顾历史的时候总是“有迹可循”。对伟大建党精神的界定是我们党在特定历史时期对自身认识达到一定程度的必然结果,有着深厚的历史溯源、理论来源和实践渊源。
伟大建党精神有着深刻的历史根基,分析伟大建党精神产生的原因,应回到党创立之前的历史阶段,回溯中国各阶级在探索民族救亡图存出路的整个过程。
1840年后,中国逐步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面对社会前所未有的紧迫境况,国内各个阶层的人民奋起反抗,开始苦苦探求救亡图存的突破口。农民阶级、地主阶级、资产阶级“你方唱罢我登场”,但均以失败告终。随后,国人展开了思想探索。新文化运动让“德先生”和“赛先生”声名远播,五四运动使全社会对马克思主义的学习渐至佳境。从此,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旗帜被以陈独秀、李大钊、毛泽东等人为代表的早期革命家高高挂起,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伟大建党精神就此萌芽。
伟大建党精神不仅有历史根基,而且有理论来源。党自创立之初便潜心耕种了马克思主义这块“土地”,有心播种了伟大建党精神的“种子”,悉心注入了中国特色的“营养剂”。马克思主义作为肥沃的“土壤”,与伟大建党精神的内在机理相适应,构成了伟大建党精神的根本来源。
“坚持真理、坚守理想”与科学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相契合。在无产阶级的理论与实践中,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观点和方法,共产主义是贯彻始终的笃定信仰。马克思主义是在探寻理论真谛、信仰阵地的过程中创立的。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教育引导全党“感悟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力量和实践力量”[2]。百年来,马克思主义“土壤”中蕴含着的“水分”和“营养”,滋养着伟大建党精神,使之成长壮大。“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与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相吻合。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突出优势。马克思主义不是关起门来凭空捏造的学说,而是敞开大门走出去,在实践中归纳的理论精髓。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品格引导党将初心和使命落实为脚下的行动。“不怕牺牲、英勇斗争”与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斗争实践相符合。关于阶级斗争的学说内生于马克思主义,它纵向推动着社会历史的延伸,指出“至今一切社会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3]。中国共产党受阶级斗争学说的鼓舞,敢于面对风险挑战,于斗争中创建,在磨砺中成长。“对党忠诚、不负人民”与历史唯物主义相一致。马克思主义是人民追求自身解放的精神武器,并且能够适时转化为强大的物质力量。“马克思主义博大精深,归根到底就是一句话,为人类求解放。”[4]正是由于汲取了马克思主义人民观的理论精华,中国共产党才能时刻团结在人民群众的周围,把人民的幸福放在心中。
伟大建党精神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推动下“生根发芽”,在中国共产党人的实践中“茁壮成长”。各个历史时期内党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构成了伟大建党精神的实践渊源。
伟大建党精神的萌芽、形成和发展的历史,就是党的百年奋斗史。其间形成的一个又一个具体的红色精神,是伟大建党精神这棵“苍天大树”的分支。井冈山精神和长征精神等,是党在“开天辟地”,推翻三座大山、开辟社会主义道路实践中的原始性开创。大庆精神和红旗渠精神等,是党在“改天换地”,摸索建设道路过程中的伟大创造。女排精神和奥运精神等,是党在“翻天覆地”,探索契合本土情况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阶段创新。如今,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在“惊天动地”中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创造了抗疫精神和脱贫攻坚精神等精神。由此可见,伟大建党精神在党百年奋斗的历史实践中得以传承和弘扬。
