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 涛 成 涛
(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湖南 长沙 410208)
加强文化育人是推动高职院校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培养“德技并修”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重要途径。中国在推进“制造强国”战略过程中,传承和发展工业文化是提升中国工业综合实力的有力支撑。教育部提出,“要把工业文化融入职业学校,做到产业文化进教育、工业文化进校园、企业文化进课堂”。[1]高职院校要围绕职业教育的特点,深入挖掘自身办学特色,构建完善的工业文化育人模式,发挥工业文化的育人功能,为培养德技并修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持续推进工业现代化做出贡献。
工业文化在工业化进程中衍生、积淀和升华,对人们的思维模式、社会行为及价值取向有深刻影响,是工业发展的强劲推动力,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造强国和文化强国的重要举措。[2]工业文化对工业化进程和产业变革具有长期性、关键性的影响,高职院校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就必须大力弘扬工业精神,强化工业文化育人功能,不断提高师生的工业文化素养。
文化是学校的根和魂,文化传承与创新是大学的重要使命之一,文化建设肩负着培根铸魂的时代使命,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文化育人的作用不可忽视。职业教育是推动工业现代化的重要力量,工业文化的传承创新离不开职业教育,尤其是高职教育与工业文化有机融合是推动文化育人的重要方式和途径,也是新时代中国特色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基本理念和核心战略。
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是高职院校的主要任务,不但要向学生传授知识与技能,培养具有深厚工业文化素养的大国工匠、能工巧匠,为推进工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一方面,对于高职院校而言,在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促进工业文化融入育人全过程,是学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有效举措;另一方面,加强高职院校学生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的培养,大力弘扬“两弹一星”精神、“载人航天”精神、大庆精神等工业精神,对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提升科学文化素养具有重要作用,使之能增强职业适应性和创造性,助力学生成为新时代的卓越工匠。[3]
工业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体现。传承和发展工业文化,是提升中国特色工业软实力,为“中国制造”提供柔性支撑的重要途径。推动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坚定工业文化自信是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重要内容。但是,目前很多高职院校学生对工业文化了解不够,对技能成才、技能报国的职业价值取向还存在一些认知偏差,团队合作精神、诚信品质和责任意识等职业素养还不高,无法适应职场环境和新时代发展要求。[3]因此,高职院校加强工业文化教育和实践,推动工业文化融入育人全过程,使之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能够加深学生对工业文化的认同,坚定工业文化自信。
随着5G 时代的来临,我国的工业化发展也已进入了新的阶段,新一轮技术革命对高职人才培养方式带来了新的挑战,高职院校不仅要培养技能精湛的人才,还要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工业文化素养。目前,各高职院校不断探索和尝试将工业文化融入人才培养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但还存在一些不足。
校园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引领、支撑着高校的发展,为高校建设提供基础和保障。[4]近年来,许多高职院校开展了文化育人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取得了不错的育人效果。但是,对如何挖掘工业文化的育人功能,推动工业文化深度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还没有很好的举措。一方面,对工业文化育人工作重视不够,工业文化育人机制还不完善。另外,有些学校仍存在工业文化育人体系不完善、保障机制不健全、结合学校办学特色不明显等问题。没有建立比较完善的工业文化理论研究和实践平台,在工业文化融入教育教学过程中比较零散和单一,学生体验感不强,文化的感染力和浸润力不足。
课堂教学是育人的主渠道和主阵地。目前,各高职院校都高度重视课堂教学,一直在大力推动教育教学改革。有的学校在思政课程和其他专业课程教学中融入了工业文化相关内容,讲授工业发展史、工业文化案例等,尤其在理工科相关专业课程中融入内容相对较多,但是由于讲授时间有限,育人效果一般。一方面,在具体的课程设置上,大多高职院校对专业技能教育比较重视,专业课程的开设比较完善,但是基本没有开设与工业文化相关的课程;另一方面,课程体系不完善,课程设置不合理,教学效果不明显。有些高职院校虽然开设了相关课程,但大多以选修课的方式设置,并没有涵盖所有专业。
文化育人不仅体现在环境氛围层面,更多的是要通过理念、制度和行为载体来体现。当前,多数高职院校开展工业文化育人主要是通过课堂教学、环境氛围营造等方式。有的学校与企业合作共建了校外实训基地,但是基本没有安排学生去校外实训基地开展过教学活动,使学生无法真正感受到企业的真实场景,对于企业文化的熏陶也不深刻,工业文化的感染力不足。[5]很多高职院校重视环境文化建设,通过建设工业文化主题雕塑、景观小品、文化长廊等方式,直观地展示工业文化,营造了良好的工业文化氛围。但是,工业文化的传播和推广还不够,还没有真正做到将工业精神内化于心传承于行。[6]工业文化育人平台建设还不完善,没有结合学校优势和职业教育特点开展工业文化活动,工业文化实践基地建设比较滞后,对于弘扬中国工业精神的方式还比较单一,开展立体化互动式的传播还存在短板。