深入思考伟大建党精神的具体内涵,能够注解党的成功秘籍,更加坚定地续写党的辉煌历史。如果以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为面,那么作为部分的革命精神和作为整体的伟大建党精神之间则是点和线的关系。将不断向前推进的历史作为横轴,将不同层面的精神作为纵轴构建二维平面坐标系,伟大建党精神的曲线上不断跳动着的是以地域、事件或人名等命名的具体革命精神,而线条与坐标轴所绘制的平面就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以“坚持真理、坚守理想”为出发点,以“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为关键点,以“不怕牺牲、英勇斗争”为着力点,以“对党忠诚、不负人民”为落脚点,相互勾连,共同描画出了伟大建党精神的轮廓。
“坚持真理、坚守理想”是伟大建党精神画下的第一笔,是其在思想层面的规定性,暗示了党“从何处来”,也指引着党“向何处去”。
坚持真理,就是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真理能够铸造强大的精神世界,从而成为党坚强有力的精神武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行!”[5]坚持真理,就要用马克思主义树立青衿之志,履践致远。坚守理想,就是要坚持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真理是前行的帆,理想是前进的罗盘。有了理想,中国共产党就有了精神支柱。“不论时代如何变化,不论条件如何变化,都风雨如磐不动摇,自觉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忠实实践者,永远为了真理而斗争,永远为了理想而斗争。”[6]
“坚持真理、坚守理想”是党的初始方向,“践行初心、担当使命”则是党理论大厦的根基。它是伟大建党精神在实践层面的规定性,揭示了党“为何出发”。
践行初心,就是要铭记党最初的价值追求,更要在实践中落实它。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时刻提醒全党在前行之路上不要因为被“迷雾”遮挡了视线或被“杂音”混淆了听觉而忘记了为何出发,要将最初的选择和信念贯彻下去。担当使命,就是要勇于面对职责、勇于承担职责。践行初心是担当使命的精神泉源,担当使命是践行初心的现实践履。长久以来,人民之所以会坚定不移地站在党的身后,就是因为“我们党始终坚守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这个初心和使命”[7],始终以史为鉴,以人民为中心。
“不怕牺牲、英勇斗争”是坚守初心和使命的具体形式。它是伟大建党精神在精神层面的规定性,阐明了中国共产党得以摆脱困境、扭转逆境、走出绝境的意志品质,揭秘了党“何以成功”。
中国共产党人的利益追求超越了个人的狭隘性。过去的牺牲是指在血雨腥风的革命斗争中奋战,以生命为代价;当前的牺牲则更多指与人民风雨同舟,个人服从集体的集体主义精神。不怕牺牲,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的意志品质,也成为了党接续奋斗的动力之源。英勇斗争,就是有义无反顾的志气,不畏强敌的骨气和从容应对的底气。不怕牺牲是被动的选择,英勇斗争则是主动出击。“从石库门到天安门,从兴业路到复兴路,我们党近百年来所付出的一切努力、进行的一切斗争、作出的一切牺牲,都是为了人民幸福和民族复兴。”[8]可见,初心和使命是斗争的前提,亦是斗争的目的。
一切斗争和牺牲的意义就在于忠诚于党和人民。“对党忠诚、不负人民”是“不怕牺牲、英勇斗争”的根本价值所在。它是伟大建党精神在价值层面的规定性,是党一切努力的最终落脚点,表明了党“为了谁”。
对党忠诚,就是中国共产党人一心一意的爱党和敬党,是政治底线和必然要求。中国共产党人把“对党忠诚”融入了精神血脉之中,写进了入党誓词中,落实到了具体的实践中。不负人民,就是把人民放在最终的落脚点之上。对党忠诚是党对自身内在约束的限定,不负人民是党对自身外在要求的规定。“中国共产党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9]中国共产党始终贯彻着人民利益就是党的利益这一原则,得到了人民群众的拥护。
伟大建党精神经久不衰,在今天依旧闪耀着智慧的光芒。伟大建党精神坚持求真、力行、无畏、无私,成为了党的精神力量、行动力量、意志力量和道德力量,构成了党成长壮大的不竭动力。
伟大建党精神中所涵盖的对真理的坚持、理想的坚守是党立于历史洪流而不倒的强大精神力量。中国共产党人自党成立之日起,就坚持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以此为基础,党能在任何历史时期拨开迷雾,辨明方向。同时党又能根据本国的国情不断更新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奋力朝着正确的前进之路迈进。作为阶段性理想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同作为最终目标的共产主义辩证统一,成为党源源不绝的精神感召力。