传承中国特色工业文化既要深入挖掘工业文化的内涵和时代价值,也要不断发展工业文化,加强文化交流融合,努力培养新时代卓越工匠,这也是高职院校开展工业文化育人的核心要义。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通过多途径促进卓越工业文化、装备制造文化融入校园环境、教学过程、教学内容、校园文化活动,逐步构建了工业文化育人理论研究体系、工业文化课程体系、工业文化育人工程、工业文化育人传播体系“四位一体”的卓越工业文化育人模式。
学校立足机械装备制造业转型升级发展需求,努力探索新时代高职人才培养的规律和特点,加强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深化校企协同育人,促进校园文化建设与工业文化、企业文化有效融合。制定了关于推进卓越工业文化建设的实施意见,推进工业文化进校园,将“卓越工业文化”融入到校园环境、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等各个环节。
1.打造工业文化育人“智库”
学校积极搭建工业文化研究和实践平台,成立了“工业文化研究中心”,充分发挥中心在理论研究、文化传播、教育培训、交流合作等方面的功能。通过中心不断深化理论研究,传播“工业精神”,不断完善中国特色工业文化理论体系,将研究中心建设成为工业文化传播和教育基地,为高职院校工业文化育人提供智力支持,助力工业文化育人体系建设。
2.培育“工业文化育人”项目
依托学校哲学社会科学及党建研究中心,设立“工业文化育人”专项课题和项目,不断深化学校工业文化理论研究,聚焦工业文化素养培育,从制度层面、精神层面发力,挖掘工业文化育人的具体特点和实践规律,在高职院校中弘扬中国特色工业文化。
3.建设“校企流动、专兼结合”师资团队
建立工业文化理论研究与实践师资培训体系,分类、分专业组建一批校内外工业文化教学骨干教师和研究人员。从企业遴选一批技术骨干、工程师、管理人员加入兼职研究团队,参与工业文化教学研讨、课程设计等研究,形成一支有较强学术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团队。积极培养教师工业文化素养,加大“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力度,提高教师开展技术开发和技术服务的能力。
1.着力挖掘工业文化教育资源
将工业文化融入人才培养方案,有机融入精品课程,与专业进行深度融合。将工业文化、工业精神等融入专业建设、教材开发、课堂教学、实习实训等各个环节。深入挖掘和提炼专业课程中具有工业文化特色的教育资源,将新技术、新工艺、新标准的流程与规范和企业文化融入课程教学,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建立工业文化教学案例库。
2.开发“工业文化课程体系”
围绕湖南装备制造业转型升级需求,从工业文化发展、工匠精神培育与职业素养提升相结合,立德与精技相结合,做人与立业相结合等角度,开发和设计具有工业文化特色的系列人文课程资源,实现人文课程渗透融合、专业课程生动实践的“双轮驱动”,建构工业文化育人模式。必要时开设专业课,提供相关线上线下课程资源。
3.开发特色“工业文化校本教材”
校企协同规划课程建设、开展教学,根据学校的办学定位,挖掘学校的“工业”特色,依托机械行业先进装备制造职教集团,开发活页式、体验式工业文化校本教材,积极推进“工业元素”进专业、进课程。
1.打造一个“工业文化”博物园
深入挖掘办学历史,突出办学特色和理念,制定“卓越工业文化”校园文化整体建设方案。围绕校园整体规划和布局,因地制宜,积极打造工业文化长廊、工业文化景观,规划建设一批校园工业文化雕塑、文化角、文化带和主题园区。设计校园VIS 系统,加强楼宇、道路文化建设,把学校打造成一个环境优雅、设施齐全,工业文化气息浓厚的现代化学校,营造良好的工业文化育人环境,使校园成为一座“工业文化博物园”,让师生时刻浸润在工业文化的氛围中,增强工业文化自信,坚定制造强国的信心。
2.培育一批工业文化育人品牌活动
精心组织开展内容丰富、健康向上、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构建校、院、班三级校园文化活动格局,持续开展“寻访校友问初心”“企业文化进校园”等以卓越工业文化为主题的系列活动。用企业创业史、发展史、优秀校友事迹等激励师生。精心打造“工业文化艺术节”“卓越工业文化讲坛”“创新创业大赛”等校园文化品牌活动,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有力支撑,提升学生工业文化修养和行业职业素养。在师生中开展“卓越教师”“卓越管理者”“卓越工匠之星”系列评选表彰活动。在校园内形成弘扬工业精神,传承工业文明,厚植工匠文化的浓厚氛围,强化师生服务装备制造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3.建设一批工业文化育人实践平台
坚持将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与学生成长成才相结合, 通过“共建共享”的合作方式,推动学校文化和行业企业文化深度融合,培育建设工业文化育人实践平台。一是柔性引进企业的大国工匠、能工巧匠、技能大师等,与企业共建劳模工作室、技能大师工作室等,开展“名匠带徒”活动,带领一批师生参与企业技术服务攻关和工艺流程更新,同时加强劳动教育,提升工业文化素养;二是引入企业文化,将合作企业的创业史、发展史融入学校环境、融入教室、融入实训室。引入企业价值观、管理制度、核心理念等,打造具有企业真实场景的实训场所;三是与企业合作设立“卓越奖学金”“创新创业基金”,增强学生对企业文化和中国工业发展的认同感、自信心,提升学生职业素养和创新创业能力。
发挥文化赋能作用,推动工业文化入脑入心,开展工业文化传播和推广是重要途径之一。加强工业文化育人工作,深入开展工业文化教育,需要不断拓展传播渠道,建立系统化、全方位的工业文化育人传播体系。如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一方面通过强化媒体融合发展,加强新媒体矩阵建设,形成了立体化的传播格局。通过“两微一端”等新媒体载体推送工业文化理论研究与实践等内容。同时,深入挖掘工业人物典型事迹,加大新闻报道的广度、深度和力度,持续开展工业文化育人实践成果的推广工作。充分利用新媒体传播的交互性和及时性特点,用短视频、动图等媒介方式提升传播效果。同时,通过网上展览馆、AR/VR 体验等方式塑造“沉浸式”的真实感受;另一方面,通过校企合作开展交流活动,打造工业文化活动品牌,更好地弘扬中国工业精神,讲好中国工业故事,树立中国工业形象。