伟大建党精神中所涵盖的对初心和使命的追求是党不断前进的实践动力。中国共产党始终在变化着的时代中保持初心、承担使命。历史和实践反复证明,党之所以能够从小小红船成长为巍巍巨轮,就在于它坚定的初心和使命。[10]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到新时代,从推翻三座大山到迈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化初心和使命为实践,诠释了敢为人先的时代担当。
伟大建党精神中所涵盖的舍己为人、勇敢无畏的革命品质是党不可战胜的意志力量。“为有牺牲多壮志”,革命战争年代,无数先辈为国捐躯,攘外敌、平内战,逐步带领中国人民建立起中华人民共和国。太平盛世,仍有众多共产党人与人民同甘共苦,在平凡岗位上描绘了不平庸的人生。“敢教日月换新天”,四十余年的改革开放史,七十余年的新中国史,一百年的中国共产党史,五百余年的社会主义发展史就是矢志不渝与困难作斗争的奋进史,鼓舞着中国共产党人勇毅前行。
伟大建党精神中所涵盖的忠诚于党,不负于人民的价值取向,是党永葆生机的道德力量。忠诚于党的领导,是每个党员自入党之日起便立下的铮铮誓言。党因此能够实现自我革命和自我约束,保持良好的党内政治生态,强化党的各项建设,推动党在新的伟大征程上接续奋斗。以人民为中心是党贯彻始终的价值立场。情系人民、服务人民,给党注入了不被困难打垮、无往而不胜的信心与勇气,使党与人民同心协力,共谋发展。
“历史川流不息,精神代代相传。我们要继续弘扬光荣传统、赓续红色血脉,永远把伟大建党精神继承下去、发扬光大!”[11]传承和弘扬伟大建党精神,是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关涉政党的长期稳固。在新时代,继承和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就要找准切入点、把握关键点、关注着力点、抓住落脚点,发挥党的思想优势、行动优势、精神优势和道德优势。
马克思主义具有不断推陈出新的品质和超越时空的价值。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就要不断丰富理论内涵,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把我们党所坚持的真理本质与党内政治文化相结合,建构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依靠“行”的马克思主义塑造“能”的中国共产党。同时要坚定共产主义最终目标的基础上“下马看花”,矢志不移地贯彻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在实践中运用、完善和发展已经建构起来的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向圆满完成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目标前进。依靠“行”的马克思主义实现“好”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走得再远、走到再光辉的未来,也不能忘记走过的过去,不能忘记为什么出发。”[12]践行初心使命,一方面要铭记初心,在眺望前方的同时回望过去;另一方面要敢于担当。初心和使命体现在中国共产党人的一言一行中,凝聚在党同人民、同中华民族的血肉联系中。在新时代,要不断增强对人民、民族和国家的责任担当,与时代同行,在实践中有所作为。
在和平年代,牺牲不再局限于过去战乱中的头破血流,而是强调敢于做“逆行者”,愿意适当牺牲个人利益。斗争具有绝对性,但也会随着场所、主体、内容和形式而变更。当前斗争已与过去大相径庭,斗争场所从战场拓展到日常生活各领域,主体由人与人、国与国拓展到人与自然、人与病毒,内容由政治、经济、外交层面扩大到生物安全、生态文明等方面,形式从单纯的炮火相向到依托互联网发起的意识形态攻势等。为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要认清斗争形势,增强忧患意识,争取主动权,打开新时代斗争新局面。
只有学习党的优良作风,继承党的光荣传统,才能忠诚于党的领导。要通过开展主题宣讲、走访红色革命根据地等丰富多样的形式,持续推进党史学习教育。要持续不断地加强党的各项建设工作,强化党的公信力和执行力,以不辜负人民的期待作为最终的落脚点,以贴合实际的作为来化解人民群众最为关心的现实困难、心系人民群众的“一枝一叶”,在党的各项举措中把握群众路线,推动中华民族复兴、人民幸福事业取得实质性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